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英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農(nóng)業(yè)廣播電視學(xué)校,甘肅 武威 733000)
涼州區(qū)位于河西走廊東端,祁連山北麓,海拔1 440~3 263 m,年均降水量100 mm,年蒸發(fā)量2 020 mm,年均溫度7.7℃,無霜期150 d左右,日照時數(shù)2 873.4 h,晝夜溫差7.9℃。屬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具有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的特點。玉米是涼州區(qū)主要的農(nóng)作物之一,常年播種面積約3.73萬hm2。為了探索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節(jié)水保墑及增產(chǎn)效果,我們進行了壟膜玉米不同栽培模式對比試驗。以期為涼州區(qū)高效農(nóng)田節(jié)水綜合技術(shù)的推廣應(yīng)用提供依據(jù)。
供試地膜為幅寬90、120、140 cm,厚0.008 mm的聚乙烯農(nóng)用地膜,蘭州金土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生產(chǎn)。指示玉米品種為豫玉22號。
試驗設(shè)在涼州區(qū)黃羊鎮(zhèn)廣場村,試驗區(qū)海拔1 800 m,年降水量216.7 mm,年均氣溫6.9℃,≥0℃的積溫3 200℃,≥10℃的積溫2 600℃,無霜期150 d。屬山水灌區(qū),土層厚度120 m,肥力均勻,地勢平坦、整齊,排水良好,有機質(zhì)含量高,前茬作物大麥。播種前(4月24—27日)出現(xiàn)大風(fēng)揚沙降水低溫天氣;5月17—18日出現(xiàn)大雨降溫天氣;6—7月氣溫持續(xù)偏高、降水異常偏少,玉米蚜蟲輕度發(fā)生,但對玉米生長影響不大。
試驗共設(shè)6個處理,處理①半膜壟作側(cè)播,壟寬50 cm、壟高20 cm,溝寬50 cm;地膜幅寬90 cm,用膜量75 kg/hm2;壟兩側(cè)各種植1行玉米,行距50 cm,株距25 cm;播種量37.5 kg/hm2,保苗79 500株/hm2。處理②半膜壟作壟播,壟寬60 cm、壟高20 cm,溝寬40 cm;地膜幅寬90 cm,用膜量75 kg/hm2;壟面種植2行玉米,行距50 cm,株距25 cm;播種量37.5kg/hm2,保苗79500株/hm2。處理③全膜壟作側(cè)播,壟寬50 cm、壟高20 cm,溝寬50 cm;地膜幅寬120 cm,用膜量120 kg/hm2;壟兩側(cè)各種植1行玉米,行距50 cm,株距25 cm;播種量37.5 kg/hm2,保苗79 500株/hm2。處理④全膜壟作壟播,壟寬60 cm、壟高20 cm,溝寬40 cm;地膜幅寬120 cm,用膜量120 kg/hm2;壟面種植2行玉米,行距50 cm,株距25 cm;播種量37.5 kg/hm2,保苗79 500株/hm2。處理⑤全膜雙壟溝播,大壟寬70 cm、壟高10 cm,小壟寬40 cm、壟高15 cm;地膜幅寬120 cm,用膜量120 kg/hm2;在壟溝內(nèi)距溝底2~3 cm的壟側(cè)各種植1行玉米,行距55 cm,株距24 cm;播種量36.0 kg/hm2,保苗75 750株/hm2。處理⑥半膜平作(CK),寬窄行種植,帶幅160 cm(120 cm+40 cm);寬行覆膜,地膜幅寬140 cm,用膜量75 kg/hm2;每膜種植4行,行距40 cm,株距32 cm;播種量37.5 kg/hm2,保苗78 000株/hm2。
試驗隨機排列,不設(shè)重復(fù),小區(qū)面積870 m2。各處理均于4月5日澆水泡地(用水量3 000 m3/hm2),4月17日結(jié)合整地基施優(yōu)質(zhì)農(nóng)家肥75 000.0 kg/hm2、尿素300.0 kg/hm2、磷酸二銨375.0 kg/hm2、玉米專用肥600.0 kg/hm2、硫酸鋅22.5 kg/hm2。4月23日起壟覆膜,5月1日播種;7月4日玉米進入拔節(jié)期、8月3日玉米灌漿初期灌水、追肥,灌水量分別為2 175、1 950 m3/hm2,每次追施尿素150 kg/hm2。玉米生長期觀察記載主要性狀,收獲時每小區(qū)隨機抽取20株室內(nèi)考種。按小區(qū)單收計產(chǎn)。
