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訓練”是與教材相配套的綜合練習,訓練內容與課文內容既有一定聯(lián)系,又有相對的獨立性。它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系統(tǒng)地復習鞏固并綜合運用學過的知識,在反復的語言實踐中尋找規(guī)律,為培養(yǎng)讀寫能力打下扎實的基礎,其重要性顯而易見。
一、“基礎訓練”的特點和作用
綜合性和系統(tǒng)性?!盎A訓練”從知識本身和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實踐語文“對各方面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訓練,不限于課文”的“雙基”內容。如七年級《宇宙里有些什么》一課中,訓練問題主要有:①本文簡明生動地介紹了宇宙的哪些特點?恒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②課文在介紹宇宙有些什么時,先從 寫起,進而說到 ,這樣由 及 、由 及 地說明。八年級的課文中則要求學生會運用基礎知識進行寫作訓練,提高了難度。如①此處使用了
的說明方法,其作用是 。②你觀察過身邊的某種電器的結構嗎?你知道它的工作原理嗎?請以“ 的工作原理”為題,寫一篇簡單的說明文。九年級則有更高的要求,如《環(huán)球城市,風行綠墻》一課除上述訓練內容外,又要求將說明和描寫能融合在一起,找出相應的句子并分析這樣寫有什么作用。這樣,三個年級的訓練題目就體現(xiàn)出了很明顯的層階性。
關聯(lián)性和獨立性。“基礎訓練”與課文的緊密聯(lián)系表現(xiàn)在訓練材料大都來源于課本。如《紫藤蘿瀑布》一文配的材料是《曇花》,二者均是狀物抒情的文章,主題都是對生命的思考與贊頌;《我的叔叔于勒》拓展訓練材料為《銀行里的男孩》,主題之間有對比作用,一是金錢至上的人情冷漠,一是陌生人之間的熱切關懷。“基礎訓練”的獨立性表現(xiàn)在訓練內容按照字、詞、句、語法、修辭、段落、篇這樣的語言知識體系安排,具體材料具體訓練,根據提高讀寫能力的要求安排新的知識和技能訓練,源于課文而又高于課文。
全面性和靈活性。“基礎訓練”內容全面豐富,形式靈活多樣。訓練材料分為兩類。一類以鞏固知識為目的,即通過豐富具體的材料,對課文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鞏固訓練;另一類則以運用為目的,即把所學知識、技能運用到實踐中去。如《紀念白求恩》一課,訓練內容有:文段論述的中心是什么?論據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這是以鞏固知識技能為目的的訓練。又有:用文中的內容作為論據,寫一個贊揚白求恩同志精神的議論片段,這是通過實踐運用提升技能的拓展訓練。知識訓練是技能形成的基礎,技能形成是知識訓練的深化,二者相當于學習語文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二、“基礎訓練”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明確訓練目的。教師要把握課標要求,充分鉆研教材,明確“基礎訓練”各項練習的目標,課堂上緊緊圍繞這個目標,恰當地指導學生練習,準確無誤地達到訓練要求。
突出訓練主體?!盎A訓練”要以學生練習為主,絕不能出現(xiàn)教師講、學生寫的“訓練”。要讓全體學生得到訓練,而不是少數學生參與。教師要注意適當進行輔導。
注意訓練梯度。要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適時引導學生揭示規(guī)律。如字的結構(形聲字)、詞的構成(合成詞)、段的結構分析。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對材料反復地分析和比較,進行概括,發(fā)現(xiàn)一般規(guī)律,進而將這些規(guī)律運用到寫作實踐中,通過實踐印證、深化、鞏固所學知識。
拓展訓練寬度?!盎A訓練”的各項內容互有聯(lián)系,教師指導學生練習時要前后照應,有意識地將訓練內容階段性地系統(tǒng)化。如在訓練詞語時,要注意字的音、形、義訓練,注意詞的構成訓練,還要注意短語訓練。
提高訓練效率。訓練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加強實際運用練習的針對性,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應用練習,切實提高訓練效率。
三、“基礎訓練”課堂教學的設計
以“基礎訓練”的字、詞、句訓練為例,一般可按下列程序進行訓練:
提示要求,各自練習。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確本項訓練的目標要求及做題方法,讓學生獨立練習,進而同桌或小組研究。
匯報交流,對比分析。在學生完成一項訓練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訓練的特點,悟出規(guī)律,總結學習方法。
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實際的訓練中,當學生悟出規(guī)律后,教師要適時幫助學生進行一些運用練習,以達到鞏固加深的目的。如對于“風雨如晦、諄諄教誨、后悔”三個詞中的形近字“晦、誨、悔”,就應該注意從語素的含義理解方面來辨析,進而引導學生總結規(guī)律與方法,達到深刻認識的目的。
呂叔湘先生曾說過,任何技能都必須具備兩個特點:一是正確,二是熟練。的確,人們所有的習慣都是通過反復的實踐養(yǎng)成的。正確處理“基礎訓練”可以使學生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進而能夠熟練運用語文知識。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