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更林
草木染出帝王之尊
文/蘇更林
宋太祖
宋仁宗
明太祖
紫草
紅木樨
柘樹
從雨后彩虹的絢麗多姿,到旭日初升的流光溢彩,從大江南北的青山綠水,到奇花異草的五彩繽紛,無不體現(xiàn)了大自然的奇妙多彩……人們對于顏色的向往自古有之,古人主要是用天然染料染色的。由于產(chǎn)量極低,所以天然染料在古代是異常珍貴的。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染料染色的國家之一,從紫草中提取紫色染料進行染色就是一個重要的例證。春秋戰(zhàn)國時,齊桓公愛穿紫色服裝,從而確立了紫色在全國的統(tǒng)治地位。在那時的齊國,人們用5匹素綢子去換1匹紫綢子,甚至都不易換到。
紫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外表呈暗紫色,斷面呈紫紅色,是一種名貴的中草藥。從紫草的根中可以提取紫色染料,由于幾百千克紫草才能提取到幾克紫色染料,因此其身價不菲,只有王公貴族才能穿戴紫色綢緞,難怪那時有“滿朝朱紫貴”的說法。
明代開國之君朱元璋偏偏不愛紫色愛紅色,他穿的禮服底色都為紅色。要說朱元璋對紅色的偏好,從他的《紅木樨》中便有所體現(xiàn):“月宮移向日宮栽,引得輕紅入面來。好向煙霞承雨露,丹心一點為君開?!痹娭械摹拜p紅”就是“紅木樨”的本色,從“輕紅”到“丹心”的跳躍,則更深化了這種顏色的內(nèi)涵。
那么,紅木樨到底為何物呢?原來,紅木樨又稱“丹桂”,是浙江象山的特產(chǎn)和名花。桂花異香撲鼻,沁人心脾,獨具魅力,因此,科舉時代把考取進士謂之“折桂”。
朱元璋崇尚紅色,自然有他的道理。有人認為,朱元璋姓朱,朱為紅色的意思,遂以“朱”為正色了。又因《論語》中有“惡紫之奪朱也”的說法,所以,自此紫色官服便被廢除了。那么,在當時是用什么染料染出紅色“龍袍”的呢?
明代皇家服飾的所有顏色都取自植物,其中紅色取自一種叫“蘇枋”的常綠小喬木。蘇枋為一種中藥材,具有活血祛淤的作用,在我國古代,常用于跌打損傷等癥的治療。蘇枋的芯材浸液可作為紅色染料,其根可作為黃色染料。
有學者認為,隋文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穿黃袍的皇帝。隋朝之前,黃色并不是皇帝的專用顏色,士兵們也是可以穿黃色衣服的。
大約在唐天寶年間,有人上奏要求把御用設施全部改為黃色,臣下一概不許使用?;实鄄杉{這一建議后,黃色便成了皇帝的御用色,黃袍便成了皇帝的“制服”。這種制度一直為后來的歷朝歷代所沿襲。
縱觀隋以后不同朝代皇帝的黃袍,雖然都為黃色,但此黃非彼黃也。原來,清代之前的黃袍被稱為“柘黃袍”,而清代的黃袍被稱為“明黃袍”。柘黃取之于柘木,而明黃取自梔子的果實。
柘樹是我國著名的名貴樹種,它的邊材是淺黃褐色,芯材為淺紅褐色,紋理細膩、清晰,手感溫潤,獨具天然之美。由于柘樹生長十分緩慢,極難成材,故其芯材尤為珍貴和稀有。用這種樹木提取的染料叫“柘黃”,用柘黃染出的織物在月光下呈泛紅光的赭黃色,在燭光下呈現(xiàn)赭紅色,其色彩很是炫人眼目,所以,自隋代以來柘黃色便成為皇袍的御用之色。
用柘木汁染成的黃色是一種杏黃色,而用梔子等染成的黃色是明黃色。梔子果實中的黃色素為一種直接染料,主要成分為藏紅花素和藏紅花酸。到清代時,統(tǒng)治者開始將“明黃色”作為帝王的御用之色。
(劉顏敏摘自《百科知識》2013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