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一個游子,是一位精神的漂泊者。但他同時又是故鄉(xiāng)的赤子,一個永遠的大地的歌者。那一方水土在詩人的心中,就像與生俱來的通靈寶玉,掛在身上離心最近的地方。一方山山水水被詩人在心靈的深處積年累月地打磨、煅燒、析晶而出。外出游走的旅程和時間越遙遠,對故鄉(xiāng)的愛戀就越深長。
詩人李炳智的詩歌就給我們呈現(xiàn)出愛的旅程和一種遼闊的審美。他的詩歌,內(nèi)容豐富,涉及愛情、故土、自然、祖國各地風物,雖然所寫廣泛,但篇篇都凝結(jié)一個“愛”字,愛土地、愛鄉(xiāng)親、愛時代、愛生活,愛得真切,愛得動情?!皭邸笔钦吭娂灤┑降椎奈ㄒ恢骶€。
這種愛,他是如何表現(xiàn)的呢?
由自己腳下的土地起步,詩人站在西北高原,那里朔風撲面,大雪漫舞。登高望遠,他的詩歌在蒼涼之中不乏盎然的生機;在廣闊之中充滿細節(jié)的靈動。他用熾熱的愛心旅行,在廣袤的時間和空間中抒情達意。
詩人表現(xiàn)了北方漢子特有的意境和風格,他文字的詩路是這樣展開在遠方的:
選擇文字/依戀堅強/長長的思念/永駐夢鄉(xiāng)
遙望美麗的彩云/沉湎動人的詩行/亙古不變的情誼/溫暖天各一方
誠摯無謊/詩路流光/天涯海角的英姿/額定在不分晝夜的仰望(《依戀堅強》)
詩人的愛是從冬天出發(fā)的,在一種切骨的感受中把滿山坡的寒風化成內(nèi)心的花朵。雪花成為詩人開在故鄉(xiāng)的第一朵花。被大雪包裹的大地像被窩一樣暖和,做夢一般迎來春天。愛如轉(zhuǎn)盤如行車,在春秋四季、在時間的轉(zhuǎn)換中變幻、延伸。雪凝結(jié)著一種愛的儀式。來看他的《初雪》:
半載的期盼/低沉了漫天的冬云/羞澀的雪花/噙著久別的淚水/撲向枯槁的田疇
這種期盼是農(nóng)耕文明薪火相傳的集體潛意識、自然而然的心情。對于干旱的北方,對于枯黃的原野及嚴寒,這雪從天而降,如一種圣潔的古老的自然宗教降臨的福音。這飛雪如飛天的少女而下,帶著她的羞澀。這樣的形象傳神又獨具風情。
新年的第一場雪/終結(jié)了天老地荒的殘夢/干涸的大地/擁著茫茫雪霧/舞動出天地一統(tǒng)的風流(《初雪》)
雪終結(jié)了一個時代的殘夢,大雪一下天地白,讓人感覺山河易幟天地一統(tǒng)、渾然一體。這樣的詩行無不在潛意識里流露著“一個民族的集體經(jīng)驗”,具有詩歌的共性,又有詩人自己的第一場雪的新鮮感,達到共性和個性的結(jié)合。
從土地引申到愛情,作者詩歌中有不少愛情詩,這也是很自然的轉(zhuǎn)換:
雪中的火苗/點燃迎春的梅情/古樸的枝丫/懸掛吻別的口紅
別了/披著銀裝的雪娘/昨天的白凈/圓了一個冰清玉潔的冬夢
今晨嶄新的柳色/正是我手執(zhí)一枝梅花的渴望(《正月梅花》)
“正月梅花”傲雪,如披風里的仙子,她就是“陪我走向春天的/梅花仙子”。在一種自然的神韻中,仙子融化積雪,破雪而出。詩人的情感掀開歲月的另一頁。
作者很善于捕捉形象,他詩中的形象都帶有詩意的美。翻開詩集,是幅幅絢麗多彩的畫面。堅強的文字正像白樺林屹立,那樹干挺立得何其俊美。它在堅韌中,尋找的是高原之春:
是孤葉尋覓將春報/抑稚芽生發(fā)彰齡妙/四季演繹/百載魂漂/賜革予奪/總關天地喜與好
冬去春來/又一朝/但愿前路/只有自在一識標(《我的白樺林》)
