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榮獲3枚一級勛章的47位開國上將功勛榜(三)

2013-12-29 00:00:00歐陽青
黨史縱覽 2013年3期

楊成武:奪取瀘定橋的飛將軍

開國上將楊成武可以說是一位少年英雄,當年他在擔任紅十五軍第十一師第三十二團政委時,年僅17歲;擔任著名的紅四團政委時,只有19歲;擔任紅一師政委和紅一師師長時,也才22歲左右。

在長征途中,楊成武作為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政治委員,率部打了幾場精彩的漂亮仗,奠定了他日后成為著名將星的堅實基礎。

1935年1月2日晨,楊成武指揮紅四團第一次小規(guī)模強渡貴州烏江上游的小道渡口,但遭到敵人的迫擊炮阻攔轟擊,未能成功。他在當夜第二次組織實施偷渡,派出3只竹筏陸續(xù)下水??蓭资昼姾螅挥羞B長毛振華率領的第一只竹筏渡過了江,另外兩只竹筏被激流沖往下游。眼看后面追敵在逼近,如不抓緊渡江,紅軍將有被圍殲的危險。3日晨,楊成武果斷召開團領導緊急會議,決定第三次由第一營出動60余只竹筏,進行大規(guī)模強渡。當戰(zhàn)士們劃著竹筏進至距江對岸約50米時,被國民黨守軍發(fā)現(xiàn),雙方立刻展開激戰(zhàn)。這時,潛伏在對岸的毛振華見勢立即率5名戰(zhàn)士出擊,吸引了敵軍的火力。一營指戰(zhàn)員趁勢劃筏登上對岸。在軍團炮兵連的有力支援下,紅四團全部渡過烏江,迅速擊敗了守敵,并協(xié)同前來支援的軍委工兵營架起浮橋。接著,中央縱隊和紅一軍團踏著浮橋跨過了烏江。到達遵義后,軍委《紅星報》用大字標題《軍委獎勵烏江戰(zhàn)斗中的英雄》,對紅四團在決定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成功突破烏江的事跡進行了宣傳。

1935年5月26日,從貴州安順場渡過大渡河的毛澤東,果斷作出部署:劉伯承和聶榮臻率紅一師和干部團從大渡河東岸,林彪率紅二師和紅五軍團從大渡河西岸,兩路人馬夾河而上,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奪取瀘定橋。林彪隨即命令第四團為突擊先鋒,堅決奪取瀘定橋。楊成武與團長黃開湘率部摸黑緊急出發(fā),在山高路險,且前有攔敵、后有追兵的情況下,創(chuàng)下一晝夜急行軍120公里的奇跡,成功到達瀘定橋。隨后,紅四團官兵不顧連續(xù)行軍的疲勞,由楊成武和黃開湘精心挑選了22名干部戰(zhàn)士組成突擊隊,在隊長廖大珠率領下,冒著敵人對岸射來的槍林彈雨,攀附著搖晃的鐵索,沖過瀘定橋,擊退了守敵,占領了對岸,為紅軍的千軍萬馬越過天險大渡河打開了安全之門。

1935年9月,中央紅軍到達天險臘子口。這里絕壁高聳,兩山夾峙,正面有敵人的嚴密火力網,而且沖鋒道路狹窄,對紅軍兵力展開十分不利。但北上抗日的道路,只有臘子口一條。于是,破敵沖關的重任又一次落到紅四團的肩上。在幾次強攻未果的情況下,楊成武和黃開湘決定奇襲智取。他們集中了全團所有綁腿,擰成幾條長繩,作為攀山的“云梯”。由楊成武在正面指揮部隊,加強攻擊火力,掩護由黃開湘率領的突擊隊從山崖側面借著“云梯”爬上去,迂回到敵人側背突襲。全團齊心協(xié)力,一舉攻破了天險臘子口。臘子口一戰(zhàn),是長征途中少見的硬仗之一,也是出奇制勝的一仗。

