朱強,生于1961年,遼寧沈陽人。國家一級演員,馬派老生,梅團主演,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黨支部書記,北京京劇院九大頭牌之一。1987年拜張學津為師,1988年考入中國戲曲學院,師從尹月樵、遲金聲、馬崇仁、王世續(xù)、李甫春、楊韻青等。
他扮相俊逸,嗓音純正,韻味濃厚。1987年、1991年獲全國中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熒屏獎,1992年獲全國青年京劇團隊新劇目匯演優(yōu)秀表演獎,2000年獲全國京劇優(yōu)秀青年演員評比展演一等獎。
面面俱到馬連良
采訪中,朱強老師跟我說,有句老話叫“面面俱到馬連良”,馬連良的特點決定了馬派藝術的特點。馬連良先生是多才多藝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那么他的馬派藝術也是全面的、宏大的。
其實,馬先生的面面俱到與他的為人和學藝的經歷密不可分。他8歲入北京喜連成科班學藝,原宗譚(鑫培),早年曾受蕭長華、蔡榮桂的悉心教導,倒倉后以賈洪林為依歸,在做、念、武打等方面刻苦自礪,并采取賈洪林低、柔、巧、俏的唱腔和唱法,后又師從孫菊仙、劉景然,嗓音恢復后又吸收劉鴻升、高慶奎的唱法,同時大量觀摩余叔巖的演唱藝術,多方面的藝術營養(yǎng)豐富了他的表現(xiàn)能力與方法。他雖采眾家之長,卻決不停留在摹學具體演唱技藝的水平上,而是通過自己的消化與理解,提取各家的神韻,使一腔一字,一招一式,都顯示出自己鮮明的特色。不僅演出新編馬派劇目時如此,即使一般的老生傳統(tǒng)劇目,凡經他演出,也必然呈現(xiàn)出馬派的風格。馬連良先生就是這樣,嚴肅地對待自己的藝術,力圖精益求精、面面俱到。
馬連良的腰腿幼功極好,年輕時曾唱過《連環(huán)套》《廣泰莊》這類的武戲,腳底下干凈利索。朱強的恩師張學津曾這樣評價馬先生:“他是把唱、做、念、打,身上、腳下、表演集一身的全才表演藝術家。按翁偶虹先生的評價:‘馬先生的平均分最高?!船F(xiàn)在的說法,先生是五項全能冠軍?!?/p>
眾所周知,馬派是京劇老生行當的代表之一,所以“唱”就成了不容忽視的一面,而這一面,馬先生一樣做得十分全面。馬連良的唱,很多的戲迷是欣賞他那俏皮流利、舒展明爽的唱腔,很少提到他那圓潤醇和的嗓音。實則這兩者之間,是辯證的相輔相成。也就是說,沒有圓潤醇和的嗓音,就唱不出俏皮明爽的唱腔;而沒有俏皮流利、舒展明爽的唱腔,也體現(xiàn)不出來圓潤醇和的嗓音。所以說,馬先生僅就唱上,就唱出了辯證哲學的意味。
此外,馬先生在扮相之美上也講究面面俱到,終其一生去追求。在他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先后創(chuàng)造了形式輕薄而質地沉重的髯口,刪繁就簡突出雙龍的王帽,樸素大方色澤沉穩(wěn)的斕衫,為了色質適度而改用毛料制作的褶子,使之更加堅挺,突出文皮武骨身軀的箭衣蟒,突出老練雅秀性格的宮衣蟒,突出仙風道骨的鶴瞥,突出駕馭造化的法衣,突出廉吏亮節(jié)的絨紗帽,突出俠士高風的絨羅帽,標志釋垂小吏的老生圓紗,區(qū)別生末行當的二萄髯……
馬先生追求美是全方位的,不僅僅在個人的唱腔和扮相上,他還講究團隊美,在舞臺上得有一棵菜的精神,即紅花綠葉相得益彰。為此,他不惜高價,聘請最好的配角。在私營班社時,馬劇團都發(fā)理發(fā)費,所有演員上場前必須理發(fā)。對同臺的演員要求做到“三白”——白護領、白水袖、白靴底,連龍?zhí)滓彩侨绱恕?/p>
