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教材關于人口部分的學習,注重從理論層面加以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這與義務教育階段感受型為主的學習,偏重于人口及人口問題的事實性基本知識的了解和記憶明顯不同。各版本教材“人口”內容在節(jié)、目編排上有所不同,但節(jié)、目內容的本質大同小異。四個版本中,除湘教版外,三個版本都是先講人口的數量變化(人口的自然增長),再講人口的空間變化(人口遷移),最后是環(huán)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湘教版教材將人口的遷移后置了一位。各版本內容的核心知識均是“人口數量的變化”(如圖1)。
各版本教材的呈現方式、欄目設置、各欄目素材的選取等均有明顯的差異,均有一些區(qū)別于其它版本教材的特色、亮點,這是一標多本、教材多樣化的體現。例如,湘教版教材增加了其它版本沒有的“地域文化與人口”一節(jié),是教材編寫的一個亮點,是對于“舉例說明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這條課標的闡釋。這節(jié)內容對于學生理解世界和中國的人口問題、人口政策,達成人口部分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終極目標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透徹地分析各版本教材的異同點,是充分高效整合利用教材、真正實現“用教材教”的前提。
二、重難疑點分析
1.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qū)分布
教學重點分析:依據課標和各版本教材分析,可將本部分教學重點確定為“不同的人口增長模式特點及其地區(qū)分布”。四個版本人口增長模式的劃分類型存在較大差異,這在學術界也存在較大爭議,但通觀各版本,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特點均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與自然增長率三者共同決定的。教學中要把握這個重點本質,應從時間視角和空間尺度兩大方面,以一種發(fā)展變化和辯證的觀點來看待人口問題。從時間視角來看,不同地區(qū)或國家人口增長在不同的社會經濟發(fā)展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即人口增長具有歷史階段性特點;從空間尺度來看,即便是同一歷史階段,不同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地區(qū)和國家,人口增長特點也具有較大的區(qū)別,像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的人口增長模式就有較大差異,而同是發(fā)展中國家,也或大或小地存在人口增長模式的差異,如中國已完成“現代型”的轉變,而非洲不少國家仍然屬于比較典型的“傳統(tǒng)型”。
教學難點剖析:如何利用人口增長的相關資料,如統(tǒng)計圖、過程圖、表格資料、文字記載等,討論、分析、比較人口增長的特點。
易混淆概念辨析:本節(jié)的一些重要概念,如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長率、人口機械增長率、人口自然增長率等需要透徹掌握并且能夠辨析概念之間的異同點。
2.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教學重點分析:人口遷移的很多知識點都需要了解,如人口遷移的概念、主要類型和特點以及人口遷移的地理意義等。但是,本節(jié)的重點不是去記憶大量的事實性知識和材料,而應抓住關鍵,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包括:理解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歸納出“說明人口遷移主要原因”的思路和方法。人口遷移既包含了時間視角,又涉及區(qū)域空間尺度。因此,必須要明確在某一個確定的時期,人口遷移涉及的地理區(qū)域空間范圍,人口遷入、遷出的具體流向。同一時期的不同地點或同一地點的不同時期內,不同尺度的空間區(qū)域范圍,如國際人口遷移或者國內人口遷移,其特點有明顯差別,影響因素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講,經濟因素往往起著主導作用,但在某種特定的時空條件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所以,教學的重點一定要總結歸納“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的思路和方法,然后,結合具體實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說明人口遷移主要原因。
教學難點剖析:總體來看,人口遷移的知識具體、扎實、繁雜,大多數學生理解和運用起來沒有太大的難度,但是因為中考不考地理等諸多原因導致初中地理基礎過于薄弱,不少高一學生缺乏應有的關于區(qū)域案例的地理知識和歷史文化背景常識,這會導致“舉例說明”時出現知識盲區(qū),從而導致分析無從下手。
易混淆概念辨析:本節(jié)的重要概念,包括人口遷移、人口流動、人口移動等,要澄清各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3.說出環(huán)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qū)別
教學重點分析:環(huán)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qū)別;環(huán)境人口容量的制約因素。
教學難點剖析:環(huán)境承載力與環(huán)境人口容量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4.舉例說明地域文化對人口的影響
教學重點分析:在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地區(qū)、不同種族和民族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文化差異。這種差異對于人口發(fā)展產生多方面的影響,如婚俗、宗教對人口發(fā)展的影響就很大。中國文化對人口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生育、職業(yè)選擇、人口流動等方面。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能夠舉例說明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地區(qū),人們對人口問題的看法不同;地域文化影響人口問題的層面,如人口數量、人口性別、年齡結構、人口的職業(yè)選擇等。
