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琴與丈夫崔永平是一對北京西派皮影藝術(shù)家夫婦,從事皮影戲50年,也愛了皮影50年,并于近花甲之年,辦起了中國第一家皮影藝術(shù)博物館,有藏品13萬余件。今年是該博物館開館的第9個年頭,而令人惋惜的是,崔老已于今年5月9日逝世。如今,該博物館的現(xiàn)狀如何?王淑琴一人將如何挑起守護皮影的大任?其博物館未來之路如何走?……帶著這一連串的疑問,記者探訪了北京崔永平皮影藝術(shù)博物館。
8月下旬,雖然已經(jīng)過了立秋,但是北京依舊炎熱,記者坐了將近兩個小時的公交車后終于來到通州區(qū)馬駒橋金橋花園,小區(qū)里沒什么人行走,環(huán)境很差,每走幾步就有垃圾堆放。當(dāng)記者來到16號樓4單元時,看到單元門口立著4塊牌子:北京崔永平皮影藝術(shù)博物館、中國皮影博物苑,以及中英文對照的簡單介紹。走進去,樓道口有一個簡易小木屋,玻璃窗上寫著“售票處”,門票價格一欄的10元經(jīng)筆涂抹變成了30元。
北京崔永平皮影藝術(shù)博物館就藏在這幢橙紅色住宅樓的一層,敲開其中一扇門,王淑琴熱情地把記者迎進屋內(nèi),她用地道的北京腔向記者介紹到,一層原有三套居室,不過250平米,一套是自己的家,另兩套便是博物館,自丈夫崔永平逝世,她即為館主?!半m然崔老師走了,但是我感覺他還在我身邊?!彼煅手f,“現(xiàn)在,皮影藝術(shù)博物館有很多問題急需解決,比如,場地尚??;很多藏品都壓在箱底,需要盡快梳理、展出;每一件藏品都有一個背后故事,需要進一步整理;需要有更多人來關(guān)注皮影藝術(shù),傳承、保護這門藝術(shù)……但是,我個人的能力很有限,還需要政府和相關(guān)部門,以及大眾的共同努力?!?/p>
小盧浮宮
王淑琴一邊介紹著家里的情況,一邊拉起記者去旁邊的博物館參觀,一進門,打開燈,她拉開一個抽屜,看向記者說:“你買張門票吧?!币苍S是因為經(jīng)濟壓力大,所有參觀博物館的人都被要求買票,她覺得要讓博物館生存下去,每一張門票都很重要。
然后,她帶領(lǐng)記者參觀博物館,并一一講解。當(dāng)記者舉起相機拍照時,她指著“禁止拍照”的牌子說:“還是別照相了,如果需要(我)提供照片,50元一張?!?/p>
放下相機,記者環(huán)顧這個中國第一家皮影藝術(shù)博物館,雖然面積不大,但是卻細(xì)致地布置了8個展廳。第一展廳介紹了2000多年前,祖先發(fā)明制作皮影戲的整個過程。展柜里擺放著各種用于制作皮影的動物皮:牛皮、驢皮、羊皮、馬皮……“因為各地飼養(yǎng)的家畜不一樣,所以各地的皮影材質(zhì)都不相同。一般北方多采用驢皮,所以叫‘驢皮影兒’;南方多水牛,稱作‘牛娃子’。制作皮影,首先要練就繪畫的本事,在紙上先白描出皮影的形象。然后挑選出好的皮子,再把白描的圖案刻在皮子上。每個皮影都要經(jīng)過好幾千刀的雕琢,才能成型。最后,用顏料在皮子的正反兩面上顏色?!蓖跏缜僖贿呏v一邊給記者看3000刀皮影和5000刀皮影的對比,以體會制作皮影的辛苦。
