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史達 著,李婧嶸 譯
(漢堡大學 亞非學院 中國語言文化系,德國漢堡)
岳麓書院藏秦簡中有一個訴訟案例集,整理小組將其命名為《為獄等狀四種》(下文簡稱為《狀四種》)。其內容與張家山247號漢墓出土的《奏讞書》相似,但從《狀四種》簡材料、尺寸及書體的不同可見《狀四種》與《奏讞書》的差別:它不是僅由一個卷冊組成,而是起初就應具有四個獨立的卷冊。①朱漢民,陳松長.岳麓書院藏秦簡(叁).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前言。由于和其它出土的大部分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竹、木簡一樣,《狀四種》的原始編繩已經(jīng)脫落、朽爛。再加上岳麓書院藏秦簡不是經(jīng)科學考古發(fā)掘出土,而是從香港古玩市場購買的,所以要研究卷冊的編聯(lián)情況就更為困難了。雖然《岳麓書院藏秦簡(壹)》一書中發(fā)表了岳麓秦簡入藏時竹、木簡位置的照片與示意圖,但是這些數(shù)據(jù)不能提供簡在出土環(huán)境下原始位置的信息?!稜钏姆N》由于缺乏考古發(fā)掘,所以復原其卷軸原貌只能依據(jù)各支簡的形制以及簡文內容。學者一般先通過形制分析把竹簡分組,然后按照簡文內容復原每組簡的簡序。
本文將討論竹簡背面上的兩種現(xiàn)象,即簡背劃線和簡背反印字跡。①《岳麓書院藏秦簡(叁)》的整理者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反印文”。它們可以為復原簡序提供重要線索。由于這兩種現(xiàn)象都出現(xiàn)在《狀四種》卷冊一(即《岳麓書院藏秦簡(叁)》中“第一類”)的簡背上,所以本文將以此為例來說明它們對復原簡序的重要性。
從幾個方面來看,《狀四種》卷冊一有其獨特之處。第一,卷冊一總共有160個被編號的竹簡(也包括殘簡),是岳麓秦簡《狀四種》中簡數(shù)最多的卷冊。②同上。本文通過分析計算而復原得出的簡數(shù)是146支簡(見下文),跟整理者的意見(148支簡)略有差異。第二,盡管該卷冊某些簡似乎已經(jīng)遺失,但是缺簡數(shù)量并不多,因此它的保存狀態(tài)相對比其它三個卷冊要好。第三,也許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幾乎在每支簡的簡背上我們都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即由左上至右下斜劃出的簡背劃線(見圖1)。③整理者認為《狀四種》卷冊一的簡背劃線是用刀刻劃出來的。但從圖版照片來看,劃線似乎是墨筆劃出的。
圖1 岳麓秦簡《狀四種》卷冊一中的簡背劃線
盡管目前僅有少數(shù)學者對簡背劃線予以關注,但是這一現(xiàn)象其實很早就被提到過。據(jù)我所知,學界首次提及簡背劃線是在22年前。在1991年出版的《包山楚簡》一書中,整理者在概述部分提到:“有少量竹簡背面有刻刀劃出的斜線,或墨筆劃出的墨線,相鄰的簡有的可據(jù)此依次相接,有的則互不相關。這兩種線道可能是在編聯(lián)之前做的某種記號”。④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文物出版社,1991年,4頁。但是在這里,包山楚簡的整理者對簡背劃線只是附帶地提及。在1991年到2011年間,學界只是偶爾提及簡背劃線,并未對此予以重視。其中的原因應該是,竹簡的整理者極少拍攝和發(fā)表簡背照片,除非簡背有文字記錄。