教學難點剖析:地域文化的含義;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生育觀念、人口流動的影響。
三、教學建議
1.整合高中四版本教材
教科書選用的資料嚴謹、科學、有據可查,是方便實用的課程資源。如人口增長模式的教學,雖然各版本人口增長模式的劃分類型和階段不盡相同,但根據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特征,主要分為“高高低”模式(對應人教版原始型)、“高低高”模式(對應人教版?zhèn)鹘y(tǒng)型)、“低低低”模式(對應人教版現代型)。在突出人口增長模式特點這一重難點知識教學時,可選擇中圖版相關資料來加強圖文解讀分析,如中圖版P6頁圖1-1-4“處于高增長模式的某些國家(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肯尼亞)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2002年)”;圖1-1-5“處于低增長模式的某些國家(英國、日本、德國)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2002年)”。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因素的教學,人教版選用的是“芬蘭人口增長”案例及配套設計的活動。教師執(zhí)教時也可采用中圖版P9頁案例研究“中國人口變化模式”來替換,或將其作為訓練反饋的材料。也可參考湘教版P8頁閱讀“我國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還可將兩者整合重新設計。又如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原因的教學,可借鑒魯教版P12頁活動“闖關東與雁南飛”及中圖版P16-17頁案例研究“德國移民”。對比查閱各版教材,有利于澄清某些概念,如人口移動、人口流動、人口遷移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也能加深對某些概念的透徹理解,如環(huán)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等。
2.挖掘與利用鄉(xiāng)土地理資源
鄉(xiāng)土地理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qū)的生活環(huán)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yǎng)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感。教師可結合自己所在地區(qū)的鄉(xiāng)土特色,選配、挖掘課程資源。如教材中的一些活動,可替換為本地的資料。講授人口遷移,如果以本地為案例,將給學生留下強烈的印象。講授人口數量的變化,運用本地資料,輔之以外省(市)資料,假設本地和外地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差異較大,這樣就可以進行區(qū)域對比,既能說明影響人口增長的原因,又能繼續(xù)分析兩地間人口遷移的原因。環(huán)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內容,空洞、抽象、陌生,建議教師可選用本地區(qū)的人口、自然資源等數據,讓學生通過分析、計算,了解環(huán)境承載力的概念。教師也可多選一兩個地區(qū),如我國最大城市或者熱點城市的資料,通過對比,讓學生了解一個地區(qū)環(huán)境承載力大小的影響因素。地域文化與人口的內容,若能選擇本地案例,則不僅能夠達成教學目標,滲透計劃生育的政策觀點,還能讓學生有身臨其境、過目不忘之感。
3.開發(fā)與利用網絡資源
網絡資源不僅能提供基本的視頻、聲音、圖像、文字等,用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還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運用資料學習是人文地理學習的一個特色方法,運用網絡能夠快捷、及時地下載各種類型的海量信息。如教學人口的遷移時,某教師下載熱播電視劇視頻《闖關東》或者《走西口》,以此為主線,指導學生分析主人公一次又一次遷移的原因。筆者曾利用網絡下載南方周末《北京王老太太生育報告》,將其縮減、整合為一個典型個案來分析中國人口增長的影響因素。學生與教師也能共享各種網絡教學資源,教師不僅可以在網絡上與學生討論,也能在網絡上對學生進行個別化指導,還能引導學生閱讀與課堂相關的補充內容,從而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改變學生的閱讀方式、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利用網絡獲取與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其信息素養(yǎng)。例如,可把人口主題的幾節(jié)教學內容設計、制作成網頁,采用網絡教學。人口遷移采用網絡教學的方式,主要版塊包括人口遷移的概念、類型、意義,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以及一些拓展延伸的內容等。
4.用好師生人力課程資源
在諸多的人力課程資源中,教師和學生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的認知策略、思維習慣和工作方式,有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教育背景,有自己的經驗、興趣、愛好、專長和個性特征,也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學生同樣也有自己的獨特經歷與經驗,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環(huán)境及其周圍環(huán)境。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也是一種課程資源。例如,人口遷移的教學,某教師采用自己的經歷,如異地上大學,異地工作,后來調動工作等一系列經歷來設計案例,讓學生主動參與問題的討論、分析,效果很好。學生自己的家庭或者家族的遷移歷史也值得設計成典型案例。教學環(huán)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時,利用學生的切身經歷來打比方,如學校寢室住宿的人數多少最合適?一間教室有多少學生最舒服?公交車載客量多少最舒服?這些基于師生切身的經歷、體驗能夠形象地化腐朽為神奇,是很好的課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