第二展廳展示的是皮影戲匯演說明書、照片和表演皮影戲的小舞臺。“這些說明書和照片都是崔老師親自設(shè)計布置的。在小舞臺旁邊擺放著各個時期的照明設(shè)備——煤油燈、蠟燭、汽油燈、電燈……照明設(shè)備的變更陪伴著皮影藝術(shù)不斷地向前發(fā)展。”王淑琴說。
走到第二展廳的盡頭,便是狹長的第三展廳。這里有一面“皮影人頭墻”。墻上排列了500多個皮影人物頭像,個個盔發(fā)別致、忠惡分明。王淑琴介紹道,這面墻上聚集了中國戲曲的生、旦、凈、末、丑各個行當(dāng),不同性別、年齡的戲曲人物,堪稱世界“獨此一家”。其中,生、旦角色都用陽刻手法,以表現(xiàn)其文雅秀麗;花臉和丑角,則多采用陰刻手法,以利于勾勒出面部形態(tài)。
第四展廳設(shè)置在一個小小的角落里,細(xì)心的人會發(fā)現(xiàn)水池和水龍頭藏在展品之間——這里原來是廚房,這個小小的空間陳列著中國皮影戲演出伴奏的樂器和錄音設(shè)備。第五展廳里展出的是青海、寧夏、甘肅、湖北等地的皮影,各地的風(fēng)土人情,通過一組組的生活化的皮影場景活脫脫地展現(xiàn)在世人的眼前。
來到第六展廳,王淑琴面帶微笑地說,這里收藏了一些珍品,比如明清時期的皮影人、頭、身和布景,此外,還集中顯示了一些另類的皮影品種:“白茬”是皮影的半成品,指的是刻制之后上色之前的本色皮影;“熏皮影”是一種特殊的加工工藝,傳說古人在刻制皮影的過程中,屋內(nèi)生著火,此時來了訪客,主人連忙招待,卻沒有發(fā)現(xiàn)屋內(nèi)的煙囪堵塞了,待到送走客人,制作室內(nèi)已經(jīng)被煙熏了;“灰皮影”專指明清時期,供達官貴人收藏觀賞,卻從不用于表演的皮影,這些皮影在皮子的本色上,略施粉黛,擺脫了皮影以往濃妝重彩的視覺形象,它適應(yīng)了當(dāng)時有錢的皮影“票友”們的欣賞品位,在中國皮影史上形成一道另類風(fēng)景。
第七展廳被王淑琴形容為“開會”,這里云集了陜北、陜南、山東、四川、河北、湖北、東北等地的地方皮影。而第八展廳則是一個表演皮影戲和木偶劇的小劇場,可容納觀眾四五十人。
聽王淑琴詳盡的介紹,記者想起,《紐約時報》曾這樣描述該博物館:“其展品之豐富齊全,堪比盧浮宮的繪畫藏品。”而能夠建起這樣一座內(nèi)容翔實、館藏豐富的私人藝術(shù)博物館,創(chuàng)始人付出了多么大的心血。
傳承皮影
崔永平和王淑琴都是老北京人,早在1960年代初就考入北京皮影劇團。這個劇團是在私家劇社基礎(chǔ)上改造的,骨干是陸氏五兄弟:景魁、景通、景達、景平和景安。一批招進來的十幾個學(xué)員中,崔永平最下功夫,跟著五位師父學(xué)得最好。
少年的他們在皮影的幕前幕后成長起來,成為皮影戲的新一代接班人。那時的皮影劇團有句口頭語——“七緊八忙九消停”,意思就是演一臺皮影戲時,七個人緊張、八個人忙活,要是九個人就消停了。可見,能夠練得用一只手舞動人物的頭、身子、手和腳,絕對是非常不簡單的功夫。
不久,崔永平就成了團里的臺柱子。他自編自導(dǎo)的《孟姜女》、《封神演義》、《寶蓮燈》等眾多皮影劇目,至今仍為人們記憶。還有當(dāng)時深受觀眾們喜愛的《三打白骨精》、《野豬林》,以及讓孩子們著迷的《鶴與龜》、《小貓釣魚》、《金色海螺》等,都是他們久演不衰的劇目。
