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間,去過印度五次,總共停留兩個多月,游歷了不少地方。2012年12月中看了《少年P(guān)i的奇幻漂流》后,心中有個強烈的沖動,想要到少年P(guān)i的家鄉(xiāng)去看看。12月底,心中的沖動化作飛機票,第六次飛往印度。
從香港經(jīng)過新加坡到南印度的第一站是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的首府金奈(Chennai),英國人稱之為馬德拉斯(Madras),人口超過500萬,是印度第五大都會。泰米爾納德邦在印度的最東南部,隔海與斯里蘭卡相望;泰米爾納德邦和斯里蘭卡北部的居民都是泰米爾人,膚色很深,說古老的泰米爾語(Tamil)。
泰米爾人的姓氏一般很長,很難記。40年前,我的第一個博士生是泰米爾人,畢業(yè)于馬德拉斯的印度理工學院。有一次我和他談到新德里、孟買和馬德拉斯這幾所著名的印度理工學院,他說這三個地方的語言并不是地區(qū)方言,而是完全不同的語言。
講到不同的印度語言,就得從印度河谷的古文明說起??脊艑W者已經(jīng)查明,印度河谷在4500年前就有相當發(fā)達的農(nóng)業(yè)文明,當時的居民據(jù)推斷是黑膚色的達羅毗荼人(Dravidians)。大約3500年前(源自南俄羅斯草原的)白膚色的雅利安人持續(xù)從西北部的興都庫什山脈(Hindu Kush)隘口進入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繼而又向印度南部擴張。他們用梵語(Sanskrit)口傳下來的 “吠陀經(jīng)”(Vedas),是早期婆羅門教(Brahmanism)的古典經(jīng)文,也是今日形形色色的印度教(Hinduism)信仰的源頭。
雅利安人和印度原住民經(jīng)過3000多年的通婚融合,再加上近2000年來分批由中亞進入印度的斯基泰人(Scythians;又稱為Sakas或塞人)、月氏人(Yue-Chi)、噠人(Hephthalites;又稱為白匈奴)、波斯人以及不同時期南下的各突厥語部族都和印度原有居民大量通婚,以致今天的印度不啻是一個有12億人口的人類博物館。大體而言,印度西北部人口膚色較淺,身材較高大,語言與梵語的關(guān)系較近;南部人口的膚色較深,身材較矮小,語言與梵語迥異,屬于達羅毗荼語族(包括泰米爾語和其他三個南方州的官方語言)。
印度在1947年獨立之前從沒有過全國統(tǒng)一的政權(quán)。統(tǒng)治印度南部將近1000年的朱羅王朝(Chola Dynasty)是泰米爾人所建;中世紀時,他們排斥曾在印度盛行的佛教,大力復興婆羅門教,在印度南部修建了大量廟宇(今天仍有3萬座),留下了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近30年來,泰米爾納德邦由兩個互相對立但又一致強調(diào)泰米爾文化的政黨輪流執(zhí)政,把英國統(tǒng)治時代的名稱一律改為泰米爾名稱,所以過去的“馬德拉斯”如今稱為“金奈”。
我與妻子在金奈游覽了兩天。濱海的金奈是英國在印度的早期根據(jù)地,今天商業(yè)發(fā)達,名勝古跡頗多。英國治理時代的圣喬治堡壘(Fort St George),政府機構(gòu)和商業(yè)中心所在的喬治城(George Town)和馬德拉斯大學的建筑都很有特色。它們的建筑布局很能說明英國殖民時代以軍事力量、行政力量和文化力量共同維護商業(yè)利益的基本政策。而金奈城內(nèi)的圣安德魯大教堂(St Andrew’s Kirk)、圣喬治大教堂(St George’s Cathedral)和馬德拉斯俱樂部(Madras Club)則體現(xiàn)了英國人不與本地人混雜,因而需要自己的教堂和俱樂部。大英帝國是英格蘭和蘇格蘭合并之后由兩種人共同在海外創(chuàng)建的,從金奈的圣安德魯大教堂和圣喬治大教堂分別以蘇格蘭和英格蘭的守護神來命名應(yīng)該可以看出,蘇格蘭人和英格蘭人之間還是有區(qū)分的。
