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管理站門口,問:“學校在這面嗎?”看門人按開門鈕,指一下大院底部右手那座小白樓,“二樓,幾個孩子在的地方?!蹦鞘侵苋障挛?,久牽的教室正在上課。老師是個在投行工作的志愿者,江南女子,纖瘦,柔聲細氣,學生是8個七八歲大小的孩子,都有著紅彤彤的臉蛋,他們的父母分別來自安徽、河南和江蘇。
那是一節(jié)班會,被稱為“成長課”,上課的方式是討論,本次討論的主題是“我的家鄉(xiāng)”。
老師循循善誘,“大家來說家鄉(xiāng)最好吃的東西?!?/p>
小朋友說:“湯圓”、“餃子”、“面條”……
“名勝古跡?”
“農家樂?!?/p>
“多久沒回過家鄉(xiāng)了?”
答案是:兩年、3年和6年。回答6年的,是個一直垂著頭的七八歲男孩。
“家鄉(xiāng)讓你印象深刻的人?”
坐在第一排的兩手背在身后的女班長搶著說,“是奶奶,她是最愛我的人”。第三個回答者是坐最右邊的老是有小動作的男孩:“家鄉(xiāng)有兩個小姑,老是欺負我……”再往后,討論的主題成了“在家鄉(xiāng),我最討厭的人”。有人說是表妹,“搶東西,打人,奶奶還護著”;有人說是隔壁家二胖,“總是欺負我” ……
張軼超說,這是一門正在摸索的課程,不完美,卻重要。這位久牽學校的校長說:“這些民工子弟們最大的問題在于認同感”。他們所生活的城市不肯接納他們,家鄉(xiāng)又如此遙遠。在張軼超的久牽,從2007年開始,每年暑假都會組織一批孩子回一次家鄉(xiāng)。
在復旦哲學系讀書的時候,去江灣鎮(zhèn)給蠶寶寶找桑葉,那時候的江灣還沒變成高檔社區(qū),一片荒蕪破敗中,張軼超第一次見到了農民工子弟學?!臭[的課堂、簡陋的設備,混亂的課堂,只有極少數的孩子在聽課……他忽然想為這些孩子做些事情。
對這個1977年出生的大男孩來說,那是一個要脫離憤怒青年的階段。在這之前,他是校園小報《常識》的主編,因為觸線屢屢被校方請去喝茶,小報屢屢??R粋€朋友記錄十幾年前的他,“在宿舍見到他,他正在看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然后從書櫥拿出一本書給我——《常識》,不是梁文道那個,而是鼓動美國獨立的那個‘英國叛徒’托馬斯·潘恩那本?!?/p>
這一次,叛逆少年變成了張老師,他決定踏實下來,以上海人本就擅長的溫和而務實的姿態(tài)去從事教育,秉承那些哲學家的教育理念,“人即是目的”,他說,“我們不是在辦學校,更像是興趣班。”
2002年,復旦旁邊,國權北路的一個久千公寓,這個支教點固定了下來。他們?yōu)槟切┖⒆觽冮_設各種興趣課堂,組織拓展活動,自稱“久牽支教隊”。支教隊一屆屆傳承,卻只是個復旦學生的社團活動。
最初的收獲是,“之前一直以為,窮的地方窮的孩子,只要教給他東西,他就會像塊海綿一樣,咕嘟咕嘟地吸收。但事實并不是那樣?!彼f,“一個人從生下來開始,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始終在改變著他們,他們在家庭中生活的時間,比我們跟他們待的時間要長得多,”他不得不承認,這是場拔河,贏的幾率甚微。
增加贏的幾率,契機之一是一部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張軼超喜歡那電影,尤其打動他的是其中的教育理念:音樂讓孩子更柔軟。他決定,也組織個“放牛班的孩子”合唱隊。決定始于2006年7月,那幾乎是久牽最困難的時期,最初的資助人撤資,最初的志愿者紛紛畢業(yè),甚至張軼超也不得不在平和雙語學校找到一份教學工作……訓練了兩個月,合唱隊第一次登上了中福會少年宮的舞臺,第一次演出,獲得了10萬元的捐助,也吸引了大量專業(yè)級的志愿者,合唱團可以繼續(xù)下去了。
十幾年過去了,在這個城市里,農民工的居住區(qū)離市中心越來越遠。7年后的一個周日的下午,外環(huán)外油菜地旁的教室里,一群小學生在進行他們合唱團的初級課程。六七歲的小學生,學唱的是搖籃曲,以及各種基本訓練。合唱時,他們穿著顏色大小和干凈程度不一的毛衣,高高矮矮站在講臺上,像極了麥兜和它的同學們。
跟張軼超談起盧安克,他說:那是個很偉大的人,然而,一個盧安克遠遠不夠,需要更多的人這么去做……