1967年,“文革”初,劇團解散,大家各奔西東。崔永平和王淑琴結(jié)了婚,被分配到北京第一煉鋼廠。崔永平負(fù)責(zé)鏟煤,王淑琴負(fù)責(zé)觀察水泵?!凹幢阍阱仩t水泵前,我們也沒有忘記皮影。”偷偷藏起的100多件皮影,成了他們度過那段艱難歲月的精神支柱。
當(dāng)他們走出煉鋼廠已是12年后,中國剛剛推開改革之門。他們找出皮影,四處聯(lián)絡(luò),很快,原先四處散落的北京皮影劇團的“幸存者”,又聚在一起。他們期待能找回昔日的榮光。
“皮影始于漢,興于唐,盛于宋,比現(xiàn)有的所有戲劇都早得多。它集繪畫、雕刻、音樂、歌唱、表演于一體。”一說起皮影來,王淑琴一往情深?!拔液痛蘩蠋熓潜本┢び瓣懠野嗟诹鷤鞒腥?,這兩千年的傳統(tǒng)可不能失傳在我們這一代人手里?!?/p>
王淑琴說,1980年代,皮影藝術(shù)在浩劫之后開始復(fù)蘇。各種皮影表演不僅回到了中國觀眾當(dāng)中,而且被中國的表演藝術(shù)家們傳播到了國外。1983年,他們?nèi)サ聡?、奧地利、法國和意大利,先后在45個城市里表演。
巡演期間,他們得知法國有一家中國皮影博物館。他們還看到法國國家電影博物館一進門就掛著一幅中國皮影,文字解說稱“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電影”。好多老祖宗的皮影道具,都被收藏在此,崔永平和王淑琴一邊看,一邊心疼。
“要看你們那里沒有的皮影寶貝,來我們這兒?!毕嘈胚@句話讓每一個中國人聽起來都很刺耳。從明代起,西方傳教士便開始將中國皮影帶到歐洲,幾十個國家都有皮影博物館,成立了皮影研究會、皮影劇團,甚至還有皮影出版物。德國詩人歌德在其38歲生日時,就在他的別墅里專門演出了中國皮影。
在參觀過程中,有一個法國人擔(dān)任講解,崔永平自告奮勇:“這些我比你熟悉,我來給大家講?!辈涣线@個法國人不屑地說:“你講?你們國家有這樣的博物館嗎?你講不了。”這句話極大地刺激了崔永平和王淑琴,也更堅定了他們要在中國建皮影藝術(shù)博物館的決心。
守護皮影
在此后的幾年里,崔永平一邊演出一邊走南闖北,從一些老藝人手中將許多皮影精品買回來。其中既有明清、民國等不同時期的皮影作品,也有河北、山東、四川、陜西等地不同題材的皮影樣本。
王淑琴說,為了收一幅明代的黑白雕刻皮影,崔永平發(fā)著高燒爬山,半山坡就暈倒了,后來被人用牛馱上去,才在山頂上見著那位收藏皮影的老村民。
然而,就在藏品數(shù)量迅速增加的同時,崔永平也在1993年病倒了。他這一病,不但右半身變得不聽使喚,說話不清楚,而且花光了辦皮影藝術(shù)博物館的積蓄。
為了攢出建皮影藝術(shù)博物館的錢,他們將新街口的老宅扒開一扇臨街的窗戶,開通了公用電話,一來可以掙錢辦館,二來可以讓崔永平鍛煉說話。就這樣,一邊經(jīng)營公用電話,一邊賣著冰棍兒汽水,夫妻倆度過了艱辛的6年,才攢下錢在偏遠的通州區(qū)馬駒橋買下了一層樓房。
自此,開辦皮影藝術(shù)博物館終于有了眉目。王淑琴在講述這段往事的時候,不禁幾次落淚,因為這其中的艱辛遠不是只言片語能夠表達的……“一直以來,開辦皮影藝術(shù)博物館,是我們夫妻畢生的心愿?!?/p>
“別看崔老師得病后只有一只左手可以活動,但是他卻靠這只手刻了幾百個影人兒的頭像,都精致得很呢!”王淑琴一邊說一邊指著墻上的展品,“所有展品都是崔老師用一只左手親自裝裱的。”
