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行為顯示位格”
——卡羅爾·華迪卡的哲學人類學述評

2014-01-21 21:55周蘭蘭
關(guān)鍵詞:人類學意愿哲學

周蘭蘭

(吉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四平,136000)

“行為顯示位格”
——卡羅爾·華迪卡的哲學人類學述評

周蘭蘭

(吉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四平,136000)

“行為”是卡羅爾·華迪卡哲學人類學的核心概念。“行為顯示位格”是他的基本主張,包括兩層含義:行為和意識是人之為人的根本;人成為人需靠行為的“超越”與“整合”。“超越”指人因其自由行動而能超越限制,借著自我決定來完成自我;“整合”是對人本體論意義上的統(tǒng)一的維護??_爾·華迪卡的哲學人類學顛覆了笛卡爾以來的理性主義傳統(tǒng),重建了思考對象與思考過程本身之間的聯(lián)系。

卡羅爾·華迪卡;個體的人;行為;超越;整合;哲學人類學

卡羅爾·華迪卡(Karol Wojtyla)是20世紀的波蘭哲學家,他最主要的哲學貢獻即是對于作為道德主體的人的討論,即他的哲學人類學思想。華迪卡早年受到托馬斯主義哲學傳統(tǒng)和現(xiàn)象學研究方法的深刻影響,其最具代表性的哲學人類學著作《行動的人》一書被收入到《現(xiàn)象學研究年鑒》系列叢書中。也正是由于其現(xiàn)象學風格,華迪卡在哲學人類學的研究領(lǐng)域中成為一個相當重要的人物。華迪卡的哲學人類學立足于“行為隨本性”( Operari sequitur esse)這一哲學諺語,他堅持人的存在產(chǎn)生了行為(action),反之,行為也是揭示和理解人的基礎(chǔ)。[1](260)鑒于此,他提出了“行為顯示位格”(action reveals the person)的思想?!靶袨轱@示位格”顛覆了自笛卡爾以來的理性主義傳統(tǒng),將“我思故我在”反轉(zhuǎn)成“我行動因此顯明了我作為整體的實存”。作為導出“行為顯示位格”的前提,華迪卡認為,行為和意識是人之為人的根本,人是行為的主體,行為能揭示人,而意識則從內(nèi)在層面上使人的本體概念更為確定。對人(person)在其行為中的超越(transcendence)和整合(integration)的分析和討論為我們展示了“行為顯示位格”的具體方式。

一、行為的主體

華迪卡將行為作為人的動力(dynamism)的一種形式,指出行為能使我們認識到人是個體的主體,而這種行為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他指出,當我們試圖通過行為來理解人的主體性時,我們需要注意到意識(consciousness)之于人的主體性的特殊重要性[1](225-226)。人是通過意識的作用來展現(xiàn)自身的,同時意識也能把握本體與人自身之間的關(guān)系。華迪卡正是通過對意識的分析揭示他哲學人類學的核心概念“行為”的主體——“我”(I)。

華迪卡區(qū)分了意識的兩個截然不同的功能和要素,即意識在行動的人里面的“反映功能”(reflecting function)和“反身功能”(reflexive function)。首先,意識的“反映功能”是如實地反映出人意識中所發(fā)生的一切,這種反映功能為人的經(jīng)驗和行為提供了一種內(nèi)在視角,包括做什么以及如何做。華迪卡指出,“意識的這一功能不僅反映而且也以它獨有的特殊方式進入到它所反映的對象之中,從而在人自身(person’s ego)內(nèi)總結(jié)或把握它。”[2](34)意識在這個過程中要對人自身敞開,華迪卡認為,這是通過人的自知(self-knowledge)實現(xiàn)的。顧名思義,自知就是人對自身的存在和行為的認知,自知作為認知的一種形式具有認知行為的目的性結(jié)構(gòu)。自知與意識是相互影響和互為條件的,同時自知是先于意識的,它為意識的反映功能提供基礎(chǔ),形成了意識的內(nèi)容進而標記出意識反應(yīng)的界限。華迪卡認為自知是人的自我意識的基礎(chǔ):“……當人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他也知道自己正在行動,而且,他知道他是有意識地在行動。自知使得它的客體,不僅指人和行為,而且還有作為存在的人,意識到自身以及自身的行為,這種意識是經(jīng)過自知客觀化的……人自知自己是有意識的存在,也正因為這種自知,他知道對自身存在和行動的意識?!盵2](37)

