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幾位朋友說起這樣一段探險經(jīng)歷,他們無意中來到一個人跡罕至的山洞。因為對洞中環(huán)境不清楚,便點燃了幾支蠟燭。在進入洞穴后不久,他們發(fā)現(xiàn)了許多色彩斑斕的大蝴蝶安靜地附在洞壁上棲息,他們屏住呼吸,放輕腳步,唯恐驚擾了這群美麗的精靈。數(shù)日后再來,他們發(fā)現(xiàn)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處,而是遠遠地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們恍然大悟,小小的蠟燭竟然會帶來這么大的影響。
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選;③題目自擬;④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⑤不少于800字。
佳作賞讀
拒絕“平庸之惡”
江蘇一考生
大千世界,萬物間都存在著細微卻不容忽視的聯(lián)系,輕牽一角,或許也會導(dǎo)致多米諾骨牌似的連鎖效果。因此,每個看似無心的舉動,都有可能對社會造成深遠的影響。
西諺有云:“沒有一滴雨會認為自己造成了洪災(zāi)?!碑斘覀儩M懷怨氣地仇視著各種不良行為時,是否也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有沒有不當之處,有沒有縱容助長過這類的“惡”呢?
美國作家阿法特曾提出一個概念:群氓。這個詞,是指普通大眾集體無意識地作惡卻絲毫不覺愧疚。必然的,這種行為不僅使家國蒙受損失,更會麻痹人們的心靈,須知,此詞在中國頗為適用。無論是高速公路上貨車翻車引來成百農(nóng)民哄搶柑橘,還是許多居民每人拿走一塊磚致使雷峰塔倒塌,抑或是“中國式過馬路”,無一不是“群氓”的體現(xiàn)。
似乎自古以來人們就有這樣的印象:官是惡的、貪婪的,而民是善的、無辜的。這種想法。顯然不全面。當個人被裹挾在群體之中時,他便會認為跟隨眾人所做之事無可非議,甚至不會意識到自己正在作惡,這是多么可怕又可悲的事情!而“法不責眾”的觀念,更成了助長這種“平庸之惡”的借口。
“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如今的中國人已不再是魯迅先生筆下的麻木看客。然而,一些人卻日漸墮入一個更加荒誕的怪圈。所以,我們必須自省,分清善惡。光說不做是沒有用的,口頭上“感動中國”絕對扶不起一個摔倒的老人。
當然,我們更應(yīng)當看到希望的曙光。如今網(wǎng)絡(luò)的發(fā)展,也使得正能量被廣泛地傳播。多少溫暖感人的故事,為我們帶來了黎明的脈息。
僅僅做到“勿以惡小而不為”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中國社會的面貌才會有真正的改觀。拒絕“平庸之惡”,養(yǎng)一身浩然正氣,和整個國家一起走在追夢之路上,必能見到明日的燦爛朝陽。
【滿分點竅】本文重點論述了“小與大”的關(guān)系:積小惡,可以形成大惡;積小善,亦可成就大善。通過一系列的中外名言和生活中的典型實例,證明了那種無意識的隨大溜的“小惡”,往往就是形成“平庸之惡”的淵源;而要想拒絕“平庸之惡”,單靠“不為小惡”是不夠的,還必須做到“多為小善”成“大善”。文章雖為議論文,但寫得激情洋溢。
行禮,為了遠方的美
江蘇一考生
不要走得太近,驚走了沉眠的美。美麗的生物是自然的精靈,它們有靈慧,會選擇自己的棲居之所。幽蘭必綻于空谷,其香才悠遠幽邃;最美的蝶必棲于幽暗的洞穴,其美才神秘而驚艷。生長于僻遠之處,才有出塵的氣質(zhì),也許深山千萬年的岑寂讓時空保持了一份古樸,給予它們明凈與靈動。
