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河源市和平縣有一個千年古村落林寨,是全國最大的四角樓建筑群體。前不久的仲夏時節(jié),我們幾位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老友,驅(qū)車探微尋幽去了。
進了和平縣,沿鄉(xiāng)間小路緩緩而行,一路山清水秀,滿目蔥綠;不經(jīng)意打開車窗,一團團的青草灌木味,和著山地泥土的芬芳,撲鼻而來。放眼望去,整個林寨古村落,盡是古樸生香的四角樓和斑駁退色的灰色墻壁,古韻悠悠。
古風悠遠的建筑。
林寨古村落位于東江支流利江河畔,已有二千多年歷史。它地處廣東省和平縣,是一個有四角碉堡樓29座的建筑群,也是廣東省2008年首批27個古村落之一。其南臨利江,村廓城墻環(huán)成船形,立有東西南北四門;門前五口池塘,兩邊護城河常年碧水環(huán)繞;四周全是平整的良田。
林寨古村落始建于秦末漢初。據(jù)歷史記載,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出50萬大軍開拓嶺南,任命趙佗為龍川縣令。趙佗后見秦亂不已,就自立為王,建治佗城,將佗城周圍屬地建立十三個都。為防御北方來犯之敵,趙佗委派一林姓統(tǒng)軍來此筑寨據(jù)守,故稱林隘。后語音演變,官府便用其姓命名“林寨”。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正月,時任右僉都御史的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的王陽明平叛池仲容(池大鬢)部農(nóng)民起義軍和太平天國紅巾軍時,攻占林寨。之后部分官兵退伍轉(zhuǎn)業(yè),見此山清水秀 便留此定居生活。
林寨陳姓開基始祖陳元坤是比較出名的一系。陳元坤落戶林寨后人丁繁衍迅速,逐漸取代了林姓人。陳姓人為防洪防盜就在林寨大院周邊建了眾多的四角碉堡樓?,F(xiàn)在居住在此的村民祖先,大部分都是和平縣設縣前后,從中原避戰(zhàn)遷徙到此落戶的。他們很早就知道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十分注重知識積累,發(fā)展文化。近代以來,大戶人家紛紛將自己的子弟送到外國讀書。那些留過洋的年輕人回來后,根據(jù)當?shù)靥攸c,在林寨的四角樓里面還增添了一絲絲西方的韻味。盡管由于時光歲月的沖洗,許多樓房損壞甚至毀倒,但它仍然擁有當代中國最大的四角樓古建筑群。
蜿蜒的古墻。
這是一條蜿蜒、上面青草叢叢的古墻:真正的秦磚漢瓦。見過滄海桑田,見過花開花落,如今它而靜靜地躺在古村落的護城河邊。整座寨子的城墻以“船”形建設,護城河邊上的“千年城墻”上至今還留下當年防衛(wèi)的槍洞。隨著地殼運動和泥土的堆積,原來高聳的城墻,現(xiàn)在大約在腰下的位置了。數(shù)千年彈指一揮間,古城墻除了“變矮”之外,依然堅固異常。導游告訴我們(其實,從它的某些缺口的斷裂面,也清楚看得出),當年先人們已經(jīng)懂得用石灰、河沙、石頭加上糯米等一起攪拌,讓泥石水土等更加凝固的工藝。
古銅色的古井。
沿著林寨古村小徑和護城河邊走過,一眼就可以見到一口古色古香的古井,它靜靜地、一動不動地守候在村門口。古井圍壁約有半人高,青板條石砌成整潔的平臺訴說著流逝的歲月。整個井體因歷史久遠而漸漸變成古銅色。探首望下去,仍見清泉汩汩,水清凌冽。
說到古井,自然還有一段小小的歷史:趙佗委派林姓干部來駐守這個嶺南關隘,防范來犯之敵,自然林干部就要徹底解決駐守干部士兵以及當?shù)厝罕姷娘嬎畣栴},于是專門派人在村里打井,尤其打了這口屹立在護城河邊上的大井。
林寨古井經(jīng)歷了二千多年的風吹雨打、日嗮雨淋,至今仍然一如既往的凝視著這一方的天空,無聲地守護在一代又一代村民的面前,淌流出來的清泉滋潤著一批又一批過往的游客。我輕輕地倚靠在古井身旁,默默地細細的體味著它的濃情,它的凝望,它的守護。
一座古堡。
林寨地處利江之畔,地勢低洼,古時常有水患并匪盜之憂。故鄉(xiāng)民建房時多采用木石結(jié)合筑成碉樓式,防洪又防盜。因此成就了四角樓這種獨特的客家民居。建筑專家說,作為中國鄉(xiāng)土建筑的特殊類型,林寨古村落是集防洪、防盜、居住、倉儲及中西建筑于一體的田園式的古堡。
這種古堡以客家特色建筑而成為四角樓聞名于世,共有40多幢,乃是當今中國最大的四角樓群。其樓群規(guī)模之大、數(shù)量之多、藝術之精湛、文化底蘊之厚實,實屬罕見,令人嘆為觀止。它們留給我的印象,不僅僅是它的雄偉、壯觀、瑰麗,更是它的身上釋放出來的濃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光芒和韻味;那樣一種厚重與沉淀,讓我久久不能自已,夜不能寐,浮想聯(lián)翩。