僅有意識的反映功能是不足以構(gòu)成人的經(jīng)驗的,華迪卡指出,“意識還需要在經(jīng)驗中有一個對主體的特殊的反轉(zhuǎn),正是通過這種反轉(zhuǎn)我們可以強調(diào)經(jīng)驗者自身的“主體性”(subjectiveness)”[3](44),這種對主體性的經(jīng)驗就是意識的反身功能。在華迪卡看來,這種“自反性”(reflexivity)引導意識回到主體,在意識的這種特別要素中,通過意識反映出來的正是經(jīng)驗中的人所特有的。意識的反映功能將人自身顯明為一個客體,而意識的反身功能則將這個客體經(jīng)驗為一個主體??梢钥闯觯谌A迪卡看來,自反性開啟了經(jīng)驗的一個新維度,只是這一維度不適合人的外在經(jīng)驗,而只適用于人的內(nèi)在經(jīng)驗。在內(nèi)在經(jīng)驗中,自反性建立了對主體性以及對人自身的經(jīng)驗,而在這個過程中,意識的反映功能仍然客觀地遠離經(jīng)驗的主體。華迪卡還認為,自反性的概念是對本體(suppositum)的形而上學概念的局限性的彌補?!氨倔w”一詞說明了人是存在和行動的主體,但人卻沒有對自身作為一個特定主體的經(jīng)驗,意識的自反性考慮到了這一問題。這是對“本體”概念的超越以及對自主的個體含義的提升,即是華迪卡的“我”的概念。這個“我”的意義非常豐富而廣泛,除了本體的含義還加上了經(jīng)驗主體性的要素,華迪卡認為,“我”在我有形的個體中經(jīng)驗到了我自身(‘I’experiences my own ego in my concrete person),這“我”是唯一而真實的、確定的及肉體的存在,當然也包括道德和精神的現(xiàn)實。[2](45-46)

綜上所述,華迪卡的分析表明:意識從內(nèi)在層面顯明了“我”作為人的存在與行為的主體的特殊性和確定性,意識的反映功能闡明了人作為主體及自知對這一主體的認知和客觀化的問題;而意識的反身功能則將人自身經(jīng)驗為人自己的經(jīng)驗和行為的主體。

二、人在行為中的超越

在現(xiàn)象學中,“超越”指個體的人在對外在的客體的認知的或自愿的行為中克服自身意向性的能力。對胡塞爾而言,這還包括對某一事物的經(jīng)驗敞開自己,同時這外在的事物也顯明自身的本質(zhì);而在舍勒那里,對價值的經(jīng)驗也是如此,即人向價值的經(jīng)驗展開自己,同時價值也以同樣的方式顯明自身[3](57-58)。華迪卡承襲現(xiàn)象學的超越概念并有所發(fā)展,他提出了“橫向的超越”(horizontal transcendence)和“縱向的超越”(vertical transcendence)之分。橫向的超越是人通過認知的和自愿的行為超越自身的限制進而達到外在的客體,而縱向的超越是趨向人自己內(nèi)在的、不可約化的核心(interior,irreducible kernel)的超越。華迪卡主要關(guān)注縱向的超越。華迪卡指出,縱向超越通過人的“自我擁有”(self-possession)、“自我管理”(self-governance)和“自我決定”(self-determination)而實現(xiàn)。

從詞源學上考慮,擁有(possession)一詞源自兩個拉丁詞potis和sedere的結(jié)合,potis意為“有做某事的能力”[4](1418),sedere則為“坐下”[4](1724)之意,因而從字面而言,possession意指坐下的能力,將之用于表示財產(chǎn)時,即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擁有,表示“我坐在這里,這就是我的土地”。而當用其指人自身時,self-possession則意為“我是我自己行為的中心”。詞源學的考察告訴我們,“自我擁有”一詞包含了這樣一種思想,即每個人在自我中都有一個主宰和中心,因而人的行為都源自這個中心的主權(quán)。正如華迪卡所說:“只有當人擁有了自身,并同時是他自己的獨一而排他的擁有,人才成之為人?!盵2](105)當然,人的生理功能諸如消化食物、心臟的跳動等都不在自我擁有的范疇內(nèi),自我擁有是指人的有意識的行為,它與人的意識緊密相連。華迪卡接受了中世紀哲學家對此的表述,即persona est sui iuris, 意為“人是他自己的法則”[3](53)。

