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四川南充小伙米銀春一個人搭上了去東莞的火車。那時的他只有17歲,僅有的行李是一個背包。在那趟火車上,還有無數(shù)如米銀春一樣懷揣著夢想離家的年輕人,同樣簡單的行李、同樣懵懂的眼神,同樣有著對未來的熱望。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東莞,被看作一個充滿了機會和奇跡的地方。
如今,在世界工廠東莞,這種繁榮仍在延續(xù),每年仍有大量的“80后”和“90后”青年來到這里。不過,淘金的神話光環(huán)已經(jīng)漸漸散去,在“東莞制造”背后,打工者面對的,其實是生育、養(yǎng)老、教育小孩等多重壓力。
作為全國最龐大的打工者聚集地之一,東莞的32個街鎮(zhèn)工廠林立,且常常夾雜在鬧市中,與小旅館、飯店、雜貨鋪等并肩而立。那些寫著“眼鏡廠”、“模具廠”、“塑膠廠”的大小招牌和一扇扇關(guān)閉的鐵柵門,早已成為這里市井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在每天的中午和傍晚時分,鐵柵門里會走出一群群收工吃飯的工人,其余時間,他們都隱沒在工廠的車間里。
打工者每天的工作規(guī)律地重復著:守在壓鑄機旁,按下按鈕、取出零件;坐在工作臺前,為堆成小山的皮帶扣裝上金屬扣針……加班,是每個人都樂意的事,因為那樣可以多掙錢。他們大多數(shù)居住在工廠提供的六人間宿舍里,回趟老家看父母,是幾年才敢想一次的事。光學工具廠銑工張紅春說,他有個老鄉(xiāng)7年都沒回過老家了,“回去一趟開銷太大?!?/p>
五金廠工人吳興華是重慶奉節(jié)人,他跟妻子和兩個兒子住在工廠的單間宿舍里。兩個兒子在東莞一所私立學校上學,一年的費用接近兩萬元,這已經(jīng)占去了他跟妻子年收入的一半?!叭绻屗麄冊诶霞疑瞎W校,一年最多花費七八千元。但是,把十幾歲的孩子留在家里,老人根本管不住?!?/p>
與千篇一律的工廠車間不同,東莞的夜晚其實五光十色。在接近深夜11點的街頭,各種服飾店依然掛著大大的打折招牌招攬顧客;寫著“砂鍋粥”的路邊攤生意紅火,街頭的飲料亭里放著旋轉(zhuǎn)彩燈和搖滾舞曲……汗水與享受、枯燥與繁榮,都訴說著一個真實的東莞。這里制造艱辛,也制造希望。
2013年,南充小伙米銀春33歲,已經(jīng)是東莞長安鎮(zhèn)一家光學工具廠的廠長。想起當年的艱辛,他淡淡地笑了笑:“現(xiàn)在想來,一切都是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