多數時候,這位農民工子弟培訓班的創(chuàng)辦人與這個城市里大多數白領的形象差不多,不是特別平整的襯衫和西裝,顏色挑的是中庸那類,不顯得太干凈,也不邋遢,只是普通和溫吞著。但這位張老師脫離了這個城市青年精英的生活路線,沒有房子,也沒什么錢,可是,他居然有輛車,一輛大而舊的灰色雪佛蘭樂風,可以擠5個學生。偶爾,他會談到學校在經濟上的拮據,楊浦的校區(qū)需要交很大一筆房租,但同時,他又經常鼓勵學生把用不完的運動器材,捐給更貧困的山區(qū)孩子,因為,要讓這些孩子去體會給予。在久牽,甚至有一筆公益基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支持和鼓勵孩子實現給予的夢想。有一個孩子真的想出了主意,成功動員了自己做理發(fā)師的父親和父親的同事們去敬老院替老人們免費理發(fā),這讓張老師很驕傲。
當被問到,久牽最大的敵人是什么?張老師毫不猶豫地說:“應試教育?!?/p>
在久牽,老師們經常碰到一些最現實的問題,“孩子作業(yè)沒有寫完,就不來參加活動了,我們毫無辦法?!薄罢?guī)學校對久牽的活動,依然不能說欣然接受”,對這個陌生而奇怪的“輔導班”,只是謹慎地看著,它會不會讓學生的成績下滑?
在久牽,英語是必修課,“這一方面是因為民工小學的教學水平比較差,另一方面,家長們希望孩子多學些對考試有用的東西。不管什么樣的中國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是不變的?!?/p>
望子成龍沒錯,然而,成什么樣的龍卻因個人眼界而不同。當家長們希望孩子成績好、做大官、賺大錢的時候,張老師只是希望這些孩子能夠在年輕的時候,多多接觸人類歷史上那些美好的東西,比如音樂、藝術。培養(yǎng)完整的人,那是與臥薪嘗膽成為某種龍的路徑幾乎平行的路。
有時候他會說,他只是想實現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沒有刻意要去針對哪個階層的孩子。他會一臉寂寥地表示,“我們跟很多學校有合作,他們看中的主要是我們帶來的資源,而非我們的教育理念?!碑斎唬趹嚱逃拇蟓h(huán)境,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我問他,這些奢侈的興趣教育能給孩子帶來更好的職位還是前途。他說,也許不會,但可以讓孩子們的人生更充實。作為一個溫和的人,他不會站在主流教育的反面,振臂疾呼,但他也會擔憂,“現在的教育,將帶給孩子一個怎樣的將來……”
我們談到了久牽最被媒體關注的那個故事。2011年,久牽女孩王新月申請到了“世界聯(lián)合學院”的全額獎學金,得以出國留學。在當年的報道中,王新月的父親在運輸公司工作,母親做保姆。她從安徽農村跟著父母來到上海,搬過“數不清”的家,換過“數不清”的學校,申請時,她正在上海的一所高職學校就讀。在這個夢一樣的故事的高潮處,這個女孩自信地向面試官陳述:“我和其他人不一樣,我的人生經歷、文化背景能讓聯(lián)合世界學院的‘多元性’更加色彩斑斕?!?/p>
對王新月申請成功的影響,張軼超的觀點是有好有壞,“壞處是,可能讓一些送孩子來久牽的家長產生過高的期望;當然,好的方面多一些,(這個故事)讓孩子們認識到了自己的能力?!?/p>
除了作為久牽的老師,目前的張軼超還有數份兼職。每周有兩天,他要去浦東青年社工協(xié)會兼職,了解同行們在做什么;另有兩個半天,他會去浦東的一家貴族學校教授一門“關于知識的理論”。
那是一家建在國際社區(qū)里的學校,旁邊不遠有櫻花樹和咖啡館,會有外國姑娘走進去,用生硬的中文要求“請幫我做一杯小的卡布奇諾”。 這讓人想起這個多元化都市的另一面,油菜田旁的久牽學校。
貴族學校的教室有大投影儀,衛(wèi)生間有充足的廁紙和洗手液a652dcd549a47cb871bb0162101d719a9bc791f2fe6606f29f6669661c36c7a8,上課時,學生各拿一臺品牌各異的筆記本電腦,每人每年的學費至少要8-10萬,雖然單看孩子們,差別并沒有校舍和設備那么大。
張軼超一直在教的是一門“關于知識的理論”(The Theory of Knowledge),那是關于思辨思維的課程,“知識很難保證其客觀性”,上課時,12個學生舉例討論“是否有判斷可以永遠是對的?”
