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短期政策窗口結束,從公報內容看,具體信息涉及較少,市場難以得出明確的利好結論,而且最突出的是內部部門變動,權力的重新分配,難以看出好壞,因此與市場之前預期相比屬于低于預期。
同時由于三中全會的閉幕,因開會而形成的政策空白期也面臨結束,接下來諸如IPO重啟、房產稅等相應政策應會陸續(xù)進行,總體上對市場將形成一定壓制。利好實體經濟的措施,經常會打擊市場,這是因為由于資源與精力的有限性,對一個目標的支持,往往意味著對其他目標的冷落甚至打擊。對一個對象的成就,往往要以另一個對象為代價。如房產稅對財政有極大支撐,意味著財政政策有能力保持寬松,對實體經濟是支撐,但這無疑削弱了消費能力,財富由居民轉入政府,好壞難以辨明。
從基本面來看,實體經濟不會強勁復蘇,經濟周期被拉長的同時,也將波幅平滑,但暫時也不會過于悲觀,作為一個宏觀經濟體,其發(fā)生重大變化所需要的時間,必然更長一些,一天內發(fā)生巨變的,只能是微觀,而宏觀面,目前保持穩(wěn)定的概率更大,因此來自基本面的數據暫時不會成為打壓或支撐市場的理由。
從最新發(fā)布的全社會融資總量及新增信貸數據看,資金面呈偏緊態(tài)勢,央行無意放松資金面,這是顏面問題,但為了應對再次發(fā)生類似錢荒事件,會隨時有挽救性資金流入,所以資金面不會寬松,但也不會發(fā)生超越6月錢荒規(guī)模的流動性緊張,更多的可能是機構有了應對準備,提前準備資金,將時點性風險分攤。但由于有跨年因素,資本市場資金面偏緊態(tài)勢可能持續(xù)到年底。
另外從CPI數據來看,CPI緩慢攀升,年內應該問題不大,不會成為市場擔心的主要因素,但會成為明年的主要因素,由于高體量的貨幣存量,通脹對于經濟的敏感度會大幅提升,只要實體經濟有一定程度的復蘇,通脹就會很快有所反應,同時疊加豬周期,通脹對于政策面、資金面及市場的影響,明年將明顯大于今年,也正因為如此,中期看貨幣政策放松的空間不大。
雖然上述因素不支撐市場未來會有較大行情,但由于近期受開會預期等影響已有較大調整,個別板塊調整幅度較大,短期看可能會有超跌反彈機會,之后可能持續(xù)進行震蕩整理。無論基本面如何,只要跌了可能就有機會。
債券市場已進入自我實現階段,已經不管市場如何下跌,而是一味的恐慌了。這是典型的烏合之眾的市場現象,當恐慌時,任何恐怖的詞匯和故事都會被想起,當瘋狂的時候,任何瘋狂的詞匯和故事也都會被想起,資本市場的樂趣也正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