馬先生對藝術的精益求精、面面俱到最終成就了馬派藝術。人們都說藝術是眾口難調的,但馬派藝術卻做到了雅俗共賞,備受戲迷們的青睞。
談馬派的瀟灑
朱強老師說,馬派的藝術風格概括起來就是:美、帥、巧、俏、瀟灑、飄逸、干凈、完美、全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瀟灑,而瀟灑不是說表演起來動作輕浮、隨意,而是指發(fā)乎自然的表演。
要說在舞臺上表演得自自然然,馬連良絕對是佼佼者,他能自由地游弋于戲里戲外,表演出來給觀眾的感覺是——馬派藝術真的很瀟灑。例如《秦香蓮》中秦香蓮一段“琵琶詞”的唱,干坐在旁邊飾演王延齡的演員,時間一長就會覺得有點難受。但馬先生不會,他會一會兒捋捋髯口,一會兒瞟瞟陳世美,仿佛人在戲里,其實他還輕輕地給張君秋飾演的秦香蓮拍著板兒呢。要說馬先生游弋戲里戲外的能耐有多大,他有一個“毛病”最能體現(xiàn)——他愛和同臺的演員小聲聊天。有一次他和李多奎同臺演出就聊上了:“二哥,今中午吃的什么?包餃子?什么餡的?”害得李多奎把張嘴要唱的戲詞給忘了。
有人說京劇是注重形式美的藝術,但其實京劇是寫意的,關鍵還得看誰來演。是然與自然是演員與表演藝術大師的差別,前者只能繼承發(fā)揚,而后者可以開宗立派。
《畫龍點睛》繼承了馬派的精髓
朱強說:“馬先生留下了很多的戲,他特別愛創(chuàng)作,把過去很多即將失傳的老戲豐富了;把一些折子戲,加頭加尾改編成一出完整的劇目。例如,馬先生曾把一出地方戲《淮河營》和京劇老戲《盜宗卷》結合在一起,加入歷史背景和開頭結尾,最后創(chuàng)作出一部新戲《十老安劉》。他還請過陜西地方劇團來京演秦腔《春秋筆》,然后他找人寫劇本,自己編唱腔,設計服裝,有了現(xiàn)在的馬派名劇《春秋筆》。”
我想一個演員到了馬先生的境界,可能已不滿足于在舞臺上的鮮花和掌聲了,拯救劇目、創(chuàng)作新戲成了一種更大的責任和樂趣。朱強說:“馬先生創(chuàng)作新戲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既符合市場需要,題材又具有永恒意義,隨時拿來都能演,而且很受歡迎?!?/p>
1990年,北京京劇院創(chuàng)排的新編歷史京劇《畫龍點睛》恰恰繼承了馬先生的創(chuàng)作精髓。
這是馬派第二代傳人張學津的代表作品。該劇原本是山東呂劇。京劇大師張君秋先生看過此劇后,推薦給了張學津先生。這部戲講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整飭吏治,懲治貪官,反腐倡廉,舉賢任能,勵精圖治的故事。劇情曲折,起伏跌宕,充滿了濃郁的人性和人情?!懂孆堻c睛》最終摘下首屆文華大獎。
“反腐倡廉是老百姓關注的熱門話題,而人性則是藝術永恒的主題。這就是《畫龍點睛》能夠成為經典的原因,它是一部能夠傳承的戲,能夠吃飯的戲?!敝鞆娮詈笳f:“這出戲是靠演員唱、念、做來表現(xiàn)的,而不是像現(xiàn)在一些大制作的戲,依靠宏大的布景,反而使演員顯得很渺小。《畫龍點睛》演了20多年了,經久不衰,觀眾依然喜歡,我也希望馬派今后能誕生更多這樣好的新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