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芳 張明哲 裴楠
(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北京 100094)
波音公司通過對許多重大故障和事故案例的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故障和事故并不是由于元器件失效引起的,而是由于系統(tǒng)設計中固有的狀態(tài)形成的,這些狀態(tài)是設計者為了實現(xiàn)設計意圖無意識帶到設計中的。多數(shù)潛通路僅在某種特定的條件下才會激發(fā),難以通過常規(guī)實驗方法來識別。潛通路分析技術是旨在預先發(fā)現(xiàn)潛在通路的一項工程技術。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國外就有專門的公司從事潛通路分析技術的研究,我國從20 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開始進行了潛通路分析技術的研究,并且建立了相應的潛通路分析工具,潛通路分析技術在多個領域得到了應用[1-5]。
星載綜合電子系統(tǒng)的集成度、復雜度越來越高,任務的自主控制能力越來越強。綜合電子系統(tǒng)的控制更加復雜,與其他系統(tǒng)之間的接口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這些都將引起在綜合電子系統(tǒng)中可能有更多的潛通路存在。綜合電子系統(tǒng)中的潛通路,將對航天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應用潛通路分析技術可以讓綜合電子系統(tǒng)更優(yōu)化,可靠性更高。綜合電子系統(tǒng)中的潛通路包括硬件潛通路和軟件潛通路兩部分,本文重點關注硬件的潛通路分析技術,軟件的潛通路分析技術不在本文的論述范圍。
潛通路分析(Sneak Circuit Analysis,SCA)是指在系統(tǒng)的各個組成部分均正常工作的條件下,在某種特定條件內,分析確定能抑制正常功能或不誘發(fā)不正常功能的一種方法。
潛通路分析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進行SCA 時,要考慮人為差錯,一般不考慮硬件故障、制造因素和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SCA技術可與其他的可靠性設計分析方法相互補充。
(2)SCA 只注重元部件之間的相互連接和相互影響,不關心元部件本身的可靠性。
(3)大多數(shù)潛通路并非在系統(tǒng)每次運行時都會出現(xiàn),而是在某種特定的條件下才會起作用,因此,通常難以通過常規(guī)試驗的方式來發(fā)現(xiàn)。
(4)進行SCA 時,必須保證用于分析的電路能代表系統(tǒng)的實際情況。在識別系統(tǒng)的潛通路時,使用實際的生產圖和安裝圖,要比使用系統(tǒng)級或功能級的圖紙更有效。
潛通路的分析步驟如下:
1)電路數(shù)據(jù)的收集和分析
SCA 是針對一個實際存在產品的各個連接點及各電路之間的關聯(lián)問題進行分析的。電路的一般系統(tǒng)圖、原理圖、功能圖等由于較抽象,不能準確地表示出產品的硬件連接,完整全面的SCA,必須與產品的實際安裝裝配圖及相關數(shù)據(jù)結合起來進行。
2)電路的簡化
電路簡化首先就是要列出電路中存在的一切通路,主要:①元器件的簡化,保留開關、負載、繼電器、晶體管、二極管等元器件,略去只起電路連接作用的終端板和連接點等元器件;②通路的簡化,保留電源和接地線的通路,略去其他無關的路徑。
3)構造網絡樹
網絡樹規(guī)定在電路簡化的基礎上,把所有的電源置于每個網絡樹的頂端,把接地置于底部,并使電路按自上而下的規(guī)則排列。
4)拓撲分析
拓撲分析就是依據(jù)拓撲圖形識別及應用線索表來進行潛在通路分析。任何電路的網絡樹都由5種基本的拓撲模式組成,既直線型、電源拱型、接地拱型、組合拱型和H 型,如圖1所示。拓撲圖形識別的目的,就是把網絡樹中的每個相交結點與5種基本拓撲圖形進行仔細的比較、辨識,然后按照各種基本拓撲圖形所提供的分析線索逐一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潛在通路的所有可能性。應用線索表是在調查收集大量的實踐案例,并加以深入的分析提煉而產生的經驗性知識庫。這種知識越全面、越豐富,對于分析的提示、引導作用就越全面、越準確,就越能徹底地發(fā)現(xiàn)所有潛在的問題。
