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法國第三人撤銷之訴研究

2013-12-29 00:00:00巢志雄
現(xiàn)代法學 2013年3期

文章編號:1001-2397(2013)03-0159-15

收稿日期:2013-03-06

基金項目:2012年度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青年教師桐山基金項目“法國民事訴訟理論研究”

作者簡介:巢志雄(1983-),男,江蘇常州人,中山大學法學院講師,中法聯(lián)合培養(yǎng)法學博士。

摘 要:第三人撤銷之訴是第三人為避免自身利益受損而享有的一種非常上訴手段。第三人撤銷之訴作為非常上訴制度的一種,應受 “非常上訴”一般條款的制約。第三人撤銷之訴是介于生效判決的確定性、法律關系的安定性、第三人利益保護之間的平衡機制。當?shù)谌说睦嬖獾缴袥Q的侵害時,第三人撤銷之訴是必要且惟一的救濟途徑。我國新《民事訴訟法》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條件、提出期限、管轄、法律效果進行了規(guī)定。對于第三人撤銷之訴而言,我國《民事訴訟法》引進該制度可能造成與當前法律制度不兼容,與司法制度不適應,但是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立法和司法解釋得以解決,實務部門對新制度的“抗拒”也將逐步緩解。

關鍵詞:民事訴訟第三人;撤銷之訴;法國

中圖分類號:DF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3.03.15

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民事訴訟法>的決定》。本次《民事訴訟法》修訂增設了第三人撤銷之訴。這項新制度被認為是從法國和我國臺灣地區(qū)借鑒而來,但是學界對法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認識相對較少。本文試圖對法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概念、理論發(fā)展、受理條件、審理程序、法律效果等問題做一個較為全面的介紹與分析,并結合我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制度設計進行比較與探討。

一、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概念

《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82條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概念進行了清晰的界定:“第三人撤銷之訴是第三人為保護本人利益免受某個判決的侵害而提起的要求撤銷或變更該判決的訴訟。第三人撤銷之訴針對該判決中已確定的爭點提出質疑,藉此在事實和法律層面上重新作出判決?!?/p>

第三人撤銷之訴是第三人為避免自身利益受損而享有的一種非常上訴手段。法國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了普通上訴(Les voies ordinaires de recours)和非常上訴(Les voies extraordinaires de recours)兩種上訴制度。除第三人撤銷之訴外,非常上訴還有再審之訴(Le recours en révision)和向最高法院提起的復核審之訴(Le pourvoi en cassation)兩種。 從學理之通說而言,所有因某個判決而遭受利益損失的第三人都能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這里的“利益損失”包括實際的利益損失和可能發(fā)生的利益損失兩種情形,并不必然要求利益損失已經實際發(fā)生[1]。但是,第三人撤銷之訴作為非常上訴制度的一種,應受《法國民事訴訟法》中關于“非常上訴”一般條款的制約。根據(jù)《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80條的規(guī)定:“只有在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情形下,當事人才能提起非常上訴?!币虼耍谌四芊裉崞鸪蜂N之訴(換言之:第三人提起的撤銷之訴能否被受理)還需檢視是否符合《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82-592條關于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特別規(guī)定。

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提起主體是第三人,當事人不得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法官只能站在保護第三人的立場作出撤銷或變更判決的決定,絕無考慮原判決當事人利益的余地。如果第三人提起的撤銷之訴有理,法官原則上應當從事實和法律兩個方面對訴爭問題重新作出實體判決,而不能在認同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同時,對原判決置之不理。參見:Cass. 2e civ., 8 févr. 2007, n° 05-20.518 : JurisData n° 2007-037236. 但是,根據(jù)法國最高法院2009年的判例,如果“變更原判決將不合時宜”,那么審理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法官也可以僅作出“判決對第三人無效的裁定”,不對原審判決內容進行變更。參見:Cass. com., 3 févr. 2009 : RTD civ. 2009, p. 370, obs. R. Perrot.

現(xiàn) 代 法 學 巢志雄:法國第三人撤銷之訴研究——兼與我國新《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3款比較 二、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理論發(fā)展

從法國民事訴訟程序的發(fā)達史來看,第三人撤銷之訴是一個相當“年輕”的制度。古代法里對于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規(guī)定十分少見。在羅馬法時代,因某個判決而遭受利益損失的第三人沒有任何可資利用的救濟手段。直至法國封建時代,得益于14世紀教會法訴訟程序的創(chuàng)造,上訴制度、異議制度和再審制度均得以向第三人敞開[2]。但是,教會法并未制定任何專屬于第三人的救濟程序。關于“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立法信息可追溯至國王弗朗索瓦一世于1539年頒布的《維萊科特雷敕令》(L’ordonnance de Villers-Cotterêts)。根據(jù)維萊科特雷敕令的規(guī)定,對于惡意提起撤銷之訴的當事人和第三人應當加以處罰。1566年《穆蘭敕令》(L’ordonnance de Moulins)規(guī)定不論是否出現(xiàn)第三人撤銷之訴,放棄遺產繼承權的判決都應當立即執(zhí)行。著名的1667年《民事訴訟程序敕令》重述了這條規(guī)定,同時還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其他內容進行了詳細規(guī)定,例如如果第三人在撤銷之訴中敗訴,該第三人將被處以罰金。半數(shù)的罰金上繳國庫,另一半罰金作為給其他當事人的賠償[2]144。在1667年敕令的基礎上,1806年《法國民事訴訟法典》制定了相對完整的第三人異議之訴制度,從第474條到第479條,一共6個條文規(guī)定了第三人異議之訴的概念、提起、受理、管轄、效力和罰則等內容。這些規(guī)定幾乎原封不動地沿用至1970年代。直至1975年12月5日法令修訂《法國民事訴訟法典》,法典第582條至第592條對第三人撤銷之訴進行了更為詳細的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未經修改而沿用至今。

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最大理論特征是“悖論”,該制度從設立之時就帶有理論上的“悖論”特征,并且這一特征還會持續(xù)下去?!般U摗敝皇?,第三人撤銷之訴與民事判決的既判力形成一種理論上的緊張。有學者認為第三人撤銷之訴與既判力并無“直接沖突”,因為第三人申請撤銷的是生效判決,而非直接針對案件的訴訟標的。這一觀點盡管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能排除第三人撤銷之訴事實上對生效判決的確定力產生影響。(參見:J. Héron. Droit judiciaire privé[M]. 3e éd. Paris: Montchrestien, 2006: 882.) 第三人撤銷之訴允許第三人申請撤銷已經生效的民事判決,這將使民事判決實質上的確定力受到威脅。除個別情況外,已生效民事判決都有可能遭到來自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挑戰(zhàn)?!般U摗敝?,生效判決的效力范圍限定于訴訟當事人(換言之,民事判決既判力的主觀范圍限于訴訟當事人),非訴訟當事人的第三人何以能夠提起撤銷之訴?根據(jù)《法國民法典》第1351條規(guī)定,法官判決的效力僅限于本案爭議事項,判決不具有作為法律規(guī)范的一般性效力。因此,對既判力的主觀范圍進行限定已足以保障非案件當事人的利益不受侵害。第三人又何以能夠因利益受損而提起撤銷之訴?

