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月,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永遠地閉上了他那睿智的雙目,安臥在莫斯科紅場的水晶棺里。然而,他的《國家與革命》等一系列理論,卻如一夜春風,傳遍了世界各地。在安徽最西北的大別山區(qū)金寨縣境內(nèi),一批內(nèi)心被理論點燃得熱血沸騰的知識青年,毅然決然地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們在湯家匯鎮(zhèn)筆架山農(nóng)校里成立了“青年讀書會”,學習和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他們的努力下,一個以“列寧”命名的小學在那里悄然建立起來,為中國革命培養(yǎng)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讓革命理想的星星之火,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迅猛燎原……
這是一條迄今為止筆者所走過的最偏遠、最原始、最艱難的道路。金剛臺,又名石額山,坐落在金寨縣湯家匯鎮(zhèn)西北部,主峰海拔1584米。西北蜿蜒至河南省商城縣,故當?shù)厮追Q商南城。這里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順主峰西下,有約一平方公里的平頂山,這便是與主峰對峙的平天鋪。若是萬里晴空,站在平天鋪遠眺,可見商城縣樓頂、鲇魚山、梅山水庫及玉帶似的史河與長江河;若是夜晚四處眺望,梅山縣城、商城縣城的萬家燈火也可盡收眼底。全國僅存的兩所“列寧小學”之一(另一所在湖北的麻城),就位于金寨縣湯家匯鎮(zhèn)瓦屋基村境內(nèi),其前身是1929年由紅三十二師創(chuàng)辦的“六區(qū)一鄉(xiāng)列寧小學校”。迄今已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歷程,其光輝的歷史已錄入《中國教育大辭典》?,F(xiàn)為六安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國家及安徽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jù)史料記載,1929年,紅三十二師建立中國工農(nóng)武裝割據(jù)政權(quán)后就開辦了這所列寧小學,學校辦學的宗旨是把教育文化事業(yè)建筑在廣大工農(nóng)群眾身上,提高他們的文化知識。開設有語文、常識、音樂、體操等課程。當時由五星縣(今屬金寨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周德謙親自擔任列寧小學的第一任校長。 六安縣蘇維埃政府小學教師,在1932年編印的《常識課本》上,就曾這樣記述:地處大別山深處的安徽省金寨縣燕子河鎮(zhèn)聞家店村有一所紅軍小學——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二紅軍小學。該校原名聞家店天遜小學,1929年當?shù)氐奈麈?zhèn)暴動勝利后改為列寧小學,1932年,第四次反“圍剿”斗爭失利,紅四方面軍撤離根據(jù)地,列寧小學被迫停辦。新中國成立后,在原列寧小學舊址余氏祠中恢復辦學,更名為聞店小學,現(xiàn)如今又改回“列寧小學”。
為了能很好地參觀一下被保留下來的列寧小學,2012年4月27 日,筆者驅(qū)車從高速路上下來,花了3個多小時才趕到這里。接近列寧小學時,遠遠就能看到金剛臺那裸露在山頂?shù)木扌突疑珟r石。列寧小學就位于金剛臺南麓,校園建在四面環(huán)山的一塊相對平整的平地上,面積有2000多平方米。走近學校的大門,就看到門樓上刻有“六區(qū)一鄉(xiāng)列寧小學?!弊謽拥呐曝?,據(jù)說原有的那塊帶有同樣字樣的校匾,現(xiàn)已被作為珍貴文物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館里。
