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促進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三大要務

2014-01-22 12:32徐建軍歐旭理
關鍵詞:價值體系信仰中華民族

徐建軍,歐旭理

(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長沙,410083)

促進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三大要務

徐建軍,歐旭理

(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長沙,410083)

民族大學生在思想文化素質和個性心理特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促進他們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時,要注意把握和處理好他們的民族心理認同與中華民族認同相統(tǒng)一、民族文化認同與中華文化認同相協(xié)調、原發(fā)宗教信仰與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相適應三大要務。

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思想政治教育

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是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抓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關系到國家認同、政黨認同、民族認同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1](11)。民族大學生作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青年的代表,肩負著維護國家統(tǒng)一、推動民族進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對民族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教育應當遵循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和民族大學生思想心理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由于在生活地域、民族屬性、宗教信仰、歷史文化等多方面存在差異,民族大學生在思想文化素質和個性心理特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應當以問題為導向,尋找認同教育工作的切入點、突破口和指南針。以心理認同為切入點,著眼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知、情感、意志等過程的整合,是認同教育的基礎和前提。以文化認同為突破口,著眼于價值引領、文化基因塑造、血脈延續(xù),是認同教育的動力和支撐。以信仰認同為指南針,著眼于中國夢想、精神動力、幸福感召,是認同教育的目標和方向。因此,在對其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教育時,應當格外注重促進他們的民族心理認同與中華民族認同相統(tǒng)一、民族文化認同與中華文化認同相協(xié)調、原發(fā)宗教信仰與社會主義理想相適應三大要務,構筑包括各民族在內的中華民族共同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園。

一、注重促進民族心理認同與中華民族認同相統(tǒng)一

對民族大學生實施民族心理認同與中華民族認同相統(tǒng)一的認同教育需要既尊重民族大學生本體民族認同心理,又努力提升其愛我大中華的高尚情操。這就要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八榮八恥”,尤其是將“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等教育內容凸顯出來。

民族心理認同的影響往往廣泛而深刻。民族心理認同即是社會成員對自己民族歸屬的認知和感情依附[2](140)。有研究者認為民族認同是在不同民族間的互動中發(fā)展而成的,是后天形成的。費孝通指出:“民族是一個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們共同體,必須和‘非我族類’的外人接觸才發(fā)生民族的認同?!盵3](7)因此,民族心理認同在民族互動過程中、以民族間的心理差異為基礎而產(chǎn)生、形成。無論什么民族,對本體民族的心理認同是第一位的民族認同。民族大學生在本體民族文化環(huán)境中出生和成長,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對本體民族的心理認同逐步產(chǎn)生并不斷強化。而在大學階段的學習生活過程中同時接觸到越來越多的非本民族的社會成員,一些民族大學生在其思想認識中逐漸產(chǎn)生一定的價值沖突與心理困惑,如不同社會思潮對民族大學生價值觀念、理想信念等的影響。這從方方面面體現(xiàn)民族心理認同在民族認同中產(chǎn)生的影響的廣泛性和深刻性。

中華民族是經(jīng)過長期歷史積淀逐漸形成的政治主體。民族大學生在與其他民族同學的長期學習生活交往過程中,形成了高于本民族的具有共性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構成新的大的共同體。而且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民族大學生對國家和民族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其歷史演進中,我國56個民族和諧共融,構成了成熟穩(wěn)定的民族共同體和政治共同體及其中國精魂——愛我中華。而且在與國外民族直接或間接的接觸中自然地把自己作為中華民族的成員,形成對中華民族的民族歸屬感和感情依附感,喚起中華民族心理認同。但現(xiàn)實往往具有不盡如人意之處。當前,我國進入改革深水區(qū)和發(fā)展關鍵期,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明顯增多。加之新一輪全球范圍的民族主義和宗教思潮的興起,國內一些民族分裂分子與國外一些反華勢力相呼應、相勾結,我國的民族和宗教等問題有加劇的趨勢[4](180)。這些因素都嚴重影響民族大學生民族心理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相統(tǒng)一的實現(xiàn)。我們必須更加重視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

