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總,今年又有十多個員工入職滿5年,您看什么時候搞個儀式,表彰一下他們對公司的貢獻,再各備一份福利……”
“湊夠一撮人就可以過馬路,和紅綠燈無關。至于說福利嘛,公司一直倡導家文化,聚餐最易激出幸福覺悟來?!?/p>
請示完老板后,HR經(jīng)理程衛(wèi)陷入一種“存疑+犯難”的境地?!凹椅幕本褪琴N在墻上“員工之根,公司為家”的口號嗎?熬過5年的員工只為跟你老板舉杯為親嗎?
程衛(wèi)對我說,連他都沒干上3年并時刻準備著——跳槽。一個考核嚴苛且無激勵良方的老板,自詡是前綴著“家”的文化控,他憑什么?
我的郵箱里有一篇題為《幸福一點也不貴》的小稿,來自某公司的一位女白領。她寫道:在這家專營海外高端市場的青瓷企業(yè),我已屆5年工齡,老板給我的貢獻獎,是一套36件的中餐具,從設計、注漿到手輪修坯直至包裝都由我個人監(jiān)制。那個夜晚,我?guī)е藓玳W爍的心情把這份“福利”搬到家時,興奮的媽媽拿起數(shù)碼相機拍個不停,“一定要發(fā)到網(wǎng)上,給親友們看看?!彼舶牙习謴拇采侠饋?,激動的老爸接過去左右端詳,“噢,這山光水色幽藍美的青花瓷,印著咱女兒的指紋喲?!彼僦糯箸R,看得仔細哩……這是一年前的家庭即景,我“家”的產(chǎn)品和我家的親情交融,至今想來,仍暖意融融。
我以為,這是一份隱喻著真正“家文化”的特供福利。這樣的激勵無需高難度技巧,關鍵不是將“我愛我家”的心思放在企業(yè)之家,而是心念員工之家。環(huán)顧左右,眼下奢談“家文化”已成頑癥。一個用多會貶值的詞匯終將成為大路貨。原本在心里很踏實的“家”,一旦懸浮起來,人們自然會覺得有點怪異,老板的家是我的家嗎?
企業(yè)通過人力資源達成盈利之目的,無可厚非,但企業(yè)老板大可不必以宣示“家文化”去達成一家之主的目的。不論企業(yè)文化的筐有多大,其所謀求的是人力資源即合作伙伴與企業(yè)的和諧成長。員工登上你這輛車或下車“別駕”,很大程度是為了呵護自己那個具有持久溫熱的小家。他們偶爾跟你喝杯酒,也許是快樂一瞬的職場應酬,而并非家的幸福。
所以,當覺悟的是“審家”意識。該說在華夏大地上統(tǒng)治了幾千年的“家文化”,正在不知不覺地在更年輕的一代人中,淡化和消解,亦有劇烈震顫呈分崩離析之勢。當然,如果員工常與小家幸福有約時,盛著小家的大家自然會釋放出賓至如歸的文化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