在抗戰(zhàn)初期的平型關戰(zhàn)役中,時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獨立團團長的楊成武,奉命率部牽制與打擊援敵,保障全師側翼安全。他率領獨立團大膽深入敵后,隱蔽地插到平型關西北的腰站地區(qū),切斷了日軍的公路運輸線,阻擊了數(shù)倍于己的日軍援兵,為楊得志和楊勇部殲滅平型關日軍爭取了時間。

1939年11月,時任晉察冀軍區(qū)第一軍分區(qū)司令員的楊成武,在著名的雁宿崖和黃土嶺兩場伏擊戰(zhàn)中,均率部擔負主攻任務。尤其是在黃土嶺戰(zhàn)斗中,楊成武指揮部隊乘夜展開,將毫無察覺的日軍混成第二旅團包圍壓縮在一條長約二三里、寬僅百十米的峽谷里,一舉殲滅日軍900多人,繳獲200多輛騾馬車的軍用物資,還生俘了十幾個日本兵,日軍旅團長阿部規(guī)秀中將也被擊斃。這是中國抗日戰(zhàn)場上被擊斃的職務最高的日軍指揮官。中共中央、八路軍總部和全國各地友軍、抗日團體、著名人士,紛紛致電,祝賀黃土嶺戰(zhàn)斗取得的勝利。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楊成武率部參加了著名的百團大戰(zhàn),在第二階段作戰(zhàn)中,楊成武揮師在東團堡戰(zhàn)斗中克服重重困難,連續(xù)作戰(zhàn)三晝夜,全殲日軍士官教導大隊170余人,引起日軍的震動。

到了解放戰(zhàn)爭時期,楊成武仍然杰作頻出,戰(zhàn)績輝煌。

1946年9月底至10月初,時任晉察冀野戰(zhàn)軍第三縱隊司令員的楊成武,與冀晉軍區(qū)政治委員王平一起,指揮該縱隊第八旅及地方軍區(qū)的5個獨立旅,受命在平漢線保定以北地區(qū)發(fā)動攻勢,以配合張家口保衛(wèi)戰(zhàn)。其部先后攻克定興、徐水、容城、望都4座縣城,殲滅國民黨軍8300余人,控制鐵路120公里。尤其是在漕河頭圍殲戰(zhàn)中消滅國民黨軍4600多人,受到中央軍委的傳令嘉獎。

1946年11月中旬進行的易滿戰(zhàn)役,是華北我軍與國民黨主力部隊進行交鋒的第一場硬仗。戰(zhàn)役第一階段,楊成武以第七旅和獨立第八旅各一部,在正面誘敵深入。經一夜激戰(zhàn),敵第三六一團與第三六三團一個營被全殲。接著,第八旅第二十三團一營在易縣防御戰(zhàn)中,同十倍以上的敵軍惡戰(zhàn)13個小時,成功堅守范家臺西北劉家溝,被授予“鋼鐵第一營”光榮稱號。戰(zhàn)役第二階段,第三縱隊作為最鋒利的攻擊尖刀展開突擊,擊破和消滅了侵占滿城之敵。

1947年4月至6月,我軍在華北接連發(fā)動正太、青滄和保北戰(zhàn)役,三戰(zhàn)三捷。楊成武指揮的第三縱隊在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貢獻。

1948年11月29日,時任華北軍區(qū)第三兵團司令員的楊成武,下達了攻擊張家口外圍的命令,從而打響了平津大決戰(zhàn)的第一槍。戰(zhàn)至12月13日,楊成武將傅作義部第十一兵團的7個師(旅)牢牢地包圍在張家口,形成平津戰(zhàn)場的有利形勢。23日拂曉,國民黨軍第十一兵團主力沖出張家口大境門,傾全力向西甸子、朝天洼方向突圍,楊成武命令第三兵團各縱隊和配屬的東北野戰(zhàn)軍第四十一軍立即進行阻擊。持續(xù)9個多小時激戰(zhàn)后,數(shù)萬名國民黨士兵被壓縮在大境門外狹長的山溝里,人車馬亂作一團,爭相奪路逃命,死傷無數(shù)。24日晨,楊成武下令發(fā)起總攻,各參戰(zhàn)部隊冒著紛飛的大雪,奮勇插入敵群,猛打猛殺,戰(zhàn)至15時,潰不成軍的殘敵被全部圍殲。

