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北魏時,法定和尚重開靈巖山,青蛇引路、二虎馱經(jīng)到此,法定仰觀山如連城,陡不可攀,便面壁七七四十九天,終于感動菩薩,一道陽光射穿巖石,光照數(shù)里,法定循光前行,最后找到靈巖寺的建址。
游泰山不游靈巖,
不成游也
靈巖寺,始建于東晉,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歷史。該寺歷史悠久,佛教底蘊豐厚,自唐代起就與浙江國清寺、南京棲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稱“海內四大名剎”,并名列其首。
靈巖寺,位于濟南市長清區(qū)萬德鎮(zhèn)東北的山谷之中,雖然它屬于濟南,但是離濟南有50多千米,離泰安卻很近,大約25千米,泰山作為五岳之首,位于古魯國的北麓,作為東夷文化的核心地標,古往今來,被賦予了太多的文化意義和象征,而自泰山一路向北20里地,有一名叫界首的所在,那里是齊魯兩國的國境線,在此地繼續(xù)向北,不遠處即是靈巖寺所在的萬德鎮(zhèn),所以,靈巖寺所在的位置,恰恰一語道破古人在選址建寺方面的匠心獨運:靈巖寺同時承擔了兩種文化與文明的集大成者的角色。說它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泰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不為過。當然,還有更多更有分量的原因值得我們稱道:靈巖寺是山東境內現(xiàn)存最古老、規(guī)模最大的寺院,這里保存了許多莊嚴肅穆的殿堂,堪稱國保級的文物,青翠的古木,秀美的泉石,旖旎的風景。難怪明朝文學家王世貞游覽靈巖寺后贊嘆道:“靈巖寺是泰山背陰最幽勝處,游泰山不游靈巖,不成游也?!?/p>
千百年錘煉始到今
談起靈巖寺的歷史,便不能繞開山東佛教史。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中國建立最早的寺院洛陽白馬寺、五臺山顯通寺。東晉時期,河北著名高僧圖澄派遣高徒朗,來山東傳播佛教。朗公來泰山弘法,在泰山北部濟南南郊昆崳谷建山東第一座寺院朗公寺,并以此為基地傳經(jīng)布道,寺院規(guī)模迅速擴張,朗公由此名聲大振,甚至南燕帝慕容德都拜朗公為師,并賜當時泰安和長清的所有賦稅給寺院作為布施。后朗公在泰山西北方山上建寺,即今天的靈巖寺,千百年來,靈巖寺雖經(jīng)幾次滅法和戰(zhàn)亂毀壞,但大部分建筑和文物均完好保存下來。
靈巖寺在第一次滅佛后損失慘重,到了文成帝即位,佛教重又興起,北魏正光年間,高僧法定在方山北麓建神寶寺,后來遷回山南,隋唐時期佛教興旺,靈巖寺影響更加巨大,此時,著名僧人義凈、玄奘都曾到此論經(jīng)說法,甚至高宗李治和武則天,都要先來靈巖寺拜佛,再到泰山祭天。一直到清朝,因為泰山周圍尊崇泰山奶奶碧霞元君,佛教逐漸衰微。建國后靈巖寺進駐部隊,成為軍事禁區(qū),客觀上起到了在文革時期保護寺院的作用,1981年寺院恢復開放。
森嚴廟宇處處精彩
從萬德鎮(zhèn)離開104國道,沿一條小路前行十余里,便進入靈巖寺山門,山門外有一牌坊,叫做靈巖勝境坊,是靈巖寺的第一道山門,建于清乾隆26年(1761年),上書紅字為乾隆親筆所題。乾隆一生喜好巡游,他在位的60年間,曾6次南巡,5次東巡,先后10次到達泰安,6次登上泰山峰頂,8次駐蹕靈巖寺。此地有8塊御碑,見證了當年乾隆留下的贊頌靈巖寺詩作。
走進靈巖寺,迎面便是天王殿,此處又名二山門,建于明代,殿內一尊笑臉相迎的慈祥的佛像,叫做彌勒佛,藏傳佛教叫“強巴”。彌勒佛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的一尊佛。
進入殿內,兩側分列護法四大天王,這是佛教二十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于第一重天。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多羅吒,持琵琶,住東勝神洲;南方增長天王毗琉璃,持寶劍,住南贍部洲;西方廣目天王留博叉,持赤龍,住西牛賀洲;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持寶傘,住北俱盧洲,中國神話中托塔李天王李靖就是從多聞天王演化而來。在中國,四大天王也被稱為“風調雨順”。其中,南方增長天王持劍,司風;東方持國天王拿琵琶,司調;北方多聞天王執(zhí)傘,司雨;西方廣目天王持蛇,司順。四人組合起來便成了“風調雨順”。
在彌勒佛的后面,面向寺院的是韋陀。韋陀是佛的護法,為南方增長天王屬下的八神將之一,位居四大天王32員神將之首。
從天王殿后門一出,豁然開朗,兩側為鐘樓和鼓樓,我們常說的暮鼓晨鐘,就是指僧侶上晚課的時候敲鼓,上早課的時候敲鐘。鐘鼓原為佛教法器,據(jù)說當年佛祖講經(jīng)時大家不能按照約定的時間來到,佛祖就創(chuàng)立了這項暮鼓晨鐘的規(guī)定。后來漢傳佛教進行了引申,每天清晨,起床前要“先敲鐘再敲鼓”,敲鐘是為了超度死去的人,使他們在另外的世界不用受苦。晚上靜止的時候要“先敲鼓后敲鐘”,敲鼓是為了保佑活著的人享受幸福生活,永保太平。
