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初,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等建筑大家撐起了中國古建筑研究的大旗。在這面大旗之下,一個名叫“羅哲文”的學人,以70多年的傾情奉獻,書寫了中國古建筑研究保護的又一段傳奇。
古都保護征途上幾多歡喜幾多愁
自從1946年隨中國營造學社遷入北平,羅哲文見證了這座古都在新的歷史時期走過的風雨歷程。其中,他參與維修和保護了長城、北海團城、北京古觀象臺、北京紅樓等一大批文物古建,也曾眼睜睜地看著古城墻被拆而無能為力。
新中國成立后,原為皇家園林的中南海成為黨中央和政務(wù)院辦公場所,原清音閣所在的地塊計劃蓋新樓。羅哲文勘察后認為,清音閣的建筑造型和彩繪都表明它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古代文物建筑,若一定要拆的話,最好將它的原物分類編號,再異地恢復。而后,文物局的專業(yè)人員在清音閣進行了大量測繪、物件編號等細致工作,然后將它搬遷到了陶然亭,在那兒原樣恢復。
相比之下,羅哲文親身經(jīng)歷的對于北海團城的保護就顯得驚心動魄了。1954年初的一天,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給羅哲文派了一個任務(wù),讓他趕快去北海團城整理一份包括測繪圖紙、文獻資料、文物照片在內(nèi)的完整資料,盡快在《文物保護參考》雜志上發(fā)表。
北海團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而且團城還是北京作為遼、金、元、明、清歷代都城的重要見證。團城內(nèi)還有元代大玉甕、精美玉佛、古樹等價值連城的文物。然而當時北京迎來大規(guī)模經(jīng)濟建設(shè)的熱潮,對交通問題的解決也迫在眉睫。為了貫通阜成門到朝陽門的東西馬路,把馬路修得筆直無攔,一些領(lǐng)導者認為要以拆毀團城為代價。
羅哲文很清楚此舉意義重大,一是繼續(xù)呼吁保護團城,二是萬一團城保不住了,也好留下一套完備的資料。為此,羅哲文幾次找到時任北京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的梁思成商議辦法。面臨團城的存廢,許多專家學者和有識之士憂心忡忡,國家文物局會同梁思成、范文瀾、翦伯贊等學者專家,多次向上呼吁要保護團城。梁思成還特意請來蘇聯(lián)權(quán)威專家參觀團城,出面說情,但仍未奏效。
為保住團城不能拆除,梁思成不得不決定去見周恩來總理,當面懇陳保護團城的意見。周總理聽取了梁思成的意見后,又親自去北海團城實地勘察、微服私訪,之后迅速召開專門會議親自定奪,這才使北海團城保留下來。按照周恩來的思路,將中南海的西北圍墻向南移數(shù)十米,加寬金鰲玉橋,馬路向南移繞,避讓團城。這樣既保護了古老團城,又解決了交通問題。正由于這一明智決策,團城才能至今巍然佇立,成為古老北京彌足珍貴的歷史見證。
進入21世紀以來,北京掀起一股來勢兇猛的建設(shè)熱潮,城里寸土寸金,一些名人故居在“圈地運動”中難逃厄運。其中,梁思成和林徽因位于東城區(qū)北總布胡同的故居也被嚴重破壞,后來雖被社會關(guān)注,卻并沒得到有力保護。對此,視梁、林為恩師的羅哲文備感憤怒?!澳遣皇且粋€普通的宅子,那是文物,不是說里面住過梁思成和林徽因才不能拆,而是因為他們曾在那里作出過不朽貢獻?!绷_哲文說,“宅子不止是要保護起來,還應(yīng)該恢復?!?/p>
修復長城的工匠也是研究長城的大師
如今,八達嶺長城已成為世界著名的人文景觀,國內(nèi)外的游客只要來北京,必定會將八達嶺長城列為目的地之一。而羅哲文也許算得上是去過八達嶺長城次數(shù)最多的游客。自上世紀50年代初至今的50多年來,他差不多每年都要去探訪長城?!?0多年來,我記不清多少次登上長城了,少說也有幾百次吧。光八達嶺長城,我就去過100多次?!?/p>
抗戰(zhàn)勝利后,羅哲文隨中國營造學社來到北平,他的第一個愿望就是去看一看長城。當時去長城還沒有公路,又正值內(nèi)戰(zhàn)時期,羅哲文邀了兩個朋友冒著生命危險去探訪長城。在八達嶺,他看到的長城已是斷壁殘垣,方磚四處散落,周圍荒草叢生、落葉滿地。
1952年,當時任政務(wù)院副總理兼文教委員會主任的郭沫若與一些有識之士認為,長城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但因年久失修,長城現(xiàn)況不佳,應(yīng)修復一段長城向國內(nèi)外開放。郭沫若等人的提議引起中央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最終選定了八達嶺。于是,羅哲文被派去先行勘察。為了方便考察,羅哲文和同事就住在山上一個簡陋的小店里,每天騎著毛驢上八達嶺。
羅哲文在古建保護領(lǐng)域遇到什么棘手問題,都會去向梁思成請教。經(jīng)過多次實地勘察后,羅哲文拿出了八達嶺長城維修規(guī)劃圖,并請梁思成審定。梁思成給了他3個建議:要按照原狀修;保護古意,避免現(xiàn)代化;要綠化,但不能在長城邊上種高大樹木,否則不利于保護長城,也影響觀看效果。
