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由“彭宇案”看裁判誠信與依良心審判
——兼談《民訴法》第13條第1款對法院和法官的適用性

2014-01-22 12:32唐東楚李毅
關(guān)鍵詞:彭宇裁判法官

唐東楚,李毅

(中南大學法學院,湖南長沙,410083)

由“彭宇案”看裁判誠信與依良心審判
——兼談《民訴法》第13條第1款對法院和法官的適用性

唐東楚,李毅

(中南大學法學院,湖南長沙,410083)

“彭宇案”折射了社會的誠信危機和對裁判誠信的期待。《民訴法》第13條第1款誠信原則對法院和法官的“適用性”,包括法律宣示意義上的間接適用與裁判援引意義上的直接適用:前者毋庸置疑但不宜濫用,后者看似很美然功能有限。裁判誠信要求依法盡職裁判、禁止突襲裁判和不得濫用自由裁量權(quán);民訴法誠信原則條款對法院和法官具有誠信引導、解決民訴法“體系違反”、衡平各方訴訟利益、事后懲戒等功能。裁判誠信的本質(zhì),是依照法律和程序,在遵循法律原則適用即衡平方法前提下的依良心審判。

裁判誠信;“彭宇案”;民訴法誠信原則條款;適用性;間接適用;直接適用

我國《民訴法》第13條第1款規(guī)定了“民事訴訟應(yīng)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該條款是否適用,或者如何適用于作為裁判主體的法院和法官,學界和實務(wù)界并無深入的探討和激烈的爭辯。結(jié)合輿論關(guān)注的“彭宇案”,探討裁判誠信如何應(yīng)當和可能,對正確理解和適用該條款具有積極意義。

一、“彭宇案”拷問法官的良心

“彭宇案”是一系列老人摔倒“該不該扶”輿論關(guān)注案件的一個泛指,其源頭是2007年發(fā)生的南京彭宇案,包括后來被冠以不同地名、不同版本的“彭宇案”,如“天津彭宇案”“鄭州彭宇案”等,折射了我國轉(zhuǎn)型時期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的危機,拷問法官的良心。

(一) 南京彭宇案判決書的“經(jīng)驗法則”:違背誠信、友善的核心價值觀

平心而論,南京彭宇案的民事判決書在程序方面并非一無是處,其最大的硬傷或者說挨罵的主要原因,是既沒有依法,也沒有導善:沒有利用法律上的證明責任來判案;沒有利用誠信、友善的價值觀來進行推理。該判決書關(guān)于“僅僅是好心相扶”就不是見義勇為做好事,素不相識的人“一般不會貿(mào)然借款”而只能是賠款等假設(shè)和推理,①對做好事、見義勇為的方式和程度作了以偏概全的錯誤解讀,違背了人們普遍認可的經(jīng)驗法則,違背了誠信、友善的主流價值觀,加劇了人們對司法的不信任。

(二) “彭宇案”對法官良心的拷問:開誠布公、依法、導善

“彭宇案”中人們驚呼社會誠信的缺失和道德的滑坡,但很少關(guān)注案件中的裁判誠信問題。南京彭宇案判決書說理,把“小人之心”式的所謂“常理”作為事實推定的依據(jù),而且說得如此直白和“赤裸”,是否是一種裁判誠信抑或不誠信的表現(xiàn)?!易言之,法官在判決說理時是否應(yīng)當“有所言有所不言”,是否需要 “口是心非”的司法虛飾,是否需要在“依法”的前提下“講良心”?

適度的開誠布公當然是裁判誠信的表現(xiàn)之一,但如何把握好這個“度”卻不容易。如果說南京彭宇案的一審判決說理有點“傻得可愛”的話那么該案的后續(xù)處理,就明顯地“學乖了”。該案在2008年的二審中達成和解撤訴,但除了該省法院院長在當年“兩會”期間的新聞發(fā)布會上披露該案已庭外和解的信息外,具體內(nèi)容諱莫如深。該案和解過程中有無外部干預(yù)或者法院調(diào)解的影響,事實真相到底如何,一直是一個謎。

