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福建師范大學院孫紹振教授連續(xù)三年以“智性”為關鍵詞來評述高考作文題(孫紹振《高考作文題的感性和智性含量問題——2005年高考作文命題綜評》《感性命題和智性“潛在量”問題——評2006年高考作文題》《從感性詩化向智性分析深化——評2007年高考作文題》),力倡命題應“智性”后,針對當下中學生的寫作狀況,不少專家呼吁要“智性寫作”。
所謂“智性寫作”,是指將抒情和理性分析結合起來,學生在尊重自我感性的基礎上,觀察世界、判斷是非、探究問題,加以理性的分析、思辨;行文既有切身生活體驗的感性,又有理性精神、邏輯思維、批判意識的呈現。因為行文若只是停留在原生態(tài)的喜怒哀樂上,缺少對生活的取舍、概括、提煉、變異,文章就會缺乏深度;而沒有個體情感融入的文章會干澀、扁平。通俗地說,也就是“貼近自我”和“遠離自我”, 它的理想狀態(tài)是“生活感悟”和“理性思維”的統(tǒng)一,是“形象性”和“思辨性”的統(tǒng)一,是“有感而發(fā)”和“言之有物”的統(tǒng)一。在自我感性中防止思維平面滑行,有效地推動思維層層深入,控制思路和意脈,讓文章體現意志、智慧、理性,以展胸襟和視野。
那么如何運用思維,使寫作走向“智性”呢?筆者將從因果思維角度入手,以學生習作為例,具體探討如何走向“智性寫作”。
對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我們總能發(fā)現蘊含在文章中的明暗起伏的思維脈絡,它的立意總是歸趨于感性經驗與理性主題的統(tǒng)一。因為作文的主題不是憑空的創(chuàng)制,不是孤立的結果和總結,作者在構思過程中展現的心理走勢總是離不開對主題作前因后果的推理和判斷。因果思維的運用,就是強調提出觀點后,充分闡述論證該觀點得以成立的理由,形成論點、論證、論據之間強勁的內在邏輯力量,以其明顯的思辨性達到說服他人的目的。
用因果思維進行作文構思時,可由“因”推到“果”,對中心問題進行思維的序列性考量:首先要問是什么,然后解決為什么,最后思考怎么做。當然還可以進行變通,采用因果顛倒法,由“果”溯“因”,先寫出結果或結論,再逐層交代原因。較常規(guī)思維的分析,因果思維側重在分析“為什么”,窮究產生某一結果的各種原因;之后,還要再進行分析,現象與本質、主觀與客觀、個別與一般、內因與外因、形式與內容、對立與統(tǒng)一……這樣層層究因,條分縷析,會使文章撥開表象看清內質;這個“為什么”就是順著問題深入“挖”下去,文意聚合到一點,論證有明確的方向,文章也就能夠層次清楚,從而閃耀出理性的智慧,構建“智性”的邏輯力量。
當然,我們要強調在運用這種思維時,要基于“自我”、基于高中生的視野,不是法官,不是社論員,不是道德的評判者……我們只是以一個小“我”來面對自我,來審視世界萬象,寫出“我”眼里獨有的世界、“我”心中獨特的感受,行文既有切身生活體驗的感性,又有理性精神和批判意識,多方面呈現個體的精神風貌,方能成就高分作文。
我們以溫州市八所重點高中高三聯考的作文題為例來說明。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今年6月以來,歐洲杯足球賽和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相繼開場,一場場精彩的比賽讓80后北京女孩肖曉園常常熬夜看直播,而且樂此不疲;但她同為體育迷的父親竟然對此毫無興趣。肖曉園發(fā)現,與父親年齡相仿的50后一代人對乒乓球和女排具有很高的熱情,而且?guī)в泻軓姷谋就羶A向,他們很關心中國乒乓球隊和女排的世界大賽成績;“但我們這一代人,卻很少那么關注乒乓球和女排,我們甚至覺得,中國乒乓球隊已經打遍天下無敵手,這樣的比賽還有什么看頭?”
(材料來源:2012年7月8日《中國青年報》)
面對這種變化,你有什么樣的感想?請自選一種角度,寫一篇文章,你可以講述故事,抒發(fā)情感,也可以發(fā)表議論。
讀罷材料,我們首先要對材料的內容作認真的思考:雖說“請自選一種角度”,但其立意范圍非常狹窄——幾乎只有一種立意,即以兩代人生活價值觀不同或兩代人體育觀的變化為核心衍生思考和感悟。盡管這種單一的立意頗受詬病,但從另一角度來說我們卻非常需要借助于這樣的材料來培養(yǎng)自己的“求同”思維能力,讓自己把握材料精準、到位。確定最佳立意后,我們運用因果思維來分析:為什么“一場場精彩的比賽讓80后北京女孩肖曉園常常熬夜看直播,而且樂此不疲,但她同為體育迷的父親竟然對此毫無興趣”?為什么兩代人之間有這么大的差異?兩代體育迷觀看興趣差異的實質是什么?是什么造成了這種差異?
厘清材料背后蘊含著的因果聯系要有明晰的思路:首先,分析好“是什么”,即透過現象見本質,其實就是兩代人生活價值觀不同或兩代人體育觀的變化;接著,分析好“為什么”,年代價值觀、社會文化多元化、經濟的落后與發(fā)展、文化整合等等都是原因;再者,要分析好“怎么辦”,“角色轉換” 相融共通,追尋差異背后的相同點或追尋兩代文化觀融合互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