大雄寶殿前,有兩株古老的銀杏。每年深秋,銀杏葉變成金黃色,十分漂亮。一般來說,寺院內外種植的樹木,以松柏和銀杏這些少生病蟲害、長壽的樹木為主,原因在于佛教講求不殺生,所以就選擇這些少生病蟲害、長壽的樹木種植。
靈巖羅漢仿佛天意使然
玄奘到底有沒有到過靈巖寺,歷史上有爭論,但是在同一時代還有一位僧人,名叫義凈,他從水路去印度取經(jīng),回來的時候據(jù)說跟隨海流漂到了現(xiàn)在的美洲,最新的考證證明義凈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美洲的人,他不僅是著名僧人,還是著名航海家。義凈是濟南人,曾經(jīng)在長清土窟寺出家。
在靈巖寺,最核心的并非大雄寶殿,而是千佛殿,這里才是靈巖寺的主體建筑,其內集中了大量文物,建筑本身也是相當有價值。在千佛殿四周墻壁上,有很多高30厘米的銅鑄或木制小佛,原有明代制作的銅、木小佛千尊,今存293尊,其他是近年來制作補齊的,千佛殿即由此得名。
大殿東西及后壁有80厘米高的磚砌束腰座,上有40尊羅漢泥塑,這就是靈巖寺的鎮(zhèn)寺之寶——宋代羅漢像。這些羅漢像是北宋山東人宋齊古施舍的,最初有500尊陳列在魯班洞附近的羅漢堂中,后羅漢堂倒塌,沒有被砸毀的羅漢像被轉移到天王殿中,清末移到現(xiàn)在的千佛殿內。
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誰都可以修羅漢行,都可能得成“羅漢果”,在家一樣可以修成羅漢。一旦成了羅漢,便跳出輪回,再也不會轉世投胎。小乘佛教將羅漢當作最高果位。羅漢從小乘佛教的自我解脫目標中走出來之后,便擔負起大乘佛教賦予的護法弘法之大任,佛教中的羅漢隊伍迅速擴大,涌現(xiàn)出十六、十八、五百、八百等大批有名和無名的羅漢。因為羅漢是任何人都能修成的,甚至乾隆也把自己塑造成羅漢像,成為五百羅漢中的一員。殿內這40尊彩塑羅漢像,分別為29尊梵僧羅漢,11尊中國高僧,其中有30余尊羅漢塑像,塑于北宋宣和年間,塑藝精湛,敷色恰當。這些羅漢像在中國雕塑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宋代寫實美術主義的審美特征,同時也展示了傳統(tǒng)泥塑制作工藝,是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靈巖寺塑像是由宋代主持靈巖寺的妙空禪師命人在蘇州塑成后運到這里的,每尊羅漢身高1~1.2米,身上的妝鑾用朱砂紅、黃丹、雄黃、石綠、大青、天藍、茄皮紫等礦物質顏料涂飾,不易褪色。
古代藝術家們在塑造這些羅漢像時,打破傳統(tǒng)的佛教造像模式,側重于寫實,具有濃郁的世俗氣息和現(xiàn)實生活情趣,以形寫神,以神表情,以情現(xiàn)心,重在體現(xiàn)每尊羅漢的個性與特點,重在刻畫羅漢的內心世界,使之真實、生動,更接近于生活。
觀其形態(tài),人體與衣飾的處理非常得當,線條的曲直、虛實與起伏,動作瞬間的衣褶變化,織物的質感,都表現(xiàn)得準確而生動,節(jié)奏感極強?;蚨斯?、或拄杖、或合掌、或趺坐,或口講手指、或側耳細聽,無不準確生動。察其神情,有的勇猛、慍怒,有的和善、老成,有的據(jù)理力爭,有的閉眸沉思,有的笑容可掬,有的俯首低吟,有的縱目遠眺,無不細致入微。
看其氣質,有的清姿秀骨,有的寒傖潦倒,有的雍容華貴,無不形象傳神,可謂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動。就如同進入了跳動著生命之靈的人群之中,他們不是板著面孔,顯現(xiàn)其城府和神圣,也不是端著架子,如面孔一致的儀仗隊,而是有著各異的動態(tài)、氣質,體現(xiàn)了不同的性格、心理,其狀態(tài)真切、細致入微,非親見不能言傳文敘。
更為神奇的是,20多年前,人們在修繕羅漢像時,發(fā)現(xiàn)這些羅漢像的腹腔內,竟然真的有用絲綢仿制的五臟六腑;經(jīng)醫(yī)學家鑒定,認為基本符合現(xiàn)代人體解剖學原理。
需要說明的是,靈巖寺的羅漢像塑造于900年前的宋朝。這一年代上的差距,使如今那些惟妙惟肖的蠟像失去了可比性。我們不知道蠟像是怎么制作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九百年前人們塑造羅漢像所使用的材料、工具和技術手段等,絕對沒法跟現(xiàn)在人們制作蠟像的優(yōu)勢相比。然而這些差距,不僅沒有使泥塑羅漢相形見絀,反倒增添了他們的藝術魅力。
耐人尋味的是,這40尊羅漢個個都注有尊姓大名,如初祖達摩尊者、迦留陀夷尊者等。
難怪劉海粟為之題詞:“靈巖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xiàn)?!?912年,清末學者梁啟超來此游覽,贊譽千佛殿泥塑羅漢像為“海內第一名塑”,并親筆寫下了碑碣。1987年,賀敬之來靈巖寺參觀千佛殿后寫下了“傳神何妨真畫神,神來之筆為寫人。靈巖四十羅漢像,個個喚起可談心”的詩句。
【責任編輯】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