“悖論”不應理解為制度設計的沖突或矛盾,更為妥當?shù)淖龇ㄊ菍⑵淅斫鉃榉ㄒ獾钠胶?。鑒于客觀事實和利益關系的復雜性,生效判決的效力僅及于本案當事人的“設想”是不符合實際的。例如,法官判決某處不動產的所有權歸兩造之一所有,雖然該爭議發(fā)生在雙方當事人之間,但判決的效力及于所有人。法國民事訴訟法學界通說認為,判決的相對性與判決的約束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判決的相對性是指判決僅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某種法律效果(les effets juridiques);判決的約束力是指判決確定的法律狀態(tài)(les situations juridiques)對所有人都產生約束力,這也被稱為判決的輻射效應。(參見:S. Guinchard, F. Ferrand. Procédure civile[M]. 28 éd. Paris: Dalloz, 2006: 1766.) 根源在于物權具有對世效力,法官的判決宣告了物權歸屬的法律狀態(tài)(la situation juridique),該宣告對所有人都有約束力。第三人撤銷之訴是介于生效判決的確定性、法律關系的安定性、第三人利益保護之間的平衡機制。當?shù)谌说睦嬖獾缴袥Q的侵害時,第三人撤銷之訴是必要且惟一的救濟途徑。最典型的例子是虛假訴訟,原告以訴訟欺詐手段將財產“合法”轉移至被告名下,致使對原告享有債權的第三人無法實現(xiàn)債權,第三人可以提起撤銷之訴請求撤銷或變更生效判決。在此種情形,第三人撤銷之訴與債法上的代位權訴訟構成平行制度,前者是“債權人追及利益”觀念在程序法上的延伸。

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悖論”特征使民事訴訟法學界對該制度的理論基礎多有爭議。傳統(tǒng)理論將第三人撤銷之訴理解為專門應對訴訟欺詐(fraude)的權宜之計,認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全部意義在于第三人可以針對訴訟欺詐提出撤銷判決的申請。在所有其他情況,第三人都不得提起撤銷之訴?!盵3]這是1920年代法eb523cf1d045155b6a479e216aadb92aa68fbea60d34806407d93c3bccc53af1國民事訴訟法學界的主流觀點,代表學者有:E. GLASSON、A. TISSIER、R. MOREL、Garonnet、Cézar-Bru等。換言之,傳統(tǒng)理論把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用范圍限定在訴訟欺詐之情形,除此之外,第三人絕無可能針對生效判決提起撤銷之訴。

1930年代以后,現(xiàn)代民事訴訟法理論主張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用范圍應予放寬,其主要依據(jù)是對既判力(l’autorité de chose jugée)和判決的執(zhí)行力(la force exécutoire du jugement)進行概念上的區(qū)分。部分學者認為判決的執(zhí)行力限于本案當事人,但判決的既判力及于所有公眾。主張這一觀點的學者和著作有:R. Guillien. L’acte juridictionnel et l’autorité de la chose jugée[D]. Université de Bordeaux: Faculté de droit, 1931: 137, 437 ;R. Perrot, Les aspects nouveaux de la tierce opposition en droit judiciaire franais[M]// Mélange. Studi in onore di Antonio Segni. Milan: Giuffrè, 1967: 677. 因此,作為非案件人的第三人,其利益有被生效判決侵害之虞,應當允許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然而,上述理由很快遭到批評,既判力和判決的執(zhí)行力本質上是出于同一邏輯,人為割裂這兩個概念是極不恰當?shù)摹V档米⒁獾氖?,當時的民事司法也沒有認同這一理論。

1950年代后,《歐洲保障人權和基本自由公約》的簽署和付諸實踐使第三人撤銷之訴找到了新的理論基礎,并于1975年《法國民事訴訟法》修改時找到了明確的定位和方向。根據(jù)《歐洲保障人權和基本自由公約》第6條第1款關于公正審判的規(guī)定,任何人都有權在合理的時間內,接受獨立且公正的法庭公開審理的權利。如果第三人因生效判決導致利益受損,法律應當為其提供救濟,否則就違反了公平審判權之規(guī)定。這一點已經被法國最高法院的判例明確認可。參見:Cass. 3e civ., 22 oct. 2003, n° 02-11.209 et n° 02-10.926 : JurisData n° 2003-020616 ; JCP G 2003, IV, 2967 ; D. 2003, p. 2732 ; Bull. civ. 2003, III, n° 181. 法國最高法院的腳步并未就此停止,《歐洲保障人權和基本自由公約》第6條第1款賦予法官在解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用范圍時,享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權。例如,法國最高法院2006年第05-14816號判例允許公司股東針對判令公司清算的生效判決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因為公司清算將使其股權利益受損。參見: Cass. com., 19 déc. 2006, n° 05-14.816 : JurisData n° 2006-036648 ; Procédures 2007, comm. 43, obs. F.-X. Lucas ; JCP G 2007, II, 10076, note D. Cholet ; Bull. civ. 2006, IV, n° 254. 這一判例完全改變了股東不得以第三人身份提起撤銷之訴的司法慣例,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83條的限制性規(guī)定。當然,我們也可以將其理解為法官對法條進行了擴大解釋。

總而言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設立初衷是為了防止訴訟欺詐或虛假訴訟不當侵害第三人利益,但是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和判例的更新,其適用范圍早已突破了傳統(tǒng)界限。更值得注意的是,觀察近年來法國司法判例的動向,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用范圍仍有擴大的趨勢。

三、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受理條件

《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83條和第585條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受理條件進行了概括性規(guī)定,對于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可受理性問題,全依賴上述兩個條文的解釋與適用。該條文規(guī)定如下:

《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83條:“有權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者是指對其所攻擊的判決有利益存在,并且沒有在形成該判決的訴訟程序中充當當事人或者藉由代表人參與訴訟的任何人。但是,一方當事人的債權人及權利繼受人對欺詐侵害其權利的判決,或者主張自有的法律理由,可以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第1款)。在非訟案件中,只有未被送達裁決的第三人才可以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然而對于終審裁決,即使該裁決已經送達第三人,該第三人仍可以提起撤銷之訴(第2款)?!?/p>

《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85條:“除法律特別規(guī)定外,第三人撤銷之訴可以對任何判決提起。”

上述兩個條文,除了第583條第2款后半段關于“終審裁決”之規(guī)定由1981年第81-500號法令新增,其他內容從1975年《法國民事訴訟法典》修訂至今都未作變動。然而,法律條文的穩(wěn)定性并未帶來司法適用的統(tǒng)一性。對于法官來說,上述條文的規(guī)定仍有較強的模糊性,法律需要解釋。在法國民事訴訟程序的發(fā)展過程中,通過判例解釋、重塑甚至是全新創(chuàng)制程序法規(guī)范的現(xiàn)象十分常見,這一現(xiàn)象在第三人撤銷之訴中表現(xiàn)得更為顯著。筆者以下分別從客體要件和主體要件兩方面,闡述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受理條件及其最新發(fā)展。

(一)客體要件:對何種判決可以提起撤銷之訴

《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85條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客體要件,亦即第三人對何種判決可以提起撤銷之訴的問題作出了規(guī)定。原則上,所有判決(tout jugement)都準許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法國司法判例則根據(jù)立法精神對此處“判決”的外延進行了界定:商事法院、勞資調解委員會、農村租約對等法庭等專門法院的判決或裁決,與普通法院一樣,都視為可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判決”;“判決”應理解為初審法院和終審法院的“生效判決”,一審判決被上訴后,第三人不得對未生效的一審判決提起撤銷之訴;“判決”不單指最終判決(le jugement définitif),也包括臨時判決(le jugement provisoire)臨時判決是指對緊急性訴訟請求進行處理的判決,不涉及本案實體問題。法國最高法院通過判例,允許第三人針對臨時判決提出撤銷之訴。(參見: Cass. 2e civ., 28 avr. 1980 : Bull. civ. 1980, II, n° 67. - Cass. 2e civ., 14 déc. 2006, n° 05-19.939 : JurisData n° 2006-036453 ; Bull. civ. 2006, II, n° 354.) ,甚至也包括解釋判決(le jugement interprétatif)。解釋判決是指依當事人申請,法官對已生效判決的主文進行闡釋,法官不得變更被解釋的判決內容。法國最高法院通過判例,允許第三人針對解釋判決提出撤銷之訴。(參見: Cass. 2e civ., 27 juin 1990, n° 88-20.000 : JCP G 1990, IV, 325 ; Bull. civ. 1990, II, n° 158.) 雖然臨時判決和解釋判決未對任何實體問題形成既判力,但卻有可能對第三人的利益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法國法院的新近判例均準許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巴黎上訴法院的做法更大膽,它甚至允許第三人對法官在審前準備程序中作出的裁定提起撤銷之訴。參見:CA Paris, 22 janv. 1987 : D. 1987, somm. p. 234, obs. P. Julien.

仲裁裁決書和仲裁裁決執(zhí)行決定書,是否屬于可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判決”類型?法國判例認為,仲裁裁決書和外國仲裁裁決的執(zhí)行決定書屬于可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判決”類型,但是本國仲裁裁決的執(zhí)行決定書不可以提起撤銷之訴。最早的判例可追溯至1874年法國最高法院的再審判決,參見: Cass. req., 27 juill. 1874 : DP 1876, 1, p. 129. - Cass. 3e civ., 5 avr. 1968 : Bull. civ. 1968, III, n° 161. CA Paris, 20 févr. 2009 : AJDI 2009, p. 734 這一判例法規(guī)則在2011年被立法者成文化,即最新修訂的《法國民事訴訟法》第1501條。參見:Décret n° 2011-48 du 13 janvier 2011.

