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昔日無法逾越的鴻溝亙成如今壁壘森嚴、密不透風的城墻,墻里的我們,墻外的他們,獨品喜樂,獨享尊榮。
這是一個高腳杯的年代,一只只剔透的高腳杯層層疊起,到最后只剩下一只。而我們恰似這一只高腳杯,只從酒瓶里汲取第一口酒的醇香,我們時髦先進,我們有微信、微博,我們自由開放,而認為他們腐朽古板。
而事實確是這樣,當我們日夜沉溺于日本動漫、韓流偶像的時候,墻外的他們傳來一聲微不可聞的嘆息。
如今的中國,是林立的洋房高樓,古樸的巷弄四合院已被冷落被遺忘。我曾瞧見年逾半百的爺爺守著村里最后一座土坯房垂淚,也許是他們,看著那些歷史緩緩而來的他們,對于那些傳統(tǒng)厚重的事物,有著更加濃重的情愫。
然而我們,同樣是被歷史賦予高度民族責任感的我們,我們和他們,雖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但一顆熾熱蒸騰的民族心,卻是有著相同的搏動,涌著相同的熱血。
我們關心時事,釣魚島、黃巖島,只是瞬間便引燃心中的豪情。猶記得往年一屆運動會開幕式早上,一班的高三生身著民國時期的服裝,帶著一腔激情與熱血擂鼓吶喊,擺著整齊的方陣,抬著釣魚島的模型從主席臺走過,他們舉拳揮過頭頂,一聲一聲的“還我釣魚島”響徹云霄。
這就是我們,從他們那兒沿襲而來的血脈,洶涌澎湃。
曾看見報紙上刊登的中國女孩為了國家,毅然放棄留在美國的機會的報道,我想那女孩必是猶豫的,但是什么讓她擔當起了“毅然”二字,正是心中那一股民族歸屬感而激起的果決。我們多么幸運,生在如此一個文明了五千年的國度,我們成長,在宗法制的護佐下,有父母相伴,我們成材,在詩詞歌賦里沉淀浮雜,洗盡鉛華。
因此,這就是理由,賦予我們抵制一切誘惑的堅決。
我們和他們,雖有一墻之隔,但他們的智慧,他們的精魂,正通過腳下這片土地不斷向我們輸送。我們或許叛逆,或許迷茫,或許無法理解他們所謂的傳統(tǒng),但是冥冥之中,墻里墻外之間,我們和他們,血脈相同,休戚與共。
那,是一種傳承。
簡 評
文章以一個獨特的比喻入題后,基于對生活的特殊感受一一陳述年輕一輩與年長一輩不同追求的種種生活現象,這是“果”;接著追根溯源,挖掘深層次意識的不同,這是“因”。因果關系的考量中,體現出了辯證思考的態(tài)度,這是“智性”。再繼以“怎么辦”“高度民族責任感”“相同的搏動”,讓“我們和他們”血脈相同,作為傳承點、融合點,行文思路逐層深入,文章思路清楚,層層迭轉,起承有致,有思辨的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