在金奈旅游的另外一個重點是參觀代表印度傳統(tǒng)文化的眾神博物館群落(Pantheon Complex)。藏有宇宙舞者濕婆(Shiva, the Cosmic Dancer)青銅塑像的國家藝術(shù)館里有不少精美的南印度藝術(shù)品,但是倫敦大英博物館、巴黎奇美博物館(Musée Guimet)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藏品不但比這里要精美, 數(shù)量也更多。藝術(shù)館的建筑是華麗而莊嚴的莫臥兒風格,說明了印度文化的多元性。
由于印度教有嚴格的種姓制度,而伊斯蘭教的組織原則是穆斯林彼此平等,莫臥兒統(tǒng)治時期許多下層的印度教徒都皈依了伊斯蘭教。今天印度大城市里許多穆斯林住在窮街陋巷里,所以人們見到的是兩極化的穆斯林社區(qū):一方面是供游客參觀的高雅清真寺和王宮豪宅,另一方面則是貧窮臟亂的穆斯林居民區(qū)和破舊小商店。
我包了一輛小轎車去本地治里。一路上見到幾座朱羅時代精致輝煌的廟宇和簡陋破舊的民房;小鎮(zhèn)里人與牛一同漫步街頭,公路上汽車與牛車并駕而不齊驅(qū)。
從泰米爾邦進入本地治里要過關(guān)卡,停車繳費,但不需要檢查證件。一進入本地治里就見到不少泰米爾文與法文并列的路標與招牌,因為本地治里在1954年成為印度的“特別行政區(qū)”之前曾被法國統(tǒng)治過300多年。
葡萄牙人于1498年繞過非洲南部的好望角到達印度西南端的古里(Calicut;鄭和1433年在這里逝世),開通了歐洲與亞洲直接貿(mào)易的航線,打破了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多個世紀的壟斷。
公元16世紀至17世紀,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和法國人先后在印度沿海各地建立據(jù)點。當時統(tǒng)治印度北方大部分地區(qū)的是16世紀自中亞南下的莫臥兒人(Mughals, 意為蒙古人,是14世紀末期曾經(jīng)一度洗劫德里的帖木兒的后裔;他們雖然有一點成吉思汗的血統(tǒng),卻早已突厥化和伊斯蘭化)。在南印度還有一些不受莫臥兒王朝控制的地方政權(quán),包括一個盤踞在西南部各地,由屬于武士種姓的馬拉他人(Marathas)所建立的王國。他們一方面與歐洲人合作以打擊莫臥兒勢力,一方面又時常襲擊歐洲人的據(jù)點。
英國與法國各有一個由皇家特許的東印度公司;英國公司起步較早,貿(mào)易范圍大,法國力量起初差得很遠,也就相安無事。后來英國人發(fā)現(xiàn)法國的貿(mào)易量和軍事力量快速增加,很有“大國崛起”的架勢,就開始想辦法對付法國,引起不少摩擦。
他們之間最激烈的沖突是在印度的東海岸:英國獲得地方政權(quán)的同意,于1654年在一個叫馬德拉斯的農(nóng)民的濱海香蕉林建立要塞,命名為馬德拉斯,并設(shè)置總督;法國也于1664年把總部設(shè)在位于馬德拉斯之南約130公里的良港本地治里。
18世紀的印度歷史有兩個主旋律:莫臥兒帝國由于內(nèi)部分裂而逐漸瓦解;英、法兩國在分崩離析的帝國邊遠地區(qū)相互角逐。
