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消民長——私人情報公司誕生的契機
以美國中央情報局為例,當年其年度預算是與許多小國的歲收匹敵,號稱具有全球即時情報收集能力,但在預測冷戰(zhàn)結束這件超級大事上表現得一無是處、如此低級,因此軍政高層對于預算分配自然就沒有什么好臉色。長久以來被迫把預算額度分給中情局支用的國防部,在編列1991年度預算的時候,更是毫不客氣地大刀一揮,把中情局的額度砍掉30%。
中情局的預算被砍,首先受到沖擊的是人事費用。到1991年底,原本編制額將近10000人的中情局一共遣散了3000名文職人員。這些文職人員并不是低層的文書行政助理,而是頗具經驗的資深分析師、情報判讀員和研究員。這對中情局的情報分析處理能力造成了嚴重打擊。更糟糕的是,裁員風波不僅僅波及到內勤人員,包括許多具有常年情報收集和滲透經驗的外勤人員也難逃一劫。到1993年為止,每年都有編制員額7%左右的外勤人員掛冠離職。這些資深人員的離開造成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因為中情局沒有能力收集和分析重要情報資料,于是能夠提供給軍政高層的評估報告就變得更加缺乏價值。
雖然后來的中情局局長試圖重振中情局在軍政高層心中的地位,但偏偏遇上了內政優(yōu)先的克林頓內閣,對于海外情報工作采取了不置可否的態(tài)度,當然更不可能花精力去注意中情局的報告。在屋漏偏逢連夜雨的狀況下,中情局被迫大幅度縮減海外作業(yè)規(guī)模。原本任冷戰(zhàn)高峰期,中情局在全球總共有42處作業(yè)單位,現在只剩下22處。
眼見前途無亮,許多30~40歲的中情局內外勤人員紛紛主動離職,想辦法自謀出路。
正因為受過專業(yè)情報訓練的內外勤人員紛紛離開中情局,才讓后來的私人情報公司有了足夠的人脈資源得以開張營業(yè)。
初期的私人情報公司多半是小本經營,以顧問公司的名義為軍火商和企業(yè)集團提供風險評估和完成情報收集任務。直到后來美國政府開始大量委托民間公司進行情報業(yè)務之后,擁有龐大人力資源的私人情報公司立刻成為主角。僅1995年,美國政府和私人情報公司的契約金額就高達180億美元。
隨著營業(yè)額大增,私人情報公司的薪水給的也毫不手軟。一名擁有5年經驗的資深分析師就能拿到2倍于政府公職的薪水,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離開中情局,轉投私人情報公司,導致中情局的力量越加削弱。
“9·11事件”——私人情報公司風生水起
在2001年“9·11事件”發(fā)生前,中情局的海外部署人員已經縮減到象征性的1000人左右,至于留在國內的也大多是缺乏經驗的文職人員,根本談不上開展像樣的情報分析工作,而且新上任的小布什政權內閣中,包括副總統(tǒng)和國防部長對于中情局的不信任也是眾所周知,因此對于中情局來說,狀況可說是雪上加霜。
“9·11事件”的發(fā)生讓美國政府重新認識到情報機構的重要性,但是經過將近10年的慢性崩潰,不論是中情局或國安局,在情報收集與分析人力上已大大削弱,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培訓出另外一批人員。
為了拿出成績,小布什政權大幅度增加國防預算,不僅用來加強現有的情報系統(tǒng),同時也大量委托FvGrnjW6ykL2JpQ9C3Ewl1FFrjgZlq6BnA4CDp0yJbI=各種私人情報公司進行反恐情報的收集。僅2003年,美國私人情報公司的契約金額就高達435億美元。
有趣的是,許多受雇于私人情報公司的原中情局職員被派回老巢工作,中情局幾乎3成以上的任務都改由私人情報公司派遣的職員負責,因此中情局也被戲稱為“中央情報有限公司”。
另一個推動情報工作外包的重要因素是網絡和數字化科技的進步,過去中情局要想竊聽,一定得派出外勤人員混進機房或者目標常出入的地方,想辦法安裝竊聽器,但是現在數字化科技的發(fā)展,可以采取更有效而隱形的手段,而這些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民間企業(yè)遠比軍情單位要快得多。從實際情況來看,號稱高度數字化的美軍其實非常仰賴商用通信網絡,幾乎80%以上的美軍衛(wèi)星通信頻寬都是向民間租用的。因此在技術使用方面,越來越需要民間學有專精的技術人才提供協(xié)助,而這正是私人情報公司能夠有效輔助官方情報單位的強項。
多樣化——私人情報公司的功能性質
