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刑事強制措施,拘留一般適用于刑事判決未發(fā)生效力特別是庭審之前,大陸法系及歐美法系據(jù)此分別稱之為“未決拘禁”或“審前拘留”。審前拘留之目的在于預防再犯罪及確保準時出庭,由此有時也被稱為“預防性拘留”或“防范性拘留”。未成年人審前拘留系指問題少年在等待起訴、審理、判決與執(zhí)行判決時,被暫時性地拘留于特定處所、以防止其犯罪并予以妥善安置的強制措施。
因其羈押性又帶有較強的強制性,國際公約及大多數(shù)國家均不贊成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適用拘留;即便適用也要嚴格限制拘留對象及條件,保證盡可能縮短拘留時間。另外,各國對未成年人實施審前拘留須遵照嚴格的程序,拘留前須圍繞“拘留之必要性”舉行相關聽證,由中立的法官居間確認是否予以拘留。
目前,審前拘留也招致各方面批評與挑戰(zhàn),特別是涉及到對其合法性與人權保護的爭議。近年來,隨著未成年人人權保障意識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國家及地區(qū)開始探索并運用各種不同形式的審前拘留替代措施。在美國,除了傳統(tǒng)拘留外,各州尚建有居家拘留、監(jiān)督項目、當天匯報中心等替代性拘留形式。這些替代性措施除了帶有預防性留置作用外,還有未成年人矯正功能。
在我國,未成年人審前拘留制度尚存在很多問題:一是性質(zhì)認定及法律地位尚不明晰,與審前羈押、逮捕等術語糾結(jié)不清。二是未成年人審前拘留的適用條件、對象及范圍過于籠統(tǒng),缺失司法審查制度制約。三是未成年人審前拘留的羈押期限過長,缺乏針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特殊規(guī)定。四是對未成年人拘留的決定、執(zhí)行缺乏有效監(jiān)督與制約,被拘留者之合法權利的保護多有缺失。
對此,應當進一步界定未成年人審前拘留的法律屬性,完善、細化有關規(guī)定。建立健全未成年人審前拘留的司法審查,確立拘留聽證制度。強化檢察機關對未成年人審前拘留的法律監(jiān)督,強化違法責任及救濟措施。同時探索、創(chuàng)新及完善未成年人審前拘留的替代措施,以達到司法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效果。
(摘自《比較法研究》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