盡管《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85條對可以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判決”并無限制,只要法律沒有特別規(guī)定,任何判決都可以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但是某些特定類型的案件性質本身決定了這些案件的判決不宜被第三人申請撤銷。這類特定案件主要集中在身份關系訴訟,例如婚姻關系、親子關系、親屬關系訴訟等。身份關系訴訟具有十分強烈的專屬性特征,這里涉及的具體情況較為復雜,司法判例沒有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類似案件也往往有不同的處理結果。主要表現(xiàn)在:

1.身份權訴訟(état des personnes)

無論是身份權訴訟的確認判決還是形成判決,因身份判決的主觀效力范圍僅及于當事人,原則上,第三人不得對身份權判決提起撤銷之訴。身份權有強烈的專屬性特征,提起此類訴訟的主體應當有特定的訴的資格。例如,在父子關系否認之訴,原告只能是丈夫,被告只能是子女和妻子,絕無可能出現(xiàn)第三人(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參見:Cass. 1re civ., 11 juin 1991 : JurisData n° 1991-001751 ; JCP G 1992, I, 3593, obs. J. Rubellin-Devichi ; RTD civ. 1991, p. 724, obs. D. Huet-Weiller. - Cass. 1re civ., 7 juin 1995 : JCP G 1995, I, 3891, obs. L. Cadiet ; RTD civ. 1995, p. 610, obs. J. Hauser. 在競業(yè)禁止條款無效之訴中,員工的新雇主也不得提起撤銷之訴,因為離職協(xié)議的簽訂是基于該員工與前雇主之間的特定身份關系。參見: Cass. soc., 2 févr. 2006, n° 04-41.004 : JurisData n° 2006-031945 ; Procédures 2006, comm. 49, obs. R. Perrot ; D. 2006, p. 471.

然而,《法國民法典》有限地允許第三人針對親嗣關系訴訟判決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根據(jù)2005年新修訂的《法國民法典》第324條之規(guī)定,未能在親嗣關系訴訟中作為當事人參加訴訟的第三人,有權對該判決提起撤銷之訴。例如,父親起訴要求確認與女兒的親嗣關系,但被法院駁回,未作為當事人參加訴訟的親兄弟姐妹都有權對該判決提起撤銷之訴。參見: CA Toulouse, 1re ch., sect. 2, 9 janv. 2007 : JurisData n° 2007-334368. 為了盡可能避免第三人撤銷之訴,法院的審理策略是:“法官應當在審理親嗣關系訴訟時盡可能追加當事人(原告的配偶、他的所有子女、他的現(xiàn)任情人以及前任情人們等)”參見:CA Paris, 1re ch., sect. C, 10 mai 1994 : JurisData n° 1994-021543. ,以此盡可能減少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

2.離婚訴訟

立法沒有允許但也沒有禁止第三人對離婚訴訟提起撤銷之訴,在司法實踐中,這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從1930年代至今,法國司法判例認為:原則上,第三人不得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因為離婚訴訟有嚴格的身份專屬性。參見:Cass. civ., 17 mai 1938 : RTD civ. 1938, p. 771, obs. Lagarde. - Cass. 2e civ., 7 mars 2002 : JurisData n° 2002-013327. 但是,離婚判決會對夫妻雙方以外的人產生影響,法國判例稱之為“離婚判決的次生效應(les effets secondaires)”。參見:CAA Versailles, 6 févr. 2007, inédit. 正是因為存在這種次生效應,某些第三人對離婚判決提起撤銷之訴仍是可能的。一種常見情形是離婚判決不合理地限制了祖父母對孫子女的探視權,祖父母因自己權利受損可以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另一種常見情形是夫妻雙方的債權人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或者是因為離婚判決的共同財產分割安排妨礙其債權的實現(xiàn),或者是因為離婚訴訟存在欺詐,故意逃避債務。參見:CA Bordeaux, 1re ch., sect. A, 22 mai 2006 : JurisData n° 2006-313828. - Cass. 1re civ., 5 nov. 2008 : RTD civ. 2009, p. 101, obs. J. Hauser. 普羅旺斯·??怂股显V法院甚至允許女兒對母親與繼父的離婚訴訟提起撤銷之訴,因為該離婚判決侵害了她的財產繼承權。參見:CA Aix-en-Provence, 1re ch., sect. A, 23 mai 2006 : JurisData n° 2006-308383.

3.國籍訴訟

1993年第93-993號法令在《法國民法典》增設了第29條第5款,規(guī)定“法國法官做出的有關國籍問題的判決對案外人有拘束力。受國籍判決影響的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共和國檢察官對該判決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國籍案件雖然是典型的身份關系訴訟,但是對第三人都拘束力,立法明確允許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

除了大多數(shù)身份關系訴訟不允許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外,對最高法院的判決也不得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這是自19世紀以來的判例所確定的法律規(guī)則,成文法里找不到任何相關條文。參見: Cass. civ., 17 janv. 1870 : DP 1870, 1, p. 169. 究其原因有三:第一,最高法院只對法律問題進行復核審,不審理事實問題,理論上不會涉及當事人利益的調整;第二,無論是駁回復核審請求還是撤銷原判發(fā)回重審,第三人可以對生效判決或新的判決提出第三人撤銷之訴,給第三人保留了必要的救濟途徑;第三,最高法院在進行復核審時,第三人可以申請參加復核審,在復核審程序中直接主張權利。參見: Cass. com., 22 mai 1978 : D. 1978, inf. rap. p. 497, obs. P. Julien. - Cass. soc., 16 déc. 1980 : Bull. civ. 1980, V, n° 899. 這又是一項最高法院通過判例創(chuàng)設的程序權利。

(二)主體要件:哪些第三人可以提起撤銷之訴

《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83條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主體要件,亦即哪些第三人可以提起撤銷之訴的問題作出了規(guī)定:“有權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者是指對其所攻擊的判決有利益存在,并且沒有在形成該判決的訴訟程序中充當當事人或者藉由代表人參與訴訟的任何人”。根據(jù)這條規(guī)定,有權提起撤銷之訴的第三人應當滿足兩個條件:其一,沒有作為當事人(ni partie)或藉由代表人(ni représentée)參與訴訟;其二,證明對爭議判決有訴的利益(l’intérêt à agir)?!爱斒氯恕?、“代表人”和“訴之利益”,成文法對這三個概念并無清晰明確的界定,其內涵和外延隨著司法判例而不斷變化。

1.“第三人”概念的界定

“第三人(le tiers)”與“當事人”是一組相對概念,一種簡單的定義是:第三人是指除當事人之外的其他人[4]。需要說明的是,《法國民事訴訟法》上的“第三人”與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第三人”概念有所區(qū)別。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第三人”是指對他人之間的訴訟標的,具有全部的或部分的獨立請求權,或者雖然不具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的處理結果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人。這與《法國民事訴訟法》的“參加訴訟的第三人(le tiers à l’instance)”更為接近。 但是,這一定義并不能解決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的復雜問題,因為“當事人”的識別本身就有困難。另外,這一區(qū)分也不絕對,因為特定民事主體的訴訟地位可能在當事人和第三人之間發(fā)生轉變。

法國最高法院1976年的一個判例向我們展示了區(qū)分“當事人”和“第三人”的難度。南錫工商業(yè)就業(yè)協(xié)會(Assedic de Nancy)因為違反土地承包協(xié)議在租賃地塊上建造房屋,被法院判令拆除房屋并向土地所有權人賠償,但是該協(xié)會一直未履行判決。此時,全國工商業(yè)就業(yè)協(xié)會(Unedic)為保護南錫工商業(yè)就業(yè)協(xié)會的利益,以第三人的身份向法院提起撤銷之訴。法國最高法院認為:全國工商業(yè)就業(yè)協(xié)會與南錫工商業(yè)就業(yè)協(xié)會雖然是兩個獨立的法人,但前者是后者的監(jiān)督、管理、輔助、協(xié)調、指導者,全法國有四分之三的地方工商業(yè)就業(yè)協(xié)會加入了全國工商業(yè)就業(yè)協(xié)會,包括南錫工商業(yè)就業(yè)協(xié)會。因此,全國工商業(yè)就業(yè)協(xié)會不能被視為獨立于南錫工商業(yè)就業(yè)協(xié)會的“第三人”。參見:Cass. 1re civ., 21 janv. 1976 : RTD civ. 1976, p. 376, obs. R. Perrot. 換言之,最高法院把未參加訴訟的全國工商業(yè)就業(yè)協(xié)會作為爭議判決的“當事人”對待。類似案件還有最高法院1990年的案件,最高法院認為:針對雇主訴雇員的解除勞動合同案件,失業(yè)金償付機構不得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該機構應被視為案件的當事人,盡管其并未參與訴訟。參見: Cass. soc., 9 mai 1990 : Bull. civ. 1990, V, n° 216. 上述判例確立了這樣的規(guī)則:未參加訴訟的民事主體也有可能是案件的“當事人”,而非“第三人”。