1949年2月,楊成武擔任華北軍區(qū)第二十兵團司令員,率部參加太原戰(zhàn)役第二階段作戰(zhàn)。4月20日拂曉攻擊發(fā)起后,第二十兵團跨越三道防線,割裂與包圍了城北守軍4個師。21日下午發(fā)起總攻,經一晝夜激戰(zhàn),全殲該敵。接著,楊成武令第六十七軍兩個師對被包圍的臥虎山要塞先后發(fā)起攻擊,成功攻克該要塞。24日5時30分,太原前線司令部下令向閻錫山殘部發(fā)起全面總攻,1300門火炮同時對城垣射擊。楊成武率第二十兵團部隊首先由小北門東側突破城垣,于6時15分把第一面紅旗插上小北門城樓。戰(zhàn)至10時,太原戰(zhàn)役勝利結束。楊成武為解放太原建立了功勛。

1951年6月,楊成武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二十兵團司令員,率部入朝作戰(zhàn)。他參與指揮了1951年夏秋季防御戰(zhàn)役。在反擊聯(lián)合國軍試探性進攻和“特種混合支隊作戰(zhàn)試驗”中,楊成武不斷摸索,總結出了很多戰(zhàn)術和指揮上的經驗,使第二十兵團開始向現(xiàn)代化條件下的作戰(zhàn)進行轉變。

在朝鮮戰(zhàn)場上,第二十兵團第六十八軍取得了文登里反坦克戰(zhàn)的勝利,為志愿軍反坦克作戰(zhàn)提供了寶貴經驗,在二十兵團的歷史上又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在月峰山之戰(zhàn)中,二十兵團第六十七軍3天共殲敵1.7萬多人,重創(chuàng)了侵朝美軍第七師,勝利地粉碎了敵人的全面進攻,創(chuàng)造了朝鮮戰(zhàn)場上的日殲敵最高記錄。

1955年3月,全軍編制調整時,楊成武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同時兼任北京軍區(qū)司令員、京津衛(wèi)戍區(qū)司令員和軍委防空軍司令員,位高權重,責任重大。當時,楊成武在全軍十大副總參謀長、十二大軍區(qū)司令員和四大軍種司令員中年紀最輕。1958年9月,楊成武被任命為常務副總參謀長,負責主持總參謀部的作戰(zhàn)和日常工作,先后參與組織我軍的炮擊金門、西藏平叛作戰(zhàn)、中緬邊界勘界作戰(zhàn)、東南沿海地區(qū)作戰(zhàn)、中印邊境自衛(wèi)反擊作戰(zhàn)、全軍大比武等行動。1965年6月,楊成武任第一副總參謀長、軍委副秘書長。11月,兼任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12月,任代總參謀長。1967年3月,楊成武擔任中央軍委常委。9月,任中央軍委辦事組組長。此時,楊成武的革命軍事生涯達到了輝煌階段,參與組織了我軍抗美援越、抗美援老等行動,并陪同毛澤東視察大江南北。

1968年3月24日,葉群和江青捏造了“楊成武指使傅崇碧武裝沖擊釣魚臺”這一莫須有的事實,炮制了所謂的楊(成武)、余(立金)、傅(崇碧)事件,楊成武從此被非法關押達4年之久。1973年12月21日,毛澤東在接見參加中央軍委會議的同志時,作自我批評:聽了林彪一面之詞,錯整了賀龍、羅瑞卿和楊成武、余立金、傅崇碧。1974年11月,楊成武重新被任命為副總參謀長。1975年2月,楊成武與時任總后勤部部長的張宗遜一起,成為列席中央軍委常委會議的兩位開國上將。

2004年2月14日,楊成武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李志民:一直擔任政治領導工作