然而很多人是不懂得美的,甚至出于愛美之心摧殘了它。不必說蝴蝶被制成標本而枯萎,鳥鳴在籠中喑啞,就是一些心懷善念的人,也會在無意中釀成悲劇。林清玄的《放生鳥》里,鳥與龜被一捕再捕,一只龜?shù)募讱ど峡虧M了放生者的名字。仿佛一個悖論,愛造成的傷害觸目驚心。
為什么我們會陷入這反復(fù)傷害的輪回?只因走得太近,抓得太緊,不懂得保持距離。
純凈的美總在遠離塵世的僻遠之地,譬如青藏高原上起伏的雪峰,與高遠的天宇相廝磨?!叭f物有成理而不說”,其實自然已在沉默中說得清清楚楚:有人之處就有喧囂,有污濁,有說不清的變數(shù),所以,好山好水都躲得遠了,就像高傲的隱居者,不歡迎人們打擾??扇藗兘K究沒有讀懂。即使讀懂了,恐怕也不會停下腳步。人們抑不下對世界的好奇,也壓不下征服荒野的欲望。
即使如此,我們?nèi)詰?yīng)懂得適度地保持距離,保持對美的尊重。
川端康成說:“凌晨四點,我發(fā)現(xiàn)海棠花未眠?!蹦抢杳鞯谋§F里搖曳的花枝,脈脈地昭示著,告訴我們,不要走近,否則夢就破了。
朱成玉說:“見到美,請行個禮。”行禮即是尊重,留有尊重,或許我們還不至驚走全部的美。
在洞中探險的幾人,看見山壁上的蝴蝶。于是放輕了腳步。當我們看見蝴蝶遠去,定不能再追,應(yīng)當熄滅蠟燭,默默退出,那退出的腳步和熄滅的蠟燭,是對美的行禮。
作為無數(shù)愛美之人的一員,我曾深深驚詫于美的脆弱,也曾因無心之失,悵恨于美的遠去。我漸漸明白,追尋美的最佳姿勢,不是窺視和攫取,而是敬禮。古人言“親而不狎”,誠不我欺。
【滿分點竅】有一首兒歌叫《愛我你就抱抱我》,不過那是對人,尤其是對弱小的孩童??墒菍Υ笞匀唬瑢δ切┤碎g大美,抱抱可以,但只能在心里。最佳的方式,還是默默立定,鞠上一躬,然后緩緩?fù)巳?。因為你的走近就是對美的騷擾,對自然的傷害。本文以充足的論據(jù)證明了尊重自然、尊重美的必要性。而這種尊重,最簡便易行的辦法就是,與其保持適當?shù)木嚯x。
非寧靜無以致遠
江蘇一考生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全國掀起一陣莫言熱。而莫言本人在開完一場新聞發(fā)布會后便消失在大眾的視線,安靜創(chuàng)作新作品。在我看來,莫言便是那只人跡罕至的山洞中的美麗蝴蝶。人們借諾獎發(fā)現(xiàn)了這只蝴蝶,而蝴蝶選擇退居山洞深處,正如莫言選擇遠離公眾。因為那樣的安靜環(huán)境才適合這些美麗的精靈,適合莫言。
非寧靜無以致遠,偉人正是懂得尋找寧靜才能成功,而成功也必青睞內(nèi)心安寧之人。
林徽因曾說:“真正的寧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內(nèi)心修籬種菊,盡管如流往事,每天依然濤聲依舊?!币蚨嬲膶庫o是內(nèi)心的平和,這與“大隱隱于市”是一樣的道理。只要內(nèi)心寧靜便能于車馬喧囂中尋一個寧靜之所。
前段時間,于丹北大被嗆一事鬧得沸沸揚揚。文化超女于丹在端了多年的心靈雞湯后終于被人轟下臺。似乎很意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當年的于丹用心靈雞湯撫慰了無數(shù)人疲困的心,可是近年來她不斷商業(yè)化,只加湯不加料的心靈雞湯讓人們越來越難以接受。正是于丹在成為美麗的蝴蝶被人發(fā)現(xiàn)時,不懂得如何退居深處,如何來保持一顆寧靜的心,所以她只能遭到人們反感。
與于丹不同的是,紅學癡儒周汝昌盡管著作等身卻仍躬耕于紅樓中;“國學大師”季羨林一直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楊絳先生從不開作品交流會。永遠都是默默關(guān)注社會。大師尚且如此,而我們又有何驕傲的資本?我們又怎能不屑那一顆寧靜之心?
