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
早晨,阿風又想賴床。
媽媽說:“那就再睡5分鐘好了?!?/p>
阿風說:“不要!我要一直睡,一直睡,一直睡!”
媽媽說:“這樣你就不能出去玩了。你告訴媽媽,你還想再睡幾分鐘?”
阿風眨巴眼睛,想了會說:“2分鐘!”
媽媽忍不住“撲哧”一聲笑出來:“好的。”
阿風看到媽媽的笑,覺得不對勁,立刻改口:“不是,不是,是5分鐘?!?/p>
媽媽繼續(xù)笑著:“好,5分鐘后我們起床!”
孩子反抗的“5分鐘”和他最后爭取到的“5分鐘”,在我們眼中是一樣的5分鐘,我們忍不住要笑話孩子了——抗爭的結果不過是同樣的5分鐘。
但在孩子的心里這兩個“5分鐘”卻有著迥然不同的意義。
前一個“5分鐘”來自媽媽的要求,后一個“5分鐘”是思考后自己作出的決定,所以,阿風欣然地認同了第二個“5分鐘”。在這個“5分鐘”到來后,他沒有賴皮,沒有討價還價,爽快執(zhí)行了自己的決定。
對于媽媽而言,我多花了1分鐘和孩子對話,聆聽了他的想法,省去了強制孩子起床的麻煩和糾結,避免孩子的哭鬧和反抗,雙方都有了一個“愉快的早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因為自己的忙碌,而不斷催促孩子,不加思考地對孩子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忘了給孩子自我思考、自我要求的空間與時間,甚至粗心地認為孩子還不具備有作決定的能力,忽視了孩子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獨特個性的人。自上而下地教育孩子、要求孩子、引導孩子、拽著孩子往前跑,是很多父母的常態(tài)。
不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不理解孩子的思維方式,一切想當然地把要求付諸孩子時,我們的親子關系猶如逆水行舟,焦慮與沖突就產生了!爸爸媽媽會說:“不可能每個父親母親都是兒童心理學家,都了解孩子需要什么?!?/p>
不懂沒關系,最好的方法是——
1. 遇事“退后一步”,聽聽孩子的想法,他到底要什么。
2. 要有明確的意識,讓孩子自己作決定。
讓孩子作決定,傳遞給孩子的是什么信息呢?
一、這是你自己的事情
不管是起床、吃飯、刷牙,還是看書、整理玩具,這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是孩子的需要,不是爸媽的要求。譬如刷牙是為了保護自己牙齒,不被蛀蟲吃掉;整理玩具是為了下次更快地找到它……
提示:
* 孩子發(fā)生問題,如找不到玩具等,就是你傳遞信息的好時機。
* 父母要做的是幫助和提醒孩子了解“作決定的原則”,如,晚上睡覺前整理玩具、喝奶、刷牙、講故事,孩子可以自己安排順序,但有一點必須要堅持——刷牙必須在喝奶的后面。
二、你需要承擔什么
決定就是一種承諾。作了決定,就必須承擔責任。違背,就可能失去作決定的自由并承擔相應的后果。說好5分鐘后起床,如果繼續(xù)賴床,媽媽就會把你強制拉起來,哭鬧也不會得到妥協。
讓孩子作決定,可以幫助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個性,建構個人行為原則,形成自律。只有真正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心理成長。
觀點:
人的成長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倦怠,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不知道自己該為什么而努力。如果教育只是一味地輸入,孩子就成為了一個被動的容器,很容易就會迷失自我,停滯成長。
多花點時間與耐心,多一點機會讓孩子自己作決定、自己承擔后果,換來的是孩子更好的成長——步子更穩(wěn)、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