李志民的早年革命經歷與他的湖南同鄉(xiāng)、另一位開國上將朱良才有點類似,兩人都是在1925年參加革命運動的。李志民是“瀏陽縣旅省同學會宣傳隊”隊員,朱良才是村農協(xié)的組織委員。李志民和朱良才分別于1926年初和夏參加中國國民黨,又分別于1927年4月和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3月,李志民在家鄉(xiāng)高坪創(chuàng)建區(qū)游擊隊,為游擊隊黨代表,后又奉中共瀏陽縣委之命,調任紅五軍第二縱隊第七大隊第四中隊黨代表。

在長期的戎馬生涯中,李志民一直擔任部隊的各級政治領導職務,不是政治部主任,就是政治委員,還當過抓具體工作的組織部長,摸索出一套開展政治工作的方法,以善于打“政治仗”而聞名。

1929年9月,李志民任紅五軍隨營學校黨支部書記時,因為沒有工作經驗,就跟著軍參謀長鄧萍學。他積極參加“支(委)組(長)聯(lián)席會議”,觀摩每個支委、黨小組長是如何教育黨員、做好支部工作的,并認真做記錄,會后再對記錄進行歸納、整理,將整理出的材料如“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怎樣開好支組聯(lián)席會議”等作為教材印發(fā)給學員,指導部隊在工作中加以運用。至今,我軍基層黨組織的活動和材料中仍流淌著上述“血脈”。

1930年3月,李志民任紅五軍軍部特務大隊副政治委員時,建議士兵委員會應在黨組織、黨代表的領導下,幫助連隊首長管理教育好士兵,正確地開展民主,不要過多地干預行政領導的工作,防止極端民主化傾向。

1931年11月下旬,時任紅四師第七團政治委員的李志民,率部續(xù)攻會昌縣城。分析敵情后,李志民和團長龍昌漢商定,先開展政治攻勢,再集中火力突擊。恰在這時,先前協(xié)同兄弟部隊攻城的師工兵連挖坑道爆破成功,將南門城墻炸開一個大缺口。城樓上的國民黨軍頓時陷入一片混亂。李志民抓住有利戰(zhàn)機,組織戰(zhàn)士喊話,讓守軍趕快投降,繳槍不殺!不到3小時就使守軍大部放下武器,創(chuàng)造了政治攻勢與突擊攻堅相結合的成功戰(zhàn)例。

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后,在東征戰(zhàn)役和西征戰(zhàn)役中,李志民牢記毛澤東關于“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瓦解敵軍”的三項基本原則,帶領部隊打了兩場出色的政治仗,圓滿完成了戰(zhàn)斗任務。

東征戰(zhàn)役中,時任紅四師第十一團政治委員的李志民,奉命率部攻打臨汾地區(qū)的浮山縣城,籌布籌款,以供軍需。浮山縣的城墻又高又厚,易守難攻,而紅軍的攻擊火力不足,攻城時間又緊,怎么辦呢?李志民在師政治委員彭雪楓的指點下,決定改強攻為智取。紅軍積極強大的政治攻勢使敵人驚慌不已,最后,紅十一團不費一槍一彈,既向浮山城內的富豪商賈籌集了布匹和糧款,又擴充新兵六七百人,勝利完成了任務。

到西征戰(zhàn)役時,李志民已升任紅八十一師政治部主任。當時,紅八十一師奉命圍困陜北西部的安邊縣城。安邊又是一個城墻堅固,守軍充足、易守難攻的小城池。面對這塊“硬骨頭”,紅軍決定“圍城打援”。戰(zhàn)前,李志民提出了戰(zhàn)斗口號,圍城部隊要“勇敢堅定,不讓敵人突圍”,打援部隊要“沉著應戰(zhàn),堅決把敵人打回去”,“堅守陣地,一槍消滅一個敵人”。這些戰(zhàn)斗口號對保障戰(zhàn)斗的勝利起到了極大的鼓舞和促進作用。

李志民擔任部隊的政治主官主要是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他與晉察冀軍區(qū)幾位戰(zhàn)功卓著的名將搭檔,與他們密切配合,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終成我軍優(yōu)秀的政治工作將領之一。