愛使積雪融化成水流,“秀水青山/流動千年一夢”(《北海紀行》)詩人乘風破浪去遠游,在四季輪回中,在歷史的詠嘆中,發(fā)思古之幽情,抒哲人之悟性。愛無限地延伸,從故鄉(xiāng)到愛情、自然、歷史、祖國的四面八方,每一個腳印都貫穿著詩人真摯的愛心,愛成為根,催發(fā)一切。
詩人的故鄉(xiāng)有著悠久的歷史,所以李炳智現(xiàn)代詩中明顯烙有一種古意、古道秋風的意蘊。詩歌也是一種傳承,陜西作為唐詩的故鄉(xiāng)和策源地,那里的詩人應該有所繼承和創(chuàng)新。
月白霜白,高原的草白、白樺林白,白出一種意境來。“骨干裸立/誰風騷/天曉雪飄飄/玉肢冰骨賭媚嬌”(《我的白樺林》)在一種純潔中,梅花、玫瑰、紅顏依次開出,達到一種景色的奪目。
在他的愛情詩中紅顏如雪:“一寸雪膚/定義了男人的本性/二月的玫瑰/饞透了滿眼的春風”(《一寸雪膚》)。這樣擬人的詩行使大雪有了肌膚,使紅顏有了四季,使詩歌在古意雄渾的境界中不失靈動,有了風花雪月長袖善舞的美感。
由愛情擴散到無數(shù)自然界的細節(jié),愛是細雨潛入夜,是細節(jié)的傳神,是真情的杜鵑啼在枝頭。愛不是口號,它的基礎就是詩人從故鄉(xiāng)那一方水土之根萌動的真情、真誠、真摯,是掛在眼角的淚花,是內(nèi)心的觀照,也是穿透萬物抵達靈魂的歡歌。它表現(xiàn)的形式,更不是單一的而是由詩歌的意境油然而生的。大自然本來就豐富多彩,因此愛的展現(xiàn)也像一場蝴蝶會。所有的心靈之旅都是圍繞著故鄉(xiāng),像擴散的漣漪。
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總關鄉(xiāng)情,即使在秋天,詩人魂牽夢縈的還是逼近故鄉(xiāng)的這一輪冬天的景色:
最后的一滴秋雨/離我而遠征/我那形容枯槁的大地/在干涸中唏噓聲聲
都說落雪無痕/可這一夜夜寂靜/留給我的/總是一次再一次苦等
都說蒼天公平/可你何以/只纏綿那阿勒泰的雪山/贈予我的總是干澀冬夢
耳際呼呼西風/眼前遍地粉塵/枯黃的麥苗/慌亂了我曾經(jīng)的淡定
我寄語天上星星/渴望白雪降臨/可舌苔承接的/總是寒流和冷風
我洞穿九天云層/何懼冬雷陣陣/只盼你飄然而至/贈我冰雪玉人(《盼你,飄然而至——寫給無雪的冬天》)
這首詩使大雪從天到地的旅程中貫穿了諸多要素,降雪關乎大地和風,關乎枯榮,關乎遠征,關乎蒼天與人生的公平,與農(nóng)事與一個詩人的血脈緊緊相連,雪像一位天上的女神。雪從天到地的旅程,從地又瞬息鋪滿乾坤的腳步,蘊含了中國無限的生機和心靈的秘密。
最終,作者又回到自己出生的“根”,雪落在長安,也落在延安,一個叫子長縣的地方,它是作者的故鄉(xiāng)。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白草萋萋游子回。
步履匆匆/演繹一幕形影相吊的古戲/故鄉(xiāng)的云飄過頭頂/撒下母親捎來的雪花
綠色的河流/合不攏冰做的衣襟/兩道思鄉(xiāng)的目光/依然搜尋童年的蛙聲(《鄉(xiāng)關何處》)。
雪花在故鄉(xiāng)漸漸老去,要融化成綠色的河流,雪花與母親融為一體。雪花升華到母性的空間中,在不停地變幻的時光和田疇。雪花風車那樣在心中轉(zhuǎn)動,轉(zhuǎn)動年輪,轉(zhuǎn)動從故鄉(xiāng)到外界的來來往往。