《南方周末》的專題報道因此指出:“對于這個本來就沒有贏家的官司,和解,也許是個皆大歡喜的結(jié)局,盡管唯一不能和解的是真相?!盵1]張衛(wèi)平教授當時就指出:“堅持通過透明、公開的程序?qū)徖恚凑辗梢?guī)范和法律技術(shù)的要求處理‘彭宇案’是一種更好的選擇……(否則)媒體依然會基于自己的需求不斷追究事實的真相,到那時本案還將包裹上更多的非法律因素,使得案件更加復(fù)雜化、社會化,對司法造成的‘傷害’也可能更大?!盵2]

果然一語成讖。2012年1月最后的“真相”曝光,南京市政法委書記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專訪時披露,彭宇最后承認與原告老人發(fā)生碰撞并同意補償 1萬元,而且和解協(xié)議約定雙方都不得在媒體上披露相關(guān)信息和發(fā)表相關(guān)言論。但這個最后的“真相”和司法公信力,立即遭致一片質(zhì)疑聲。②

相反,“鄭州版彭宇案”李凱強一案的二審網(wǎng)上直播,及其對輿論的平息,則從正面確證了張衛(wèi)平教授當初的觀點和建議。傅郁林教授全程參與了“鄭州版彭宇案”李凱強一案的上訴審,通過查閱一審的庭審筆錄,發(fā)現(xiàn)李在一審中已承認與被告有過碰撞,但基于訴訟代理的倫理,她們在二審中對此保持了沉默。最后二審經(jīng)過網(wǎng)上直播,人們從法庭調(diào)查、質(zhì)證、辯論的整個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事實真相并非見義勇為,于是道德上一邊倒的輿論得以平息,法院從負面的輿論中得以解脫。[3]

法官裁判不僅需要依照法律規(guī)定進行公開的程序化操作,而且需要思考行為背后的價值判斷。“作為法官就要引導人們向善推理,而非向惡推理”。[4]判決和媒體都應(yīng)當盡可能地從法律層面予以解讀或評述案件,而非僅以盲目的道德褒貶來替代。[5]2013年底的“大媽訛老外”事件,在沒有進入訴訟階段就運用法律手段得到了較好的解決,說明了向善推理和法律評判在類似案件中的重要。“彭宇案”的主要失敗就在于法律的缺席,而且法官的推理沒有向善,違背了良心之“良”。

南京彭宇案中的法官以自己理解的所謂“經(jīng)驗法則”,取代法律層面的就事論事,表面上看似乎“真實可愛”,甚至不失“有一說一”的“誠信”,但實質(zhì)上忽視了裁判行為應(yīng)當“依法”的職業(yè)要求和應(yīng)當“導善”的社會責任。其判決書說理以及后來政法機關(guān)的“冷處理”,客觀上也有失“裁判誠信”之嫌。尤其是該案二審中的政法機關(guān)因為先前一審判決說理不當?shù)慕逃?,過于“慎小謹微”,不敢利用現(xiàn)有法律關(guān)于二審的公開審理和改判機制,而是利用和解的“私了”方式,試圖不擴散負面影響,結(jié)果卻任憑猜疑發(fā)酵,坐失擺脫和消除負面影響的良機。

裁判誠信的基本前提是“依法”,而非離開法律思維的道德褒貶或“和稀泥”的處理方式。裁判說理“開誠布公”的方式選擇、依法導善的價值追求等,是裁判誠信的應(yīng)有之義。

二、裁判誠信與法官的良心

羅馬法時期執(zhí)法官的“裁判誠信”,是當時民訴法誠信原則最初的表征之一。[6]徐國棟先生曾言:“在羅馬法中有兩種誠信:一種是訴訟法領(lǐng)域的誠信……訴訟法領(lǐng)域的誠信首先表現(xiàn)為裁判官運用自己的權(quán)威解決疑難案件的可被描述為‘裁判誠信’的過程。它是對裁判官運用其自由裁量權(quán)之過程的簡略表達,當然,它也暗含著裁判官在這樣做時要遵循正義的行為標準的意思”;“無論是客觀還是主觀誠信,最終都轉(zhuǎn)化為裁判誠信”。[7]