反觀當今。當郭敬明充滿早戀、貪婪、頹廢的作品發(fā)行時,當韓寒“巴金文采不好”的言論風生水起時,當當年明月的著作爆棚時,當馬諾、芙蓉姐姐在網(wǎng)上受到熱捧時,誰能告訴我,我們那一顆寧靜的心在哪里?我們現(xiàn)在許多人正在慢慢地失去它,從而變得瘋狂與驕傲,變得目空一切。
讓我們找回最初的寧靜,讓我們在內(nèi)心修籬種菊,讓我們懷抱謙卑寧靜的心走在社會上。視自己為天地間的一粒塵埃,用寧靜平和的心看待世界。我相信,低到塵埃,便能開出花來。
【滿分點竅】本文的成功之處就在于獨辟蹊徑,從蝴蝶躲避光線、遠離人類聯(lián)想到了凡有成就者皆追求寧靜、逃離喧囂的道理。文章通過周汝昌、季羨林、楊絳等功成名就卻依然保持一顆淡定的心,證明了寧靜才能致遠,浮躁必遭唾棄。進而聯(lián)系到當前的社會現(xiàn)實,人們瘋狂與驕傲正是缺乏寧靜致遠的心態(tài)。
何必驚擾美麗
江蘇一考生
“紛紛花自落”,“春來草自青”,有大美而不言,你我更無須驚擾。
洞穴里的蝴蝶被驚擾后悄悄遠去,水中熠熠的石頭被撿拾到海灘后黯然失色,谷中幽蘭被移植到盆栽中不復(fù)冰潔本色。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驚擾了美麗卻不自知,或許無心,卻造成美麗流逝,無可挽回。
還記得那個不復(fù)得路的武陵人嗎?機緣巧合,讓他誤入桃花源,欣賞到“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勝景,“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恬靜安然。既是誤入,已然驚擾,不如就此住下,享受與世無爭的大美。可他偏要出去,偏要帶人來尋,結(jié)果可想而知。
這不是陶潛的暗示嗎?人心有了貪欲不軌,也就無法再接近美。
世間一切美好的東西莫不如此。錢鐘書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多少學者、記者、讀者聞風而來,失望而歸。錢鐘書深居簡出。潛心于學。與世隔絕。他曾這樣幽默地回絕別人:“既然你覺得那些蛋很好,又何必要見下蛋的母雞呢?”
有時,想象中火樹銀花、煙霞滿天的美麗,卻被自己輕易破壞。傳聞中的百花深處,姹紫嫣紅,只是一條尋常的巷道;傳說中的天涯海角只是貌不驚人的石頭,卻騙走無數(shù)三生三世的誓言。
有人說,太美的地方不必去,放在心里。武陵勝景,煙波浩渺,竹西佳處,統(tǒng)統(tǒng)放在心里,不要去?,F(xiàn)實往往不如想象中美好,所謂幻滅,就是希冀過大,敗興而歸。倒不如在想象中,在心里,促使那份美的可能,讓美不受驚擾,永遠留存。美麗的物,美麗的人,美麗的地方,只可遠觀。不可靠近。
有徘句“一期一會”。翠綠的肥葉上欲滾落的露珠,天際間掠過的一只飛鴻,從你眼前鴻鴻而過的白衣少女,無一不是美,你又何必驚擾,安靜享受這一瞬間的恬美寧靜。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懂得的人,一定不會去驚擾這可以轉(zhuǎn)瞬即逝也可保存心間的美麗。
【滿分點竅】標題即是論點。如何對待自然之美,文章借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闡釋出一番令人耳目一新的道理:至于對待社會之美,作者以錢鐘書為例,告誡人們:不去打擾美麗之父,方可保證美麗的源遠流長。文章從珍愛自然起筆,但并未僅僅將視角局限于自然,而是投射到更為廣闊的社會,內(nèi)涵豐贍,意味雋永。
編輯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