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穗還有一個地方很有傳奇色彩——寨頭。我們走出邛水河,上了車,往寨頭方向開去。
寨頭,是天下“千里苗疆門戶”的入口,也是千里苗寨的龍頭,也是千里苗疆文化的源頭,在三穗縣城西南20公里處,貴州的苗疆之路——千里苗疆走廊就從三穗寨頭開始。歷史上也稱貴州咸同各民族農民起義,然而居住在貴州省三穗縣“千里苗疆門戶、千戶苗寨”的寨頭苗族人民也受太平天國革命的影響,以當地人萬官保牛(史稱甘保玉)為首領積極投入了張秀眉領導的貴州苗族農民起義之中,就是在寨頭展開了激戰(zhàn),也留下了很多的故事。
在1854年至1874年二十年的時間里,在太平天國革命的影響下,先后爆發(fā)了多次各民族農民大起義。由于這些起義發(fā)生在清朝咸豐五年(1855)四月三十日,苗族農民在臺江張秀眉、九大白、李洪基等的領導下,在臺江螞蟻寨(今臺江縣臺盤村平水寨)高舉苗民大旗,“千里苗疆,莫不響應”,聲勢浩大,奪地攻城所向披靡。張秀眉為了擴大隊伍,壯大力量,張秀眉及其將領包大肚、九大白、李洪基等人親自到寨頭與萬官保牛聯(lián)系。張秀眉為這支苗民軍隊的首領,委任三穗寨頭萬官保牛為大將,負責鎮(zhèn)守苗疆東大門門戶——寨頭。并作明確分工,張秀眉駐臺江、九大白駐鎮(zhèn)遠、李洪基駐古州(今榕江)、金干干駐凱里,一切聽從張秀眉的統(tǒng)一指揮。
在咸豐六年(1856)八月下旬,苗族軍隊在張秀眉的領導下,一舉攻下黔東南的門戶鎮(zhèn)遠,然后苗民軍隊又分兩路展開。東路攻柳霽,占天柱,出三穗邛水,經青溪、思州、玉屏直抵湖南的晃州、會同、靖州。西路萬官保牛率部跟隨張秀眉東進湖南,在會同白馬溪、沙灘一帶殲滅湘軍3000余人,氣勢大振。攻打湖南會同之后,震動了清朝朝廷,于同治四年(1865)年春,清廷任命兆琛為統(tǒng)帥,李元度,周洪印為副統(tǒng)帥,率湘軍20000余人入黔。兆琛率軍踞玉屏、青溪。這時,萬官保牛率2000余人將邛水城(今三穗縣城)包圍,兆琛得知邛水城被萬官保牛部所包圍,十分恐懼,而且他認為寨頭“尤為逆苗之堅巢深窟,危如劍閣,險以陰平”。喲于是即令周洪印于七月四日星夜從天柱移師瓦寨、長吉,與邛水城掎角之勢,之后轉入攻打寨頭。
同治四年(1865)七月上旬,兆琛率大軍攻打寨頭前哨陣地——青洞橋頭。為了保衛(wèi)寨頭,萬官保牛便在青洞橋頭、寨里、頗洞一帶布防。當時,萬官保牛在寨頭召集四方苗軍頭領會議,號召苗民有錢出錢,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應者不計其數。
在第一道防線的橋頭、寨里兩屯深挖戰(zhàn)壕,支架木棚,壘砌磚石,然后在屯外插上竹簽,“據險扼守”。七月中旬,苗軍10000余人與兆琛兵部在橋頭、寨里激戰(zhàn)三日,苗軍英勇善戰(zhàn),大獲全勝,史稱橋頭大戰(zhàn)。在這次戰(zhàn)斗中,苗軍頭領絞巴那雖然光榮犧牲,陣亡將士近300人,但卻重創(chuàng)了敵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苗軍打死了湘軍參將廖得勝、周仕能、任鎮(zhèn)西、鄒逢源等,參將孫繼發(fā)、唐寅清等也身受重傷,損失極為慘重,結果兆琛率兵潰敗退縮邛水城內。
橋頭大戰(zhàn)之后,兆琛嘗到了苗軍的厲害,于是據城施計出擊。不幾日,又出兵攻打橋頭,只因苗軍防守嚴密,攻而不破……兆琛攻了數月,不但沒有進展,反而損兵折將,只好龜縮在邛水城內,長期不敢出城……同治六年(1867),清廷以兆琛“久攻寨頭不克,實屬有負委任”之罪,將其革職查辦,“兆琛諱敗為勝,營官見賊不戰(zhàn)”,另派席寶田“統(tǒng)領援黔軍務”。席寶田進入貴州后,他吸取兆琛的深刻教訓,變換了戰(zhàn)略戰(zhàn)術,尤其是采用了“雕剿法”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