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步升,甘肅合水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著有長篇小說《女人獄》《一九五O年的婚事》,中短篇小說集《老碗會》《一點江湖》,散文集《一個人的邊界》《天干地支》等,作品入選各種選刊、選本。
640年前的一個早晨,一隊士兵抬著一副巨大的黑漆棺材,穿行在一條荒蠻的深溝里。他們是朱元璋的西征部隊,棺材里抬著他們戰(zhàn)死的將軍。他們抬著棺材走在返回中原的路上。沒有走官道,官道離這里很遠(yuǎn),他們走的是一條只有動物或者獵人偶爾涉足的野路。
這是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接壤地,他們的一只腳已經(jīng)從青藏高原下來了,另一只腳已經(jīng)踏在黃土高原上。一邊是湟水,一邊是黃河,湟水峽谷很深邃,兩道高可摩天的山嶺,夾持著一條河,雖在艷陽高照的白天,黃河峽谷亦如陰曹地府,一陣陣陰風(fēng)從被高山陰影籠罩的河道出發(fā)。透過幽暗的松林,侵襲著這一隊即將被悲傷和疲憊打垮的護靈士兵。這時,只聽一聲巨響,沉重的黑漆棺材突然落地,給樹蔭濃重的大地上砸出一團沉重的黑暗。
兩條小腿粗的松木抬杠同時斷裂,護靈士兵同時驚呆了,他們是將軍的親兵,半月前,將軍的生命被對手的箭簇射落馬下,而今,他們又將將軍的魂魄摔落在地。親兵們圍攏在一起,雙手拍打著棺材,放聲嚎啕。他們哭將軍,也哭自己。一個年輕的士兵揭去頭盔,露出清麗娟秀的面龐??吹贸?,她是哭過的,但那悲傷是刻在心口上的,像一冊發(fā)黃的古書,臉色卻如遠(yuǎn)古蠻荒般平靜。她輕聲說:就這里吧。
她是將軍的遺孀,家族后人給了她一個尊稱:十八太太。不是將軍的第十八房太太,而是年方十八歲的太太。她是將軍的發(fā)妻,成婚后,隨夫遠(yuǎn)征。戰(zhàn)事即將結(jié)束,遠(yuǎn)征軍大獲全勝,而此時,將軍卻意外受傷。傷很重,將軍在彌留之際,將心愛的妻子和隨他南征北戰(zhàn)的親兵叫來,留下遺言:軍人以四海為家,在送我還鄉(xiāng)的路上,抬杠斷在哪兒,哪兒就是我的故鄉(xiāng)。
一座小高地成為將軍的墳塋,十八太太指揮親兵伐木,在墳塋旁邊建起一座小木屋。她草擬一封奏章,讓兩名親兵前去朝廷報信,又寫了一封家信,讓一名親兵回將軍故里報喪,她讓其他的親兵尋找大軍歸隊,她要留下來,終身為夫守墓。親兵們環(huán)顧群山蒼蒼密林茫茫,再看嬌小孱弱的十八太太,好似虎狼群中的一只小白兔。親兵們尊重她的心志,沒有人勸阻她離開,而是爭相要求留下來,陪伴她一同守墓。十八太太淡然說,諸位心意小女子我心領(lǐng)了,想必泉下將軍也是聽得見的,可是,我朝雖定鼎中原,但疆埸未定,烽火未息,你等身為軍人,怎可逍遙世外?
半年后,朝廷敕命下達,為將軍確定了名分,隨敕命而來的是兩戶將軍的本族兄弟。他們奉命在這里屯田,陪伴十八太太為將軍守墓。將軍姓索,這一條荒溝于是有了人煙,也有了名字:索家溝。
最初的索家溝真是世外桃源,兩條大河一前一后夾持著,成為保障安全的天然護城河,山林中無數(shù)的泉眼匯成一條小河,縱貫索家溝全境,保證了生活生產(chǎn)生活用水,密匝匝的雜木林遮天蔽日,建筑材料,炭薪用度,要有盡有。林中平地積攢了億萬斯年的肥沃,山坡上禽獸奔突,肉食皮毛之利源源不斷,還有那珍貴藥材和各種山貨,而朝廷給他們的優(yōu)惠政策是:“額外墾荒,永不起科”,“給以印信,永準(zhǔn)為業(yè)”。
人丁繁衍,接納外來流民,數(shù)十年后,索家溝已是百業(yè)并舉,人丁興旺。一座座宅邸建起來了,家族祠堂建起來了,漢傳佛寺建起來了,山神廟建起來了,學(xué)堂建起來了。這時候,最初來這里定居的人驚訝地發(fā)現(xiàn),原來感到逼仄的索家溝竟是如此空曠,空曠得讓人感到寂寥恐慌。高大的樹木早已化為各色建筑的棟梁,陽光可以直射村莊的每一個角落,人們早已等不及小樹長成大樹,無窮無盡的生產(chǎn)生活需要容不得它們長大,最后,連樹根一起變?yōu)樯钊剂?。樹木沒有了,人們退而求其次,揮舞斧子镢頭鐮刀,撲向灌木叢、荊棘、茅草,耕地也由平臺緩坡延伸到陡坡了。禽獸絕跡,原來少女眼睛般水汪汪的山泉變成老婦人的眼窩,幽深而無神,清澈的小溪變成季節(jié)河,河水苦咸,牲口渴瘋了,閉著眼睛喝一口,會仰天干嚎好一陣子。干旱頻發(fā),偶爾一場雨,引發(fā)的卻是泥石流的山呼海嘯。