修復古建的重要原則之一就是用原材料修,這在長城修復中顯得尤為困難。羅哲文和建筑工人們只好到山溝里收集一塊塊塌下的青磚,從沙土里挖掘磚塊。
1953年,八達嶺長城修復完成,并于當年國慶節(jié)向公眾開放。隨后,羅哲文又參加了山海關(guān)、嘉峪關(guān)等段長城的維護工作。
談起長城,羅哲文似乎總有說不完的話題。他和長城的交往已跨越了半個多世紀。在羅哲文的藏書中,幾乎可以找到所有關(guān)于長城的各類書籍、畫冊,它是羅哲文研究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為保護長城研究長城弘揚長城文化,羅哲文傾注了大半生心血!雖然如此,他仍然謙遜地說:“我沒有研究透長城。”
60年間,羅哲文或親自主持、或親臨指導、或奔走呼吁,參與了有關(guān)長城發(fā)現(xiàn)、保護、維修的所有事宜,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人”、“長城保護神”。
“申遺”旗手走了
從1985年開始,羅哲文就和“申遺”結(jié)下了緣。羅哲文可謂中國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一名旗手,中國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所有重大事件中,很多便是由他倡議并參與實施的。
1985年3月,第6屆全國政治協(xié)商會議上,羅哲文和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生態(tài)學家陽含熙、城市規(guī)劃專家鄭孝燮等全國政協(xié)委員共同遞交了《建議我國政府盡早參加“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公約”》的提案。當年11月,這個提案被批準。中國每次的申報項目,羅哲文都要參加考察和評選。他還作為專家,三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參加有關(guān)評審工作。
2008年的那場劇烈的地震幾乎將北川、汶川等地的建筑物夷為平地,除了對人的關(guān)懷,羅哲文對震區(qū)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同樣是憂心忡忡。都江堰的古建筑損毀情況讓他很著急,當時已是84歲高齡的他一直沒有閑著,幾乎每天一大早,他就出門坐車去國務(wù)院、國家文物局等單位參加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會議,為損毀古建筑的“傷情”以及日后維修和重建工作制定方案。盡管四川當?shù)匚奈锞值念I(lǐng)導再三勸羅哲文不要去余震頻發(fā)的災區(qū),但震后1個月,他還是趕到了都江堰,踏上從廢墟中剛剛清理出來的一條小道。在都江堰,羅哲文不斷叮囑四川當?shù)匚奈锞诸I(lǐng)導“一定要按原樣修”,“一片瓦,一塊磚也不能丟,盡量用上原來的材料”。
基于我國世界遺產(chǎn)地方管理的弊端,羅哲文希望我國能夠借鑒美國由聯(lián)邦政府直接管轄的做法,他和多位政協(xié)委員曾提出“世界遺產(chǎn)由國家統(tǒng)一管理”的提案?!澳壳?,有些熱門景點亂收費、亂漲價、疏保護,反映了由地方管理世界遺產(chǎn)的弊端?!绷_哲文曾就有關(guān)景點門票漲價爭論說:“一張門票二三百元,實在是有些貴了。認識不到位、經(jīng)濟利益當頭,嚴重影響了遺產(chǎn)的保護”。
羅哲文的勤奮和能吃苦,在整個建筑界都是有名的。在老伴眼里,羅哲文是一個“電話一響,背起包就走”的人。平日里,他的日程安排很緊,一雙腳很少有閑著的時候。想去哪里考察研究,穿起舊旅游鞋、背起舊人造革包就走。直到86歲高齡那年,羅哲文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天上飛來飛去”。更早些年,他一年在外地的時間甚至達到200多天。
2011年6月,羅哲文的前列腺疾病已相當嚴重,但仍堅持去山東濟寧參加中國文化遺產(chǎn)日的大會,一路舟車勞頓。等回到北京,家人發(fā)現(xiàn)他已長時間無法小便,肚子鼓得大大的。可在京休養(yǎng)了一段時間,感覺稍微好點兒了,羅哲文“還要跑出去”。每回身邊人問起他的身體情況,老人總憨憨地笑:“我身體好,從來不得病,不上醫(yī)院?!?/p>
“我還能再干5年!”2012年春節(jié)前后,羅哲文對旁人反復說起這句話。沒想到3月底,88歲的羅哲文由于發(fā)燒住進醫(yī)院療養(yǎng)就再也沒有回來。住院期間,羅哲文由感冒引起感染,病情越來越重,最終醫(yī)治無效,于5月14日23時52分去世。
3年前,羅哲文被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中國文化遺產(chǎn)保護終身成就獎”。今天,老人雖然已經(jīng)駕鶴仙去,只給世間留下那個騎著毛驢丈量長城的動人背影,而經(jīng)他保護下來的那些古建筑卻將他的功績銘刻,永恒地向世人訴說著對這位老人的追思。
編輯/麻 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