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記載,一次,武則天請嵩山慧安禪師到宮中講課。當時,慧安禪師已經120多歲了,仍然童顏鶴發(fā),神采奕奕。武則天見了非常好奇,一見面便問他多大年紀了。慧安禪師說:“我不記得了。”女皇聽了更覺驚訝:“這怎么可能呢?一個人怎么會忘記自己的年齡呢?”慧安禪師則淡淡一笑,解釋道:“人之身,有生有死,如同沿著一個圓周循環(huán),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記這年歲有何用呢?”在慧安禪師看來,人的年華如流水,過去的已經過去,沒有必要追悔;未來的尚未到來,沒有必要杞憂;只要好好把握住現(xiàn)在就行了,又何必把年齡放在心上?禪師的話,讓一向“萬歲”加身的武則天女皇佩服得五體投地。
年齡不過是生命的一種刻度,作為凡人,我們何必為添年齡而傷心呢?1963年12月26日,是毛澤東的70歲大壽。那天,他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大家都不做壽!這個封建舊習慣要改革。你知道,做一次壽,這個壽星就長一歲,其實就是少了一歲,不如讓它偷偷地走過去,到了八九十歲時,自己還沒有發(fā)覺……這多好呀!”
美國著名科學家富蘭克林在70歲時談自己的心態(tài)曾說:“若一直往前走,墳墓就是我的終點,所以我堅強地往回走,至今已四年,朋友,我是66歲的快樂人?!边@兩位現(xiàn)代哲人為我們做出了淡忘年齡的榜樣。
時間,是事物發(fā)展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人隨時間而成長變老,乃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規(guī)律;然而,時間對每個具體的人來說,又具有極大的伸縮性。有些人“駐顏有術”,會顯得年輕;另一些人“保養(yǎng)無方”,就會過早地出現(xiàn)老態(tài)。人的生理年齡是客觀的,但心理年齡則不然,它反映了人的精神狀態(tài)。白居易曾云:“始知年與貌,衰盛隨憂樂。畏老老轉迫,憂病病彌縛。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藥。”老年朋友最忌計較年齡,增加不必要的精神負擔。要保持身心健康,愉快安度晚年,應學會“忘年”。
所謂“忘年”,并非真正不記得自己的實際生理年齡,而是一種淡忘,不關注,不在乎,不去精確算計它?!半y得糊涂”為好。這種心態(tài)會使人感到總是年輕,對生理產生積極良好的反饋和調節(jié)作用。世界上最長壽的教授、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著名生物化學家鄭集,在108周歲生日之際,出了一本名叫《鑒證長壽:百歲教授的養(yǎng)生經》的書。鄭老說,100多歲,我能坐能站能寫;108歲,我的眼睛我的耳朵都可以。他在《生死辯》中寫道:“有生即有死,生死自然律。勿求長生草,世無不死藥。只應慎保健,攝生戒偏激。欲寡神自舒,心寬體常適。勞逸應適度,尤宜慎飲食。小病早求醫(yī),大病少焦急。來之即安之,自強應勿息。皈依自然律,天年當可必。”鄭老自知年老,但他卻從來不去想那個“老”字。
著名作家、百歲文壇泰斗冰心說:“我之所以能長壽,是因為永遠保持一顆不老的童心?!敝摹半s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80歲壽辰給自己寫的體檢報告單上稱:“8 0歲的年齡,5 0歲的身體,30歲的心態(tài),20歲的肌肉彈性”。
老年朋友們,讓我們看淡年齡,忘記年齡,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有聲有色,五彩紛呈,更好地享受人生!
(編輯 林 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