對于“自我管理”,華迪卡說:“因為人管理自己的能力是他特有的本性,因而它是以人的自我擁有為條件的?!盵2](107)只有當人是自我擁有的,他才能管理自己。管理即是控制或命令之意,因而,自我管理指為人“自身”(self)提供規(guī)則并用之指導行為。華迪卡為人自身提供了一個關(guān)于人的三種“動力”(‘dynamisms’)的解釋。他認為在人自身內(nèi)有三種動力,他們是人精力的源泉:即主管人的成長與發(fā)育的植物性動力(vegetative dynamism)、作為人的激情與情感源泉的精神性動力以及適合人的自由本性的第三種動力。他指出,正是由于這第三種動力,人才能經(jīng)驗到人性的行為,而不僅僅是那些發(fā)生在人身上的事情。自我管理就是管理人的動力及精力的能力。

人的“自我決定”是以自我擁有和自我管理為基礎(chǔ)和前提的,只有當人能有意識地把握自己、管理自己時,才能做出自我決定。華迪卡這樣定義“自我決定”,即“發(fā)生于主體身上的行為與主體的行為之間的顯著差別允許我們轉(zhuǎn)而發(fā)現(xiàn)一個要素,這個要素即是在人的廣泛經(jīng)驗中能夠果斷地將人的行為與那些僅僅是發(fā)生于人的行為區(qū)分開來,我稱這個要素為自我決定。”[5](189)可見,理解自我決定的核心要素就是人的行為,在這樣的行為中人是具有自我意識的行動主體。人的自我決定的經(jīng)驗可以概括成這樣一個短語:“我可以做但卻未必要去做?!?I may, but I need not.)華迪卡認為,理智(intellect)和意愿(will)都在人的行為中起作用,一方面,人在行動時有認知的要素,在“我可以做”(I may)的經(jīng)驗中,個體在一定程度上知道要選擇什么。而另一方面,選擇不是由理智決定的,“但我未必去做”(but I need not)的經(jīng)驗表明認知不是決定性因素,意愿才是。理智作為意愿選擇的條件,能知會意愿在眾多的選擇中哪個是明智的選擇,但是最后還是意愿來做出選擇??梢?,人的意愿是自我決定的核心和實質(zhì),華迪卡指出,“自我決定通過意愿的活動發(fā)生”[5](190),并且,他將意愿視作人的靈魂的核心。雖然意愿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不僅有認知的因素,也有情感的、社會的、文化的以及生理的因素,但是,華迪卡指出,這些都不是決定性的因素,意愿是自己決定自己的。

當人運用自我決定時,在人的行為中既有主觀因素又有客觀因素。因為一方面,經(jīng)由“我可以做但未必去做”而做出的決定是源自人的內(nèi)在選擇的,因而每個行為都有主觀因素,并且這個主觀因素是不能傳達的,因為僅僅通過對人行為的經(jīng)驗觀察是不能理解人的主觀意愿的。另一方面,人的行為還包含一個客觀因素。事實上,人的行為會帶來兩重效果:首先,人的行為都有外在的影響,因為意愿選擇行動并且這行動切實執(zhí)行,它必然帶來客觀的影響;其次,華迪卡指出還有另外一種影響,他堅持亞里士多德-托馬斯主義哲學的傳統(tǒng)立場,并運用存在主義和人格主義的思想做了重新闡述,認為人行為的實施不僅改變了客觀世界,實施行為的人也被改變了。按照托馬斯主義傳統(tǒng)的理解,當人實施行為時,這行為改變了世界,也通過實現(xiàn)人的本性而改變了行為的實施者。對托馬斯而言,每一個行為都是實現(xiàn)人的本性的一種努力。總之,人的行為中既有個人的和主觀的因素,也有對外在世界的客觀影響,還有人通過主觀選擇而對自身的客觀塑造。任何行為都不僅僅是改變世界的一種選擇,也同時是改變?nèi)说囊环N選擇,如此一來,華迪卡總結(jié)道:“人通過他的每一個行為而被客觀化了?!盵2](115)

通過上述對人的自我擁有、自我管理和自我決定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人的行為是由人的意愿決定的,這意愿不能簡單地被約化為人的經(jīng)驗,而是人存在的核心,是人形成自身并趨向完滿的關(guān)鍵要素。意愿是源自人之內(nèi)在的稟賦,正是因為這意愿,人才能擁有自己、管理自己并按照自己的決定去行動,人也因而就具有了人性尊嚴(human dignity)。意愿的稟賦使得人能與他人區(qū)別開來并且因其內(nèi)在的尊嚴而成為唯一的存在。