王淑琴領(lǐng)記者來到第六展廳的一組“十八層地獄”古代皮影前,這組皮影分三部分展出,雖然因為年代久遠,皮影本身顏色已經(jīng)不太鮮亮,但對傳說中“十八層地獄”的形象刻畫,依然惟妙惟肖。
在第八展廳小劇場的后部,懸掛著一組古代皮影畫件。全套畫件共17件,有多個人物及頭像,還有馬匹坐騎等,是一出打仗出征的皮影戲中的皮影。“這是崔老師病殘以后從西安華縣淘到的,為得到這套畫件,他頗費了一番周折?!?/p>
那年,崔永平大病初愈,華山山路險陡,不要說翻越大山,得過腦血栓的他根本就上不去山。后來,崔永平硬是求當(dāng)?shù)厝税阉υ陂_摩托車人的身上,“背”他開車上了山。崔永平的精神深深感動了當(dāng)?shù)氐睦纤嚾?,同意將這套珍貴的畫件送給他。
為了讓更多人走近皮影藝術(shù),北京崔永平皮影藝術(shù)博物館經(jīng)北京市文物局核準(zhǔn)注冊,于2004年4月22日開館,成為我國第一家皮影藝術(shù)博物館,為皮影藝術(shù)創(chuàng)建了一個生存與傳承的空間。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據(jù)王淑琴粗略統(tǒng)計,從開館至今,該博物館接待了大約幾萬人,大部分是慕名而來的外國人。她有點想不明白,外國人千里迢迢來看皮影,可自己小區(qū)里還有不少居民都不知道這個博物館的存在。
幾年前,崔永平夫婦去美國看望兒子,順便帶了一些皮影,沒成想大受歡迎。王淑琴說,每次老兩口去美國,演出都被安排得滿滿的,華盛頓、紐約、費城等很多城市的博物館和學(xué)校都邀請他們?nèi)パ莩觥?/p>
為了美國觀眾能看懂皮影,他們選擇的劇目都是《豬八戒背媳婦》、《兒童樂》等沒有對白的劇目,豐富的形體語言讓所有美國觀眾很容易理解。演出結(jié)束后,所有觀眾都不愿意離開,一個半小時的演出往往要待上3個多小時。
王淑琴告訴記者,他們的演出在美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因中風(fēng)落下半身不遂的崔永平用一只手演繹皮影人生的故事也感動了不少觀眾。一次演出結(jié)束后,崔永平拖著半邊身子挪到臺前,向觀眾揮動左手致意時,全場觀眾爆發(fā)出雷鳴般的掌聲。
“我開博物館,是想振興這項藝術(shù),我希望它能再度受到歡迎。”曾經(jīng),崔永平對《紐約時報》記者如是說,當(dāng)然,這也是王淑琴的愿望。
如今,北京崔永平皮影藝術(shù)博物館的兩家分館已經(jīng)開館,王淑琴說,因為兒子在美國定居,女兒在加拿大定居,所以兩家分館選擇開在美國和加拿大。
王淑琴告訴記者,美國印第安納州世界兒童博物館早已向他們拋出了橄欖枝,對方已經(jīng)準(zhǔn)備出4000平方米的展廳,今年就能對外開放。
“皮影戲現(xiàn)在這么沒落,要傳承保護,一是領(lǐng)導(dǎo)的重視很重要;二是要從娃娃抓起;三是需要補助?!蓖跏缜傧M懈嗳岁P(guān)注皮影藝術(shù)本身。
責(zé)任編輯 王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