林寨古村落村民秉承“崇文重義、恪守綱常、誠信經(jīng)商、敬祖穆宗、銘恩鄉(xiāng)梓”的祖訓,多少年來,數(shù)百戶人家和睦相處,和諧共存。這些都是得益于儒家思想等傳統(tǒng)文化的潛移默化的教化,是“細雨潤無聲”的滋潤。
當年林寨僅一個村就有私塾六間。如今,私塾作為一種教書育人的場所,早已不復存在,但當年六間私塾之一的“青園書塾”依然保存完好,門前的對聯(lián)依然清晰可辨:“青燈照讀人文蔚,云路聯(lián)鹿士氣揚”。
進入每一座四角樓,踏進每一戶廳堂,首入眼簾的,一定是高懸廳堂上那莊嚴明亮的大牌匾,上書警句、家訓。牌匾上往往寫有“是亦為政”、“孝友傳家”、“世業(yè)維新”、“勤儉和忍”、“克和厥中”、“樂善不倦”等儒家傳統(tǒng)文化詞語作為家訓、警句。屏風上往往還寫有“薰風向南”、“東輝太乙”、“西煥長庚”、“蘭桂騰芳”、“燕翼詒謀”等寓意吉祥的詞語。
這些字體,有的遒勁有力,有的舒展平整,楷書、行書為多,亦有個別隸書??傊灰みM任何一家,你馬上就強烈感受到濃郁的華夏傳統(tǒng)文化的氛圍,仿佛置身在傳統(tǒng)文化的大教堂里,令人親切、熟悉、溫暖。真的,它就像一座座矗立在青山綠水中的國學講壇,以它無聲地語言,永遠的智慧,教化、滋養(yǎng)它的子子孫孫。
也正是如此,陳家宗族中自古以來崇尚文明,孕育眾人雅士多多。據(jù)史料記載,科舉考試一千三百來年只有十七人連中三元,而清朝林寨古村的陳繼昌就是其中之一。陳繼昌,原名守睿,字哲臣,號蓮史。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卒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由于陳繼昌抱病應殿試而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聲名大振。察考又得第一,故又有“三元及第”之稱。他是中國科舉史最后一位“三元”狀元。
陳繼昌在翰林院修撰國史三年后,被派放外任。歷任陜西、甘肅、順天等鄉(xiāng)試典試官。道光六年(1826)任會試同考官。道光十年后,歷任山東兗州知府、直隸保定知府、通水河道巡察、江西按察使等職。曾任山西、直隸、甘肅、江寧布政使。道光二十三年,進京受道光帝嘉勉。道光二十五年,官至江蘇巡撫。一年后,因病辭官,回歸故里。臥病三年,病故于家中。
陳繼昌多任外放官,所到之處,他辦事公正廉明。做了許多興利除弊、促教興文的事情。尤以興修水利,深得民心。陳繼昌善書法,有書法大家風范。能詩文,著有《如話齋詩存》。另有文《殿試策》。可以說,古村一小片處,即可凸顯出客家人詩書傳家、崇文重教、禮儀經(jīng)商的流風傳統(tǒng)。
走出廳堂,沿著古巷前行,可以看見那些古屋大門的門梁上幾乎都是用“第”來命名的。像“天保第”、“司馬第”、“大夫第”、“光遠第”等等。第者,古時科舉考試及格的等次,亦指上等房屋。此處當指二者兼而有之。林寨古村的四角樓及其古屋用“第”作為門梁上的題額,既表示該戶系有人曾出仕為官,又體現(xiàn)了該戶系的積極向上的精神與境界。即便是它的樓名,也大多富含很深厚的文化底蘊。
以古村落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四角樓“謙光樓”為例。謙光樓建于中華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據(jù)說是屋主陳云亭被其母用激將法逼迫建成的。其樓氣勢恢宏,工藝精湛。它采取“五進三棟”設計,有11個天井、18個廳堂。每層有84間房間,全屋共324間。該樓內(nèi)正面有四棟騎樓,造型獨特、優(yōu)美。正廳橫梁、斗拱化門、窗欞上的木刻,層次繁復,人物眾多,神采個異,堪稱木雕精品。屋梁石柱裝飾有花紋,屏風匾牌鏤刻木雕,金漆油刷,是典型的大富戶莊園。謙光兩字,語出《易經(jīng)》謙卦:“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權德輿詩《八音詩》中有:“革道當在早,謙光斯可取”句,意為謙遜、低調(diào)、平和方可永得光明品德。其他的還有“永貞樓”、“乾約樓”、“福謙樓”和“美盡東南”樓等等。
可見,即使是從表面上看起來很普通的樓名上,人們都可以從中體味出深厚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韻味,讓人情不自禁地從心里面涌起陣陣敬佩之情,感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不滅不息。