與此相反,法國司法判例還確立了另一個規(guī)則:民事主體即便作為當事人身份參加了訴訟,但仍有可能同時作為案件的“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最高法院在1951年的判例中指出:物業(yè)的一個共有人在一起案件中被該物業(yè)的承租人告上法庭,另一共有人在對該判決提出第三人撤銷之訴后死亡,在此情況下,前一共有人有權以后一共有人的概括繼承人身份繼續(xù)進行該第三人撤銷之訴。參見:Cass. civ., 29 juin 1951 : Gaz. Pal. 1951, 2, p. 272. 該判例明確了這樣的規(guī)則:特定情況下,判決的一方當事人可以以另一種身份提出第三人撤銷之訴。

當判決結果侵害公共利益時,檢察官能否充任“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根據(jù)《法國民事訴訟法》第423條的規(guī)定,檢察官有權對任何侵害公共利益的行為提起訴訟。照此規(guī)定,檢察官理應有權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前提是該判決侵害公共利益。但是,最高法院在1981年的判例中指出:檢察官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以第三人的身份提起撤銷之訴。參見:Cass. 1re civ., 17 nov. 1981 : JCP G 1982, II, 19842, note M. Gobert ; RTD civ. 1983, p. 198, obs. R. Perrot. 這一判例意見被認為是主要出于司法獨立的考慮,防止檢察官干涉法官辦案。

2.“代表人”概念的界定

如果提起撤銷之訴的第三人在原訴訟中已經“被代表”,那么他提起的撤銷之訴就不可受理。程序法規(guī)則看似簡單明確,但是對該規(guī)則的解釋以及司法適用卻相當棘手。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是:法官傾向于對“代表人”作擴大解釋,以盡可能限制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提起。因此,“代表人”(“訴訟代表”)概念的界定就顯得格外重要。法國民事訴訟法學界的主流觀點是:如果第三人與訴訟當事人之間存在“共同利益”,那么該當事人就是第三人在訴訟中的利益代表人[5]。法國司法判例也認可這個“共同利益”的標準,以此來判斷第三人是否被訴訟當事人代表。

根據(jù)司法判例,“代表人”的范圍包括:委托人、代理人、權利義務被繼受人、債務人和共同利害關系人(les contéressés)。實際上,共同利害關系人是一個兜底條款,它為司法擴大解釋“代表人”留下了充分的空間。在處理共同財產事務方面,夫妻互為法定委托人,任何一方不得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參見:Cass. com., 28 avr. 2009 : AJF 2009, p. 265, obs. P. Hilt ; Cass. 1re civ., 2 avr. 2008 : Bull. civ. 2008, I, n° 203. ;股東與公司之間是合同委托關系,股東不能對公司參與的訴訟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參見:CA Rouen, 3 avr. 2007 : JurisData n° 2007-333698. ;保證人應當被認為由主債務人代理,保證人不得對主債務人的訴訟提起撤銷之訴參見:Cass. com., 6 juin 1961 : Bull. civ. 1961, III, n° 258. - Cass. com., 4 oct. 1983 : JCP G 1985, II, 20374, note D. Veaux. - Cass. 2e civ., 14 déc. 2006, n° 05-20.048, inédit. ;債權受讓人是債權人的權利義務繼受人,債權讓與需通知債務人生效,受讓人不得對債權讓與生效之前的、由債權人作為當事人的、與該項債權有關的判決提起撤銷之訴參見:Cass. civ., 5 juin 1855 : DP 1855, 1, p. 281. - A contrario, CA Grenoble, 31 oct. 2006 : JurisData n° 2006-321577. ;各連帶債務人有共同利害關系,彼此不得對連帶債務人參與的、涉及共同債務的判決提起撤銷之訴參見:Cass. civ., 20 déc. 1927 : DH 1928, p. 66. - Cass. 1re civ., 21 févr. 1968 : Bull. civ. 1968, I, n° 77. ;財產的共同所有人有利害關系,彼此也不得對共同所有人參與的、涉及共同財產的判決提起撤銷之訴。參見: CA Aix-en-Provence, 30 mars 1993 : JurisData n° 1993-043990.

近年來,法國最高法院也通過判例來檢討“共同利益”標準的局限性,這一寬泛而捉摸不定的標準是否不恰當?shù)叵拗屏说谌嗽V權的行使。例如,最高法院2004年的判例明確指出:第三人與當事人雖然有利益關系,但這并不必然導致第三人撤銷之訴不可受理。參見:Cass. 2e civ., 8 juill. 2004 : JCP G 2004, IV, 2906. 類似判例意見從1993年就已經在判決書中提出,只是沒有如此直白。載有類似法律意見的判例不多,參見:Cass. 2e civ., 5 mai 1993 : JCP G 1993, II, 22171, note E. du Rusquec. - Cass. 2e civ., 22 oct. 1998 : RTD civ. 1999, p. 205, obs. R. Perrot. - Cass. 2e civ., 11 mai 2000 : JurisData n° 2000-001927. - Cass. com., 11 févr. 2004 : JurisData n° 2004-022278 ; JCP G 2005, II, 10045, note D. Gibirila. 生活事實復雜多樣,如果單純因第三人與當事人之間存在利益關系而絕對排除第三人撤銷之訴,在某些情況下對第三人并不公平。

成文法規(guī)則簡單清晰,但司法實踐面臨的問題卻復雜多樣。綜合立法條文與司法經驗,第三人是否“被代表”應當以“第三人的利益在事實上是否已經有一辯護人”作為判斷標準。這一事實的舉證責任原則上遵循“誰主張誰舉證”的規(guī)則,即主張第三人已經“被代表”者對此承擔舉證責任,但在必要時法官也可依職權予以查明。

3.“訴之利益”概念的界定

第三人撤銷之訴具有可受理性還需要滿足的條件是:第三人對爭議判決具有訴之利益。在法國民事訴權理論中,“訴之利益”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概念?!霸V之利益”是指訴訟可能給當事人帶來的收益(le profit)、好處(l’avantage)或者效益(l’utilité)[6]。如果當事人享有“訴之利益”,這就意味著他可以通過訴訟來改變或者提升自己的法律地位?!皼]有利益可能意味著當事人沒有遭受不利益,也就不能獲得救濟?!盵7]任何當事人提起訴訟都必須具備訴之利益,第三人撤銷之訴也不例外。

“訴之利益”應當符合“合法性(légitime)”和“私有性”兩個特征:

(1)訴之利益的合法性

傳統(tǒng)觀點認為,“合法性”是指有實體權利作為依據(jù)。例如,姘居者提起的損害賠償請求沒有法律依據(jù),這項訴訟請求不具有“合法性”[8]。同理,房屋承租人的姘居者對房屋租約不享有實體權利,其不能對承租人與出租人的租約判決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參見: CA Paris, 15 déc. 1988 : JurisData n° 1988-027080 ; D. 1989, somm. p. 183, obs. P. Julien. - CA Dijon, 19 mai 1998 : D. 2000, somm. p. 174, obs. Autem. 隨著當事人訴權保障呼聲的日益強烈,以及傳統(tǒng)觀點存在混淆訴權與實體權利的嫌疑,越來越多的學者和判例主張放寬“合法性”要求,將“合法性”定義為當事人對案件勝訴或敗訴具有“重大利益(l’intérêt sérieux)”。何謂“重大”,全憑法官自由裁量。最高法院通過上訴制度謹慎掌控著各級法院對訴之利益“合法性”的解釋。隨著姘居關系在社會生活中越來越普遍,民事司法拋棄了固守傳統(tǒng)理論的保守做法,轉而采取更為寬容的方式來認定“合法利益”。甚至在同性姘居關系(un concubinage homosexuel)里,同性姘居者在這樣的訴訟中也具有了“合法利益”,盡管法國民法從未規(guī)定任何形式的同性姘居關系。參見:Tribunal de grande Instance(TGI) de Belfort, 25 juill. 1995: JCP 1996, II, 22724, note Paulin. 這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法國民事司法和訴訟理論趨于多元、開放的新趨勢。