(一) 兩大法系關(guān)于裁判誠信的法理與立法

相較而言,裁判誠信在具有判例法傳統(tǒng)的英美法系,比在具有成文法傳統(tǒng)的大陸法系,其研究要更為深入和廣泛,這或許是因為誠信原則本身就有一定的“不成文性”。英美法系的法官也藉由適用誠信原則的創(chuàng)造性司法,而比大陸法系法官具有更為崇高的社會地位。

裁判的一個重要功能是說服,要使裁判結(jié)果獲得當事人和社會的理解和信服,就需要法官的誠信與良心。法官誠信是裁判權(quán)力和權(quán)威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之一。法官不僅要公正裁判,而且不得拒絕裁判,包括不得拒絕受理案件和拒絕對案件作出實體判決結(jié)果、不得無故拖延等。法國民法典第4條因此規(guī)定了法官的“拒絕審判罪”;《韓國憲法》第103條則規(guī)定,法官根據(jù)憲法和法律,“依其良心”進行獨立審判。

美國學者最初從“字面規(guī)則”與“行動規(guī)則”之間的差別出發(fā),指出法官在判決中援引字面規(guī)則的行為具有一定的欺騙性。[8]英美法國家基本上贊成誠信原則應(yīng)當適用于法官的裁判行為。[9]20世紀90年代,為了約束法官的任意造法,加之法治傳統(tǒng)上的公開性原則,以及要獲得對法律和司法裁判的信任、發(fā)揮法律和判例的指引功能等,美國法理要求法官在裁判時承擔一種名曰司法真誠的義務(wù)。[10]司法真誠是對司法能動性的一種要求。司法能動性是指司法機關(guān)“擺脫對于司法判例的嚴格遵從,允許法官在制作判決時考慮其個人對于公共政策的觀點以及以其他因素作為指導,通過判決來保護或擴展與先例或立法意圖不符的個人權(quán)利”。[11]司法能動性的發(fā)揮依賴法官本身的誠信,它要求法官必須履行硬性的司法真誠義務(wù)即提供真誠的法律證立,使其法律裁決的法律根據(jù)公開,以實現(xiàn)裁決的正當化和可接受性。[12]同時,美國憲法第4條第1款有關(guān)于不同州法院之間相互承認判決的“充分誠意和信任”的規(guī)定。

德國學者指出,法院應(yīng)當承擔“誠實地實施訴訟的義務(wù)”;德國聯(lián)邦憲法法院在判例中也認為,法官有義務(wù)促成“適當?shù)?、公正的程序”。[13]現(xiàn)行《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在第546條關(guān)于“上告的準許”中規(guī)定,先前法院準許提起上告后,上告法院得受其拘束。日本學者對裁判誠信持肯定觀點的人認為,與法院期待當事人遵守信義一樣,當事人也能夠期待法院遵守信義,這是一種相互關(guān)系;而持否定觀點的人則認為,法官以其所負有的司法任務(wù)使得其在訴訟中的權(quán)力位階處于當事人之上,這種權(quán)力關(guān)系之下要求法院與當事人之間發(fā)生以相互信賴為前提的遵守信義關(guān)系,顯得不自然。[14]

不管如何,兩大法系關(guān)于誠信原則與裁判行為之間的關(guān)系,仍然停留在理論探討的層面,幾乎沒有直接規(guī)定法院和法官裁判行為應(yīng)當適用誠信原則的立法體例。各國民訴法的誠信原則及其條款,主要是針對當事人的。

裁判誠信其實就是在法官根據(jù)法律和程序的規(guī)定,以及法律解釋、衡平的方法和原則之外的依良心審判。因為法官的良心是對裁判職責的自覺,不僅具有法官個人心理的個性,而且具有與其他法律職業(yè)共同體人員心理的共性,具有與社會主流價值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共性,而不僅僅是“彭宇案”中法官狹隘的一己之見。

