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做盲目的“東亞藥夫”
我國每年因嚴重藥物不良反應住院人數高達500-1000萬人,每年死亡人數高達20萬;100多萬聾啞兒童中約50%是藥物致聾,每年需花費1770億美元……這是一組多么可怕的數字!作為中國研發(fā)個體化用藥第一人的周宏灝表示,基因檢測就等于給患者開出一份精確的診斷書。個體化用藥就是根據患者個體對不同藥物的代謝酶活性進行分析,能夠立即為患者選擇出安全有效的藥物。那么,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怎么就這么大呢?周宏灝說,這個問題就比較復雜了,生理、病理、遺傳和環(huán)境等因素都有影響,并且這些因素之間還會互相聯(lián)系,盤根錯節(jié),共同決定了藥物反應個體差異的復雜性。
提到個體化用藥,吳慧言也不無感觸地說,以前我們曾被叫“東亞病夫”,現在國民體質明顯好了,人們也越來越關注健康,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過度關注健康也把一部分人帶入歧途,只要身體稍有病痛就用藥,看別人用什么好就跟著用什么,不惜財力物力。但實際上,不適合的藥不亞于毒藥,是藥三分毒,這會加重腎臟負擔,嚴重的甚至會導致腎衰竭。世界上像我們中國人這樣如此盲目“追隨”健康的不多,我們千萬不能摘掉“東亞病夫”的帽子卻給自己又扣上“東亞藥夫”的帽子。
以身試藥 致毒又致命
張家界德高望重的陳德祥老師因一場普通的感冒就此離去。其女兒陳曉紅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父親9時30分開始注射“欣弗”克林霉素磷酸脂葡萄糖注射液;9時40分身體出現四肢抖動、寒戰(zhàn)、高燒、失語不良反應;10時40分送至張家界人民醫(yī)院搶救,疑為克林霉素惹的禍;12:05分心臟停止跳動。這是陳德祥生命的最后155分鐘。無獨有偶,哈爾濱6歲女孩劉思辰因靜點克林霉素也導致死亡。
眾多的患者為什么唯獨這兩個人導致死亡?患者家屬很痛苦,痛失親人;醫(yī)生很無辜,按正常計量處方,卻一輩子都要背上沉重的十字架。問題的根源在哪里?是基因突變與所用藥物不匹配導致的結果。
吳慧言介紹說,目前我們的臨床治療基本上是循證醫(yī)學或叫試誤醫(yī)學,是醫(yī)生根據患者癥狀“對癥”開藥、“按量”服用,如一個階段治療效果不理想,再換藥,實際上相當于是用患者身體在試藥效,如果藥物無效,浪費藥費是小,更重要的還會延誤病情,甚至出現藥物不良反應致病、致死。其實,同一種藥物、同一種劑量在不同人體中會產生不同的藥物濃度和藥物效應,通過基因檢測,就可以量體裁衣給出患者適合的用藥方案,經濟有效。一位高端人士患有高血壓,一直在用國外最好的藥,可血壓控制一直不理想。在做了基因檢測后,醫(yī)生建議他服用一種在藥房就能買到的只有幾塊錢的降壓藥,結果服用效果非常好。這位高端人士高興之余自嘲道“就是這藥也不符合我身份啊?!逼鋵?,藥根本沒有貴賤之分,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鏈接】
藥物可能導致的“致命”反應
乳腺癌:靶向藥物赫賽?。▋r格:25800元)目前臨床經常使用該藥物,但是如果患者的HER2基因為陰性時,該藥物是無效的。
急性哮喘:治療藥物沙丁胺醇(albuterol),在臨床上醫(yī)生通常會給患兒使用這種藥物,但是如果患兒β2腎上腺素受體基因發(fā)生突變,該藥物將導致直接死亡。
抑郁或者癲癇:治療藥物卡馬西平,臨床醫(yī)生對該藥物的使用具有普遍性,但是如果患者的基因HL-B*1502發(fā)生突變,將導致患者發(fā)生中毒性皮膚溶解癥(約翰遜綜合癥),死亡率在30%-40%。
基因檢測助力靶向治療
病例一:
潘老先生今年70歲了,發(fā)現患上胃癌時是2011年。當時切除了大部分的胃,并進行了化療等治療,病情穩(wěn)定了下來。去年年底,潘老先生身體不適加重,肺穿刺活檢顯示,癌細胞轉移到了肺上。醫(yī)生為其確定了化療加靶向藥物的聯(lián)合治療方案,并先給潘老先生做了一項Her-2的基因檢測,結果為三個“+”號,提示用藥效果會很好。在進行相關檢查之后,1月份潘老先生正式開始了化療,并加用了靶向藥物。第一周期化療潘老先生并沒有出現明顯的副反應,CT顯示肺部腫塊明顯縮小了。兩個療程下來,潘老先生肺部腫塊持續(xù)縮小,胃口也有了。
病例二:
吳女士今年46歲,查出癌癥是在2009年,當時吳女士沒有原因地出現了中上腹的隱隱作痛,并伴惡心嘔吐,到醫(yī)院檢查發(fā)現是胃癌,病情嚴重,無法手術切除,進行了6個周期的化療。2011年復查時發(fā)現胃癌轉移到了雙側的卵巢,又進行了卵巢摘除手術,又在其他醫(yī)院接受了化療、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等治療。三個月前,吳女士的病情越加嚴重,吃不進飯,連喝口水都會吐出來,體重降到68斤。吳女士的Her-2的基因檢測是陰性的,說明對首選的靶向藥物不敏感。結合吳女士的情況,醫(yī)生為吳女士制定了新的化療方案,并加用一種抗血管生成的藥物?,F在吳女士的病情已經穩(wěn)定,能吃流食,體重穩(wěn)定下來。
吳慧言介紹說,個體用藥在抗癌藥物的研發(fā)與臨床使用上大顯身手。癌癥其實是種基因病,所以癌癥與基因變異密不可分?;蛲蛔兪沁z傳病和腫瘤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某些特定突變的攜帶者會對某一類抗癌藥特別敏感,或者特別耐受。我們可以通過基因的檢測,選擇合適的抗癌藥,讓癌癥患者盡可能多地獲得收益,盡可能少地減少毒副作用。某醫(yī)院有兩位得了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一位患者做了個體化用藥檢測,適用吉非替尼的藥,有效率達到70%,用藥之后效果非常好,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他的病友看見他治療效果這么好,就想省點錢,從其他渠道買到吉非替尼,以同樣劑量服用,結果四個月后死亡。原因很簡單,死亡病友的基因型用吉非替尼無效。一片藥500元,四個月六萬,不只是錢白花了,主要耽擱了有效治療期,生命無法挽回。
吳慧言最后表示,我們對生命的尊重就是對自己的尊重,就是對家人的負責、就是對孩子的負責。而基因檢測就像是給自己用藥買一份安全護照,同時也給肝臟、腎臟買了一份保險。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基因檢測并非萬能,科學在不斷進步,基因也非終生不變,不是說檢測出沒有疾病基因就可以“為所欲為”,很多疾病的產生是自身、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