在華迪卡看來,人在行為中的縱向超越中包含一種提升人以趨向最高價值,尤其是真理(truth)的意味,即在縱向的超越中,人自身是按照真理在行動。因為人通過行為表達自己的主觀意愿并顯明自身,現(xiàn)象學對縱向超越的描述則指向了對人行為中所包含的自由(freedom)的一種更為深入的理解。自由在人的發(fā)展框架中顯得尤為重要,華迪卡認為,自由構(gòu)成了人德行好壞的根本要素,對人的道德發(fā)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同時,自由作為自我決定的基礎(chǔ),不僅構(gòu)成了人的行為的框架,而且將這種行為與發(fā)生于人的行為區(qū)分開來。按照華迪卡的觀點,自由即意為“人主要依靠自身來實現(xiàn)主體的行動”[2](120),華迪卡甚至將自由等同于人的自我決定,他說道:“自由是適合人的,人的自由源自意愿,并將自由顯明是與自我決定等同的……”[2](115)人能夠自我擁有、自我管理及自我決定,因而人是按照自由意志(free will)在行動,并且是對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負責的,同時,人也是通過在行為中做出抉擇因而塑造自己和成就自己的??傊?,人是按照真理的標準自由地做出選擇因而成為自由的人。華迪卡認為,人由于通過自己的選擇而成就自身,因而人是具有道德屬性的。美好的行為顯明了實施行為的人的良善,同時,這一行為又能繼續(xù)塑造人的良善。這里有一個關(guān)于善的標準的問題,華迪卡在他的論述中沒有詳細論述,但是他的核心思想是:朝向真理的行為就是好的行為,依照真理的標準成長的人就是善良的人。[3](58)

三、人在行為中的整合

人的縱向超越是對至高價值如善和真理的呼求的回應(yīng),縱向超越雖然能指導人的行為朝向善和真理,然而這一活動本身不是遠離人自身的。華迪卡認為,僅僅有超越是不夠的,他指出:“人的超越僅僅是個人動力(dynamism)的一個方面,它只展示了其中的一個極點,與它同時發(fā)生的還有人主體性的統(tǒng)一以及人自我擁有和自我管理的整體結(jié)構(gòu),這就顯示出我們所要討論的整合了?!盵2](191)由此,他提出了人的行為的整合(integration),在他看來,整合與超越是互補的,并且二者都是人行為動力的必要方面和要素。整合試圖維護人本體論意義上的統(tǒng)一,華迪卡將人在行為中的整合“定義為對人的整體行為中的身體反應(yīng)(somatic reactivity)和心理情感(psychic emotivity)的介紹,人的整體行為即人的超越和主體有效的自我決定的統(tǒng)一”[6](151)。如果說在超越中,人越過了自身的限制而達到外在,那么在整合中,超出的部分將被引回到人自身。華迪卡從身體(soma)和心靈(psyche)兩方面詳細探討了人在行為中的整合。

華迪卡首先分析了人的身體,他指出可以從內(nèi)在的和外在的兩個維度理解人的身體,并強調(diào):“身體是物質(zhì)的,是可見可感知的現(xiàn)實,接近身體首先是從‘外在’入手。人身體的外形首先決定了他看起來是什么樣的,其次,它也對個人的外觀以及他得出的明確印象有決定性的影響。因而,我們可以認為,人的身體是由不同的部分組成的,每一部分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職?!盵2](200-201)除了外在方面,身體也同樣具有內(nèi)在方面以協(xié)調(diào)身體的各個器官,而身體的整全性是人表達自身的媒介。華迪卡強調(diào),正是因為身體,人成為自然的一部分,因而與自然的其他部分,尤其是動物們有很多相似之處和緊密聯(lián)系。他將人身體的動力機制描述為應(yīng)激反應(yīng)的,即能對外在的刺激產(chǎn)生反應(yīng),而這種應(yīng)激反應(yīng)是不依賴于人的自我決定的,因為其根源不在于人的意愿而在于人身體本能和自發(fā)的反應(yīng)。身體的反應(yīng)不是人的行為,因為它是在自然層面發(fā)生的并往往是在意識之外進行的,華迪卡總結(jié)道:“……身體似乎有自身的一個獨立的‘主體性’,即不受本體論意義上的整全人的任何影響。然而,這種主體性僅僅在這種意義上存在,即身體是反應(yīng)的唯一主體。因而,身體的這種主體性是反應(yīng)的、植物性的并且是意識之外的?!盵2](212)雖然身體的反應(yīng)不是人的行為,但是它在人行為的整合中仍然起著重要作用。在華迪卡看來,整合過程的目的就在于將人身體的主體性與人的有效的、超越的主體性相匹配,在這個過程中,人身體的反應(yīng)就成為了人的自我擁有、自我管理和自我決定的一部分。