圖1 五種基本電路拓撲模式Fig.1 Five toplogy patterns of circuit
SCA 最初采用人工分析方法,分析過程包括SCA 全部基本的環(huán)節(jié),對于復雜系統(tǒng)的SCA 工作量巨大。SCA 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已日臻完善,形成了一套自動分析軟件,但是軟件分析的成本很高,分析周期長,而且建立完善的分析程序和應用線索表比較困難。
綜合電子系統(tǒng)的不同設計階段可以根據(jù)需要采取不同的潛通路分析手段,同時也可以根據(jù)需要選取系統(tǒng)的關鍵電路進行SCA。
3.1.1 方案設計階段的SCA
綜合電子系統(tǒng)在方案設計階段可以結合故障模式影響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 Analysis,F(xiàn)MEA)和故障樹分析法(Failure Tree Analysis,F(xiàn)TA)進行功能性的潛通路分析,SCA 和FMEA、FTA 同時進行,共用同一系統(tǒng)數(shù)據(jù)庫,優(yōu)勢互補。方案階段的SCA 只能進行功能性的潛通路分析,分析具有局限性,分析不完全,不能取代詳細設計后的SCA。
3.1.2 詳細設計階段的SCA
綜合電子系統(tǒng)在詳細設計階段,可以按以下步驟采用SCA:
(1)詳細設計過程中,采用避免潛通路設計的原則,可以避免常規(guī)的潛通路;
(2)電路原理設計完成后,可以采用人工分析的方法,對接口電路以及容易出現(xiàn)潛通路的電路部分進行分析,可以避免軟件分析周期過長,更改代價過大的問題;
(3)電路原理設計完成后,也可采用專業(yè)的SCA 工具對電路進行潛通路分析;
(4)由于SCA 工作強度較大,在綜合電子系統(tǒng)設計完成后,可以選擇影響人員安全或任務成敗的關鍵電路,用SCA 工具進行分析。
綜合電子系統(tǒng)集成了除載荷外的大部分電子設備,如果等到原理設計完成后才開始SCA,此后分析出的潛通路往往會造成設備的較大改動,影響進度和產品的質量。因此綜合電子系統(tǒng)的SCA 應盡早進行,在不同的階段采取適合的SCA 技術:
(1)在方案階段結合FMEA 和FTA 實施SCA技術;
(2)在原理圖設計階段和原理圖完成初期采用人工分析的方法實施SCA 技術,早期的分析比后期識別和更正潛通路要更經濟和容易;
(3)在原理圖詳細設計完成后,可采用SCA 工具進行分析,由于SCA 工具分析工作強度大,分析周期過長,可以只對影響人員安全和任務成敗的關鍵電路實施分析。
星載綜合電子系統(tǒng)和傳統(tǒng)的數(shù)據(jù)管理系統(tǒng)相比具有以下特點:集成度和復雜度更高、功能更密集和復雜、任務的自主控制能力更強。目前星載綜合電子系統(tǒng),除包括傳統(tǒng)數(shù)據(jù)管理系統(tǒng)的遙測遙控功能外,還集成了衛(wèi)星的熱控管理功能、火工品起爆控制管理功能,有的系統(tǒng)還包括配電管理功能等。除了熱控自主管理、能源自主管理以及火工品起爆控制等傳統(tǒng)的自主控制外,還有和航天器任務相關的一些自主控制,例如自主導航、天線指向的自動控制等。這些都導致綜合電子系統(tǒng)的控制更加復雜,和其他系統(tǒng)之間的接口越來越多。綜合電子系統(tǒng)內部設備有冷、熱備份模式,設備內部有一些控制電路也存在冷熱備份混合的模式,與綜合電子系統(tǒng)接口的設備的備份模式也不完全一致。在綜合電子系統(tǒng)的早期設計階段,可以對兩個系統(tǒng)之間的接口,或者雙機冷備份設備中,雙機有信號或電源耦合的地方,采用人工分析的方法進行分析。在設計階段采用SCA 技術時,還需關注綜合電子系統(tǒng)的關鍵功能,對關鍵功能電路還需關注在一次故障下的SCA。人工分析方法的步驟如圖2所示。
圖2 SCA 人工分析步驟Fig.2 Manual analysis steps of SCA
綜合電子系統(tǒng)內部加熱器回路的控制電路采用冷備份的方式,回線開關為單份,每路加熱器對應一個回線開關,加熱器的備份由航天器系統(tǒng)考慮,對于該部分電路需要考慮一次故障下,是否存在單份控制電路失效導致雙份控制電路失效的情況,對于此類電路在綜合電子系統(tǒng)設計時,也需要特別關注。下面以綜合電子系統(tǒng)內加熱器回線開關控制電路(考慮一次故障)的情況為例,說明人工分析方法在綜合電子系統(tǒng)中的應用。