2010年年底出版的《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壹)》和2011年年初出版的《岳麓書院藏秦簡(壹)》,改變了這種狀況。這兩批簡的整理者均發(fā)表了所有簡的正面和背面的照片。但是,整理者也沒有具體討論簡背劃線。第一個提簡背劃線與竹簡編聯(lián)密切關系的是孫沛陽先生。⑤孫沛陽《簡冊背劃線初探》,《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2011年第4期,449頁。復旦大學的一些學者在2011年1月聯(lián)合發(fā)表文章,根據(jù)簡背劃線糾正了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簡《程寤》篇的竹簡排序,并且提到了孫沛陽對簡背劃線的研究。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程寤〉簡序調整一則》,簡帛網(wǎng),2011年1月5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43)。這之后李天虹女士在她寫于2011年5月的一篇文章中,詳細地談到了簡背劃線。她認為這些劃線應該是某種記號,并推測簡背劃線是在制作和準備竹簡的過程中形成的,研究這些劃線可能有助于確定哪些竹簡是取自同一竹材的。⑦李天虹《湖北出土楚簡〈五種〉格式初析》,《江漢考古》2011年第4期,103-104頁。但是,在文章的補記中她還提到,劃線可能也與竹簡編聯(lián)有關系。⑧李天虹《湖北出土楚簡〈五種〉格式初析》,《江漢考古》2011年第4期,105頁。原因是她之后讀到孫沛陽的《簡冊背劃線初探》論文擬稿(該論文在2011年底發(fā)表)。在這篇論文中孫沛陽專門探討了簡背劃線的現(xiàn)象。他指出,在包山楚簡、郭店楚簡、睡虎地秦簡、張家山漢簡和銀雀山漢簡均可見到類似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簡和岳麓書院藏秦簡的簡背劃線。他總結認為,簡背劃線可以幫助解決一些竹簡的編聯(lián)問題。但是他也強調,劃線的提示作用只是輔助性的,并不可孤立運用,因為竹簡編聯(lián)還需綜合考慮竹簡上的其他信息。①孫沛陽《簡冊背劃線初探》,《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2011年第4期,458頁。通過對岳麓秦簡《狀四種》卷冊一的分析,可以驗證孫沛陽關于簡背劃線現(xiàn)象的描述和假設。
雖然《狀四種》沒有與之完全相對應的傳世文獻或者出土文獻,但是該案例集里的案例上報文書的結構和刑事訴訟的過程與張家山《奏讞書》的記錄極為相似。這種比較可以幫助我們復原《狀四種》中的案例。另外,案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不同官員、被告和證人的名字,也可以用來區(qū)分不同的案例。根據(jù)以上這些簡文內容的標準來復原卷冊一的不同案例,可以肯定,簡背劃線確實與竹簡編聯(lián)相關。盡管簡背劃線都是由左上至右下斜行,但是屬于同一個案例的竹簡上的劃線有極為相似的斜率。更為關鍵的是,如果將這些竹簡緊密地平行排列起來,劃過相鄰簡的劃線可以相互銜接成一條直線。這樣,每支竹簡簡背的劃線似乎都是一條劃過相鄰竹簡簡背的直線的一部分(見圖2)。為了區(qū)分單支竹簡簡背的劃線與由它們銜接而成的直線,我將在下文中用“線段”一詞表示前者,用“劃線”表示后者。
實際上,根據(jù)簡背劃線編排竹簡,或者根據(jù)簡文內容來編排竹簡,這兩種方法得出的簡序幾乎一致?!稜钏姆N》卷冊一的劃線均位于竹簡背面的下三分之一部分,劃線一般始于一支竹簡距簡尾端的三分之一處,然后斜劃過約20支簡,結束于一支竹簡的尾端。之后,一條新的劃線始于一支簡距簡尾端的三分之一處。通常情況下,每支竹簡簡背有一條線段,但是在某些情況下(一條劃線尾端/另外一條劃線首端),一支竹簡上會出現(xiàn)兩條線段。下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簡號為1471的竹簡簡背有兩條線段,它們分別屬于兩條不同的簡背劃線。