(2)訴之利益的私有性

只有當自己的權利或利益遭受侵害時,他向法院提起的訴訟才具有“可受理性”。換言之,訴訟的結果對案件當事人產生直接影響。訴訟法不允許當事人為了保護非屬個人的“普遍利益(l’intérêt général)”向法院提起訴訟。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應當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而非訴訟當事人的利益。有些案件里,“私有性”的判斷也并非易事。在祖父母提起的針對孫子女被他人收養(yǎng)并更改姓氏的第三人撤銷之訴中,巴黎上訴法院判決該撤銷之訴不可受理,因為祖父母對收養(yǎng)關系和孫子女的姓氏不存在他們個人的利益。但是,最高法院于1974年撤銷了這個上訴判決,并在判決書中指出:祖父母對孫子女是否使用家族姓氏享有個人利益,該第三人撤銷之訴應予受理。參見: Cass. 1re civ., 6 févr. 2001 : JurisData n° 2001-008173.

第三人享有的利益不僅包括物質利益,也包括精神利益,例如上述祖父母對孫子女使用家族姓氏的個人利益即屬精神利益。根據(jù)1981年最高法院的另一個判例,母親提出親子關系否定之訴并攜帶該子女改嫁他人,祖父母對該親子關系否定判決也可以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因為該判決否認孫子女是“家族成員”會對祖父母的精神利益造成重大影響。參見: Cass. 1re civ., 27 oct. 1981 : JurisData n° 1981-003023 ; Bull. civ. 1981, I, n° 309.

綜合上述分析,只有具備訴之利益、非訴訟當事人、未在訴訟中被代表的第三人提起的撤銷之訴才具有可受理性。《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83條第1款還留有但書條款:“但是,一方當事人的債權人及權利繼受人對欺詐侵害其權利的判決,或者主張自有的法律理由,可以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如果訴訟中存在訴訟欺詐情形,或者第三人提出自有的法律理由,那么第三人撤銷之訴不受“未在訴訟中被代表”的限制。例如,債務人通常被認為是債權人的利益代表人,因此,債權人不得對債務人與他人的債權判決提起撤銷之訴。但是如果債務人在于他人的債權訴訟中,怠于行使訴訟權利(如未進行訴訟時效抗辯參見:T. civ. Seine, 29 déc. 1897 : DP 1899, 2, p. 283. ),甚至惡意敗訴以達到轉移財產的目的,那么債權人因自身債權面臨無法實現(xiàn)之威脅可以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參見:Cass. req., 5 juill. 1898 : DP 1899, 1, p. 481. - Cass. req., 31 mai 1937 : DH 1937, p. 379. - Cass. req., 14 janv. 1941 : S. 1941, 1, p. 119. 何謂“欺詐”,這又是一個語義不明的概念,其含義和具體情形需考察相關判例的最新發(fā)展。本文限于主題和篇幅,不再詳細展開。

四、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審理程序

根據(jù)法國民事訴訟程序的規(guī)定,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作為單獨訴訟而提起的第三人撤銷之訴(à titre principal);另一種是在已經進行的其他訴訟中附帶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à titre incident)。這兩種不同形式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在提出期限、管轄權這兩個審理程序上存在區(qū)別。

從立法條文來看,《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86條、第587條、第588條和第592條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審理程序進行了規(guī)定,上述法條圍繞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提出期限、管轄權和救濟途徑三方面展開。

(一)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提出期限

提出期限(délai de procédure)與訴訟時效(délai de prescription)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訴權行使的程序性條件,超過時限提起的訴訟一定不被受理;后者是一種實體性抗辯理由,超過訴訟時效的訴訟仍應被受理。法國民事訴訟法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提出期限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

《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86條:“第三人撤銷之訴,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外,可以在判決宣判后30年內,通過起訴的方式提起(第1款)。對于在其他訴訟程序中被提及的判決,當事人對該判決提出質疑和撤銷請求不受上述期限限制(第2款)。在訴訟案件中,如果判決已經向第三人送達,除判決書已對提出期限和方式有明確規(guī)定外,該第三人可以在判決送達后的2個月內提出撤銷之訴。在非訟案件中,被送達終審裁決的第三人也可以在裁決送達后的2個月內提出撤銷之訴(第3款)?!?/p>

根據(jù)第586條第1款的規(guī)定,單獨提出的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時限為30年。這一時限規(guī)定并非立法的產物,因為早在1975年《法國民事訴訟法》修訂之前,法國最高法院就通過判例形成了這一規(guī)則。參見: Cass. 1re civ., 1er juill. 1968 : D. 1968, p. 685, note R. Savatier. 最高法院在1974年的判例中進一步解釋了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提出時限為30年的理由:未被送達判決的第三人無從知悉爭議判決的存在,不應對提出期限進行過多限制,但是民事判決的執(zhí)行時限為30年,逾期則喪失了執(zhí)行力,不會對第三人利益造成影響。因此,最高法院將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提出時限規(guī)定為30年。參見:Cass. com., 12 nov. 1974 : JCP G 1975, IV, 6555, obs. Toujas. 實際上,一個判決對第三人的影響不完全取決于執(zhí)行力,例如對身份權的確認判決,無執(zhí)行力的判決仍可能對第三人的利益造成影響。因此,最高法院的“立法”理由并不充分。該項判例規(guī)則被納入新修訂的《法國民事訴訟法》后,為了程序規(guī)則的一致和簡明,立法者沒有再細化。

根據(jù)第586條第2款的規(guī)定,當某個判決在訴訟過程中被提出,主張該判決侵害其合法利益的當事人可以以第三人的身份對該份判決提出撤銷之訴,并且不受提出期限的限制。這項成文法規(guī)則同樣來源于早期司法判例。早在1873年,法國最高法院在判例中指出:訴訟當事人主張對方當事人提出的他案判決應予撤銷,這是一種抗辯。根據(jù)法諺“文書無效之抗辯是為永恒(quae temporalia sunt ad agendum, perpetua sunt ad excipiendum)”,此種在訴訟過程中以抗辯形式出現(xiàn)的第三人撤銷之訴不受任何期限限制。參見: Cass. civ., 11 mars 1873 : DP 1873, 1, p. 54. 1975年新修訂的《法國民事訴訟法》采納了這一判例規(guī)則,在訴訟過程中由當事人提出的第三人撤銷之訴,也相應地被認為是抗辯的一種形式。

根據(jù)第586條第3款的規(guī)定,如果法官已經將判決主動送達第三人,那么第三人只能在判決文書中明確規(guī)定的期限內提出針對該份判決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如果判決書沒有記載期限,第三人應當在受送達后2個月內提起撤銷之訴。第三人若知悉判決侵害其利益,應積極提出撤銷申請,以保護自身利益,因為“法律不保護躺在權利上睡覺的人”。超過上述期限而提出的第三人撤銷之訴,法院不予受理,以盡可能維護司法判決的安定性。

(二)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管轄權

法國民事訴訟法對兩種形式的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管轄權問題做出了不同規(guī)定:

《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87條:“以起訴方式提起的第三人撤銷之訴,應當向作出系爭判決的法院提出。第三人撤銷之訴可以由作出系爭判決的相同法官審理和判決(第1款)。對非訟案件的裁決提出第三人撤銷之訴,其提出、審理和裁判參照前述規(guī)定(第2款)?!?/p>

《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88條:“在訴訟程序中提起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如果當前訴訟的系屬法院是系爭判決作出法院的上級法院或同級法院,只要不違反專屬管轄之規(guī)定,那么第三人撤銷之訴應由當前訴訟的系屬法院審判。在此情形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提起方式與中間請求(les demandes incidentes)相同(第1款)。除此以外,當前訴訟的當事人也可采取單獨起訴的方式向系爭判決的作出法院提出第三人撤銷之訴(第2款)?!?/p>

對于單獨提起的第三人撤銷之訴,第三人可以向作出爭議判決的法院提出撤銷之訴,并且可以由作出該判決的法官審理。第三人只能針對一審或二審的生效判決提出撤銷之訴。如果案件當事人已經對一審判決提出上訴,而第三人獲知該一審判決可能威脅其合法利益,那么第三人可以通過參與該案件的二審程序,向二審法院提出第三人利益保護請求。根據(jù)《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54條的規(guī)定,未參加一審程序以及未在一審程序中被代表的第三人,只要對上訴案件有訴之利益,該第三人就可以參加二審程序。在此種情形下,第三人的利益可以通過上訴程序得到保護,無需借助第三人撤銷之訴。但是,法國民訴法允許“部分上訴(l’appel partiel)”,即當事人可以對案件的部分訴訟標的提出上訴,另一部分訴訟標的既判力則隨一審判決直接產生。在此情形,最高法院在判例中指出:第三人應當針對部分生效的一審判決向一審法院提出第三人撤銷之訴。參見:Cass. soc., 30 mai 2007, n° 05-41.532 : JurisData n° 2007-039405.