新生的索家溝人開始埋怨祖先不長眼睛,怎么會從中原沃土來到這個破地方。這時,資深居民會伸出虛飄無力的手,說這兒原來是什么,多么多么地美好,那兒原來是什么,多么多么地引人入勝??墒牵械拿篮貌荒芴娲?dāng)下的生存,年年有小災(zāi),小災(zāi)之年,人們吃糠咽菜,勉強度日,三年一大災(zāi),大災(zāi)之年,年輕人出外逃荒,老弱病殘等死,災(zāi)荒過后,僥幸沒有死在外面的人返回,從頭建設(shè)家園,周而復(fù)始,數(shù)百年輾轉(zhuǎn)輪回。而那些鼎盛時期的輝煌建筑,或因無力維修,頹敗了,或因為需要度過當(dāng)下的生存危機,拆除變賣了,包括供奉祖先的祠堂,守護心靈的廟宇,還有為了后代前程而設(shè)的學(xué)堂。
老人們刻在魂魄深處的饑餓的是民國十八年和1960年,中年人提起1960年,則不由得心膽俱裂。冬閑季節(jié),老年人蹲在背風(fēng)向陽的地方曬暖暖,偶爾會有人望著枯焦的遠(yuǎn)天遠(yuǎn)地,幽幽說,民國十八年那可是死了一茬子人呢,誰家誰家死絕了,誰家誰家死得剩了個誰。有人接過話茬說,1960年,那也是死了一茬子人呢,誰家誰家死絕了,誰家誰家死得只剩了個誰。說著說著,便發(fā)生了小小的爭執(zhí),有人說誰家誰家是民國十八年死絕的,有人反駁說是1960年。爭執(zhí)不下時,往往有中年人加入進來,他們的意見往往是最后定論,因為他們不知道民國十八年的事情,他們的記憶庫中存儲的只有1960年的訊息,如此便把這兩個恐怖的慘絕人寰的年代分開了。老人們忘性大,過了幾天又為同樣的事情發(fā)生了爭執(zhí),又經(jīng)過中年人的參與,爭論暫時又有了結(jié)論。
這是改革開放之初的事情。那幾年,索家溝的資深居民都說,他們過上了從來沒有過的好日子,好日子的最主要的標(biāo)志是不再餓肚子了。而此時,索家溝的人口規(guī)模已突破千人了。老人們的憶苦思甜還在繼續(xù),而政府卻來人動員他們搬遷到數(shù)百里外的平原地區(qū)。老人們不解,說日子剛過好了干嗎要搬遷?政府的人指指周圍幾十座一棵草也見不著的山頭,什么話也沒說,老人們個個啞然無語。道理他們懂,但他們在這里住習(xí)慣了,這是祖先留給他們的基業(yè)。從祖輩開始,人人都有出門逃荒的經(jīng)歷,他們受盡了人間屈辱,屈辱的經(jīng)歷化為家族血脈中最重要的人生經(jīng)驗;新生的人還處在無限向往外部世界的年齡段,但從長輩那里得來的經(jīng)驗告訴他們,只有眼前這片荒涼的家園是世界上唯一安全的地方,日子雖然苦些,但,生活在自己的家園,哪怕餓死都是人,流落在外,連畜生都不如。
僵持了很久,終于有一個見過外部世界的年輕人,他決定去搬遷之地實地考察?;貋砗?,他將全家都搬走了,走時,全家喜氣洋洋。村里有過漫長討飯經(jīng)歷的老人撇嘴說,別看他們是笑著走的,那是苦笑懂不懂,用不了多久,他們會哭著回來的。一年,兩年,那家人沒有回來,資深村民更加堅信他們最初的判斷,都說,那是沒臉回來了,餓死事小,丟臉事大,說不定都死到外頭了。幾個心眼活泛的年輕人悄悄去了一趟,考察的結(jié)果,讓他們都不好意思說自己過的是人的日子。他們回來的當(dāng)天說服自己的父母兄弟,很快全家遷走了。索家溝人的堅守意志動搖了,不幾年,大部分居民都外遷了。留下的幾十口人一下子擁有了原來上千人的生存資源,以為從此會過上傳說中的祖先曾經(jīng)有過的幸福生活。有人開始養(yǎng)羊,幻想廣闊的山場,漸趨昂貴的羊產(chǎn)品會讓他們迅速發(fā)家致富。他們等來的是從小就與他們?nèi)缬半S形的旱災(zāi)、雹災(zāi)、風(fēng)災(zāi)、凍災(zāi)、洪災(zāi)、泥石流,一年幾度,山里生長不出足夠的牧草,養(yǎng)羊宣告失敗,只好繼續(xù)在那十種九不收的旱地里討活路。政府聘請的專家說,這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徹底崩潰了,數(shù)百年都很難恢復(fù)到原來的樣子。留守索家溝的人舉頭一想,這是多么漫長的時日啊,自己是等不到了,把下一輩,下下一輩人的人生搭進去,仍然是未知數(shù)。
這一次,他們信了政府的話,更要緊的是,搬遷到別處的鄉(xiāng)鄰火熱的生活徹底擊潰了他們堅守下去的意志。索家溝搬遷工程耗費了30年的時光,最后一批居民搬走了,雖然故土難離,還是離開了。擁有640年的村莊史,于此,劃上了一個令人傷感,也多少有些幸運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