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剛報到,記者就一擁而上聚向明星。對于記者的“搶逼圍”,全國政協(xié)委員姚明感慨地說:“如果我沒有提案,就會被你們判不合格?”“劉翔那時被你們逼得很慘!”“你們一定要逼到我假裝‘上廁所’不成?”姚明說,兩會記者們要剎一剎“追星風”?!按蠹也灰吹揭粋€有點名氣的委員就‘逼提案’,逼出來的提案不會是好提案!”姚明說。(3月1日京華時報)
誠然,記者應更多地關(guān)注普通參會者與民生話題,過多聚焦娛樂、體育明星的追星是一種不正?,F(xiàn)象。姚明提出剎剎“追星風”,針砭時弊,不留情面。但是,一些明星委員在記者的“逼迫”下熬出提案,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對很多名人委員而言,隨時面臨媒體的跟蹤采訪,還要接受“搶逼圍”之下的挑戰(zhàn),以及回答不周全下的各種質(zhì)疑,面臨的壓力確實非常人所能想像,但這也不應有“逼出來的提案不是好提案”的矯情。在其位,當謀其政。名人之所以能當選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更多是基于社會的一種信任。媒體的“搶逼圍”,是名人效應不斷發(fā)揮的一種推力,不是成為擺脫責任、替自己開脫的擋箭牌。從另一面講,離開了媒體的關(guān)注,那么名人就難以名副其實。由此而言,名人非但不應抱怨過度關(guān)注,反倒應當抱以感謝,否則“名將不名”。
就以姚明提到的劉翔為例吧。這幾年,劉翔成了兩會明星中的“大明星”,不是被記者“逼得很慘”,而是逼著“下蛋”。2009年開兩會,劉翔沒帶提案來,謙虛的說要多多向其他委員學習如何履行職責。2010年帶來了一份《對創(chuàng)立競技體育教練員有效保障機制的建議》的提案,首次不空手,提案也挺實在??梢?,對明星委員較好地履職來說,逼一逼是壓力也是動力。
到了去年兩會,劉翔提交了一份呼吁推進運動員文化素質(zhì)、行為品質(zhì)提高的提案。雖然這是參會的體育界其他18名委員和劉翔聯(lián)名的提案,但質(zhì)量上有一定的深度,體育界委員們看到后都覺得很不錯,社會公眾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不難看出,逼是一種善意的提醒。逼一逼,就能趕跑倦怠與浮躁;就能調(diào)動腿腳與大腦。因此,逼出來的提案未必不是好提案。關(guān)鍵在于明星委員如何看待媒體與公眾的“逼”,在被“逼”之后以怎樣的姿態(tài)沉下心來,寫好提案,積極履職。
話說回來,如果明星委員都能不負重托,自覺履職,何來“逼提案”?依法履職是每一個代表委員參政議政的責任,明星委員沒有特權(quán),“名人效應”不能當飯吃。當然,履職不一定非要拿出提案不可,重要的在于做足參政議政的功課,多了解發(fā)生在身邊的事情;多了解業(yè)界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嚴格遵守會議紀律,專心開會,積極建言獻策。否則,不僅可能成為公眾吐槽的“啞巴委員”,而且真的會被“逼得很慘”,依法“請辭”走人。
責任編輯 董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