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康隆
魚在侗家人的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至于在侗族社會中有“無魚不成禮”“無魚不成祭”“識魚來認族”的說法。
無魚不成禮
每逢過年過節(jié)或是操辦紅白喜事,侗家招待客人的第一道菜就是酸魚或燉魚。進餐后,主人敬客人的第一輪菜也是魚制品,讓客人慢慢地品嘗,以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人情往來、互贈禮品,魚品被視為最體面了。如給小孩辦滿月酒,外婆家送來的諸多禮品中,鮮魚和酸魚是必備的;男女青年訂婚,男方要托一位中年婦女帶上腌酸魚以及雞鴨到女方家去下聘禮;辦結(jié)婚喜酒,除了宴席上有魚制品外,在新娘回門那天,新郎還要給新娘家以及其家族各戶送大片腌酸魚、大團糯米飯;辦老人壽酒,女婿要給岳父或岳母送幾條腌酸魚和若干糯米酒;造房進新屋吃酒,親戚朋友都要帶腌魚前來祝賀。
男女青年社交活動的開宴也要有酸魚,如侗族大型的約會有土王節(jié)坡會、四月八坡會;小型的約會有正月、二月上山砍絞紗細竹,三月摘茶泡,五月摘楊梅,六月吃李子,七月吃梨子,十月吃板栗,還有挖“眾地”等活動,這些活動都是青年男女上山談情說愛的大好時機。一般是男方發(fā)出邀請,女方備足晌午飯。在這種場合,飯包里有“龍肝鳳肉”也比不上腌味得體,而腌味中又是酸草魚最為體面,這是侗族人勤勞、富有、手巧的標志。
無魚不成祭
侗家人從呱呱落地的嬰兒到古稀過逝的老人都以魚作為頭等祭品。嬰兒滿6個月那天,嬰兒的母親要在爐火正旺的火塘邊擺上一盆盛有幾條活魚仔的清水、一團糯米飯祭拜保佑幼兒的“奶奶”(侗族女神),然后要給嬰兒灌一匙魚湯來開葷,以祝愿小寶寶日后像小魚兒那樣活潑可愛。
若是小孩夭折,家人也要給死者手里捏著或口里含著一塊包有酸魚的糯米飯,以示不做餓鬼、不來捉弄家人。給老人辦喪事要求更為嚴格、更為講究。喪葬期間,死者親屬可以吃魚,但是禁食其他肉類;兒孫守孝,一定要在死者靈牌前供上酸草魚或新鮮魚、豬肉、糯米飯團,以慰亡靈;送殯出葬,兒孫和女婿要在棺木前擺上酸魚、酸肉、糯米飯,以作為告別亡靈的供品。祭祖活動如祭薩、祭神、還愿等也都少不了魚。
大年初一早晨,家家戶戶都要吃魚,預兆新的一年里喜慶有余、五谷豐登、魚類肥大。大年初一吃魚要先由家里的長輩品嘗,然后依輩分和年齡大小逐一而食,年紀小的最后吃,必須人人都能吃到。倘若哪個頑皮的小孩不吃魚,全家人都會為此感到不高興。
識魚來認族
侗族認親或認族,先要問對方知不知“一腳踩三鯉”。如果答得對便認你為同族親人;如果答不出來,便被認為其中有詐。那何謂“一腳踩三鯉”呢?這還得從唐末宋初侗族的祖先“飛山蠻”的三鯉魚共頭的圖騰說起,這是侗族祖先不忘魚的養(yǎng)育之恩和對魚神的尊敬以及象征民族團結(jié)的圖騰。侗家村民把這個圖騰畫刻在鼓樓、風雨橋、門樓、住房等建筑物上;還有人將其繡在枕頭、被單或背帶上;特別是將其刻在每座橋頭鋪路的青石板上,行人踏石板過橋進村,都要“一腳踩三鯉”。若不知道其中的奧秘,就不會認你為親人。可見,魚與侗族祖先有著某種深刻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魚的象征意義
在侗家人的眼中,魚并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魚,它在侗族社會中獲得并具有更加神秘的意義。正是因為侗族人對魚有著深厚的感情,因此作為侗族民間“自治條例”的“侗款”中,對偷魚者的處罰常常比犯其他罪行者更重。
在侗族村寨的鼓樓和風雨橋中央的椽木上,多繪有一個“太極圖”。不過這里的太極圖不是道家所理解的黑白更替、陰陽對轉(zhuǎn),而是兩魚相交、生命繁衍,象征萬物萌生,所以侗家人把它繪在神圣的鼓樓和風雨橋的椽木上,以供后人時時瞻望和供奉。
在語言上,侗族村民把始祖母與魚稱為“薩”,為同一稱呼。薩在侗語里除了有始祖母和魚的含義外,還用來指稱已婚的婦女,諸如“老奶奶”“婆婆”“妻子”之類。在侗族社會中把魚與已婚的婦女聯(lián)系起來,這便使魚有了更深層的象征意義。
魚即“薩”,是婦女、生殖的象征。
聞一多在《說魚》中對以魚喻性、喻偶、喻婚、喻生殖等有過精辟的論述:“為什么用魚來象征配偶呢?這除了它的繁殖功能,似乎沒有更好的解釋,大家都知道,在原始人類的觀念里,婚姻是人生第一大事,而傳種是婚姻的唯一目的,這在我國古代的禮俗中表現(xiàn)得非常清楚,不必贅述。種族的繁殖既如此被重視,而魚是繁殖力較強的一種生物,所以在古代把一個人比作魚,在某一意義上,差不多就等于恭維他是最好的人。”
魚象征著侗族的團聚。
侗家人好養(yǎng)魚,每家每戶都有一個或幾個魚塘,在魚塘中要建一個魚窩,供魚類生殖、聚合、防范天敵。這種魚窩使魚得以生息繁衍,侗家人要得以生息繁衍,也要建造自己的“窩”,因此在侗族社會中有“建寨要先建鼓樓”的習俗。鼓樓的造型頗有點像魚塘里的 魚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就是侗家人集體的一個“窩”,是侗家人的一個聚合的場所。這在侗族《古歌》里有很明確的說明:“鯉魚要找塘中間做窩,人們要找好地方落腳;我們祖先開拓了‘路團寨’,建起鼓樓就像大魚窩。”
鼓樓還用于人們節(jié)日聚會、平時小憩和娛樂。老人們在此閑坐擺古,年輕人在此聚會學歌唱歌、聽老年人傳播各種知識等。鼓樓就像魚窩把魚聚合起來一樣把侗家人聚合起來,也正如侗歌里所唱的那樣:“魚兒團聚在魚窩里,我們侗家團聚在鼓樓里。”
魚反映出侗族社會的歷史進程。
魚是最先養(yǎng)活侗族先民的食物之一,在水稻還沒有得到發(fā)展之前,侗族先民以食魚為主,從侗族的諸多傳說中也得到不同程度的說明。最初,魚僅僅是作為一種最基本的生活資料而備受侗族先民厚愛并加以崇拜,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侗族人對魚的特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認識,并漸漸地輸入了生殖崇拜和圖騰崇拜的觀念和文化內(nèi)涵。時至今日,人們賦予魚的各種觀念和文化象征,在侗族社會中還有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反映。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