對于附帶提起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如果本訴的審理法院是系爭判決作出法院的上級或同級法院,那么本訴審理法院對第三人撤銷之訴亦具有管轄權。此種情形須符合三項條件:(1)作為附帶事件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2)本訴法院是系爭判決作出法院的上級或同級;(3)不違反專屬管轄。由于法國法院組織體系較為復雜,除了作為普通法院的大審法院、上訴法院,還有小審法院、商事法院、勞資調解委員會、農村租約對等法庭等專門法院。特定類型的案件只能由專門法院審理,例如商事案件只能由商事法院審理;另外,上訴法院可以受理普通法院和專門法院的上訴案件,但是某些專門法院仍保留了對少數(shù)案件的二審管轄權,例如商事法院對公司解散與清算案件有二審管轄權。因此,上訴法院與商事法院在特殊情況下,也可視為同級的上訴法院,而不是絕對的上下級關系。

(三)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救濟途徑

在救濟途徑方面,第三人撤銷之訴與普通訴訟相比,并無任何特殊性。法國民事訴訟立法對此事項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

《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92條:“對于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判決,其救濟途徑與該法院作出的其他判決相同。”

在法國民事訴訟制度里,普通判決的救濟途徑通常有以下四種:(1)上訴:當事人不服一審法院(包括大審法院、小審法院、商事法院等)的判決,可以向主管該司法轄區(qū)的上訴法院提出上訴;(2)異議:如果一審判決是缺席判決(le jugement rendu par défaut)法國民事訴訟中的“缺席判決”是指至少有一名當事人未經法院傳票傳喚,法官逕行作出的判決,并且該判決不允許當事人上訴。這種判決嚴重侵害缺席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根據(jù)《法國民事訴訟法》第476條的規(guī)定,缺席當事人有權提出撤銷判決的異議。鑒于此,法國法的“缺席判決”與我國民事司法中的“缺席判決”和“缺席審判”存在根本區(qū)別。 ,那么當事人可以提出撤銷異議;(3)復核審(pourvoi en cassation):如果判決是終審判決(包括二審判決和一審終審判決),并且判決內容存在違法或判決理由不當之情形,當事人可以向最高法院提出復核審申請,最高法院的法官只對本案的法律問題進行復核,不理會事實問題;(4)再審(recours en révision):如果生效判決存在訴訟欺詐、出現(xiàn)關鍵性的新證據(jù)、原審證據(jù)系偽造等情形,當事人可以向原審法官提起再審申請。

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判決救濟途徑與同一法院作出的普通一審判決相同。換言之,對于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一審判決,第三人和系爭判決的全體當事人都有權提起上訴、提出缺席判決之異議、提出復核審申請和再審申請。但是,最高法院在1973年的判例中指出:系爭判決的當事人不得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敗訴判決提出上訴、異議、復核審和再審,因為敗訴判決意味著系爭判決未被撤消,系爭判決對全體當事人的既判力得以維持。參見: Cass. 3e civ., 23 janv. 1973 : Bull. civ. 1973, III, n° 65.

五、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法律效果

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法律效果包括兩個方面:其一,第三人提出撤銷之訴的訴訟行為所產生的法律效果,為簡便起見,稱之為訴訟效果;其二,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判決具有的法律效果,稱之為判決效果。

(一)訴訟效果

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能否中止系爭判決的執(zhí)行,這是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的關注焦點。對此問題,《法國民事訴訟法》進行了規(guī)定:

《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90條:“以起訴或附帶方式提起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審理法官可以中止系爭判決的執(zhí)行。”

第三人撤銷之訴是特別救濟程序,根據(jù)《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79條規(guī)定,特別救濟程序的啟動不產生中止執(zhí)行判決的效力,但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法國民事訴訟立法對第三人撤銷之訴例外地、有條件地賦予中止執(zhí)行訴爭判決的效力,是否中止執(zhí)行,聽憑審理法官的決定。這是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但該項權力的行使應受判例規(guī)則的非正式制約。杜埃上訴法院1904年的判例認為:“假如繼續(xù)執(zhí)行訴爭判決將導致第三人承擔無法彌補的不利后果,法官受理第三人撤銷之訴后,應當裁定中止執(zhí)行?!眳⒁姡篊A Douai, 19 déc. 1904 : DP 1905, 5, p. 30. 這一源于判例的裁判標準沿用至今。

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另一個訴訟效果是“有限的移審效力(l’effet dévolutif limité)”。移審效力是指法院對案件的事實和法律問題重新進行審理,例如,上訴具有完全的移審效力。與上訴相比,第三人撤銷之訴僅具有有限的移審效力,其有限性表現(xiàn)在: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審理范圍僅限于在訴爭判決宣判前假設第三人參加訴訟時可以主張的事由。參見:CA Paris, 10 mai 1933 : Gaz. Pal. 1933, 1, p. 1039. 這同樣是源于判例的程序法規(guī)則。

(二)判決效果

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判決具有的法律效果因判決結果而不同:如果第三人敗訴,則訴爭判決的既判力被確認,提起撤銷之訴的第三人可能被判處罰金和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如果第三人勝訴,訴爭判決侵害第三人權益的爭點判決將被撤銷或變更,而其它爭點的既判力不受影響。

1.第三人敗訴的判決效果

假如第三人敗訴,訴爭判決的既判力自然被確認,并且“該判決對第三人可能產生的一切影響都被確認是合法的”。參見:Cass. 3e civ., 6 févr. 1974 : Bull. civ. 1974, III, n° 67.

為了防止第三人濫用訴訟權利,遏制不合理地提起撤銷之訴,《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81條“濫訴禁止條款”作為特別救濟程序的一般條款,適用于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情形。該條規(guī)定:“當事人以拖延訴訟為目的或濫用訴權,法官可以對該當事人處以3000歐元以下的罰款。該罰款不影響對方當事人向第三人提出利益損害賠償?!币虼?,第三人為了達到拖延訴訟的目的或濫用救濟權利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將被法官處以3000歐元以下的罰金,并且可能被判令賠償對方當事人的損失。至于法官判斷第三人是否有拖延訴訟的主觀意圖,是否濫用訴權,這是聽憑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根據(jù)法國司法判例的經驗,當事人缺乏實質性的訴訟理由即可判斷為“濫用訴權”;“拖延訴訟”則是“濫用訴權”的當然后果。參見:Cass. 1re civ., 29 oct. 1979 : Bull. civ. 1979, I, n° 260. - Cass. soc., 31 mai 1989 : Bull. civ. 1989, V, n° 423.