民族大學生的民族心理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相統(tǒng)一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互為因果、互相促進。一方面,民族大學生的民族心理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相統(tǒng)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前提。如果民族大學生只對本體民族認同,而對中華民族認同度不高或是不認同,民族大團結就是一句空洞的口號。黨的偉大戰(zhàn)略部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就失去了群眾基礎。另一方面,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推進和民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認同。民族大學生必將正確認識本體民族和中華民族的關系,對二者的認同將趨于理性和科學。事實上,本體民族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在不同層次上有著不同程度的重疊。認同、熱愛中華民族,就個體來說,是尋求身份歸屬感的需要;對群體而言,則可以增強群體凝聚力。如果民族大學生對本體民族和中華民族的認同具有同向性和同一性,即在對本體民族有深深的眷戀和認同的同時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成員,那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就具備了群眾基礎。

如何幫助民族大學生實現(xiàn)本體民族認同與中華民族認同相統(tǒng)一?費孝通教授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為我們提供了思路。這一理論的主要內容有:第一,中華民族是包括中國境內 56個民族的民族實體,這56個民族已結合成相互依存、統(tǒng)一而不可分割的整體。在這個多元一體格局中,56個民族是基層,中華民族是高層。第二,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經(jīng)歷了從分散的多元到結合成一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漢族是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是多元基層中的核心元。第三,高層次的認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層次的認同,在不同層次的認同基礎上可以各自發(fā)展原有的特點,形成多語言、多文化、多層次的整體[5](18)。據(jù)此理論,民族大學生的本體民族認同是低層次的民族認同,與高層次的中華民族認同可以并行不悖、和諧統(tǒng)一。要增強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維護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實現(xiàn)全國各民族繁榮發(fā)展[6](152),培養(yǎng)社會主義民族事業(yè)優(yōu)秀人才,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教育,教育民族大學生在本民族意識基礎上,升華到更高層次的超民族認同,實現(xiàn)本體民族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相統(tǒng)一。

結合高等院校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實際,要增強民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就應當整合四個課堂,即整合課堂教學、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和網(wǎng)絡虛擬課堂四個課堂,形成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認同的合力。一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加強民族大學生社會榮辱觀認同的主渠道、主陣地。對于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民族大學生,要牢牢把握,將社會核心價值體系融入課堂,增強理論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二是校園文化活動第二課堂。發(fā)揮校園文化活動的隱性德育功能,在潤物細無聲中提升民族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三是社會實踐第三課堂。發(fā)揮社會實踐的養(yǎng)成作用,拓展民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榮辱觀從初步認知到自覺踐行的有效途徑。四是網(wǎng)絡德育虛擬課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在哪兒重點就應該在哪兒,陣地就應該在哪兒[7]。要主動搶占網(wǎng)絡新媒體新陣地。要努力把握規(guī)律性、提高預見性、增強自覺性、注重實效性,充分發(fā)揮先進技術傳播先進文化的優(yōu)勢,使網(wǎng)絡新媒體成為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認同教育的新陣地。

二、注重促進民族文化認同與中華文化認同相協(xié)調

對民族大學生實施民族文化認同與中華文化認同相協(xié)調教育,就是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兩種精神”,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結合起來灌輸?shù)绞鼙姷念^腦中去。用與時俱進的中華新文化強化民族大學生的精神支柱,既保留其本體文化之精華,又根據(jù)時代之要求,為其提供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精神動力支撐。

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是一種時代強音。民族文化認同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紐帶,是民族共同體生命延續(xù)的基因工程。所謂文化認同是人們在一個民族共同體中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對本民族文化的肯定性體認,其核心是對一個民族的基本精神、價值的認同。民族文化認同指對本體民族獨特的包括物質和精神層面的文化的認同。中華文化認同指對吸收借鑒了 56個民族文化融合成的中華民族精粹文化的認同。民族文化認同是多元多層次文化相互滲透并不斷整合的過程。在全球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已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注意到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性,采取各種措施維護本國的文化安全,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性[8](19)。當代中國高度重視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fā)展民族文化。

