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到來之前,提及“2012”這個敏感的字眼,人們很容易聯(lián)想到古代瑪雅人關于世界末日的預言——巨大的災難毀滅了地球,毀滅了人類。即便已經(jīng)進入2013年的今天,不少類似的擔心也沒有就此停止過。透過“2012”,不難看到地球上災害的長期存在性和人類社會對于災害的焦慮、恐懼。因此,以達到防災減災為目的,培養(yǎng)公民具有災害意識、防災素養(yǎng)為核心的災害教育已成為中學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作為一門文理兼有、包含災害的課程,對于推進中學災害教育教學有著充分的學科優(yōu)勢。本文側重探討中學地理災害教學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一體的“三生教育”的緊密聯(lián)系,揭示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災害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通過地理災害教學滲透生命教育
教育就是對學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動進行關懷,學習過程就是一種享受生命的過程。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動中進行教育,通過生命活動進行教育,是為了生命而進行教育。狹義上,生命教育即對生命本身的關注,包括個人與他人的生命,進而擴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廣義上,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的教育,它不僅包括對生命的關注,而且包括對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和生命價值的提升。沒有生命,一切無從談起,可以說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時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人類作為地球的主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塑造、改變著世界,而且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改變的進程和力度還在不斷地加大、加深,但人類在大自然面前,尤其是在地震、海嘯、臺風等巨大的自然災害面前,仍然渺小而脆弱,這些可怕的災難甚至在瞬間吞噬人類的生命。因而,通過地理災害教學滲透生命教育,可以讓學生體會生命的價值,感悟生命珍貴,喚起對生命的重視、熱愛,同時促進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加深對人地共融共生關系的探求、理解以及地理學科的價值認同。
例如,針對湘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四節(jié)海陸變遷中“火山與地震”這一部分教學,教師可事先將學生分為3~6個小組,提前一周左右時間讓學生收集關于火山噴發(fā)、地震、海嘯前的征兆和來臨時的應對措施、危害等資料。上課時先播放經(jīng)過剪輯的關于火山噴發(fā)和大地震的視頻,激發(fā)學生對災害短時間內毀滅家園、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的震撼感,體會生命的脆弱和可貴。接著啟發(fā)學生找出火山與地震的分布和成因,然后分小組介紹之前要求準備的內容,最后教師可以用“2008年5月12日地處汶川大地震區(qū)的四川綿陽安縣桑棗中學創(chuàng)造零傷亡奇跡的案例——因為學校平時重視了劣質教學樓的加固,堅持每學期至少組織一次全校性緊急疏散演習,因而在汶川大地震來臨時發(fā)揮了巨大效用”作小結并升華:雖然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人類是弱小的,但柔弱的生命也是偉大而充滿奇跡并值得珍惜的,我們可以用知識努力去守護生命。
二、利用地理災害教學強化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通過開展一系列與生命保護和社會生存有關的教育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向受教育者系統(tǒng)傳授生存的知識和經(jīng)驗,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yǎng)學生的生存意識、生存能力和生存態(tài)度,樹立科學的生存價值觀,從而促進個性自由全面健康發(fā)展,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過程。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版)》在第一部分前言第二條“課程基本理念”的第一點“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中闡述到:地理課程選擇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xiāng)土地理等基礎知識,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地理問題,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學生的生活品味,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中國是一個災害頻發(fā)的區(qū)域——涉及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fā)生頻率高,造成損失大。地理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融入災害教育可以強化生存教育。
例如,對湘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jié)中國的氣候中“多特殊天氣和多旱澇災害”進行教學時,可以把全班分成6個小組,分別針對寒潮、梅雨、臺風、沙塵暴、洪澇、干旱災害進行自學歸納——六種氣候災害發(fā)生的時間、表現(xiàn)、分布、造成的危害、應對措施、安全常識,然后分小組介紹學習成果,這樣既對我國的氣候災害進行了普及教育,同時通過對這些災害的了解,提高學生應對這類災害的基本生存能力。當然,結合2013年初發(fā)生在我國中東部地區(qū)因霧霾天氣造成重度空氣污染現(xiàn)象,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拓展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思考了解:什么是PM2.5?什么是PM10?持續(xù)而嚴重的空氣污染原因是什么?造成哪些危害?治理空氣污染應該怎么辦?可以做什么?我國還有哪些氣候災害?如果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可讓學生分小組課后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后面每節(jié)課留五分鐘時間,在全班分享各小組成果,直到分享完畢。當然,如果是地理教師為班主任,可以利用班會課,以此為主題,喚起學生對生存環(huán)境的關注和保護,達到在地理災害學習中生存能力逐步提高之目的。
三、結合地理災害教學倡導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中國現(xiàn)代杰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崩斫馄鋬群?,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在改造生活的實踐中發(fā)揮積極作用。“生活教育”強調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
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版)》開篇第一部分前言第一條“課程性質”中寫到:“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是一門兼有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性質的基礎課程”,明確了“生活性”是地理課程的五大基本特征之一 ——地理課程內容緊密聯(lián)系生活實際,突出反映學生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的地理現(xiàn)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問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生活質量和地理技能。地理災害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生活也為人們認識地理災害提供了素材,地理災害教學用活生生的實例,警示人類居安思危、趨利避害、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也豐富生活教育的領域。
土地為人類提供生活和生產的“舞臺”, 水則是維持每個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水和土的安全關系著每個公民的食物安全、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在目前中國的大多數(shù)城市和農村,都或多或少存在著土地污染和水污染的問題。在湘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jié)中國的土地資源中“珍惜每一寸土地”和第三節(jié)中國的水資源中“合理利用每一滴水”部分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該類熱點災害問題:土地污染、水污染的來源有哪些?對我們的生活有多大危害?如何防范、治理?我可以做什么?……讓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其實在經(jīng)濟水平不斷發(fā)展的今天,人們對生活質量的提升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宜居的環(huán)境、清新的空氣、潔凈的水源、安全的食物……這一切應該與災害沒有或者只有很少交集。所以,在課堂教學基礎上,還可以組織學生在校內開展保護土地資源、水資源的宣傳活動。另外,利用假期時間,教師還可以組織、指導對這類災害問題感興趣的學生圍繞家鄉(xiāng)土地質量、水質量、空氣質量情況進行調查或者小課題研究,將形成的有價值的結果報告給相關部門,為監(jiān)督、保護本地區(qū)的環(huán)境,營造有品質的生活空間,實現(xiàn)美麗家鄉(xiāng)、美麗中國盡一份力。
地理災害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遞,也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提升。地理災害教學因為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為一體的“三生教育”的結合而更具內涵,“三生教育”通過地理災害教學這個平臺也被演繹得更為豐富和形象。當然,地理災害教學與“三生教育”的結合還處在探索階段,兩者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