當年在這個大別山區(qū)的瓦屋基村,匯集了來自河南、湖北和安徽本土的大量有知識、有覺悟的先進青年。正是他們的前瞻意識,使得當時鄂豫皖根據(jù)地里臨時政府已顯雛形。當年從列寧小學走出去的人當中,就有5位后來成為新中國的開國將軍,他們是鄧忠仁、程明、陳培毅、吳作啟和周純麟。巧的是,筆者在上海警備區(qū)服兵役時,周純麟就是當時的司令員,他到海邊看望戰(zhàn)士的清瘦儒雅的身影,盡管過了40年,但仍像烙印一樣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記得周將軍在回憶錄里曾記錄了他從一個扎紙工來到列寧小學學文化,并由此結(jié)識了共產(chǎn)黨人的經(jīng)歷。當?shù)谝淮未蟾锩统睍r,他的革命引路人、自己的親三哥被敵人殺害,家里房屋被燒,年僅十多歲的他毅然投奔了紅軍。正是在列寧小學打下的一點文化基礎,使他后來成為國防建設中的一位專家,先后在機械化師和炮兵部隊里擔任過重要職務。
在湯匯鎮(zhèn)鎮(zhèn)長彭洪炎和小學校長趙峰的陪同下,我走遍了老校區(qū)。趙鋒校長介紹說,這個校園一直使用著,直到幾年前列寧小學才搬到緊鄰的新校園。過去這個學區(qū)是一個大四合院。四合院前面是一個正庭、門樓,中間是一個兩層的土樓,東西兩面是對稱的教室,后面建的是圖書室、辦公室還有儀器室。由于年久失修,后來靠西邊的房子倒塌了。
原本校園的門樓是周氏家族的一個祠堂,共有三進,目前只有大門的門欄和門前的石鼓是“原裝”的,盡管戰(zhàn)火焚燒了大量的房屋,甚至二進的戲臺也找不到一丁點痕跡,但一進校門就有幾棵參天大樹遮天蔽日,可以想像出當年這家祠堂的規(guī)模。在陳列室里,展示著當年的老師為提倡男女平等而編的“婦女歌”,歌詞樸素無華,使用山里的語言,讀起來朗朗上口,還有“讀書歌”等等,當年紅軍的官兵就是從這些淺顯的語句中,漸漸地懂得了革命道理。列寧小學第一任校長周德謙,在犧牲前曾告訴過他的同伴,當年占用周氏祠堂辦學校,使他與舊勢力徹底決裂了,但是他死而無悔。當一個人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時,居然能想到大多數(shù)窮苦人的命運,關心著他們受教育的事情,并不惜把自己的祖上祠堂都貢獻了出來,這不是共產(chǎn)黨員還會是誰呢?我想,那時的共產(chǎn)黨人就有那么多追隨者,恐怕與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不無關系。
采訪中,不斷有孩子笑嘻嘻地在周圍不停地玩鬧著。趙鋒校長自豪地說,盡管學校硬件、軟件都還趕不上城市里,但在金寨縣的68所村級學校中,列寧小學學生人數(shù)最多,有近500人,至今人數(shù)仍排在第一位。1999年,這所小學在緊鄰老校園的地方推平了半座山,整出一塊平地修建了新的教學樓。2003年,新校園投入使用。趙鋒介紹說:我們現(xiàn)在這個學校的規(guī)模是挺大的,有8個教學班,有16位教師,從一到六年級,五、六年級學生全部都是住校生,周圍大概有5公里之內(nèi)的學生全部都到這個學校來上學。 現(xiàn)在社會各界對我們都很關注。外面有很多友好人士還不斷地向我們學校捐款、捐物。
希望工程的代言人、金寨最有名的“大眼睛”姑娘蘇明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雖然她已離開了大別山區(qū)多年,她仍記得當年每一位老師和他們教學時的每一個細節(jié),她現(xiàn)在每年都要作為愛心使者為山區(qū)里的孩子鼓與呼:“我真心地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關心這些目前還沒有走出貧困的孩子,因為他們身上有著巨大的潛力,一旦迸發(fā),將會為中國的建設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價值!”
我們這一代人很幸運地趕上了世紀之交,趕上了中國快速發(fā)展的好時候,但我們千萬不能忘了,那些在我們前面為今天的成功作了鋪墊的人們。
列寧小學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將會繼續(xù)向世人證明他的強大生命力!
(責任編輯:吳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