在處以罰金的同時,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對造還可以向第三人主張利益損失賠償。該項利益損失賠償屬于侵權之一種,須符合以下三項條件:當事人遭受的損失、第三人存在過錯、損失與過錯之間的因果關系。罰金與損害賠償是兩種互相獨立的懲罰措施,互不為前提,即便法院未對第三人判處罰金,對方當事人也可以要求第三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第三人勝訴的判決效果

假如第三人勝訴,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勝訴判決將導致訴爭判決對該第三人不生效,而非徑直撤銷或者變更訴爭判決?!斗▏袷略V訟法》對此問題做出了詳細規(guī)定:

《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91條:“若第三人撤銷之訴有理,僅可對訴爭判決侵害第三人利益之爭點予以撤銷或變更。訴爭判決,包括被撤銷的爭點,仍對其當事人有效(第1款)。但是,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生效判決對于依本法第584條傳喚之所有當事人有效(第2款)。”

《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84條:“訴爭判決涉及不可分的多位當事人時,第三人撤銷之訴應當傳喚全部當事人參加訴訟,才能進行審理?!?/p>

根據(jù)第591條第1款的規(guī)定,法院做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勝訴判決后,該判決產生的法律效果是:訴爭判決涉及第三人利益的判決內容不再對第三人產生法律效力,而訴爭判決的其他內容仍然對其當事人有效。需要注意的是,第三人撤銷之訴不會審理訴爭判決中與第三人利益無關的爭點,這是該訴訟的本質決定的。訴爭判決中,與第三人利益無關的其他爭點仍然對其當事人有效。

較為復雜的情況是不可分之訴(indivisibilité),在此情形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勝訴判決對全體當事人都產生法律效力。根據(jù)法國最高法院1960年的判例,“不可分之訴”被定義為“不可能同時執(zhí)行兩份判決”。參見:Cass. soc., 17 nov. 1960 : JCP A 1961, II, 11924, note R. L. ; RTD civ. 1961, p. 564, obs. P. Raynaud.這一定義被沿用至今。參見:Cass. 2e civ., 16 déc. 1985, préc. - Cass. 3e civ., 3 nov. 1988 : Bull. civ. 1988, III, n° 155. - Cass. soc., 28 nov. 2006 : JurisData n° 2006-036274. 當涉及所有權、身份權等絕對權(對世權)時,由于上述權利的排他性和絕對性,只要第三人證明其是財產的所有權人,法官做出確認其為所有權人的判決對所有的訴訟當事人都產生法律效力。參見:Cass. 3e civ., 6 nov. 1970 : Bull. civ. 1970, III, n° 595. 又如,訴爭判決判令履行合同,而第三人撤銷之訴判令撤銷合同,那么該撤銷合同的判決也對全體當事人有效。參見:Cass. 2e civ., 30 avr. 2003, n° 00-22.712 : JurisData n° 2003-018797. 但需注意的是,根據(jù)《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91條第1款和第584條的規(guī)定,不可分的第三人撤銷之訴應當傳喚全體當事人參加訴訟,以保證他們在撤銷之訴中有機會行使訴訟權利。

六、集團訴訟: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新問題

集團訴訟(action collective)是為了解決群體性糾紛而設計的新訴訟形式。集團訴訟是指一個或數(shù)個代表人,為了集團成員全體的共同利益,代表全體集團成員提起訴訟。法院對集團所作的判決,不僅對直接參加訴訟的主體具有約束力,而且對那些沒有參加訴訟的主體,甚至對那些沒有預料到的相關主體,也具有約束力。1970年代以來,法國集團訴訟在消費者權益保護、環(huán)境污染侵權、企業(yè)員工權益、破產企業(yè)的債權人權益保護等領域取得了進展。例如,2004年“法國環(huán)境保護協(xié)會(UDVN)訴橡樹房地產公司(SCI)環(huán)境污染案”、2006年“法國反肌肉萎縮癥協(xié)會(AFM)訴圣·尼古拉之家(SNA)醫(yī)療事故案”、2010年“右芬氟拉明藥物受害者保護協(xié)會(AVIM)訴施維雅集團消費者權益保護案”都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影響。

集團訴訟對傳統(tǒng)民事訴訟理論,特別是第三人撤銷之訴提出了新問題、新挑戰(zhàn)。由于民事訴訟法學界對集團訴訟存在極大爭議,迄今為止,法國民事訴訟立法尚未對集團訴訟做出任何規(guī)定。根據(jù)理論學說和現(xiàn)有判例,集團訴訟對第三人撤銷之訴存在三方面的影響:

第一,集團訴訟限制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判決對沒有參加訴訟的相關案外人有拘束力,這是集團訴訟的基本特征之一。為了維護集團訴訟判決的安定性,第三人對其提起撤銷之訴面臨很大障礙。法國1985年制定《公司的司法重整與司法清算法》(后歸入《法國商法典》第六章)首次在集團訴訟問題上對第三人撤銷之訴作出規(guī)定,該法律極為嚴苛地限制了債權人對司法重整判決提出撤銷之訴,以保護公司的重整機會。但是,2009年《法國商法典修正案》對第六章進行了全面修訂,有選擇性地允許第三人對公司重整和清算案件的判決提起撤銷之訴,同時,對關于公司資產變賣、清算人選定等判決仍然不得提起撤銷之訴。除了《法國商法典》之外,與集團訴訟有關的其他法律都沒有對第三人撤銷之訴做出任何規(guī)定。法國最高法院試圖通過個別判例弱化對集團訴訟的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限制,但其態(tài)度仍然不明晰。參見:Cass. com., 5 mai 2004, n° 01-16.758 : JurisData n° 2004-023642 ; Bull. civ. 2004, IV, n° 83.

第二,集團訴訟的第三人訴訟地位不易界定。在集團訴訟中,當事人與未參加訴訟、沒有被代表參加訴訟的第三人不易區(qū)分,主要原因是“集團訴訟的當事人本身就不確定”[9]。最近四十年出現(xiàn)的與集團訴訟有關的立法,將此種訴訟的當事人范圍擴展至有相同或類似利益的主體,無論該主體是否真實地參加了訴訟。對于未參加集團訴訟的民事主體,他們不享有上訴權,但卻受判決的拘束。于法理而言,法律應當允許這些主體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以保護個人利益。例如,法國2005年出臺關于公司司法保護的法令(編入并修正《法國商法典》第六章),允許所有未參加訴訟的、對公司有利害關系的債權人對公司破產或重整之判決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司法實踐中,這一規(guī)定造成公司破產或重整判決常常處于不安定狀態(tài),影響了公司破產程序或公司重組進程。2006年以來的司法判例傾向于將有權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債權人限定為“有擔保債權人(les créanciers privilégiés)”,因為他們對公司有特殊的利害關系(擔保權),而此種利益未在案件中被代表?!盁o擔保債權人(les créanciers chirographaires)”已經在破產案件中被“債權人委員會”代表,因而不得另行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參見:CA Nancy, 31 mai 2006 : RTD com. 2006, p. 673, obs. J.-L. Vallens.

第三,部分集團訴訟具有對世效力,其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法律效果受限制。根據(jù)《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91條的規(guī)定,如果提起撤銷之訴的第三人勝訴,那么訴爭判決涉及第三人利益的判決內容不再對第三人產生法律效力,而訴爭判決的其他內容仍然對其當事人有效。但在公司破產或重整等集團訴訟中,破產判決具有對世性和不可分性,它對當事人和第三人形成同一的、不可區(qū)分實施的法律效果。在此情形,已經實施的破產程序只能被宣告撤銷,破產財產分配將被執(zhí)行回轉,一切回到破產判決做出之前的狀態(tài)。

由此可見,針對集團訴訟提起的第三人撤銷之訴與針對普通訴訟提起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兩者在可撤銷的判決類型、訴訟主體、法律效果等三方面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前者的立法規(guī)定散見于《法國商法典》等實體法的程序性規(guī)定,部分程序性規(guī)定不甚明確,甚至有些與《法國民事訴訟法》關于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規(guī)定存在沖突,導致司法判例徘徊猶豫。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集團訴訟仍將出現(xiàn)新類型和新情況,法律和判例的未來發(fā)展有待進一步觀察。

七、完善我國新《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3款的建議

2012年,我國新《民事訴訟法》在第56條增設了第3款,在我國民事訴訟中引入了“第三人撤銷之訴”這一新的訴訟種類。該條文規(guī)定:

“前兩款規(guī)定的第三人,因不能歸責于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jù)證明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p>

根據(jù)該條文的內容,我國新《民事訴訟法》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條件、提出期限、管轄、法律效果進行了規(guī)定。