圖3 一支竹簡上出現(xiàn)兩條線段的例子
雖然大部分線段都分別與相鄰兩支簡的線段相互銜接,但有些相鄰兩簡的線段也有錯開的現(xiàn)象。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可推知此處缺少一支或幾支竹簡,因為正面簡文內容不可連讀。而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并不可以確定是否存在缺簡,因為不需要填補竹簡,簡文內容便可連讀。那么,在相鄰兩簡線段錯開的情況下,應該根據(jù)哪種標準來確定是否存在缺簡?是根據(jù)竹簡簡文內容,還是根據(jù)簡背劃線呢?我們可以通過考察岳麓書院藏秦簡的《質日》來幫助研究這個問題。由于《質日》簡文中含有天干地支,我們可以依據(jù)天干地支的連續(xù)性來復原《質日》的簡序,并確定簡文內容是否有殘缺。我們發(fā)現(xiàn),實際上在某些簡文內容可連讀的情況下,相鄰兩簡的線段也有錯開的現(xiàn)象(見圖4)。據(jù)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不能僅僅根據(jù)相鄰兩簡簡背線段錯開的現(xiàn)象來斷定此處缺簡。
這個結論同時為探究簡背劃線、竹簡編冊和書寫簡文這三者的先后順序提供線索?!稜钏姆N》的簡背劃線顯然應該是在竹簡編冊之前就已經(jīng)被劃在簡背上的。否則,相鄰兩簡簡背線段錯開的現(xiàn)象就不好予以解釋了。進一步的證據(jù)是,簡背劃線有時見于竹簡的編繩編聯(lián)處(比如1317號簡),這就表明是先劃線,再編冊的。
實踐證明,“因材施教、分層培養(yǎng)、工學交替、強化技能”的培養(yǎng)模式,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基本理論,依據(jù)學生素質和興趣設置專業(yè)層次,可以充分挖掘學生學習潛能 ,確保絕大多數(shù)學生能學有所成;而“工學交替”模式,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專業(yè)基礎知識之后即進入企業(yè)在崗實訓一學期,在取得對專業(yè)技能、企業(yè)工作環(huán)境、社會現(xiàn)實的感性認識之后再回校學習專業(yè)課程,學習目的更加明確,技能特點更加鮮明,畢業(yè)后也能為能迅速適應企業(yè)崗位。
圖4 岳麓秦簡《三十四年質日》中錯開現(xiàn)象的例子
在《狀四種》卷冊一的很多竹簡上,有編繩壓字的現(xiàn)象。顯然,竹簡編冊是在書寫簡文之后。因此,編冊是最后一步。但是哪個步驟是第一步?是書寫,還是劃線?我發(fā)現(xiàn),在有些情況下相鄰兩簡簡背的線段錯開,但簡文連貫。這意味著,在劃線之后,某些竹簡似乎被剔選出去或者用于其他用途。假如是先書寫簡文,接著劃線,再剔選出某些竹簡,那么簡文的連續(xù)性就無法予以解釋了。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劃線早于書寫簡文。①李守奎先生2012年7月初在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Manuscripts(EASCM)舉行的一次會議上建議,清華簡上的劃線是竹筒制成竹簡之前就已經(jīng)劃出的。因此《狀四種》卷冊一的制作順序應該是:劃線——書寫——編冊。
