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童年記憶里都有一個會講故事的爺爺或奶奶,他們會在晚飯后,端一杯茶在夏夜的星光下,或者冬天的暖爐旁,給孩子們講很多離奇、有趣的故事。2013年10月,一本叫做《亂時候,窮時候》的書出版,讓我們認識了一位會用筆講故事的傳奇老人:姜淑梅。
姜淑梅出生于1937年,山東人,1960年逃荒至黑龍江。她60多歲才跟著女兒學習認字,75歲開始學寫作,不到一年,創(chuàng)作十余萬字。她的文字發(fā)表在《讀庫》上,大受歡迎,隨后又在《新青年》、《北方文學》等刊物上陸續(xù)發(fā)表,并很快出版了作品集。
當初,聽說姜淑梅要學寫作,二女兒學著趙本山的腔調(diào)調(diào)侃道:“趕緊寫吧,東邊茅樓兒沒紙了!”大兒子笑她:“娘,你要是發(fā)表了文章,國家主席都會接見你了?!苯缑穭t說:“他們要不這么說,我勁頭可能還不大。他們這么一說,我的勁頭倒大了?!彼诋斏⑽募业拇笈畠旱闹更c下,一點點寫出她經(jīng)歷的事情、聽說的故事。
姜淑梅是個講故事的高手,知道什么樣的故事大家愛聽。一上來就講,不拐彎抹角,沒有技巧,反而無招勝有招。她的故事有的像出自《聊齋志異》,比如《鬧黃皮子》?!包S皮子”就是黃鼠狼,有的地方相信它能迷人心性,姜淑梅寫她及家人親歷過的被黃皮子上身的故事,新奇荒誕,又活靈活現(xiàn),看得人又笑又有點怕。有的是鄉(xiāng)人軼事,十幾歲的小閨女嫁給年過六旬的老頭,還生了一兒一女,也不覺得生活對自己不公,反倒愿意把自己的事講給別人聽。這明明就是人情味更濃的喜劇版“小團圓媳婦”(女作家蕭紅的《呼蘭河傳》里有一篇《小團圓媳婦之死》,講述了一個童養(yǎng)媳的悲劇人生)。
而作為讀者,我更愛看的是姜淑梅親身經(jīng)歷的故事,如《挨餓那兩年》、《賣堿》等。在《挨餓那兩年》一文里,看得出她當年多么舉步維艱:兒子餓得抬不起頭,自己餓得幾乎看不見路,數(shù)次想帶著孩子去自殺……后來終于逃荒到了黑龍江,能吃飽肚子了,可也僅僅是能吃飽而已,生完孩子第二天就下地做飯,第四天就開始熬堿掙錢。她性子極為要強,恪守“寧可累死在東北,不能窮死在東北”的信條,把艱辛的日子硬是像熬堿一樣,熬出了最精華的部分。
近代史苦難如此之多,多到人們幾乎麻木,意識不到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背后的血淚。而只有透過個人歷史的書寫,才能真正領(lǐng)會到那些專有歷史名詞對于人們來說意味著怎樣的掙扎,或怎樣的失敗。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亂時候,窮時候》被評價為“一部平民史”,“讓整個中國潸然淚下的小民往事”。
奧地利詩人里爾克說過:“哪有什么勝利可言,挺住就意味著一切?!苯缑菲届o甚至帶點風趣地跟我們講亂時候、窮時候,沒有悲情渲染,沒有激烈控訴,甚至沒有任何評價,只有一個又一個的故事。至于意義,請讀者按需自取。
姜淑梅一直信奉父親的話:別在困難面前低頭,要動腦筋解決問題;做錯了事,就不要去想,想也沒有用。這兩句話讓她受用一輩子,在歷經(jīng)滄桑后,她還能保留那么多的善意、激情和好奇心。如今76歲高齡的她,喜歡穿顏色鮮艷的衣服,絕不穿灰、黑色,“因為那樣看著不精神”,她還學電子琴、唱歌,和女兒一起聽演唱會。那種不服輸?shù)木?,一輩子都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