西方語言尤其是英語中的“良心”一詞(conscience),是由“共(同)”(con-)和“知”(science)兩個詞根所組成的,即“共知”“同知”“和(別人)一起知”之意,而不僅僅是中文里的“道德意識”“天賦良知”或“天理良心”。[15]歷史上的衡平法院,是作為“良心法院”而產(chǎn)生的。[16]良心是內(nèi)心的法官。正如亞當·斯密所言:“在所有的場合,良心的影響和權(quán)威都是非常大的;只有在請教內(nèi)心這個法官后,我們才能真正看清與自己有關(guān)的事情,才能對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作出合宜的比較。”[17]這對法官的依良心審判具有重要意義。

(二) 我國《民訴法》誠信原則條款對法院和法官的適用

我國《民訴法》第13條第1款新增了誠信原則,但沒對該條款適用的主體(對象)范圍作出明確規(guī)定。雖然從該條款與當事人的處分權(quán)原則在法典中同屬一條的位置看,似乎是以當事人為主,但其字面含義并沒有排斥對其他訴訟主體的誠信要求,包括法院和法官。

國內(nèi)質(zhì)疑法院和法官適用誠信原則的觀點占少數(shù),其中有人認為,在民訴法中規(guī)定法官的誠信原則,不利于制約審判權(quán)的濫用,對審判權(quán)濫用的規(guī)制當屬程序保障的課題,應(yīng)當訴求于明確的法律規(guī)制乃至最高層次的憲法規(guī)范,期冀以一般條款的誠信原則來制約審判權(quán)的濫用似乎過于乏力;[18]有人認為,《民訴法》第13條將誠信原則作為處分原則的“前置條款”,沒有明確其適用的訴訟主體(對象)范圍,這樣不僅顛倒了這兩個基本原則之間的“主次”關(guān)系,而且不利于發(fā)揮誠信原則的作用,因為民訴法誠信原則的核心畢竟是訴訟主體的“誠信”。[19]肯定的觀點占多數(shù),其中有人認為,在我國特殊的語境之下作為一種教化性、指引性很強的原則,將法院納入誠信原則規(guī)范的范圍,同樣有助于回應(yīng)社會對司法品質(zhì)提升的訴求,有其重要的社會意義或政治意義。[20]

民訴法誠信原則條款(第 13條第 1款)的“適用性”,包括日常生活意義上的“適合使用”和法律適用專門活動意義上的援引該條款作為裁判依據(jù)的“裁判適用”。前者又稱間接適用即通過宣示來約束心理,后者又稱直接適用即通過援引來裁判行為;[21]前者毋庸置疑但不宜濫用,寫進判決書中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后者看似很美卻功能有限,因為法院和法官并非民事訴訟中承受裁判結(jié)果的當事人。

就我國民事司法的實踐來看,到目前為止還沒出現(xiàn)一例直接適用民訴法誠信原則的案例,更別說對審判行為的裁判適用了。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的查詢顯示,從2013至今涉及“誠信原則”的裁判文書基本上都是民法誠信原則的適用,③而非民訴法誠信原則。民訴法誠信原則在我國對審判行為的裁判適用,更是一件沒影的事。

三、民訴法誠信原則條款對法官良心的指引

我國《民訴法》第13條第1款從字面上看,將誠信原則作為一種所有訴訟主體都應(yīng)當遵循的義務(wù),其對法院和法官的審判行為有一種法律宣示和良心指引的作用,具體表現(xiàn)在依法盡職裁判、禁止突襲裁判、不得濫用自由裁量權(quán)等方面。

(一) 依法盡職裁判

裁判應(yīng)當盡到司法上的誠實義務(wù),這種司法上的誠實義務(wù)被美國法學界稱為“司法真誠”。但法官裁判時所承擔的司法真誠要求,并不在于對其裁判時所持事實上的動機如何進行控制,而在于對法官提供的法律論證淵源并是否據(jù)此裁判進行控制。[22]法官的司法真誠義務(wù)是一種主觀上的誠實義務(wù),是一種相對客觀誠信(行為)而言的主觀誠信(善意)。裁判誠信的外在行為要求,要看是否依法、盡職。這里的依法,包括實體法和程序法,也包括良心衡平的原則和方法;這里的盡職,包括一切竭盡一個好法官所能的職責要求和努力。