民族大學生的文化認同過程有其自身的特點。對于民族大學生來說,進入大學不僅意味著離開熟知的社會環(huán)境,轉移生活時空,更意味著從母體文化進入多元文化。這就必須面對文化沖突與文化適應的問題[9](172)。在文化適應過程中,個體對其母體文化和主流文化會抱以不同的態(tài)度,國際跨文化心理學會創(chuàng)始人之一貝瑞認為有整合、同化、分離以及邊緣化等四種文化認同態(tài)度的模式[10](44)。民族大學生文化認同的不同態(tài)度和途徑是其現(xiàn)實文化狀態(tài)的寫照。在現(xiàn)實中,民族大學生對本體民族文化的認識夾雜著矛盾心理,導致其對民族文化和中華文化的認同存在某些不協(xié)調的方面。其突出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面對主流先進文化及西方發(fā)達文化,民族大學生容易產(chǎn)生自卑心理。其次,民族大學生對本體民族文化保持高度自尊,對危害和破壞其文化的言行極其敏感。最后,民族文化傳統(tǒng)在開放環(huán)境中積淀成獨特的心理經(jīng)驗,固化為一種文化慣性力,牽制他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從而深刻影響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民族文化認同與中華文化認同相協(xié)調是增強民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保障。這是因為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核心,具有絢麗多彩表現(xiàn)形式的中華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血脈,是全民族人們共同的精神家園,是社會核心價值傳播的文化載體。反之,民族大學生對民族文化和中華文化認同的不協(xié)調將制約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如,對本民族文化過度認同而對主流文化排斥、對本民族文化和中華文化都不認同而對西方文化高度認同等都是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錯誤認同行為。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對主流文化的高度認同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障,是抵制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侵蝕的重要保障。

要讓民族大學生對本民族文化認同和對中華文化認同相互協(xié)調,就必須幫助他們找出各民族文化的契合點,重建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文化的契合點是指不同文化之間的交集、共性、共同點。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的主流文化引領和整合多元文化發(fā)展,交融出多重復合的文化契合點。主流文化與多元文化之間的契合點越多,其他多元文化就越接近主流文化要求;文化契合的合力越大,推動政治、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作用越大;文化契合的面積越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思想基礎越牢固,國家軟實力越強大、社會越穩(wěn)定、人民精神生活越幸福[11](127)。文化契合點不可能隨意找到,文化自覺不可能自發(fā)實現(xiàn),必須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中通過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的學習、宣傳、傳播、引導、培育才能實現(xiàn)[12](54)。應當運用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等理論[13](580-581),整合多元文化,把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在特定的條件及意義下結合起來,形成文化意義上的共同群體。這種群體雖無共同的族源,但在文化意義上卻有共同的意識、利益感及文化的歸屬感[14](31)。從民族事業(yè)人才角度來講,民族大學生應當成為民族文化整合的積極倡導者和踐行者。

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認同教育應當抓住四個要素,就是要從教育的主體、客體、介體和環(huán)體等四個方面同時努力。在教育主體方面,要強化全員育人理念,充分調動包括輔導員、班導師、任課教師在內的全體教職員工的積極作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融入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在教育客體方面,要加強調查研究,深刻把握民族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成長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民族大學生中的優(yōu)秀榜樣示范作用,通過朋輩教育加強民族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認同。在教育介體方面,要把握時代特征,充分掌握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等新媒體的特點和功能,使網(wǎng)絡新媒體成為促進民族和諧的有力武器。在教育環(huán)體方面,要營造各族學生和諧共處、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困難面前同舟共濟的良好教育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教育環(huán)體的感染、促進和約束作用。