“請舉一個命題,他們將永遠是對的?!?/p>
一個男生指著旁邊一男生,“他是男的。”然后開始起哄,“將來如果做變性手術呢?”對這個問題,牛三定律不是答案,因為,“在另一個宇宙里它就不對了”,甚至死亡都不是答案,因為,能克隆或重生……討論40分鐘,得到一個否定答案,張軼超引用了休謨的話:“所謂世界,只是幻象。”
這是一種“對認識的認識,對思考的思考”,可能國內的教育界會覺得困惑,但貴族學校的孩子們申請國外大學時,對方很看重這種思辨性思維。
晚上有朋友給了贈票,張軼超和8個久牽的孩子去看越劇《江南好人》,“那是一個想做好人而不得的故事,有思辨精神”。
贈票缺兩張,去黃牛那兒買,費了十幾分鐘,這位上海男人把黃牛開價240的兩張票講到了210塊。買到黃牛票,他對自己討價還價的“小家子氣”有點尷尬。進場,鄰座的一對老夫妻問:“你們花多少錢買的?我們50塊錢賣給黃牛的?!?/p>
越劇講的是一個女孩被神仙選中,必須散家財做好人接濟身邊的窮人,卻被人欺騙、利用她的善心。戲終散場,一個久牽的孩子評論道:“我覺得所謂的好人沒有絕對……好人不是一個人的責任,在現實生活中,做好自己,才能去做更好的人?!?/p>
那天的8個孩子,有5個家離得遠,上了張老師的車,剩下的兩男一女主動跑去趕地鐵,他們來自同一學校,清一色的藍灰校服,雙肩背包緊趴在后背上,把校服上的標識擋得只剩下左邊的“Shanghai”和右邊的“School”。嘈雜的地鐵上,我問其中一個小男生:“你們是哪個學校的?”男孩回答:“上海外國語學校的一個學校,一所中?!蹦呛⒆拥穆曇粼絹碓降?。
在上海,這些孩子通常被稱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根據上海市的規(guī)定,這些隨遷子女參加中考時,不能正常報考普通高中,只能報考中專或者職高類學校。我問張軼超,怎么看你的學生不能報考普通高中的事情,怎么看異地高考。他說,異地高考可能只是個時間問題,然而,以中國的現實來看,這個時間也許不會很短。他目前在做的,是鼓勵孩子們在報考志愿前多做功課,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了解學校,然后作出自己的判斷。
4月的某個晚上,久牽進行了一次關于填報志愿和選校的討論。學生是即將畢業(yè)的4個女孩,在老師的要求下,她們已經去參觀了幾個自己能夠報考的學校,還寫了感言發(fā)到老師的信箱。有人寫自己對某校的印象:“教學樓很高、很新,造型很獨特……但宿舍樓晾了內衣,顯得很不整齊”;還有人寫自己不喜歡某所學校,因為“還沒進校門,看見一個學生背著書包在校外狂奔,那時候才下午兩點呀……”參觀時,一些學校拒絕讓這些孩子進去,整個過程中,沒有孩子能鼓起勇氣與那些學校的學生、那些陌生的大孩子搭訕。
張軼超對這些感言很不滿意——“你們跟那些學校的學生談過嗎?你們知道自己想學習的是什么了嗎?”那是他罕見的生氣,沒有很激烈,語氣還是溫和的,只是沒有商量的余地,“不合格,重寫?!?/p>
學生散去,我問他:會不會對這些孩子太苛刻了?你的高中、大學是自己選擇的嗎?他抓抓腦袋,“確實沒有”,但是,“這些孩子不同?!彼麄兩L在大都市,卻不屬于這里,家鄉(xiāng),在他們而言,多數只是一個遙遠的地名,很難回去了。因為政策的原因,這類孩子中的多數人需要過早地面對那些決定自己命運的選擇?!爸挥斜M快做出自己的獨立判斷,才能在將來回首時,不覺得遺憾?!?/p>
他不喜歡這種不公平,卻不會采取過于激烈的方式去反對,他說:“人生不在于手里拿了什么樣的牌,而在于怎么打這副牌。”他希望幫這些孩子打好這副牌。
青年節(jié)那天,久牽與上海的一所重點高中的學生進行了一場友誼辯論賽,題目是:成才是否一定要上大學。 答案當然是:不一定。那天,張軼超發(fā)言,他說: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多樣性的,有太多的可能需要我們自己去尋找。
辯論賽后,一位重點高中的學生寫下了自己對這些職業(yè)學校新朋友的印象——“他們幾乎個個都擁有著自己的理想?!币粋€看上去特別活潑的女孩,理想是去國外念大學,業(yè)余時間,她還在學西班牙語;一個小姑娘的理想是做糕點師,她很認真地邀請在座的朋友將來去吃她做的糕點;一個18歲的姑娘已經快要去實習了,她的理想是成為從事行政工作的公司職員;而那個靦腆的男生則想成為作家,他拿出隨身攜帶的筆記本,給新朋友看他寫的詩和文章,一筆一劃的,很認真……
人物周刊:你對自己的現狀滿意嗎?
