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韓國總統(tǒng)樸槿惠在清華大學作主題演講時,于開頭和結(jié)尾處分別用漢語做了3分鐘和半分鐘的陳述,并引用了《管子》和《中庸》中的名句。
作為前總統(tǒng)樸正熙的女兒,樸槿惠在年幼時就獲得父親贈送的《三國演義》,曾戲言自己的“初戀”是趙云。父親遇刺后,苦心尋求心靈慰藉的她,閱讀了不少中國古典名著,如《論語》、《貞觀政要》等。當時的韓國文字仍是諺名和漢字并用,日常出版的書報都使用大量漢字。因此,許多韓國人經(jīng)過一番努力是可以閱讀漢文書刊的。不過樸槿惠發(fā)現(xiàn),閱讀中國古典著作尚好,但閱讀現(xiàn)代作品,僅憑韓語中的漢字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她開始通過漢語廣播教學節(jié)目自學,還用磁帶將課程錄下來,一有空就學習。
通過五年左右的學習,她的漢語水平有了長足進步,可以閱讀當代作品,并和中國人交流。她曾在《散文月刊》雜志上撰文稱,在她最感無助之際,是中國學者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令她找回了平靜。
樸槿惠的漢語并非僅僅是“自學成才”。1987年,尚未從政的她曾獲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名譽文化博士稱號。2001年,她又在那里修完了最高產(chǎn)業(yè)戰(zhàn)略課程,這對其提高中文水準有很大幫助。她曾在2005、2006和2008年作為國會議員3次訪華,每次在和中方官員會談開始和結(jié)束時,她都會用漢語致辭,在宴會等場合也經(jīng)常突然用漢語直接問答。據(jù)她自己說,2008年時任中國外長的唐家璇曾在晚宴上建議她“不要每次都來去匆匆,可以來中國度假”,她用漢語直接回答“我哪有這個命”,其流利程度曾讓唐外長誤以為她曾在中國學習。胡錦濤也稱贊她“漢語發(fā)音很標準”。
朝鮮半島和中國山水相連,歷史上和中國交流密切,民間保留了不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熱愛中國文化、了解中國典故的韓國人為數(shù)不少,樸槿惠的漢語能力,和她對中國文化的情有獨鐘,并不算特別意外的事。
其實,在全球范圍內(nèi),通曉漢語或喜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外國頂級政要為數(shù)不少。其中,既有和中國存在血脈關(guān)系或歷史淵源的,也有看似和中國文化圈相去甚遠的。
首位能說流利漢語的西方政要
幾天前重新當選澳大利亞總理的陸克文,2007年12月3日首次就任總理時,是首位能說流利漢語的西方國家領(lǐng)導人。
陸克文本名凱文·邁克爾·拉德,并沒有華人血統(tǒng)。他開始迷上中國文化,是11歲時閱讀母親送給她的《世界古代文明》一書。在讀到“中國歷史和文化”章節(jié)時,他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8年后,他考上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中國歷史和語言專業(yè),正式開始學習中國文化?!瓣懣宋摹边@個名字,也是這時他自己取的。他大學時的研究課題是“中國當代民主”。其論文指導老師之一,是比利時著名漢學家李克曼。1980年,他曾在臺灣師范大學國教中心進修中文。
1984年,他被澳大利亞外交部派往北京,出任駐中國大使館一等秘書。陸克文在中國居住了4年。
1995年,陸克文曾短暫離開政壇,轉(zhuǎn)投商界,進入著名的畢馬威會計師事務(wù)所,出任中國事務(wù)顧問。兩年后,他又投身學界,任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亞洲語言系副主任,負責教授中文。
