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生肖馬的來歷
傳說古時的馬有雙翅,叫天馬,它地上會跑、水中能游、天上能飛,是一種極有威力的動物,后來它在玉帝殿前做了一匹御馬。天馬因玉帝寵愛,漸漸驕橫起來,時常胡作非為,一日,天馬溜出天宮,直奔東海要硬闖龍宮。守宮門的神龜及蝦兵蟹將一齊阻擋,天馬惱羞成怒,飛腿踢死了神龜。此事告到天宮,玉帝便下令削去天馬雙翅,并壓在昆侖山下,300年不許翻身。
200多年后,人類始姐——人祖,要從昆侖山經(jīng)過,天宮玉馬園的神仙便給天馬透了信,并告訴天馬如何才能從山下出來。當人祖經(jīng)過時,天馬大喊道:“善良的人祖,快來救我,我愿同您去人世間,終生為您效力。”人祖聽了,生出同情之心,便依天馬所言,砍去了山頂上的桃樹,只聽一聲巨響,天馬從昆侖山底一躍而出。
天馬為了答謝人祖救命之恩,同人祖來到人世間,終生為人祖效勞。平時耕地、拉車、馱物、任勞任愿;在戰(zhàn)時,披甲備鞍,征戰(zhàn)沙場,同主人出生入死,屢建戰(zhàn)功。從此,馬和人就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當玉帝準備挑選十二種動物作為生肖時,馬成了人類最推選的動物之一。玉帝也因馬立功贖罪,有助于人而允許馬當上了生肖。
馬是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七、與十二地支配“午”,故一天十二時辰中的“午時”(中午11點至下午1點)又稱“馬時”。依據(jù)道士的說法,中午太陽當頂陽氣達到極點,陰氣漸漸增加,在陰陽換柱之時,一般物者躺著休息,只有馬還習慣站著,甚至睡覺也站著,從不躺著,這樣,午時就屬馬了。
龍馬淵源
民間傳說固然是虛構的,但事實上馬的起源確實很早,傳說馬和龍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相信大家還記得西游記里唐僧的坐騎——白龍馬,其實是西海龍王的兒子,因為犯了死罪,變成一匹白馬,保護著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吨芏Y》上說:“馬八尺以上為龍”;《山海經(jīng)》里講:“馬實龍精”,意思就是龍成了精就是馬。
在我國漢代流行龍的畫像,當時許多畫龍像的作者,勾勒出龍的形象,便是馬首蛇尾。馬首作為龍首,可見馬類在龍的形象中占有非常顯著的地位,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雖然漢代馬首蛇尾的龍像相當流行,但其實早在周代遺存至今的陶瓷器,殷代遺存至今的某些銅器、石刻,上面的龍像也是馬首蛇尾。并且在甲古文中也可發(fā)現(xiàn)其痕跡,甲古文中的某些龍字,其狹長的頭部極似馬首,足以證明很早以前龍頭就是馬首了。
人們常把馬看作是人類的吉祥物,將龍馬精神放在一起推崇。按《中國成語大詞典》解釋:龍馬,是指傳說中的駿馬。龍馬精神,就是像龍馬一樣精神,形容健旺非凡的精神。
生產(chǎn)力和財富的象征
4000多年前的先民已經(jīng)開始有意識地養(yǎng)馬,在生產(chǎn)力落后的年代,馬的地位舉足輕重,古人以“馬牛羊雞犬豕”為六畜,而馬居其首。從人類告別漁獵時代,進入農(nóng)耕社會,馬就成為人類優(yōu)先飼養(yǎng)的動物。馬是先民不可缺少的幫手,或者說馬就是生產(chǎn)力的標志。它耕地拉車,馱物乘騎,為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良好的物質(zhì)資源。
冷兵器時代,馬是戰(zhàn)爭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了連年不休的廝殺征戰(zhàn),立下了數(shù)不勝數(shù)的汗馬功勞。人與馬所組成的騎兵部隊是最具威懾力的軍事力量,幾千年的刀光劍影中無數(shù)匹馬和人一起創(chuàng)造歷史。成吉思汗的鐵騎橫掃歐亞兩大洲時,讓人們更深刻地認識到,沒有任何動物像馬這樣深入地影響著人類的歷史。
馬的精神
馬具有高尚的品德。馬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用自己善跑的四蹄和頑強的耐力,不畏艱難險阻、不辭千辛萬苦,征服萬山千水,盡職盡責為人類服務。據(jù)傳,有古人乘馬出行,墜入山澗而不得出,其坐騎非但未乘機逃逸,反而將韁繩垂下,主人借此而脫離險境,從而留下“馬有垂韁之義”的千古美談。同樣《三國演義》中,關云長夜走麥城被東吳捉拿迫害后,久隨關公的赤兔馬也效仿主人,忠心耿耿,絕食而死。昔日沙場之上,多有戰(zhàn)馬金瘡累累,但仍奮力拼搏,終致力竭而亡,因此,不乏以將軍之禮而葬之者。
馬一向自強不息。其表面性情溫順,然而與同類競爭時多不甘落伍,賽馬場上不乏力盡筋疲,倒地猝死的強者。馬雖默然無語,但大都不屑于避重就輕、貪生畏死,而是勇往直前、義無返顧。
人才的隱喻
好馬日行千里,然千里馬十分難得。古人常以千里馬比喻杰出人才,其中最著名的典故是出自《戰(zhàn)國策》中“千金買骨”的故事。昔日燕昭王欲招納賢才,郭隗以千金買千里馬之骨喻之,并獻計筑黃金臺以招攬人才,終致天下賢士趨之入燕。
馬像征著人才,所以善相馬的人又稱為伯樂。早在商代,已有職業(yè)的相馬人。其中的佼佼者,被人譽為伯樂。伯樂本是星名,古人認為此星主管天馬,所以將擅長相馬術的人也稱為伯樂。久而久之,伯樂被人格化,直到今天,人們?nèi)园鸦垩圩R俊杰的人比作伯樂。
民俗和文化的載體
馬在人類歷史中的重要作用,使它在人類文化中留有許多印跡?!掇o源》收有“馬”和以“馬”為偏旁部首的字151個,如此豐富多彩的與馬有關的字,已足以說明馬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由馬而生發(fā)的成語和熟語還流傳在人們的口頭和文章中。比如 “老驥伏櫪”語出曹操,比喻人雖老壯志猶在;“青梅竹馬”出自李白《長干行》,形容男女兒童的友誼;“塞翁失馬”典出《淮南子》,指壞事可以變好事。
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馬的價值遠遠超出代步、耕田、拉車、征戰(zhàn)等實用范疇,而升華為文化藝術領域的多重意義。在畫家和文學家的筆下,馬則千姿百態(tài),風流萬種。徐悲鴻筆下《六駿圖》中的烈馬橫空出世,嬌健灑脫。《前后漢演義》中西楚霸王項羽的戰(zhàn)馬,縱橫馳騁,在千軍萬馬之中如入無人之境,所向披靡……演繹出一曲俠肝豪膽的傳奇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