第三人提出撤銷之訴應當滿足五個條件:(1)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必須是未參加訴訟的第三人,包括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2)第三人沒有參加訴訟是基于不能歸責于本人的事由,包括第三人不知道而未能參加和第三人知道但因不可抗力而未能參加。從立法理由來看,惡意訴訟、虛假訴訟、冒名訴訟等當事人實施訴訟欺詐是典型的“不能歸責于本人的事由[10]。(3)第三人有證據(jù)證明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為了維護生效裁判文書的嚴肅性和法律穩(wěn)定性,防止第三人濫用訴訟權利導致生效裁判文書被隨意攻擊,第三人在提起撤銷之訴時必須相應證據(jù)證明生效裁判文書存在錯誤。同時,第三人因生效裁判文書的錯誤而遭受利益損失。這種利益損失包括現(xiàn)實的損失和未來可能發(fā)生的損失。(4)第三人提出撤銷之訴的提出期限是六個月,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計算。與訴訟時效不同,提出期限是訴權行使的程序性條件,超過時限提起的訴訟不可受理。因此,第三人必須在六個月的提出期限內向法院提出撤銷之訴的立案申請。(5)第三人提出撤銷之訴只能由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管轄,這是專屬管轄。

關于第三人提出撤銷之訴的法律效果,法院審理第三人撤銷之訴時,首先審查第三人提出的撤銷理由,如果撤銷理由成立,法院應當撤銷或者變更判決、裁定、調解書等生效裁判文書。但是,法院撤銷或變更的內容應當限于侵害第三人利益的部分,對于生效裁判文書內容與第三人無關部分,不作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審理范圍。如果第三人提出的撤銷理由不成立,法院應駁回第三人的訴訟請求。

以上是我國新《民事訴訟法》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規(guī)定,雖然該制度借鑒于法國和我國臺灣地區(qū)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但是在借鑒過程中省略了許多重要細節(jié)。僅靠《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3款難以構成一個完整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立法的缺失將給我國司法實踐帶來許多原本可以避免的法律適用上的難題。筆者認為,我國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應當從以下方面進行完善:

第一,進一步明確和限制提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主體資格。如果原訴訟的當事人事實上是第三人在該訴訟的利益代表,那么第三人不得對該案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與《法國民事訴訟法》關于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主體資格相比,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過于寬松。法國第三人撤銷之訴要求該第三人未參與訴訟(“沒有作為當事人參與訴訟”),并且其利益也沒有在訴訟中被代表(“沒有藉由代表人參與訴訟”)。這一規(guī)定可以防止與當事人有共同利益的第三人就同一案件啟動二次審判,維護生效判決的穩(wěn)定狀態(tài),防止不當加重被告的訴訟風險。

第二,限制對某些類型的生效裁判文書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對于婚姻關系、親子關系、親屬關系等身份關系訴訟,原則上不允許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身份關系具有強烈的專屬性,通常不應允許第三人干涉。但是,對于身份關系訴訟中涉及財產部分,可以允許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

第三,完善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程序規(guī)定。我國《民事訴訟法》已經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提出期限和管轄問題做出了規(guī)定,但是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審判組織和救濟途徑并未規(guī)定。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的原理,結合法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域外經驗,建議通過立法或司法解釋規(guī)定第三人撤銷之訴可以由原訴合議庭審理,因為原訴的審理法官對案件更為熟悉。在目前的法官績效考核體系里,撤銷原訴的判決也不應視為“錯案”,防止法官受績效考核因素的不當影響,作出不利于第三人的裁判。第三人撤銷之訴是一個獨立的訴,在審理程序上應當比照普通程序進行,可以上訴和再審。

第四,進一步明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法律效果。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是否導致原訴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中止執(zhí)行?第三人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通常會向法院提出中止執(zhí)行生效裁判文書的請求,這是司法實踐中面臨的棘手問題。法國民事訴訟立法對第三人撤銷之訴有條件地賦予中止執(zhí)行訴爭判決的效力,是否中止執(zhí)行是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該項權力的行使受判例規(guī)則的非正式制約。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后,能否中止原訴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中止執(zhí)行,這涉及生效裁判文書的安定性和執(zhí)行力問題,也涉及第三人利益的保護問題。本文認為,不妨借鑒法國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將這一決定權交給法官行使,由法官根據(jù)個案情況判斷是否中止執(zhí)行。

第五,厘清第三人撤銷之訴與案外人執(zhí)行異議之訴、案外人再審之訴的關系?!睹袷略V訟法》第227條規(guī)定的案外人執(zhí)行異議之訴是指案外人對執(zhí)行標的提出的異議,該異議與原判決、裁定無關,也就是說執(zhí)行標的的錯誤不是由于執(zhí)行根據(jù)判決或裁定的錯誤所致,例如在執(zhí)行中錯誤地將案外人的特定財產作為執(zhí)行的標的,案外人可以通過訴的方式實現(xiàn)對自己實體權利的救濟。但是,如果作為執(zhí)行依據(jù)的判決、裁定本身也有錯誤,侵害第三人的利益,第三人也應有權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此時,原判決、裁定的執(zhí)行應當中止。至于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jiān)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條規(guī)定的案外人再審之訴,此種訴的功能與第三人撤銷之訴大體上是重合的,但是在原訴遺漏當事人的案件中,我國第三人撤銷之訴就不能替代案外人再審之訴。這一問題是立法技術造成的。我國第三人撤銷之訴設定于“第三人”條款下,對主體資格的解釋受制于第56條前兩款關于“第三人”的定義,而法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第三人”就是指原訴當事人以外的其他人,包括被遺漏的當事人。上述問題有待通過我國立法和司法解釋協(xié)調解決。

法律移植的成敗不能用該制度是否適應既存的制度環(huán)境來衡量,多數(shù)情況下,法律移植的目的是“通過引進一些不同的東西去重塑現(xiàn)存的制度環(huán)境”[11]。對于第三人撤銷之訴而言,我國《民事訴訟法》從法國引進該制度可能造成與當前法律制度不兼容,與司法制度不適應,但是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立法、司法解釋得以解決,實務部門對新制度的“抗拒”也將逐步緩解。ML

參考文獻:

[1] S. Guinchard, F. Ferrand. Procédure civile[M]. 28 éd. Paris: Dalloz, 2006: 1765.

[2]艾涅斯特·格拉松. 法國民事訴訟程序的起源[M]. 巢志雄,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99.

[3] Ernest-Désiré Glasson, Albert Tissier, René Morel. Traité théorique et pratique d'organisation judiciaire, de compétence et de procédure civile[M]. 3 éd. Paris: Sirey, 1902: 1101.

[4] Loc Cadiet, Emmanuel Jeuland. Droit judiciaire privé[M], Paris: LexisNexis-Litec, 2009:333.

[5] J. Théron. De la communauté d'intérêts[J]. RTD civ., 2009, 19: 735.

[6] H. Solus, R. Perrot. Droit judiciaire privé[M]. Paris: Sirey, 1991: 266.

[7] G. Cornu, J. Foyer. Procédure civile[M].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58: 344.

[8] J. Vidal. L'arrêt de la chambre mixte du 27 février 1970: le droit à réparation de la concubine et le concept de domage reparable[J]. JCP 1971, 2390 (1): 16-18.

[9] F. Derrida. La notion de parties dans les décisions relatives au redressement et à la liquidation judiciaires des entreprises [M]. Paris: Dalloz-Sirey, 1989 : 77.

[10]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條文說明、立法理由及相關規(guī)定[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 86.

[11] 皮埃爾·勒格朗, 羅德里克·芒迪. 比較法研究:傳統(tǒng)與轉型[M]. 李曉輝,譯. 北京: 北京大學出社, 2011: 415.

Thirdparty Opposition in French Civil Procedure Law:

A Comparison with Article 56(3) of China’s Civil Procedure Act

CHAO Zhixiong

(School of Law,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Abstract:Several aspects of thirdparty opposition in French Civil Procedure Law are examined, including the conception,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dmissibility conditions, procedure, legal effects, remedies and new problems. Based on these analyses, its comparison with Article 56(3) of China’s Civil Procedure Act has been made. Furthermore, proposals have been advanced to improve thirdparty opposition system in China.

Key Words: thirdparty in civil litigation; opposition; France

本文責任編輯:李曉鋒

名山县| 赞皇县| 大冶市| 信宜市| 巴彦淖尔市| 白城市| 福海县| 大姚县| 牡丹江市| 兴文县| 阿合奇县| 封开县| 嘉鱼县| 通江县| 灵山县| 贺州市| 贡山| 沙雅县| 三原县| 昂仁县| 宁陕县| 镇康县| 宜宾市| 徐闻县| 依兰县| 收藏| 奉节县| 灵璧县| 扎赉特旗| 辽中县| 石河子市| 宜州市| 崇文区| 景德镇市| 临江市| 蓬溪县| 从江县| 手游| 镇原县| 涞源县| 深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