(二) 禁止突襲裁判

一般而言,突襲裁判主要表現(xiàn)為三種形式的“突襲”:發(fā)現(xiàn)真實的突襲、促進訴訟的突襲和法律適用的突襲。邱聯(lián)恭教授將其區(qū)分為發(fā)現(xiàn)真實的突襲和促進訴訟的突襲,前者又可細分為認定事實的突襲與推理過程的突襲。[23]姜世明教授則將突襲裁判分為事實性突襲與法律性突襲。[24]日本民訴法學界則認為,法院和法官有指出法律問題或法的觀點的義務(wù),法官與當事人可以進行“法律上的討論”,進而形成法院和當事人的“協(xié)同性”。[25]我國《民訴法》規(guī)定人民法院有依職權(quán)調(diào)查取證的權(quán)力,其調(diào)取的證據(jù)可以作為判案的依據(jù),如果當事人無法預(yù)見法院對案件證據(jù)的采信過程和結(jié)果,就有可能造成裁判上的證據(jù)突襲,因此要求法院予以誠信、正當?shù)蒯屆鳌?/p>

(三) 不得濫用自由裁量權(quán)

自由裁量權(quán)體現(xiàn)為法官的自由心證和誠信衡平制度。經(jīng)驗法則是約束法官認定事實的一種客觀存在的不成文法則,是自由心證的重要基礎(chǔ)。法官對經(jīng)驗法則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與法官的性格、情緒、心理素質(zhì)、道德情操、職業(yè)水平等因素相關(guān),具有特殊性和不確定性。為了確保自由裁量權(quán)的正當行使,必須考慮法律條文的可能含義、立法目的、法的原則和法理、政策、社會公平正義價值觀和司法權(quán)的界限等,并且在各種價值出現(xiàn)沖突之時,進行適當?shù)臋?quán)衡。此外,自由裁量權(quán)的正當行使還必須遵循嚴格的程序正義,具體表現(xiàn)為對當事人訴權(quán)的保障制度以及裁判文書的說理性和公開性制度等?!兜乱庵韭?lián)邦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286條規(guī)定,作為法官心證根據(jù)的理由應(yīng)在判決中記明;第551條第7項則將“裁判書中未載理由”視為該裁判違反法律。[26]英美法系對于裁判文書的說理更加注重。美國聯(lián)邦法院的《法官寫作手冊》明確指出:“書面文字連接法院和公眾?!罱K的書面文字是法院權(quán)威的源泉和衡量標準。因此,判決光正確還是不夠的——它還必須是公正的、合理的、容易讓人理解的?!盵27]我國近年來推行的裁判文書上網(wǎng)等司法公開“三大平臺”建設(shè),也有望通過網(wǎng)上“曝曬”和監(jiān)督,最大程度地去除傳統(tǒng)自由裁量方面的“陰暗”和“霉變”。

四、民訴法誠信原則條款對法官良心的規(guī)制

近年來世界范圍內(nèi)協(xié)同主義訴訟模式正在興起,即在民事訴訟中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法官與當事人的主觀能動性及其作用,使其協(xié)同行使訴訟權(quán)利和履行訴訟義務(wù)。[28]學者在論及我國新民訴法的誠信原則時,也認為是順應(yīng)世界范圍內(nèi)協(xié)同主義訴訟模式的發(fā)展趨勢。[29]協(xié)同主義訴訟模式對法官裁判義務(wù)的加強,在很大程度上類似于美國司法能動主義對法官裁判行為的要求。從務(wù)實的角度,如何將民訴法誠信原則條款對法官良心的“應(yīng)然要求”轉(zhuǎn)化為“實然規(guī)制”,才是最重要的。

(一) 對裁判行為的誠信導向

一方面是對裁判者的正面心理提醒和提示,當法律和良知存在沖突的時候,依照良知作出處理或裁判。不管民訴法有無明文規(guī)定誠信原則條款(即形式意義上的誠信原則),即便從實質(zhì)意義上的誠信原則而言,法院和法官也應(yīng)當誠信審理和裁判。只是有了這個條款(第13條第1款)后,誠信裁判的底氣更足一些。比如在審理一起超過訴訟時效的小額借款糾紛時,被告沒有提出超過訴訟時效的抗辯,而是承認了欠款的事實,換在以前沒有這個條款時,法官對是否應(yīng)當釋明訴訟時效就可能心里沒底,有了這個條款以后,法官就可以名正言順地不予釋明,而根據(jù)被告的自認作出支持原告的判決。

