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甥打燈——照舊(舅)”“狗挑門簾兒——嘴巧”……歇后語在北京由來已久,并深受北京人的喜愛,甚至曾出現(xiàn)過以北京歇后語為題的相聲段子。一前一后,音調(diào)押韻,意思照應,又夾雜著北京人生活中特有的幽默,言語中不時露出一兩句歇后語,既形象又體現(xiàn)了說話人的機智,短短的歇后語承載了太多北京人的氣質(zhì)。
與對歇后語的態(tài)度相同,北京人對飲食的熱愛程度也相當之高,北京人愛吃、會吃、懂吃。大到皇家御膳,微至北京小吃,北京人談起吃來都會有自己的一番見解,甚至于最普通的窩頭、炸醬面,都能化作當日聊天的主題,從操作提高到理論,由實物上升于精神。當兩樣最具北京特色的東西相互結(jié)合,可以想象其中的味道將會是怎樣的耐人尋味。當飲食與歇后語相互碰撞,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歇后語也是可以品嘗的。
從砂鍋居到會仙居,
有的閑死有的忙死
老字號“砂鍋居”對于北京人并不陌生,那里的砂鍋白肉享譽京城。現(xiàn)今位于北京西單附近缸瓦市的砂鍋居門庭若市,迎來送往的客人每天都數(shù)以百計千計,但最早可不是這樣?!皵?shù)量有限,售完為止”,透著“大爺”勁兒的售賣方法,在京城并不多見,所以才有了“砂鍋居的營生——過午不候”的歇后語。
想當“大爺”并非易事,原來砂鍋居的由來和皇家還有著幾分關(guān)系。據(jù)史料考證,砂鍋居建于乾隆六年,當時的位置與現(xiàn)在并無太大出入,就在缸瓦市大街路東定王府西南墻外,最初的老板正是王府的幾個更夫。
眾所周知,祭祀活動是清朝宮廷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祭祀中豬肉被作為主要祭品。砂鍋居的白肉使用的是一種黑豬肉,這并非與現(xiàn)在的飲食科學有關(guān),而同樣有史可依。黑豬在民間被稱為“黑爺”,這種黑豬通體純黑,沒有一根雜毛?;始壹漓氡惚仨毷褂眠@種黑豬,人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表示對神的尊敬及虔誠。祭祀過程中,吃祭肉是重要環(huán)節(jié),將祭祀后的豬肉煮熟。皇上也不例外,不加作料,白嘴吃白肉,這樣的儀式被稱為“吃晶飯”。
由此可知,砂鍋白肉的原料想必也跟這“吃晶飯”有著必然聯(lián)系。據(jù)說當時王府中祭神的肉總是吃不了,更夫們便將類似半成品的白肉在御膳房廚師的指點下,放入一口直徑約四尺的大砂鍋中二次加工,后加以售賣,在王府外開起了三產(chǎn),起名和順居。由于砂鍋之大,砂鍋居的稱號慢慢蓋過了“和順居”。又因為得天獨厚,緊鄰王府被許多朝廷百官得知,“白肉一絕”的美名不脛而走,甚至被當朝皇上所知。皇上在品嘗后,題詞“此乃珍饈,味之一絕”。據(jù)史料記載,清朝嘉慶年間砂鍋居的買賣最為火爆:“缸瓦市中吃白肉,日頭才出已云遲?!币辉鐑罕闩艥M了吃白肉的食客。
與砂鍋居閑著的老板相比,會仙居的老板整日可忙得不亦樂乎,所以說“會仙居的炒肝——沒早沒晚”。
“稠濃汁里煮肺腸,交易公平論塊嘗。諺語流傳豬八戒,一聲過市炒肝香?!薄堆喽夹∈称冯s詠三十首》中曾有一首詩如此描寫炒肝。炒肝與砂鍋白肉不同,源自民間,又被百姓所津津樂道。相傳炒肝最早出現(xiàn)在北宋時期,京都汴梁有一家名為“會仙居”的飯莊,所經(jīng)營的炒肝和熬肺非常有名。清朝道光年間,前門鮮魚口也開起了一家名為“會仙居”的小館,專門以制作炒肝為主。