盡管當時印度內(nèi)部有各種勢力相互殺伐以求繼承莫臥兒帝國的部分領(lǐng)土,在今天看來,英、法兩國才真正有能力接替莫臥兒王朝。法國軍隊于1746年打了一次漂亮的勝仗,搶奪了英國在東南部的主要據(jù)點馬德拉斯。由于沒有依約把馬德拉斯交還給在英法作戰(zhàn)時保持中立的莫臥兒人,法軍遭到莫臥兒的地方總督(Nawab)率軍進攻。結(jié)果200名法國軍人和700名由他們訓練的印籍士兵擊潰了1萬人印度部隊。這次戰(zhàn)役是一個征兆:印度將淪入歐洲人的手中。
18世紀中葉,英法兩國勢力旗鼓相當。印度會成為哪一國皇冠上的寶石,確實很難預料。但是英國似乎真有“天佑吾皇”的國祚。一個粗獷暴躁,曾在與人爭吵中沖動自殺而未遂的年輕軍官——Robert Clive(1725-1774)——在1751年對法國作戰(zhàn)時大展神勇,激勵了英軍的士氣,逼使較為優(yōu)越的法軍投降;Clive在對印軍作戰(zhàn)中也屢建奇功,被任命為馬德拉斯總督。他采用了被他擊敗的法國對手的規(guī)劃,為大英帝國在印度的發(fā)展奠下厚實的基礎(chǔ)?;貒?,他成為英國三大富豪之一,但因貪污罪名受審,于是再度舉槍自殺,卒年49歲。
法國駐本地治里的總督——Joseph Franois Dupleix(1697-1764)侯爵——智勇雙全,才略出眾,但是時運不濟。在1746年對英國的海戰(zhàn)后,以善戰(zhàn)知名的法國艦隊司令Mahé因為和Dupleix有瑜亮情結(jié),不肯把軍艦駛?cè)氡镜刂卫锏母蹆?nèi)受他節(jié)制,故意帶領(lǐng)艦隊到遠在南半球的毛里求斯(Mauritius)。經(jīng)過這次戰(zhàn)敗,Dupleix侯爵企圖力挽狂瀾,一面斥資興建堡壘工事,一面用交涉和賄賂來擴張法國勢力。但是法國東印度公司的投資者因為利潤太低而對他激烈批評;1754年Dupleix侯爵奉召回國后,窮困潦倒,晚景十分凄涼。
這時期,歐洲列強之間發(fā)生了“七年戰(zhàn)爭”,參戰(zhàn)國(主要是英國與法國)在全世界范圍的殖民地歸屬發(fā)生了變化。1761年,英軍攻占本地治里,法國軍事設(shè)施盡遭摧毀,在印度的勢力大為消弱。進入19世紀,法屬印度只剩下了東西海岸的幾小塊地方。
印度社會于1857年掀起了一次全國性的大反叛,許多英國人遇害。英國稱這個歷時將近一年的事件為叛變(mutiny),當代印度人卻把它稱作“第一次獨立戰(zhàn)爭”。反叛平息后,英國于1858年由英皇任命總督(Viceroy),直接統(tǒng)治印度(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在英國直接管轄的領(lǐng)土之外,還有性質(zhì)不同、大小不一的500多個公國(Princely States),以及分屬葡萄牙和法國的殖民地。
印度于1947年自英國手中獨立時,法國和葡萄牙保留了它們的殖民地。葡屬果阿(Goa)位于西南部,1956年被印度軍隊強行接收,現(xiàn)在是印度的一個邦(State)。法屬印度在東西海岸有四小塊土地,總面積不到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的一半。
1954年,法國在越南戰(zhàn)敗,被迫退出印度支那半島;印度乘機和法國談判,接管了這四小塊領(lǐng)土,將它們組成本地治里聯(lián)邦直轄區(qū)(Union Territory of Pondicherry),首府設(shè)在(少年P(guān)i的故鄉(xiāng))本地治里市(Pondicherry是法文寫法;泰米爾文的拼音是Puducherry,意為“新村莊”)。