分別于玉米播種前、播后10 d、灌頭水前、灌二水前、收獲前,用土鉆在各起壟處理的壟面、壟側(cè)、溝底及半膜平作(CK)處理的膜帶、膜間0~20 cm土層土壤取樣,用烘干法測定土壤水分,計算平均含水量。
從表1可知,處理⑤的玉米出苗期、拔節(jié)期均較處理⑥(CK)提早2 d;生育期為127 d,較對照長2 d。處理③的玉米出苗期、拔節(jié)期均較對照提早1 d,生育期較對照延遲1 d。其余處理的玉米生育期與對照相同,均為125 d。
表1 不同栽培模式下的玉米物候期及生育期
由表2可見,播前土壤含水量以處理③最高,為176 g/kg,較處理⑥(CK)高26 g/kg;其次是處理⑤,為174 g/kg,較對照高24 g/kg;處理④較對照高23 g/kg,處理①與對照相同,處理②較對照低2 g/kg。播后10 d,土壤含水量以處理④最高,為314 g/kg,較對照高54 g/kg;其次是處理⑤,為267 g/kg,較對照高7 g/kg;處理③較對照高2 g/kg,其余處理均低于對照。灌頭水前處理④最高,為187 g/kg,較對照高16 g/kg;其次是處理③,為182 g/kg,較對照高11 g/kg;處理①、處理⑤分別較對照高3、4 g/kg,處理②較對照低14 g/kg。灌二水前以處理③最高,為108 g/kg,較對照高11 g/kg;其次為處理⑤,為106 g/kg,較對照高9 g/kg;處理①、處理④分別較對照高4、7 g/kg,處理②較對照低2 g/kg。收獲前以處理⑤最高,為114 g/kg,較對照高13 g/kg;其次是處理③,為110 g/kg,較對照高9 g/kg;處理②與對照相同,處理①較對照低2 g/kg。
表2 不同處理玉米各生育期土壤平均含水量 g/kg
由表3可見,株高除處理⑤低于處理⑥(CK)3.4 cm、處理④與對照相同外,其余處理均高于對照,以處理②最高,為285.6 cm,較對照高6.3 cm。穗位高除處理①、處理②高于對照外,其余處理均低于對照,以處理⑤最低,為118.5 cm,較對照低5.5 cm。莖粗以處理⑤最粗,為3.3 cm,較對照粗0.1 cm;其余處理均小于對照。穗長以處理⑤最長,為23.6 cm,較對照長2.9 cm;其次為處理④、處理③,分別較對照長0.2、0.9 cm,處理①、處理②均較對照短0.3 cm。禿頂長以處理③、處理⑤相對較短,均為0.8 cm,較對照短0.3 cm;處理④與對照相同,其余處理較對照長0.2~0.3 cm。穗粗以處理③、處理⑤較粗,均為6.2 cm,較對照粗0.1 cm;其余處理與對照相同,均為6.1 cm。穗行數(shù)以處理③、處理⑤較多,均為15.8行,較對照多0.4行;其次處理④較對照多0.2行,其余處理與對照相同,均為15.4行。行粒數(shù)以處理⑤最多,為37粒,較對照多5粒;其次為處理③、處理④,均較對照多3粒;處理①與對照相同;處理②較對照少1粒。百粒重以處理⑤最重,為35.7 g,較對照重1.1 g;其次為處理④和處理③,分別較對照重0.2、0.8 g;其余處理均小于對照。
表3 不同處理玉米的主要性狀及產(chǎn)量
由表3可以看出,處理⑤的玉米折合產(chǎn)量最高,為13 186.5 kg/hm2,較處理⑥(CK)增產(chǎn)10.6%;其次為處理③,折合產(chǎn)量為12 592.5 kg/hm2,較對照增產(chǎn)5.6%;處理④較對照增產(chǎn)4.1%;處理①、處理②分別較對照減產(chǎn)5.5%、8.6%。
由表4可見,處理⑤的經(jīng)濟效益最高,純收入達20 847元/hm2,灌水效益為2.93元/m3,較處理⑥(CK)增加14.5%;其次是處理③,純收入為19 520元/hm2;灌水效益為2.74元/m3,較對照增加7.0%。處理④純收入為19 130元/hm2,灌水效益較對照增加4.7%;處理①、處理②純收入均低于對照,灌水效益分別較對照降低8.2%、12.5%。
表4 不同處理玉米的經(jīng)濟效益
在灌水量相同條件下,全膜雙壟溝播栽培的玉米折合產(chǎn)量最高,為13 186.5 kg/hm2,較對照半膜平作增產(chǎn)10.6%;灌水效益為2.93元/m3,較對照增加14.4%。全膜壟作壟播、全膜壟作側(cè)播的玉米分別較對照增產(chǎn)4.1%、5.6%,灌水效益分別較對照增加4.7%、7.0%。全膜雙壟溝播、全膜壟作側(cè)播、全膜壟作壟播3種栽培模式都具有節(jié)水、增收的優(yōu)點,適宜在涼州區(qū)推廣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