3.3.1 電路數(shù)據(jù)收集
加熱器回線開關控制的電原理示意圖如圖3所示。
冷熱備份的加熱器回線開關控制電路分別用A機和B機表示,圖3中的DA1(54AC273)為A 機控制電路中用于鎖存控制信號的器件,DB1(54AC273)為B機控制電路中用于鎖存控制信號的器件,A 機5V 供電和B 機5V 供電不同時加電,兩份控制電路為冷備份的方式,冷備份的控制信號通過二極管VA1和VA2相或后送給D2(40109,低高電壓電平轉換器),D2用于對加熱器回線開關的控制信號進行電平轉換,驅動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OS)管開關,把加熱器回線開關的控制信號從5V轉換為開關控制需要的12V 信號,D2 為常加電器件。回線開關控制信號高電平有效,當控制信號為高電平時,加熱器回線開關閉合,加熱器回路中有電流流過,加熱器工作,當控制信號為低電平時,加熱器回線開關斷開,加熱器回路中無電流流過,加熱器不工作。由于在兩個控制電路匯合的前面,設置了隔離二極管,當其中一份控制電路加電工作時,不會對另一份未加電單機造成影響。
圖3 加熱器回線開關控制原理示意圖Fig.3 Switch-control principle of heater loop
集成電路的內部等效電路如圖4所示,輸入輸出管腳和器件的電源和地端都有防靜電的二極管。這樣當未加電控制電路的隔離二極管發(fā)生短路故障時,當輸出回線開關閉合指令時,就可能通過不加電單機54AC273的輸出管腳到電源之間的防靜電二極管,給不加電單機供電。
圖4 集成電路輸入輸出管腳相連二極管的示意圖Fig.4 Diodes in the inputs and outputs of integrated circuits
3.3.2 電路簡化
假設圖3中的二極管VA2發(fā)生短路故障,當前A 機加電,B機未加電,當該通路輸出回線開關通指令(高電平)時,A 機的5V 供電就會通過DB1輸出管腳Q1到電壓/電流轉換電路(VCC)之間的防靜電二極管給B 機的5V 供電,示意圖如圖5(a)所示。圖5(b)為(a)的拓撲圖,該網絡為一個典型Y型拓撲結構。
圖5 主備控制電路的潛通路示意圖Fig.5 Sneak path between main and backup control circuit
3.3.3 潛在電路分析
加熱器回線控制電路部分為雙機冷備份工作,回路開關為常加電,由于有VA1和VA2兩個隔離二極管的存在,當發(fā)送回線開關開指令時,不會對不加電單機造成影響。如圖5所示,如果當前VA2發(fā)生短路故障,控制電路A 機加電,控制電路B 機未加電,當輸出加熱器回線開關通指令時,就會通過DB1輸出管腳Q1到VCC之間的防靜電二極管,給未加電的加熱器回線開關控制電路供電,同時將導致DA1輸出的高電平降低,不能滿足D2輸出電平的要求。在實際電路上模擬上述故障,DA1輸出高電平時,40109的輸入電壓被拉低至2.8V,和理論分析一致。
3.3.4 建議改進措施
加熱器回線開關控制電路雙機匯合部分的隔離二極管發(fā)生一次短路故障時會和未加電單機之間形成潛通路,該潛通路會影響整機的功能性能。為了避免單個二極管的一次短路故障造成的潛通路問題,需要對雙機匯合的地方進行更改,更改方式為:VA1和VA2分別串聯(lián)一個限流電阻后再相連,限流電阻大小選取的原則是:流入芯片的電流小于20mA。
借用SCA 工具分析潛通路只適合在系統(tǒng)詳細設計已完成,原理圖繪制完畢,有電路的詳細信息后。目前國內外都有相關的專用的SCA 分析工具,SCA 分析工具的好壞取決于線索表的經驗知識庫,使用SCA 分析工具需要專門的人員進行。SCA 工具分析對于復雜系統(tǒng)的分析需要的時間長,代價大。綜合電子系統(tǒng)已經從傳統(tǒng)的遙測遙控的數(shù)據(jù)管理延伸到加熱器管理、火工品管理、配電管理以及衛(wèi)星自主管理業(yè)務等,潛通路的人工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采用SCA 工具對綜合電子整個系統(tǒng)進行分析,需要的周期很長,在實際應用時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選取綜合電子系統(tǒng)中的關鍵電路進行分析。