三、注重促進原發(fā)宗教信仰與社會主義理想相適應

對民族大學生實施原發(fā)宗教信仰與社會主義理想相適應教育,就是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共同理想”,即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把二者統(tǒng)領起來。這對加強民族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民族大學生對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民族大學生沒有理想信念不行,而沒有科學的理想信念更不行。民族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事業(yè)的希望和未來,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實現(xiàn)中國夢的生力軍。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宗教信仰與民族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存在張力。 任何一種宗教都有不同程度的民族性,任何一個民族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宗教性。我國許多民族至今幾乎全民信教。如藏、蒙古、土、裕固、門巴等民族信仰藏傳佛教;傣、德昂、阿昌、布朗等民族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回、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塔吉克、塔塔爾、柯爾克孜、撒拉、東鄉(xiāng)、保安等 10 個民族信仰伊斯蘭教[15](25)。研究表明信仰某種宗教的大學生比例為22.5%,其中87.5%來自全民信教的民族[16](54)。這說明民族大學生信教者比例明顯高于漢族大學生,而且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來自全民信教的民族。一般人對宗教的信仰都有認知、選擇、信仰等過程,而對民族大學生來說,他們的宗教信仰缺少認知和選擇的過程,大多是因家庭的信仰而信仰。他們對宗教的信仰具有如下特點:隨著出生而產(chǎn)生,缺乏認知過程;被動賦予信仰,而非主動選擇(至少在有獨立思考行為能力之前如此);全民信教,周圍宗教氛圍濃郁;信仰存在“流動的邊際”,即信仰不堅定。如對111名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大學生的調查顯示,其中 45.2%的學生對伊斯蘭教表示半信半疑[17](95)。基于民族大學生宗教信仰的特點,很難將它歸類于既有類型中①,我們嘗試把這種宗教信仰稱為“原發(fā)宗教”。

在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教育過程中,原發(fā)宗教信仰與社會主義理想相適應是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社會主義理想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原發(fā)宗教信仰和社會主義理想認同教育有利于推進民族大學生精神家園建設。這是因為作為人類實踐活動的普遍性的認識產(chǎn)物,信仰是人類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活動和精神現(xiàn)象。民族大學生的原發(fā)宗教信仰以有神論為出發(fā)點,具有被動性和可變性。而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無神論為出發(fā)點,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崇高精神追求。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差異。民族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比較模糊,是非的判斷力和選擇力不強[18](90)。只有實現(xiàn)原發(fā)宗教信仰與社會主義理想相適應,實現(xiàn)兩者的和諧統(tǒng)一,民族大學生的精神才有歸宿,目標才能明確,奮斗才會恒久。

為此,應該加強民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幫助民族大學生實現(xiàn)原發(fā)宗教信仰與社會主義理想相適應。我們必須幫助民族大學生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之上的,是馬克思主義對宗教和宗教問題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觀點。我們必須幫助民族大學生全面理解宗教信仰自由: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有過去不信教而現(xiàn)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而現(xiàn)在不信教的自由。我們必須幫助民族大學生樹立理性認識,認識到宗教與科學在本質上是對立的,宗教的消極方面對民族大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自覺運用科學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因此,我們在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同時,要大力宣傳辯證唯物主義和科學精神,使民族大學生自覺自愿熱愛科學、相信科學、運用科學。最終增強民族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認同,激勵其將個人夢、民族夢融入到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來。

結合民族大學生信仰認同教育的實際,應當引導民族大學生切實堅定信仰、踐行信仰。最根本的是要把信仰建設的最新成果運用到民族大學生信仰認同教育中,取得實效,比如落實劃清四個重大界限,把意識形態(tài)工作作為黨的重要工作來做等。大學階段是人的信仰、價值觀念趨于成熟穩(wěn)定的關鍵階段,也是心理健康水平、道德健康水平提升的關鍵階段,兩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共產(chǎn)主義的科學信仰作為崇高的普照之光,存在于生活事件、社會實踐的方方面面。應當從生理、心理、道德、社會發(fā)展等角度加強滲透科學崇高信仰的認同教育。在生理方面,信仰認同教育包括肉身、衣著、服飾、家屬和私有財產(chǎn)等方面的認同教育。這是信仰認同的生理基礎。在心理方面,信仰認同教育包括價值觀念、審美視角、意志過程、情感過程和認知過程等方面的認同教育。這是信仰認同教育的心理基礎。在道德方面,信仰認同教育包括政治信仰、思想觀念、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修養(yǎng)等方面的認同教育。這是信仰認同教育的核心。在社會發(fā)展方面,信仰認同教育包括幫助學生做好生涯規(guī)劃、職業(yè)規(guī)劃,引導學生遵守法律法規(guī)、道德規(guī)范,爭做適合自身發(fā)展的模范社會角色。這是信仰認同教育的目標。信仰認同教育的理想狀態(tài)應當是通過以上四方面的認同教育使民族大學生皈依于科學崇高信仰,自覺自愿認同共產(chǎn)主義信仰。