正因炒肝做法講究但價格低廉,深受老百姓的熱愛。風趣而善于調(diào)侃的北京百姓由炒肝也編出了很多俏皮話,我們家老爺子就經(jīng)常這么數(shù)落我,“你這小子,怎么跟炒肝兒似的沒心沒肺呀!”還有一句最有名、 在北京流傳最廣的歇后語:“豬八戒吃炒肝——自殘骨肉?!蹦魄疲傩杖绱讼矚g炒肝,難怪這普通的小吃能沒早沒晚地出現(xiàn)在餐桌上。
軟硬兼施在品質(zhì),
大店小館不馬虎
“這孩子辦事太不穩(wěn)當,東來順的涮肉——忒嫩!”雖說這句歇后語的意思指那些剛剛步入社會,還沒有太多經(jīng)驗,做事情不穩(wěn)妥的年輕人,但其另一層意義則體現(xiàn)了著名涮肉館子東來順所用涮肉的優(yōu)質(zhì)軟嫩。
據(jù)史料記載,東來順的創(chuàng)始人叫丁德山。1903年,他在東安市場以出售羊肉雜面和蕎面切糕起家,隨著生意的日漸紅火,便將自己的小攤子取名東來順。寒冬臘月,點上鍋子,看著窗外的飄雪,吃著東來順的涮肉,成了生活中的一大雅事。之所以東來順如此深受主顧喜愛,與其堅持不變的質(zhì)量不無關(guān)系。據(jù)傳丁德山所選用的羊肉為產(chǎn)于內(nèi)蒙古的綿羊,而且只用2~3年的閹割公羊或僅僅產(chǎn)過一胎的母羊,這也是其肉嫩的主要原因。此外,刀工的出色也著稱于世,才使得其歷經(jīng)百年,仍舊讓人一說涮肉便想起東來順。
六必居里有哲理,
抹布也可品人生
六必居的醬菜與北京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每天早晨一碗粳米粥,一塊馬蹄燒餅,配上一盤小醬菜,透著精致,透著舒服,一天的心情都會因這簡單的早晨而舒坦許多。
六必居的醬菜素以技藝精湛、色澤鮮亮、脆嫩清香、醬味濃郁、咸甜適度著稱,清代被選作宮廷御品。為送貨方便,清朝宮廷還賜給六必居一頂紅纓帽和一件黃馬褂。這兩件衣帽一直保存到1966年。
有人會問,六必居的字號中“六必”從何而來,其實至今也是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六必居最早起家是一個酒鋪,釀酒中提出:“黍稻必齊,曲種必實,湛之必潔,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惫史Q之“六必居”。而另一種說法則與大貪官嚴嵩有關(guān),據(jù)說六必居最初開業(yè)時有六人入股合開,委托當時的書法家嚴嵩題匾。嚴嵩提筆便寫了“六心居”這三個字,但轉(zhuǎn)念一想,六心豈能合作,便在“心”上加了一撇,便成了今日的“六必居”。此外,也有說這“六必”并無新奇,柴米油鹽醬醋,正好是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不同的說法使六必居的來歷撲朔迷離,或許這正和人生一樣,歷經(jīng)滄桑,無論出處如何,關(guān)鍵在于他經(jīng)歷了什么,承載了什么,正如一句歇后語“六必居的抹布——甜酸苦辣都嘗過”。小小的抹布,在經(jīng)過無數(shù)次浸透于各種味道之后,不也正是人生體味酸甜苦辣各種經(jīng)歷后的寫照嗎?回歸本原,歷盡滄桑榮辱,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最美的味道也許就是那一碟醬菜配上一碗粳米粥,平凡中見生活。
現(xiàn)在從人們的言談中,或許很難尋覓到歇后語的太多蹤影,但歇后語承載了太多的文化、歷史,以及北京人的生活記憶。如“盧溝橋的獅子——數(shù)不清”,“皇上家的祠堂——太妙(廟)”,“崇禎上吊——走投無路”,“袁世凱做皇帝——好景不長”。一個個北京重要景點、一幕幕歷史事件就在眼前,“三十兒晚上吃餃子——沒外人”,“貓臥房脊——活受(獸)”,則將民俗和方言相融合。重拾北京歇后語,品咂這份語言中的京味兒記憶。
(編輯·王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