目前,美國私人情報公司的任務可以說是無所不包。私人情報公司的主要成員來自中情局、國安局和國防部情報局(DIA),而且是內外勤通吃。私人情報公司不僅能夠分析情報、破譯密碼或是操作衛(wèi)星遙測,還能夠派出外勤人員滲透進入阿富汗山區(qū),靠著語言專長和情報收集經驗,與當地武裝勢力溝通談判,必要時還可以直接用現金疏通。由此私人情報公司在情勢多變的反恐戰(zhàn)爭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目前,美國私人情報公司的主要任務范圍可分為系統(tǒng)咨詢、軟硬件技術及情報技術等幾種。
系統(tǒng)咨詢
負責系統(tǒng)咨詢的私人情報公司多半是由前任高層情報官員運作,主要接受像中情局之類的官方情報機構的委托,進行組織再造及系統(tǒng)修改計劃案。
這類私人情報公司只要能接到系統(tǒng)咨詢的任務,通常都可以保證每年有持續(xù)進賬,因此通常能夠進行系統(tǒng)咨詢業(yè)務的私人情報公司規(guī)模都不小,甚至還有上萬人的大企業(yè),像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等名號響亮的大企業(yè),都有子公司開展系統(tǒng)咨詢業(yè)務。
軟硬件技術
現代技術情報所使用的各種軟硬件裝備專業(yè)度越來越高。目前,美國政府仰賴軟硬件技術支持的狀況非常嚴重,幾乎已經到了沒有這種公刮就會癱瘓的地步,其中又以仰賴衛(wèi)星和遙測技術甚深的國家地理情報局(NGA)、國家偵查局和國家情報首長辦公室(ODNI)為最。這就需要私人情報公司提供專業(yè)力量輔助。
情報技術
所謂情報技術,其實就是內外勤人員收集情報的方法,而提供情報技術的私人情報公司就是把情報收集技巧拿來待價而沽。
除了傳統(tǒng)的外勤情報收集之外,情報技術中的另外一項新概念就是情報篩選。伴隨著現代網絡和電子科技的發(fā)展,美國主要情報機構幾乎都面臨著情報過量的問題。以國安局為例,其所收集的監(jiān)聽情報中真正被分析歸納的只有5%,其他95%幾乎都歸檔備查。
海量信息被收集而來,需要情報分析人員篩選、分析,這樣的工作也交由私人情報公司完成。
不歸路——情報機構喪失獨立作戰(zhàn)能力
由于服務便捷,因此目前美國國防部85%的情報預算幾乎直接轉到私人情報公司的賬戶中。除了中情局之外,國安局和國家偵查局(NRO)也都將大量的情報業(yè)務外包,其中國家偵查局的外包比率甚至高達95%。
從人員編制來看,目前美國中情局擁有17500名編制員額,另有將近8000名私人情報公司派遣雇員,如果把這些人抽走的話,中情局馬上就會喪失任務能力。
雖然私人情報公司在正常狀況下值得信賴,但從國家安全方面考慮,將情報業(yè)務外包絕非長久之計。
當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官方與公司人員薪資差距太大,很多中情局人員只要有機會就打報告辭職,轉而成為私人情報公司雇員,由此造成官方機構人員與經驗傳承的嚴重斷層。許多新招募的人員只打算來中情局學功夫,等摸熟了就立刻跳槽到私人情報公司。官方情報機構變成了另類職訓所,光是維持基本作業(yè)能量和訓練菜鳥就耗掉大半資源,反而變得更加仰賴私人情報公司。
再者,美國當初之所以撒下大筆經費委托私人情報公司的主要想法之一就是認為反恐戰(zhàn)爭會速戰(zhàn)速決,因此才會希望用立竿見影的方式以求速效。但是未料戰(zhàn)事曠日廢時,而且在未來幾年恐怕也不會好轉,當初只是充當救火隊的私人情報公司現在反而搖身一變成了主角。
世界局勢日趨動蕩,除了中東和中亞層出不窮的恐怖活動之外,包括非洲和東亞地區(qū)也都隨時可能爆發(fā)狀況。換言之,美國情報機構現在面臨騎虎難下的局面。由于任務繁重,官方沒有能力重新按部就班地訓練人員,但是派得上用場的私人情報公司又吃掉大部分的可用預算。
當然,中情局也在想招兒,為了扭轉局面,近年來中情局干脆成立了一家私人情報公司,主要任務并不是承包業(yè)務,而是事先看好哪家私人情報公司的技術人員有發(fā)展?jié)摿?,就先行投資入股,借此反向操作,讓私人情報公司變成官股企業(yè)。這種做法的主要目的就是避免掌握關鍵技術的私人情報公司臨時退出,而且既然是官股,就代表中情局在人事任免和業(yè)務范疇上都有絕對發(fā)言權,能夠有效左右公司的發(fā)展方向。
在反恐戰(zhàn)爭陷入泥沼,而美國經濟又毫無明顯起色的狀況下,美國顯然不可能把大部分的預算用來重振官方情報機構。但是過度仰賴私人情報公司的結果就是喪失情報主控權,這代表情報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都會有影響。特別是在資金不穩(wěn)定的狀況下,私人情報公司是否可能因為利字當頭不惜出賣關鍵情報,威脅國家安全,這是在大量采用外包業(yè)務情形下應深思的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