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生于斯又歸于斯
一生沒有離開
腳下的三尺黃土
父親一半在土里
一半在煤中
土地就是他的母親
無論路多黑 天多晚
也要回到母親身邊
而我 與土地則像走親戚
隔三差五地 只因
那里有祖宗的墳塋
衰老的爹娘
還有我小時候的記憶
盡管那些模糊的人和事
大多已被高大的建筑所覆蓋
河流卻依然清澈
鴉群依然在紛飛
我的女兒
卻與土地徹底割裂
故鄉(xiāng) 在她看來
不過是可有可無的地名
而親人們
都在她的QQ空間里
電腦就是她的土地
因特網(wǎng)是她的祖國
她大部分時間
都在她虛擬的山河里
開著她虛擬的車
住著她虛擬的房
種著她虛擬的蔬菜
盡管這些虛擬的生活
沒有那些真實的奶酪和甜餅充實
但我看得出
那里卻有她取之不盡的執(zhí)著和歡樂
女兒的土地
比我家鄉(xiāng)的土地博大
女兒的故鄉(xiāng)
隨時緊鎖著她復(fù)雜的密碼
女兒 在她自己的故鄉(xiāng)跑得飛快
祖父 父親 和我
三代人的路程和夢想
在她 只是輕輕一個點擊
邊遠(yuǎn)的行走
這些年 總是馬不停蹄
在別人的土地上行走
也不停地遇到 邊關(guān)的花朵
那些嫵媚又堅韌的少數(shù)民族少女
在新疆的那拉提 塔里木湖
在內(nèi)蒙的赤峰 克什克騰旗
甘肅的敦煌 鐵紅色戈壁
還有廣西的漓江 云南的麗江
哈薩克斯坦的邊境商旅
在這些新奇亮麗的少女們眼睛里
我總能看到來自藍(lán)天和大地的色彩
來自自然與平靜的風(fēng)中的陌生
一如她們的山水和沙漠
森林和古泉
一如西部歌者刀郎般
蒼涼又滿含風(fēng)韻的生命音質(zhì)
她們眼睛里 總是靜靜地流淌著
一條自己的河流
一條沒有污染的河流
一條漂流金尾魚的河流
一條舒展著靈氣自由自在的河流
幽靜而孤獨的美麗的河流
天空中的鳥鳴 總是棲息在
她們注滿清純的白云般神話里
與黑夜的月光 遙相呼應(yīng)
作為一個黑黃臉膛的漢人
與她們的每一次相遇
我都疑似神助
這是凡人與神衹的偶遇
是俗眾與天使的孽緣
在她們眼神里度過每一分鐘
都恍覺氤氳在天外的幸福里
苦命的上帝
遠(yuǎn)處的礦燈光
伸出黑夜的舌頭
在煤壁上舔來舔去
而黑夜 多像一只
無家可歸的老貓
行游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巷道里
頂板上的淋水
滴下一些奇怪的想法
砸碎傳說中的月光
和神跡 在黑夜的背后
勞作的礦工來不及收獲想象
汗水從鍍金的臉膛瀉下
流淌到古銅色脊背上
喘息的間歇 大地一片寂靜
他們緊貼著粗壯的木柱
疲憊的樣子
多像受難中
苦命的上帝啊
我的班長
過去在農(nóng)村種地
現(xiàn)在來到礦山刨炭
已婚 男性 皮膚有些粗糙
比我大不了幾歲
脖子上始終掛著
媳婦縫制的香荷包
里面裝著朱砂 艾蒿葉
和桃木段 據(jù)說能辟邪
保佑平安
他的班中飯
都是用一個繡著紅蘋果的藍(lán)布包
從家里帶來的
常常有花生米
腌咸菜 還有煮雞蛋
他說都是自己種的自己腌的自己煮的
他吃老婆親手蒸的饃
總是用手捧著 小心翼翼地
像捧著一捧散碎銀子
或者是一捧金黃的小米
生怕一絲的疏忽
會撒落到炭堆間
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
捧著自己汗水澆灌的谷物
那愛惜的樣子 讓我不忍描述
郭安文:男,60后,山東新泰人,現(xiàn)在山東能源新礦集團,90年始寫作,在《人民日報》《詩刊》《詩探索》《作品與爭鳴》《陽光》《星星詩刊》《中國詩歌》《中國詩人》《山東文學(xué)》等報刊發(fā)稿,曾獲1991年《人民日報》江鈴杯·全國抒情詩征文一等獎,中國煤礦文學(xué)烏金獎、優(yōu)秀圖書獎,詩探索《2011年度詩歌》優(yōu)秀詩歌獎,山東省五一文化獎,東岳文學(xué)獎等,入選《2010年度詩歌》詩探索2011、2012年度詩歌選本,出版詩集《撫摸生命的亮色》,長篇小說《狗眼》。系山東作協(xié)會員,中國煤礦作協(xié)理事,泰安市詩歌學(xué)會常務(wù)副會長、新泰市作協(xié)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