另一方面是對當事人、其他訴訟參與人及外界對法院裁判誠信的監(jiān)督提供明示的法律依據(jù)。至少讓人明白裁判是講誠信的,否則就會引發(fā)上訴、再審或者對裁判者的紀律懲戒和責任追究。通過這樣兩個方面的誠信導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些雖不違法犯罪但不講良心的“冷漠審判”或“無情審判”。

(二) 對民訴法“體系違反”的誠信解決

法律體系的違反是指法官遵循誠信原則,對民訴法本身存在的過時規(guī)定、不當規(guī)定或者矛盾規(guī)定不予適用,而依據(jù)其良心、良知進行衡平后作出裁判。這是法律基本原則保障法律安定性的功能體現(xiàn)之一。徐國棟先生根據(jù)成因的不同,將這種體系違反分為靜態(tài)的體系違反和動態(tài)的體系違反:靜態(tài)的體系違反是由立法技術(shù)失誤或者立法者在局部問題上的指導思想失誤造成的,是立法本身的問題,需要誠信原則等基本原則予以整合;動態(tài)的體系違反則是由時間的流逝或社會時勢的變化而造成的,是時過境遷的產(chǎn)物,因而又稱演變式的體系違反。民訴法誠信原則條款通過體系違反的方式,一方面解決裁判中遇到的法律沖突和程序利益衡平問題,另一方面保持著法典的穩(wěn)定性和一定的彈性,避免破壞性過大或者面對特殊情況時的束手無策。這種體系違反一旦頻繁使用,超過了界限,全面修訂法典的時機就到來了。[30]比如 2002年以前最高人民法院《關(guān)于未經(jīng)對方當事人同意私自錄制其談話取得的資料不得作為證據(jù)使用的批復(fù)》,就有法官在當時的案件裁判中發(fā)現(xiàn),如果按這項批復(fù)規(guī)定處理,就與案件的實質(zhì)公平、法官良心之間存在矛盾和沖突,于是按良心規(guī)避了這項過于苛嚴的批復(fù),不失為一個好法官(裁判誠信)的表現(xiàn)。[31]后來該批復(fù)被廢止。

在利用誠信原則解決民訴法上的體系違反問題時,首先要區(qū)分該原則僅僅是作為一個說明性的解釋、宣示概念,還是作為一個實踐性的法律適用概念。如果是只為解釋和宣示,則要注意不要空洞無物或者大而無當。如果是專門援引其作為法律適用的依據(jù),則要注意以下四個“不得”:一是不得適用不是以成文形式明文規(guī)定的法律原則;二是不得繞開具體的法律規(guī)則而直接適用法律原則(一般條款),除非適用具體的法律規(guī)則會導致明顯的不公,這就是所謂的“禁止躲入一般條款”或“禁止向一般條款逃逸”;三是不得在沒有具體法律規(guī)則但有類推適用等補充方法予以填補時,繞開類推適用等補充方法而直接適用法律原則;四是不得在適用法律原則時,不對適用該原則的正當性進行充分的論證。[32]

其次要注意處理好民訴法誠信原則與處分原則、辯論原則之間的關(guān)系。當適用誠信原則與適用處分原則或者辯論原則發(fā)生沖突時,要優(yōu)先適用處分或者辯論原則。這是因為法律原則是有“分量”(weight)的,有些原則比另一些原則具有更大的分量,在它們發(fā)生沖突的時候就必須互相衡量或平衡。[33]誠信原則在民訴法中處于處分原則和辯論原則之下,只能服從于處分原則和辯論原則,而且只能在遵循前述法律原則(一般條款)適用限制的前提下,進行輔助性、補充性的適用。