盡管我們已經(jīng)知道簡背劃線可以幫助解決竹簡編聯(lián)問題,可是我們不清楚劃線的最初目的或者功能。我們可以假設,劃線的初衷是為了確定簡序。但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簡的簡背劃線似乎否定了這種假設。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簡中《金縢》篇的竹簡也有簡背劃線。劃線極有可能是用刻刀刻劃上去的,而非墨筆劃出的劃線。②李學勤,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壹〉》,中西書局,2010年,16-17頁。與《狀四種》簡相比較,雖然《金縢》簡劃線位于竹簡背面的上三分之一部分,而不是下三分之一部分,但其劃線與《狀四種》卷冊一的劃線極為相似。學者對《金縢》簡依據(jù)劃線確定的簡序與依據(jù)簡文內容復原的簡序相吻合。《金縢》篇的簡序是不存在疑問的,因為竹簡簡背原本就標有簡號。那為什么兩種確定簡序的方法會同時使用呢?竹簡簡號的單獨使用就已經(jīng)可以確定簡序,盡管這些簡號也可能并不是在竹簡書寫時標注的,而是之后予以添補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簡背劃線的功能最初應該并不是用以編聯(lián)竹簡的,因為在竹簡多的卷冊,很難僅憑簡背劃線來確定簡序、編聯(lián)竹簡。如上文所說,劃線只出現(xiàn)在卷冊背面的上三分之一部分或者下三分之一部分,劃過大概二十來支竹簡,之后開始劃另外一條劃線。如果卷冊由四十多支竹簡組成,那么它約有兩條簡背劃線。隨著卷冊長度的增加,依據(jù)簡背劃線復原分散竹簡的簡序會隨之更加困難。比如很多線段的斜率、長度和距離簡尾的位置往往非常相似。
總之,雖然簡背劃線的初衷有可能不是確定竹簡的簡序,但還是可以用其復原《狀四種》卷冊一中每一個案例中的竹簡簡序。如果簡背劃線可以用來復原每個案例的簡序,是否它也可以用以復原《狀四種》卷冊一中七個案例的排序呢?事實上,劃線似乎劃過每個案例的首簡和末簡。所以可以嘗試通過劃線把一個案例的首簡與另一個案例的末簡連起來。不過,有些地方找不到符合的簡背線段。另外,下文將闡述的簡背印跡現(xiàn)象也反駁這個可能性。《狀四種》卷冊一中的七個案例可能不是在同一制作或書寫過程中形成的,所以它們之間的線段不符合。
在對卷冊——簡背劃線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某些竹簡簡背有文字的印跡。因為這些印跡都是鏡面反向式的文字,可以斷定它們是其它竹簡正面文字的印跡。我把它稱之為“簡背反印字跡”。根據(jù)比較,卷冊一的簡背反印字跡的確都是這一卷冊其它竹簡正面文字的反向印跡(見圖5和附錄二)。
這些印跡可以用來復原這一卷冊的案例排序。仔細研究簡背反印字跡,可以總結如下:
1.案例7竹簡簡背的印跡(見1199、1197、0040簡)與部分案例7 竹簡正面的簡文(見1200、1198簡)和部分案例6竹簡正面的簡文(見0039簡)吻合
2.案例6竹簡簡背的印跡(見1205簡)與部分案例5竹簡正面的簡文(見1208簡)吻合
3.案例5竹簡簡背的印跡(見0101、1318簡)與部分案例4 竹簡正面的簡文(見0001+0038、1316簡)吻合
圖5 簡背反印字跡與對應正文的例子
5.案例3竹簡簡背的印跡(見1218、1341、1338、1480、0096簡)與部分案例2竹簡正面的簡文(見1219、1342、1339、1352、0095簡)吻合
6.案例2竹簡簡背的印跡(見1466、1472簡)與部分案例1竹簡正面的簡文(見0202、1473簡)吻合
7.案例1竹簡簡背的印跡(見1345、0183、1360、1220簡)與部分案例1 竹簡正面的簡文(見1347、0184、1361、1222簡)吻合
假如這個卷冊原來是正面朝里卷起的,我們可以推斷,案例7原應位于這卷卷軸的內部,而案例1則位于卷軸外緣。如果將這些簡背反印字跡作為復原案例排序假設的證據(jù),那么這個卷冊從卷首到卷末的案例順序應為:
1)案例1-案例2-案例3-案例4-案例5-案例6-案例7
或者
2)案例7-案例6-案例5-案例4-案例3-案例2-案例1
