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書于西漢時期的中醫(y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記載著5000年前至2000多年前以黃帝、炎帝為代表的中華先賢對人類生、老、病、死的思考、實踐與總結。《黃帝內經》開篇即記述中華人文始祖黃帝向懂得天地大自然規(guī)律的醫(yī)師岐伯提出的第一個關于生、老、病、死的問題:“我聽說上古的人,每個人均活到100歲以上,而且生活都能自理。而今時的人,剛過50歲各種生理機能就衰退了。難道說現(xiàn)在的世界變了嗎?人類將從我們這一代滅亡了嗎?”
對于黃帝提出的問題,岐伯回答說:“上古先民中絕大多數(shù)是知曉道理的人,他們效法與順應天地大自然的規(guī)律,吃飯、飲酒有節(jié)制,起居循常規(guī),每天工作、勞動與運動但不過度,所以他們的身體與精神均健康和諧,從而享盡天年,活到100歲以上才壽終正寢?!?/p>
接著,岐伯進一步分析,現(xiàn)在的人與上古的人生活方式不同,他們把酒當水喝,把錯誤的生活方式變成了常態(tài),醉酒后還要行房事,為滿足一時的欲望而耗竭自身的真精,不知道愛護和保持體內的精氣,不懂得按照時空規(guī)律去御養(yǎng)自己的元神,只圖及時行樂,完全違背了大自然的規(guī)律,又起居顛倒,夜晚不睡覺,白晝不起床,所以剛過50歲各種生理機能就衰退了。
對照當今社會某些人,出門電梯,出行汽車,以車代步,飲食無度,腰粗肚大,一爬坡就氣喘,提一桶礦泉水就閃了腰,摔一跤就骨折,甚至打一個噴嚏也可能椎間盤突出……不就是“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的典型代表嗎?
岐伯明了黃帝向他咨詢上述問題的主要目的,是要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的今時之人找到回歸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的健康良方。岐伯說:“上古通曉天地大自然規(guī)律的圣賢之人,在給民眾進行健康教育時反復強調,易引發(fā)急性傳染病流行的邪風和易損傷人體正氣、導致感冒與引發(fā)身體原有疾病加重的邪風都一定要及時避免。同時,面對社會上各種各樣的誘惑,我們的心要恬靜、淡定,心無雜念,心像宇宙一樣空靈,這樣,真氣就會順從人的形神自然規(guī)律在體內運行流動,精神飽滿而不外散。如果我們認真做好了以上兩點,疾病會從哪里產生呢?”
岐伯闡述了完整的健康標準,應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與道德健康的總和,同時指明了養(yǎng)生才是人類獲得健康、保持健康最重要的途徑。養(yǎng)生如防火,治病如救火,從整體而論,防火與救火,孰重孰輕不言自明。故中醫(yī)學歷來強調以養(yǎng)生為首務,即所謂“上工治未?。B(yǎng)生保?。泄ぶ斡。ㄕ{理亞健康),下工治已?。ㄡt(yī)療干預)”。
中醫(yī)養(yǎng)生,包括生理的保健與營養(yǎng),心理的疏導與調養(yǎng),道德的教育與培養(yǎng)。如岐伯所說“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與當今倡導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如出一轍。前者由中華先祖提出,歷經5000年的時空檢驗而不衰。
(編輯 林 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