注釋:

① 按照不同分類標準,宗教分為多種類型,如:原生宗教和次生宗教、自然宗教和人為宗教、古典宗教和現(xiàn)代宗教、傳統(tǒng)宗教和歷史宗教、秩序宗教和救贖宗教、預示宗教和神秘宗教、教會宗教和大眾宗教等。

[1]鄒麗娟,李忠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云南跨境民族地區(qū)的認同及建設[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1-16.

[2]王希恩.民族過程與國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

[3]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7.

[4]中央民族大學“六觀”教育研究課題組.試論當代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民族觀宗教觀、祖國觀教育[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1(2):180-184.

[5]馬啟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與我國的民族政策[J].求是,2010(23):18-20.

[6]高文兵.現(xiàn)代性語境中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論作為高等學校重要使命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教育[J].文史哲,2010(6):151-157.

[7]馬利.做好網(wǎng)上輿論工作的時代指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N].人民日報,2013-11-27.

[8]秦宣.關于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的幾點思考[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0(6):18-23.

[9]羅曉蓉.文化差異視閾下對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調適[J].貴州民族研究,2011(3):171-174.

[10]張雁軍,馬海林.西藏藏族大學生文化認同態(tài)度模式研究[J].青年研究,2012(6):43-52.

[11]陸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元文化的幾個關鍵點[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25-131.

[12]張耀燦.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練問題的思考[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52-58.

[13]哈經(jīng)雄,滕星.民族教育學通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14]鄭曉云.文化認同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15]龔學增.論宗教與民族[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3):25-31.

[16]王星,孟盛斌.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宗教信仰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12(7):53-58.

[17]張翼.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伊斯蘭教信仰狀況調查——以某民族大學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94-97.

[18]白江源.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信仰的調查與思考——以武漢地區(qū)高校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89-93.

On three essential factors for enhancing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identification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XU Jianjun,OU Xuli

(School of Marxism in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3,China)

The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have some special features in the personal psychology and in the cultural aspects.Therefore,in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dentification,educato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unity of ethnic psychological identity and Chinese national identity,the coordination of ethnic cultural identity and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the inter-adaptation of primary religious belief and the socialist ideal.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dentification,identity;links;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G410

:A

:1672-3104(2014)05-0060-05

[編輯:胡興華]

2014-02-10;

:2014-06-28

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于網(wǎng)絡社會管理的高校校園網(wǎng)絡輿論環(huán)境研究”(13BKS085);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基于心里社會均衡理論的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研究”(14YJC710030)

徐建軍(1954-),男,湖南益陽人,中南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歐旭理 (1975-),男,湖南寧鄉(xiāng)人,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價值體系信仰中華民族
重要農(nóng)業(yè)文化遺產(chǎn)價值體系研究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與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論信仰
鐵的信仰
努力樹立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
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青少年
天祝| 葫芦岛市| 汤阴县| 黔江区| 潜江市| 鄂尔多斯市| 托克托县| 青神县| 新乐市| 安龙县| 石楼县| 徐汇区| 松阳县| 怀集县| 德庆县| 广宁县| 灵山县| 鲁山县| 浠水县| 黎川县| 新巴尔虎左旗| 湘潭市| 海城市| 巧家县| 罗源县| 贡山| 政和县| 玛曲县| 江安县| 竹北市| 肇源县| 凤凰县| 定西市| 丰县| 筠连县| 湟中县| 台东市| 定兴县| 文安县| 土默特右旗| 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