張軼超:還是不滿意的。除了教育,我還有很多興趣愛好,比如喜歡動植物,初中時候開始種花,大學時種花、養(yǎng)蠶寶寶,但現在已經完全沒有時間來從事這類興趣愛好了。現在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各種事務性的瑣碎工作上,我不是特別擅長做這類事情,做得也不是很好,特別希望有一天能把這類工作交出去,由更專業(yè)的人來做,我自己跟孩子們在一塊兒就行了。
人物周刊:你今天取得的成就,有什么心得可以與他人分享?
張軼超:我覺得,一個人只要真誠地來做一件事,做上10年,總是會有收獲。這種收獲在于,即使不能感動別人,至少你自己都會為之自豪的。
人物周刊:對你父母和他們成長的年代,你怎么看?你理解他們嗎?
張軼超:父母成長的年代,人的思想很不開放,他們所受的教育就是告訴他們,人都是需要順從主流嘛。雖然我能夠理解,但我自己不可能接受。當然,站在他們的角度來看,他們也很難認同我,覺得我走的不是主流的道路。
比如,我爸就是覺得我讀書讀傻掉了,我們是無法相互認同的。
人物周刊:你這個時代有什么話不吐不快的?
張軼超:我就是不太明白,在這個時代,為什么人變得那么浮躁。人們太容易吵架,太容易把別人當成敵人來看待了,大概我是個溫和的人,很難理解為什么會變成這個樣子。
人物周刊:你覺得你的同齡人最大的問題是什么?
張軼超:我覺得身邊的同齡人都還好。在網上你會看到很多人在罵人,像從前占海特的事情,網上就有很多人罵我替外地人說話,但我身邊的人都很好呀,我不明白為什么網絡上會那個樣子。
人物周刊:你認為什么樣的人稱得上有領袖氣質?在當下的人中,你最欽佩的是誰?你的同齡人中夠得上青年領袖的還有誰?
張軼超:我覺得領袖氣質需要兩個方面:一方面,這個人得是一個有信仰的人,真誠地相信某件東西,愿意為之付出;另一方面,這個人要有擔當,(要做事)必然要跟一群人一起,在這個過程中,要勇敢承擔而非推卸責任。
人物周刊:權利、責任和個人自由,你最看重哪一個?
張軼超:我覺得是自由吧。一個自由的人,才需要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
人物周刊:對你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或者一部電影?
張軼超:書有兩本,一本是《論語》,另一本是《卡拉馬佐夫兄弟》。后者有很強烈的說理味道,哲學和基督教混雜在一塊兒的一本書。電影,應該就是《放牛班的春天》吧,這個電影讓我們建起了合唱團,引起了一些關注,久牽從一個大學生的課外活動,成了今天一個真正的公益組織,做了十幾年。
人物周刊:對你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
張軼超:對我來說,最重要的肯定是個人選擇的自由。人物周刊:你幸福嗎?有沒有什么不安?現在最大的擔憂是什么?
張軼超:現實的擔憂是整個大環(huán)境,整個大環(huán)境的教育,我不知道它是更開放,還是與之相反。久牽能不能生存,其實要看這個大環(huán)境對我們教育理念的接受程度,而在應試教育非常強勢的今天,這一點很讓我擔憂。
十幾年前,復旦大學哲學系研究生張軼超無意間見到了民工子弟小學的學生們,這次邂逅改變了他和一些孩子的命運。2001年,一群來自復旦的志愿者開始為農民工子女開展支教活動;2002年,學生支教隊租了一套房子作為固定的支教點,他們自稱“久牽支教隊”。當時沒人知道這個支教隊能堅持多久,志愿者換了一批又一批,校長張軼超一直堅持著。張軼超是個溫和的人,在久牽,他把孩子們組織起來,鑒賞那些人世間的美好之物,學習音樂、美術,為孩子們提供機會去接觸這個世界,讓他們找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