其他三塊領(lǐng)土分別在東西海岸:面對阿拉伯海,被喀拉拉邦(Kerala)包圍的一塊叫馬埃(Mahé;紀念那位18世紀的法國艦隊司令);面對孟加拉灣,被安得拉邦(Andhra Pradesh)包圍的一塊叫亞男(Yanam);在本地治里市之南,也被泰米爾納德邦包圍的一塊叫加里加爾(Krikl)。這四小塊領(lǐng)土上共有四個官方語言。第一是泰米爾語,第二是安得拉邦的泰盧固語(Telugu),第三是喀拉拉邦的馬拉雅拉姆語(Malayalam),第四是法語。英語和印地 (Hindi)才是最通用的語言。
本地治里聯(lián)邦直轄區(qū)由內(nèi)閣直接管轄。它在聯(lián)邦議會中沒有代表;但有自己的議會,可以通過“特別行政區(qū)”的法律,但須經(jīng)新德里批準后才能生效。直轄區(qū)成立即將60年,它目前的總?cè)丝诩s130萬,居民教育程度和人均收入仍然在全國名列前茅。
本地治里市是一個小城,過去分為歐洲人居住的“白城”和印度人居住的“黑城”。“白城”是今日印度的旅游勝地之一,街道呈棋盤形,綠蔭夾道,歐式大宅點綴其間;海濱有頗多白色別墅,宛如法國地中海岸的小鎮(zhèn)。
法國撤退時,應(yīng)允給予當?shù)鼐用穹▏鴩S多印度裔居民都選擇了法國籍。60年下來,持法國護照的人大為減少,能說流利法語的本地人已經(jīng)不多。但是當?shù)厝杂幸粋€頗為龐大的法國總領(lǐng)事館和幾個法國文化機構(gòu),包括以考古和歷史研究著名的法國遠東學院(cole franaise de l’Extrême Orient)、法國文化協(xié)會(Alliance franaise)和法國教育部認可的法國中學(Lysée franaise)。
我們住在一間叫做Htel de L’Orient的小旅舍,坐落在以法國小說家羅曼羅蘭命名的一條小街(rue Romain Rolland)上,距孟加拉灣只有三條街。傍晚的海濱長堤上有各色人等散步休憩;婦女們鮮艷的“莎麗”(sari)和頭巾與許多男士的單調(diào)衣著和絡(luò)腮胡子,在落日映照下顯得有些不協(xié)調(diào)。
海濱大道上有新建的“直轄區(qū)”行政大樓。城中還有一座19世紀的天主教堂,里面掛著拿破侖三世頒賜的“圣母升天”油畫,里面的信眾以中年婦女為主。我們也游覽了一座色彩繽紛的印度教廟宇。早期鼓吹印度獨立的學者Sri Aurobindo為避英國當局迫害在這個法國殖民地定居,并在這里參悟和闡述了瑜伽的精義。以他為名的靈修中心(Aurobindo Ashram)經(jīng)常接待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人在那里學習和交流,是南印度的一道文化風景線。
在一個住宅小區(qū)前面的平地上,一群印度男子在玩法國南部常見的擲鐵球游戲(pétanque)。他們拿什么護照我不清楚,但是我猜想,時至今日,他們應(yīng)該以印度人自居了吧!
在海濱長堤盡頭有一個告示牌,上面以英文寫著:“如果你亂扔東西,本地治里就會變得不同?!倍淮蠖央s物正好在告示牌前面!從這個垃圾堆往里走一小段路就到了一個嘈雜熙攘的小市場,市場旁邊是一個裝飾頗為別致的小印度教神廟。廟門口有一只大象供游客拍照,它的右后腿拴著一條粗鐵鏈。
有人把印度比作大象。十年來,我見證了大象的智慧與力量,但還沒看到它真正奔跑時的速度。本地治里市的這只大象明顯受到桎梏,難以行動。喜歡比喻的人也許會問:這種桎梏是印度社會的舊傳統(tǒng),是前殖民地主人的影響,還是當今政客和官僚的腐敗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