其實,當我用仰視的目光追逐那些精美建筑細節(jié)和寓意深遠的家訓時,我都能驚異于每座四角樓的主人,他們都具有相同的儒雅學識和對藝術人文的不懈追求。無論是屋梁的木雕、門楣上的石雕、屏風的浮雕,還是那些飛禽走獸、花鳥蟲魚和蘊含勵志故事的各色人物造型,無一不自然圓潤,雕工細膩、惟妙惟肖,讓那些長年累月生活在此的子子孫孫于進進出出中,于耳濡目染中,感受著潛消默化的美學人文熏陶。
翻開中國文化發(fā)展史就知道,中國文化的教育與熏陶是特別重視人格的養(yǎng)成與民族文化的傳承,就如《大學》中開頭所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即特別重視人的生命教育和智慧培養(yǎng),不會特別注重某些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這一點,正是當今中國教育工作欠缺、失誤甚至失敗的根本原因。
身處海口市的朱一強先生是我大學同學。他長期開展中西文化教育比較研究,是國內(nèi)最先關注與反思中國教育成敗的學者之一。我們兩個一邊考察古村落,一邊探討反思當今中國文化教育的模式。以下是我們談話的主要內(nèi)容:
在國學上頗有造詣的南懷瑾先生,他曾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這就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一強有歷史學家的睿智,他掰著指頭說,我們只要看看猶太人就知道。猶太人自從摩西出埃及到今天已經(jīng)二、三千年了,他們在世界上始終是第一等人。在幾千年后現(xiàn)在又重新建國。他們幾千年來的文化教育自成一格,具有獨立的體系,始終保存他們自己的文化??墒?,我們中國人卻往往忽視這一點。
我們邊走邊凝視著四角樓的外墻。古墻上還保有一些現(xiàn)代人涂寫的反人類、反傳統(tǒng)的標語口號(可能是當?shù)貫榱吮3衷灿幸饬粝碌模?。我們搖頭嘆氣。
翻開中國近代史,我們可以看到,由于經(jīng)濟、科技和軍事等等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國家,中國遭受了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欺侮。一些知識分子尋找中國貧窮落后的原因時,往往把帳算到了文化傳統(tǒng)的頭上,認為是中國舊的文化,尤其是孔子的儒家學說,禁錮了中國人的思想,拖累了中國社會的進步。特別是“五四”運動時的一班人,為了使中國走向現(xiàn)代化,竟然提出打倒“孔家店”、推翻舊文化口號。然而,他們根本沒有弄清,到底什么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經(jīng)過幾千年積累考驗起來的精華,什么是后來人肆意曲解、穿鑿附會加入的糟粕;于是把精華、糟粕一起拋掉了。
當我們再一次次地瞻仰古村落四角樓里里外外的家訓、警句時,我們感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面對人格與人文的教化與養(yǎng)成。這才是百年大計、千年大計;這才不是僅僅靠學習某些知識與技能就可以實現(xiàn)的。這才是我們看到林寨古村落后浮想聯(lián)翩的內(nèi)容、意義與價值。
所以說,我們這三代的中國人已經(jīng)變得沒有了文化根基。我和一強兩人一次又一次回顧地南懷瑾先生的又一句箴言,他說:“一個沒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正所謂“君子憂道不憂貧”。中華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滑到了極其危險的邊緣。中華民族又一次“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我去過煙雨江南的徽州,那觸目所及的古民居精致秀美,輕盈如畫。而在這和平的林寨古村落,散落在鄉(xiāng)間金黃稻田里的那些四角樓,卻是氣勢如虹,波瀾壯闊,猶如浩浩湯湯的史詩畫卷。花開花落,云卷云舒,繁華散盡后的林寨四角樓,早已人去樓空。雖然孤寂與滄桑難掩其中,但一批又一批的海內(nèi)外游客的足跡,又使它再一次從孤獨中挺身而立。游客們的匆匆腳步,帶走的不僅僅是古韻悠悠的四角樓,還應該是從中體味與感悟到的人文的厚重與悠遠。
傍晚時分,古村落的雄姿掩映在淡淡的西陽里。我獨自坐在一座叫做“穎川舊家”四角樓的庭院一角,望著高樓上空漸行漸遠的西陽慢慢西去,四周一片寂靜空靈,惟有夏夜之風徐徐飄過,稻香陣陣。忽而覺得自己的內(nèi)心溫靜如一池春水,微風過處,泛起絲絲閑適的漣漪。
2013年6月于東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