但是,這種案例排序有可能是卷冊一原始的排序,也有可能是購買時竹簡捆綁的排序?;蛘邠Q一種說法,這些印跡究竟是編繩脫斷之前還是之后印在竹簡背面的呢?如果是后者這種情況,那么根據(jù)簡背反印字跡來復原案例排序也就毫無意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將卷冊一看作一個整體來分析:
(總共146支簡)
在上面的列表中,每個“x”代表的是一支與簡背反印字跡不相關的竹簡。每個“?”代表的是一支根據(jù)簡文內容確定的缺簡。英文大寫字母從“A”到“U”代表與簡背印跡相關的竹簡:有下劃線的大寫字母表示背面有印跡的一支簡,沒有下劃線的大寫字母表示寫有與反印字跡對應的正文的簡。比如說,竹簡“A”正面文字反向印在竹簡“A”簡背上。假設構成案例1,2,3,4,5,6,7的竹簡是連續(xù)的竹簡(這樣它們也就構成了一個卷冊),我們發(fā)現(xiàn)背面印跡的順序跟正面簡文的順序符合。另外,寫有正文的竹簡和印有與正文對應字跡的竹簡之間的距離在逐漸縮短。它們之間的距離如下:
根據(jù)這樣的距離關系,寫有正文的竹簡和印有與正文對應字跡的竹簡之間的距離會由二十支竹簡漸次縮短為六支竹簡。可以說此種排序恰好與卷成卷軸的竹簡狀態(tài)相符,因為從一卷竹簡卷軸的外緣到內部,構成卷軸每一層的竹簡周長應該不斷縮短。所以,位于卷軸內部的寫有正文的竹簡和印有與正文對應字跡的竹簡之間的距離較小,而位于卷軸外緣具有同樣關系的兩支竹簡的距離較大。現(xiàn)在可以確定這個卷冊原來確實是正面朝里卷起的,而且案例7最初位于這卷卷軸的內部,案例1位于外緣。從出現(xiàn)在同一案例中的正文和印跡的關系(如案例1,案例4,案例7)來看,并根據(jù)已經(jīng)通過簡文內容和簡背劃線確定的案例簡序,有印跡的簡的簡序位置總是滯后于相對應的正文簡的簡序位置。由此我們可以斷定,這個卷冊開始于案例1的首簡,結束于案例7的最后一簡(即上文的案例順序A)。也就是說,卷冊一是正面朝上、從卷尾卷到卷首的(見附錄一的示意圖)。我們根據(jù)簡背反印字跡復原的案例排序與竹簡卷軸的常理結構如此吻合,這顯然不是巧合。
從岳麓書院藏秦簡《狀四種》卷冊一的例子可見,雖然竹簡沒有經(jīng)過科學考古發(fā)掘,而且構成一個卷冊的竹簡已經(jīng)完全散落,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根據(jù)上述的線索來編聯(lián)竹簡。此文提及的竹簡簡背的兩個現(xiàn)象也表明了竹簡簡背照片發(fā)表的重要性。因為學者通過這些發(fā)表的照片才有機會研究竹簡的相互關系。根據(jù)學界長期忽略的簡背現(xiàn)象作為研究證據(jù)來研究竹簡,也許可以解決學界長期以來有爭議的竹簡編聯(lián)問題,也能促進對中國古代出土文獻更深層次的研究。本文對岳麓書院秦簡《狀四種》卷冊一的竹簡簡背分析,可以了解該卷訴訟案例集的組織結構,①《狀四種》的七個案例可能是按年月順序編排的。案例1是最晚的(秦王政25年6月,公元前222年),案例7是最早的(秦王政18年,公元前229年)。案例2(秦王政25年5月,公元前222年)、案例3(秦王政23年,公元前224年)和案例6(秦王政21年,公元前226年)也符合年月順序。案例4和5中的日期不明朗。也從側面證實了此批秦簡的真實性。造假者應該不會煞費心機,也不可能來模仿、偽造上述提及的兩種簡背現(xiàn)象,尤其是簡背反印字跡。
附錄一 《狀四種》卷冊一的復原示意圖(從卷軸頂部俯視)
濃灰色背景,白色字母:正文簡
淡灰色背景,黑色字母:反印字跡簡
黑色:按照簡背劃線、簡背反印字跡或者簡文內容假定的缺簡
一共146支簡,其中11支缺簡
[制圖:Thies Staack]
附錄二 正文簡與反印字跡簡對應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