2001年,他被在野黨工黨任命為“影子內(nèi)閣”外長。此時,中國經(jīng)濟步入快車道,資源進口需求陡增,和礦產(chǎn)大國澳大利亞的關(guān)系日益密切。這位通曉中文的“影子外長”也就有了更多的出彩機會。
2003年,胡錦濤主席訪問澳大利亞,陸克文就直接用漢語與之交談,震驚四座;2006年,他作為工黨代表團領(lǐng)隊訪華,和時任中宣部長的劉云山用中文長談一小時之久,得到“中國問題專家”的美譽;2007年9月,當時還是在野黨領(lǐng)袖的陸克文在澳大利亞招待各國元首的午餐會上,突然用漢語向胡錦濤主席致了兩分鐘歡迎詞。時任總理的霍華德對此猝不及防,只得趕緊戴上同聲翻譯耳機,好弄清楚這位政敵到底說了些什么?!栋拇罄麃喨藞蟆氛{(diào)侃稱,原本是配角的陸克文只說了兩分鐘漢語,就把主角霍華德的風頭都給搶了。
陸克文的漢語學習一開始就從當代中國社會、政治入手,因此對時務(wù)更為精通。他可以嫻熟引用中國典故,也能用漢語深入探討“三個代表”、“科學發(fā)展觀”、“和諧社會”等內(nèi)容。他的女兒謝茜嘉嫁給香港移民后裔謝若谷,夫妻二人常用普通話練習交流。謝若谷坦承,作為一名華裔,給陸克文這樣的中國通當女婿感到壓力很大。他的長子陸雨德2005年曾在中國復旦大學學習中文,次子馬庫斯中學畢業(yè)后也開始學習漢語。
2010年6月,陸克文丟了總理寶座,3個多月后被新任總理吉拉德任命為外長。出任新職的陸克文繼續(xù)發(fā)揮其“中國通”的專長,經(jīng)常就中國事務(wù)發(fā)表見解。值得一提的是,陸克文既經(jīng)常撰文闡述澳中關(guān)系的重要性,也時常發(fā)表針對中國的批判性文章。
陸克文曾在中國學府發(fā)表純中文演講。這一點,即便一些有華裔或中國文化圈背景的外國政要,也自愧不如。陸克文甚至還在中文新浪微博開設(shè)了個人賬號。
內(nèi)行看門道
曾先后擔任法國總理、總統(tǒng)的雅克·希拉克是著名的東方文化迷,他并不通曉漢語,卻對中國古代文化情有獨鐘。
少年時代,他就從一位白俄家庭教師那里獲得了東方古代文化的粗淺知識。上世紀70年代,他作為法國右翼政黨——保衛(wèi)共和聯(lián)盟領(lǐng)袖,曾多次訪問尚未改革開放的中國,有機會參觀眾多考古現(xiàn)場和博物館,積累了更多中國古代文物(尤其是商周青銅器)的知識。
1978年,時任巴黎市長的希拉克成為第一位參觀秦始皇兵馬俑的外國貴賓,并留下傳誦至今的“世界第八大奇跡”名言。
他酷愛研究中國青銅器。1997年,希拉克訪問上海時,饒有興趣地參觀了“鼎彝重鎮(zhèn)”上海博物館,并和時任館長的馬承源先生探討了許多專業(yè)的青銅器問題。原定參觀時間總共半小時,結(jié)果希拉克僅在青銅器陳列館就待了一個多小時,以至于專機不得不推遲起飛。
1998年,上博青銅器應(yīng)邀赴法國展覽,希拉克前來參觀。當送展的馬承源先生送上新作《中國青銅器全集》時,希拉克一眼認出,第一頁圖片上的青銅爵,是距今約4000年的二里頭文化三期典型器物。不久,接待上博青銅器展覽的法國池努奇私人博物館將館藏中國商末青銅器虎卣送到上博回訪。希拉克親撰展覽序言,引經(jīng)據(jù)典,顯示出深厚的青銅文化研究功底。
希拉克對中國古代文化的愛好不止于青銅器。他能說出李白比杜甫大幾歲。2004年訪問中國時,希拉克特意參觀了杜甫草堂,并引用典籍記載,對講解員所言“杜甫死于糖尿病”提出異議,認為杜甫是酒肉攝入過多致死。2000年,他在揚州參觀時,中方陪同人員稱,隋朝有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兩個皇帝。他立即予以糾正,指出正史中隋朝還有第三個皇帝——隋恭帝楊侑。而這位5歲登基、第二年就被迫下臺的傀儡皇帝,許多中國人也未必知道。
當然,和許多中國通一樣,希拉克是個中國美食迷。據(jù)說,在巴黎某些特色中餐館,經(jīng)??梢钥吹较@朔驄D光顧。