本文對綜合電子系統(tǒng)可以采用的潛通路分析方法進行了研究,得出在系統(tǒng)研制的不同階段可以采用的潛通路分析方法,采用潛通路分析工具分析費時費力,所以,從綜合電子系統(tǒng)設計過程中以及接口的確定過程中,就可以首先采用人工分析的方法進行分析,可以減少系統(tǒng)后期的更改,節(jié)省人力物力,并且本文給出了根據(jù)這一原則在綜合電子系統(tǒng)設備設計階段采用該方法進行分析的具體實例。
(References)
[1]嚴殿啟.潛通路分析技術[J].導彈與航天運載技術,2000(1):43-47
Yan Dianqi.Sneak passage analysis technology[J].Missiles and Space Vehicles,2000(1):43-47(in Chinese)
[2]張大慶,宋斌.電子系統(tǒng)的潛通路分析技術[J].光電技術應用,2006,21(2):43-46
Zhang Daqing,Song Bin.Sneak circuit analysis technology of electronic system[J].Electro-optic technology application,2006,21(2):43-46(in Chinese)
[3]朱良平,滕曉婷.潛通路分析技術在航天測試發(fā)射中的應用[J].裝備指揮技術學院學報,2008,19(5):105-108
Zhu Liangping,Teng Xiaoting.Application of the latent paths analysis in space test and launch[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Equipment Command & Technology,2008,19(5):105-108(in Chinese)
[4]李國華,胡昌華.潛在通路分析技術的發(fā)展[J].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2000,4(1):84-87
Li Guohua,Hu Changhua.A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review on sneak circuit analysis technology[J].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2004,4(1):84-87(in Chinese)
[5]馬永康,周濤.控制系統(tǒng)設計與分析中的潛通路分析技術[J].電光與控制,2006,13(4):93-96
Li Guohua,Hu Changhua.Sneak circuit analysis in design of control systems[J].Electronics Optics &Control,2006,13(4):93-96(in Chinese)
[6]毛軍剛.潛在通路分析技術及其在通信設備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學報,2008(2):177-180
Mao Jungang.Sneak circuit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of applying on sneak circui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equipments[J].Journal of CAEIT,2008(2):177-180(in Chinese)
[7]Jeff M.Sneak circuit analysis for the common man,ADA215275[R].Fort Belvoir:DTIC,1989
[8]Jeff M.Integration of sneak analysis with design,ADA226902[R].Fort Belvoir:DTIC,1990
[9]Sylvia G G;Davey B L.Sneak analysis application guidelines,ADA118479[R].Fort Belvoir:DTIC,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