除了人的身體,華迪卡還分析了人的心靈。在他的人類學范疇內(nèi),心靈一詞指那些對人的生命的顯明,這些顯明就其自身而言是非身體和非物質(zhì)的[6](135)。雖然心靈不是身體的,但是它卻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身體并以身體的反應(yīng)作為存在條件,因而身體與心靈之間有著非常復雜的依存與合作關(guān)系,不能將二者作為兩個獨立的存在來理解。華迪卡強調(diào),人心靈的官能都是內(nèi)在的和非物質(zhì)的,雖然依賴于身體,但是卻不能約化為身體。他將身體定義為是反應(yīng)的,將心靈定義為是情感的(emotive)。身體的反應(yīng)是身體對外界刺激進行反應(yīng)的能力,情感活動似乎也是對外在刺激的反應(yīng),但是在情感活動中,外在刺激對人之內(nèi)在的影響超越了純粹的身體反應(yīng),并且產(chǎn)生了感覺(feelings)。在華迪卡看來,身體與情感的主要區(qū)別在于,身體的沖動并沒有超過身體的潛能,而在感覺中,身體的這種潛能無論是在特性上還是本質(zhì)上都被超越了。他指出:“感覺和知覺使得人源自并超越了前面提到的‘身體的主體性’,而這種‘主體性’本身是與身體的反應(yīng)緊密相關(guān)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被意識記錄的,而以身體為基礎(chǔ)并與感覺一同出現(xiàn)的心靈的主體性,則已然包括在意識之中。”[2](228)按照他的觀點,感覺能使得人身體的活動存在于意識的反映功能和反身功能中,正是通過感覺,人才能經(jīng)驗自己的身體,例如,人有時是通過疼痛的感覺經(jīng)驗到自己的內(nèi)部器官,例如胃或是肝等??傊杏X成為人身體無意識的活動與人的意識之間的橋梁。[6](136)感覺使得人不僅經(jīng)驗到自己的身體,而且也同時經(jīng)驗到其他人和周圍的事物,華迪卡強調(diào),通過意識的反映功能而產(chǎn)生的各種感覺形成了人對自身存在以及對世界存在的經(jīng)驗。華迪卡還堅持認為,人的感覺是直接指向價值的,人的自我感覺(self-feeling)顯明了其與眾不同的本質(zhì)特征和價值因素,如人們常常表達“我今天感覺很好”或“我感覺不好”[6](137),這種對價值的情感經(jīng)驗應(yīng)當屬于人的理智對于客觀事實的價值認知的一部分。他還強調(diào),“人在行為中的整合本質(zhì)上是關(guān)于真理的,因為只有真理才能使人真正自由地進行自我決定。因而,對價值的經(jīng)驗,作為人的感覺的功能之一,必須是從屬于真理的。感覺與事實的聯(lián)合是經(jīng)驗價值的必要條件,只有在這樣的經(jīng)驗基礎(chǔ)上,人才能做出真正的選擇和決定。”[2](233)人的感覺不是價值的全部評判標準,也不是個人經(jīng)驗價值的唯一基礎(chǔ),感覺必須與事實關(guān)聯(lián)起來,只有這樣,人才能真正地形成自己的獨特人格。

總而言之,華迪卡從身體反應(yīng)和心理情感兩方面論述了人在行為中的整合,以此為基礎(chǔ)著重分析了人的身體和心靈。關(guān)于人的身體,華迪卡指出,在人的主體性框架之內(nèi),身體在一定程度上擁有自己獨特的“主體性”,即應(yīng)激的、植物性的以及外在于意識的的主體性。然而,整合過程的目標就是要將身體的這種應(yīng)激反應(yīng)的主體性與人有效的、超越的主體性匹配起來。關(guān)于心靈,華迪卡則指出,人的感覺和情感必須要通過真理的主體化而在主體的自我決定中進行整合,他堅持只有真理才能使得行動者得享自由和實現(xiàn)超越。

華迪卡關(guān)注個體人的經(jīng)驗、意識以及行為,通過結(jié)合形而上學和現(xiàn)象學方法對人的本性及主體性的理解,對人的意識之功能的闡述和對人作為主體的自我決定的探討,以及他對與人在行為中的超越和整合的闡明,向我們展現(xiàn)出了一個完整的行動的個人。