和自幼喜愛中國文化、上任后精益求精的希拉克不同,另一位法國前總統(tǒng)吉斯卡爾·德斯坦是卸任后才迷上中國文化的。原本就多才多藝、文化造詣極高的他,退休后對19世紀西方-中國關(guān)系變化的歷史產(chǎn)生濃厚興趣。為直接從中國原著中尋找答案,年過70的他開始認真學習漢語,甚至把漢語教材帶上床。經(jīng)過幾年刻苦學習,他可以閱讀中文歷史著作,還能在演講和文章中熟練引用《論語》中的章句。
“蝙蝠”的智慧
叫響“儒家治國”的李光耀雖是華人,早年卻接受了西式教育,以英語為母語,其中文是年長后才學習的。為了確保新加坡的獨特地位,他刻意“對西方強調(diào)東方屬性,對東方強調(diào)西方屬性”,曾因此被調(diào)侃為“既有翅膀又哺乳的蝙蝠”。
在上世紀60年代中葉,新加坡和馬來亞分離前后,李光耀為了爭取新加坡的特殊權(quán)力,刻意強調(diào)這座島城的華人屬性。獨立后,李光耀卻用強化英語教學、鏟除華人“唐山情結(jié)”、強制培育“新加坡人”認同等方法,力圖讓這個南洋華人都市和中國本土不同。
他在訪問大陸和港澳臺時說英文,訪問英美時說漢語;在冷戰(zhàn)期間,他一面和美國結(jié)盟對抗中國,聲稱“東盟中最后一個和中國建交”,一面又不斷和中國高層拉關(guān)系,不中斷與中國的貿(mào)易往來。在中國處于空前孤立的上世紀70年代,新加坡曾主動充當過臺海交流的使者。而到了近幾年,李光耀卻又不斷提醒臺灣,和大陸打交道要更謹慎,因為大陸“有野心”。
和李光耀實現(xiàn)“隔代傳承”的李顯龍,同樣是自幼接受英式教育的新加坡華人。與李光耀不同,李顯龍在任副總理、總理時多次訪華,都曾主動用中文交談,甚至發(fā)表純中文演講。和乃父強調(diào)“英語母語化”不同的是,他曾直言不諱地批評新一代新加坡青年無法準確運用漢語,“新加坡漢語不能讓全世界華人聽懂”,主張漢語教學規(guī)范化。
冷戰(zhàn)期間,中國大陸經(jīng)濟不發(fā)達,國際影響力也較弱,大中華文化圈不成氣候,而西方對新加坡更友善。李光耀著重強調(diào)的是新加坡和中華文化之異,降低漢語地位,通過選舉制度調(diào)整強塞更多非華人議員、公務(wù)員;冷戰(zhàn)后,中國迅速崛起,而西方和新加坡的政治分歧公開化,李光耀便自2000年起重新強調(diào)“華語重要性”,大談“華人傳統(tǒng)”和“儒家價值觀認同”。而李顯龍和乃父的反差,也源于相同的背景。萬變不離其宗,李氏父子心里所考慮的,都是新加坡的利益最大化。
圭亞那“國父”鐘阿瑟
祖籍地是梅州大埔
第一位“葉落歸根”、有中國血統(tǒng)的當代外國政要,是圭亞那開國總統(tǒng)、“國父”鐘阿瑟。鐘阿瑟的父親是廣東梅州大埔客家人,父親出生于中國,他本人也以梅州大埔為自己的祖籍地。1977年4月,鐘阿瑟總統(tǒng)訪華,在結(jié)束官方活動后,特意安排了尋根之旅。至今,當?shù)乩先巳越蚪驑返馈扮姲⑸揖司恕薄?/p>
漳州鴻漸村的女兒
菲律賓已故前總統(tǒng)科拉松·阿基諾的高祖父姓許,系福建漳州市鴻漸村人,1861年“下南洋”,定居菲律賓。1988年,科拉松·阿基諾訪華時,曾特意前往鴻漸村尋根,為當?shù)卦S氏宗祠題詞,并親手種下一棵南洋杉。她曾多次表示,自己既是菲律賓總統(tǒng),也是鴻漸村的女兒。
出生在加蓬的中非混血兒
現(xiàn)任加蓬外長的讓·平,是出生在加蓬的中非混血兒。他的父親程志平是祖籍浙江溫州的中國人,母親則是加蓬人。在任外長、副總理期間,他曾前往溫州尋根,并先后找到數(shù)百名同族血親。讓·平曾在2004年擔任聯(lián)大主席,2008-2012年擔任非盟主席,在促進加蓬、西非和非洲與中國經(jīng)貿(mào)關(guān)系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身上流著客家人的血
泰國前總理他信的父親祖籍廣東梅州市豐順縣塔下村,母親祖籍廣東省梅州市梅縣,都是客家人。他信的中文名是丘達新,母親則姓黃。任總理期間,他曾多次表示,太公是從梅州來泰國謀生的,自己身上流著客家人的血;現(xiàn)任總理英拉是他信的妹妹,中文名為丘仁樂。她同樣不諱言,自己“至少有25%的客家人血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