1945年冬至1946年夏,李志民先后任晉察冀軍區(qū)冀中縱隊和第三縱隊政治委員,司令員是楊成武。1947年1月,李志民任晉察冀野戰(zhàn)軍第二縱隊政治委員,司令員先是楊得志,后是陳正湘,參加了正太、青滄、察綏、平漢路、保北、清風店、平津等戰(zhàn)役。1949年2月,李志民任第二十兵團政治部主任,司令員又是楊成武。參加太原戰(zhàn)役后,4月下旬,李志民任第十九兵團政治委員,司令員又換成老搭檔楊得志,在西北戰(zhàn)場參加了扶眉、蘭州和寧夏戰(zhàn)役。李志民以卓著的政治工作成績,對在晉察冀地區(qū)成長起來的我軍著名王牌部隊第六十三、六十四、六十六、六十七軍,傾注了大量心血。

1947年1月至1949年2月,李志民擔任晉察冀野戰(zhàn)軍第二縱隊政治委員。他在參與作戰(zhàn)指揮的同時,經常深入連隊調查研究,與干部戰(zhàn)士促膝談心,了解好人好事好經驗,并運用報紙、刊物,通過文工團、宣傳隊等,大力宣揚典型,推廣先進經驗,從而推動了部隊革命競賽和殺敵立功運動的開展。他對政治機關和政治干部的要求很嚴,要求政治機關做到“布置動員快,整理組織快,總結經驗教訓快,上下聯(lián)系反映情況快,解決問題快”;要求政治干部下連隊做到“口到、腳到、眼到、耳到、腦筋到,真正有助于連隊建設和戰(zhàn)斗力的提高”?!拔蹇臁薄ⅰ拔宓健睉?zhàn)斗作風的培養(yǎng),使第二縱隊政治機關和干部的政治工作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變得更有針對性和戰(zhàn)斗性。

1950年10月,李志民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十九兵團政治委員。1955年3月,李志民任志愿軍政治委員,參與組織指揮第五次戰(zhàn)役和1953年夏季反擊作戰(zhàn)。

入朝前夕,李志民指示兵團政治部起草和頒發(fā)了《赴朝作戰(zhàn)守則》,要求人人背熟記牢,付諸行動。還發(fā)布了以第十九兵團諸首長署名的《打好出國第一仗的戰(zhàn)斗動員令》,使“打好出國第一仗”的口號成為整個兵團的行動準則。

在朝鮮戰(zhàn)場上,李志民和楊得志率領所屬3個軍和配屬十九兵團的第四十七軍在阻擊作戰(zhàn)和坑道作戰(zhàn)中,連創(chuàng)佳績,威名遠揚,粉碎了“聯(lián)合國軍”的一系列進攻。

李志民在志愿軍中連續(xù)工作達7年之久,是在朝鮮前線戰(zhàn)斗、工作時間最長的志愿軍高級將領,先后3次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兩次榮獲一級自由獨立勛章。1975年10月,他訪問朝鮮時,再次榮獲一級國旗勛章。

從1972年開始,李志民擔任福州軍區(qū)政治委員達8年之久,先后與名將韓先楚、皮定均、楊成武搭檔,而且還有王建安、陳再道兩位上將副司令員輔助,成為在一個大軍區(qū)擔任政治主官時間最長的開國上將。

1987年11月16日,李志民于北京病逝。(責任編輯:徐嘉)

莆田市| 扬中市| 勐海县| 偏关县| 荃湾区| 札达县| 衡东县| 博乐市| 望城县| 墨竹工卡县| 阳曲县| 崇左市| 卓资县| 咸丰县| 梁平县| 石河子市| 瓦房店市| 崇左市| 裕民县| 明星| 承德县| 普兰店市| 瑞安市| 新密市| 磐安县| 阿克陶县| 拜城县| 博野县| 乐业县| 怀来县| 丰都县| 隆化县| 洪湖市| 西畴县| 和龙市| 利川市| 甘谷县| 容城县| 霍林郭勒市| 长泰县| 洪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