詩寫故鄉(xiāng),詩人是這樣《返鄉(xiāng)》的:“車輪敲擊鐵軌/一步步逼近積雪如山的小站/妻子的頭巾/像一團篝火/滾燙出久別重逢的淚水?!狈e雪堆成還鄉(xiāng)的車站,積雪堆成山,堆成小矮人和奔走的紅頭巾。所以說積雪的故鄉(xiāng)是一個車站,是一座心靈的驛站。
詩人愛的腳步從沒有停留,他是在夜夢中摸進故鄉(xiāng)的?!段覐暮谝棺邅怼罚骸叭诵阎?燈早已睡去//父親煙袋的星火/放射出神情恍惚的光亮/惆悵欲絕的煙草味/彌漫出冬夜的綿長?!?/p>
他是在雪地上留下自己的淚滴?!鞍籽┯?隱匿母親西去的足跡/大地披銀/淹沒一襲純白的孝服”(《思》)白雪在這里成了一種思念,見到雪就想起母親的溫暖,化成飄飄的紙錢,通向另一個世界。愛的情感世界是如此的繁復,立體,多面,流動,多變。
穿過蓮花道場,躍過飛天的夢境,感受到“祥云飄飄/佛光熠熠/黃海滄浪/靜成處子明眸”(《鐵蓮擋洋》),而鄉(xiāng)土里也有一種自然的宗教。詩人內(nèi)心在故鄉(xiāng)中達到莊嚴,故鄉(xiāng)對詩人有著宗教般的洗禮。
我的洗禮/完成于期盼甘霖的田坎
我的洗禮/完成于湖底皸裂的堤岸/死不瞑目的鯉魚/怒目圓睜/等待躍進龍門的一旦(《洗禮》)
這滯重、陜北高原特有的粗礪、干巴、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詩行,組成大雪冬季的景象,開動回憶的閘門,給父親母親以粗線條的雕塑。
故鄉(xiāng)田園不是外人的一種精神撫慰品,也不是一縷炊煙中的幻象。它是真實的,有肉有血的豐碑。它不是一動不動地躺在那里,任由詩人去回憶。不是,它有自己的季節(jié),它的每一次喜怒哀樂都是獨版的,不是想當然的。它就在那里閃耀,到了春節(jié),就會貼上紅對聯(lián),到了春天,就會點上紅燈籠。
紅得像鐵流/淹沒我曾經(jīng)的感傷
明的像火光/穿透我眼前的氤氳和蒼茫(《大紅燈籠》)
春天在這里仍然是冷酷的,充滿質(zhì)感和憂患:
搭乘血液遷徙/聚集/再聚集/進城入戶/堵塞了一川流暢
有人疾呼:/凌汛來了?。ā陡”罚?/p>
這樣的春天是西北高原的真實寫照、特有的急促,給詩歌帶來了新的表現(xiàn)力。
炳智的“愛”是廣大擴散的,遞進深入的,又是相互交融的。他愛的是同一個神州,春風吹動的也是同一個祖國。雪在固體、液體、氣體的三種狀態(tài)中存身,降下了人間萬象。
雪落三江/潔白了心中的蒼茫/紅梅綻放/捎來了一束春光(《油菜花開》)
雪落滿了一方水土,雪落成了詩人心中一片凈土,涵蓋了四季,古今,落成心靈在萬物間來往的車站,讓詩人說不盡的愛戀。它是出發(fā)和歸來的心靈境界。
愛是情感的流動,更是思想的升華。詩歌和故鄉(xiāng)互動的愛的旅程,永無止境,像一只鷹的歌聲:
前程險難/命途多患/為我/你決意飛越萬重關山
高高云端/是你的夢幻/浩瀚的天宇/留下一派傷心的藍(《鷹之歌》)
這種“傷心的藍”,是李炳智詩歌特有的概括,他的語言不僅洗練而且豐富蘊藉。該簡之處如北國秋風霜葉直抒胸臆,該繁之處又如南國二月花豐富別有韻味。詩歌語言也是隨情境和四季而變換的,它們體現(xiàn)著內(nèi)容的真實和歲月的滄桑正道。
欄目責編:高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