四、小結(jié)

華迪卡的哲學人類學以“行動的人”為核心,集中探討了個體的人及其行為,以此向我們展示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哲學分析。他通過對人的各種經(jīng)驗、意識的功能、人的行為及其效能等的討論闡明人是自身行為的主體,同時行為也能顯示人的位格。并且,他提出了人在行為中的超越和整合,認為人因其自由行動而能超越限制,借著自我決定來完成自我,同時他強調(diào)真理是人的一切行動的標準,是實現(xiàn)人在行為中的超越的根本。整合與超越是互補的,華迪卡從身體和心靈兩方面闡明了整合是對人本體論意義上的統(tǒng)一的維護。按照華迪卡的觀點,個體的人就是通過自由的行動而在超越和整合中實現(xiàn)和成就自身的??傊酥詾槿思纫揽科渥鲎约盒袨榈闹黧w,借著意愿的自由抉擇并通過自我決定從而在自身行為的超越與整合中成就自己。這就是華迪卡對于人之為人的哲學闡釋。

盡管研究者們對華迪卡的著作和思想有許多的批評,但是對于其理論的重要價值還是有很多肯定的。一些評論者在華迪卡的著作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要克服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的唯我論宣稱的愿望,并指出他由此重建了思考的東西與思考過程本身之間的聯(lián)系。此外,另有學者指出,雖然華迪卡的理論遠不是一個完整的體系,《行動的人》一書的某些部分看起來也更像草稿或框架而不是一種綜合的研究,但是他關(guān)于行動的人的哲學闡釋仍然值得關(guān)注與喝彩。

[1] Karol Wojtyla. The Person: Subject and Community [C]//Andrew N. Woznicki.Person and Community---Selected Essays. Bern, Switzerland: Peter Lang, 1993.

[2] Karol Wojtyla.The Acting Person[M]. Dordrecht- Holland: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3] Beabout.Beyond Self-Interes---A Personalist Approach to Human Action[M].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2002.

[4] Oxford Latin Dictionary [Z].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ly House, 1968.

[5] Karol Wojtyla. The Personal Structure of Self-Determination [C]//Andrew N. Woznicki.Person and Community---Selected Essays, Bern, Switzerland: Peter Lang, 1993.

[6] Jaroslaw Kupczak, O. P.Destined for Liberty—The Human Person in the Philosophy of Karol Wojtyla/John Paul II[M]. Washington, D. C.: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2000.

“Action reveals the person”——A review of Karol Wojtyla’s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ZHOU Lanlan
(School of Marxism,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6000, China)

“Action” is the core concept in Karol Wojtyla’s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and that “Action reveals the person” is his basic view, contains two layers of meaning. One is that action and consciousness is the root of man to be man, and the other is that man to be man needs the “transcendence” and ”integration” of action. Among which, the“transcendence” implies that man can transcend over limit because of his free action and he can complete himself by self-determination of which the “integration” is a safeguard to man’s unity in ontological meaning. Karol Wojtyla’s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overturns the rationalistic tradition since Descartes and it rebuilds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thinking object and the thinking process itself.

Karol Wojtyla; individual person; action; transcendence; integration;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B51/56

A

1672-3104(2014)02-0057-05

[編輯: 顏關(guān)明]

2013-09-10;

2014-02-10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古代人權(quán)思想研究”(13CZX033)

周蘭蘭(1983-),女,內(nèi)蒙古興安盟人,哲學博士,吉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基督宗教倫理學

猜你喜歡
人類學意愿哲學
健全機制增強農(nóng)產(chǎn)品合格證開證意愿
VR人類學影像:“在場”的實現(xiàn)與敘事的新變
汪濤:購房意愿走弱是否會拖累房地產(chǎn)銷售大跌
菱的哲學
伊莎白及其中國人類學、社會學考察
小包哲學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體質(zhì)人類學是什么?
晾衣哲學
幽默哲學
兴安盟| 筠连县| 体育| 精河县| 伊通| 中西区| 星子县| 静宁县| 牡丹江市| 通榆县| 阆中市| 布尔津县| 沈阳市| 大悟县| 日土县| 灵丘县| 苍南县| 色达县| 石渠县| 石门县| 广汉市| 临洮县| 巨鹿县| 达日县| 吉首市| 依安县| 平谷区| 江川县| 揭阳市| 高淳县| 息烽县| 深泽县| 汝城县| 临潭县| 松阳县| 泸州市| 土默特右旗| 西乡县| 云林县| 沿河| 冀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