(三) 對各方訴訟利益的誠信衡平

誠信原則與衡平法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能以其彈性擴大、變更或者更改現(xiàn)行法律以符輿情。[34]能動性審判和衡平需要法官的良知,不符合良知的裁判不是誠信的裁判,不是公正的裁判。“良知,是一個好法官最重要的標準;基于良知的衡平,是司法過程最重要的特征”。[31]法官運用良知,根據(jù)誠信原則進行利益衡平的過程,也是以法官的誠信衡量當事人和訴訟參與人誠信的過程。當如何裁判案件存在兩種可能性方案,而這兩種方案又都各有道理,不知采用哪種方案更為妥當?shù)臅r候,可以采用誠信解釋的方法分別對兩種方案的裁判結(jié)果進行比較、評價之后再行定奪:要看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是否得到平衡,即無辜的受害人得到救濟、誠實守信的一方得到保護,而不是相反。[35]裁判衡平必須是誠信的衡平,否則受到不誠信對待的當事人,可以因此尋求上訴和再審的改判救濟。世界范圍內(nèi)司法自由裁量權(quán)不受監(jiān)督的歷史已經(jīng)過去。[36]裁判誠信的本質(zhì),就是遵守法定程序、規(guī)則和法律適用方法前提下的“依良心審判”。

(四) 對失信裁判行為的事后懲戒

讓審理者裁判,讓裁判者負責。對失信裁判行為造成的權(quán)利損害,可以尋求上訴和再審改判,也可以對非誠信的裁判行為提出異議、復(fù)議加以阻止或糾正。但對失信裁判行為和裁判者的懲戒,卻只能在民訴程序以外的另案進行,比如法官的紀律懲戒等。我國新民訴法施行之前,實踐中就有法院通過要求法官簽署誠信司法責任書的方式,建立《法官誠信檔案》,記錄當事人的投訴表揚、法官榮譽懲戒等情況,根據(jù)檔案記錄對法官進行評價和懲戒。[37]裁判失信只能在不明顯違法或者犯罪的情況下,才有規(guī)制的意義。如果法官因為失信裁判構(gòu)成民事賠償或者需要追究刑事責任,就已經(jīng)不是一般的裁判失信,而是已經(jīng)構(gòu)成違法或犯罪了。善意守法是最好的誠信,善意不用“惡法”也是一種誠信,但冷漠、惡意就不再是誠信。因為審判,在遵守法律剛性規(guī)定和不違背法律禁止性規(guī)定的前提下,也要“溫暖而不失人性”。民訴法中如果明文規(guī)定法院和法官的裁判誠信,不僅不能規(guī)制非誠信的裁判行為,而且還會無端導致或加劇全社會對法院和法官的不信任與警惕。[38]新修《民訴法》第13條第1款關(guān)于誠信原則的文字表述不失明智之舉,就在于它沒有明確規(guī)定適用該原則的訴訟主體(對象)范圍,既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擴張性,又避免了“法官應(yīng)當講誠信”之類的尷尬。該條款的表述就像“菩薩的眼”,無論從哪個角度,都感覺她在看著你。

《民訴法》第13條第1款誠信原則對法院和法官的“適用性”,從日常生活意義上“適合使用”的角度看是絕對沒有問題的,沒有人會同意裁判可以不誠信。但從裁判援引意義上“法律適用”專門活動的角度看,則應(yīng)當注意其適用的邊界和限制,而且要特別重視判決適用的論證說理。“彭宇案”提出了一個裁判誠信的命題,但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法官在裁判說理時,必須尋求個人良心與社會良知、主流價值判斷與司法職業(yè)技能之間的契合點。“他們卻很少將司法過程的比較陰暗的一面對公眾坦誠布公,而且對他們自己也并非總是坦誠布公”。[39]總之,民訴法誠信原則條款對法院和法官創(chuàng)造性司法和向法律表達忠誠的平臺已經(jīng)打開,對其裁判適用,既要慎用又不能不用,更不能濫用亂用,這是中國法院和法官面臨的挑戰(zhàn)和機遇。

注釋:

① 該判決書一連用了3個“如果是見義勇為(做好事)”的否定性推論:“如果被告是見義勇為做好事,更符合實際的做法應(yīng)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僅僅是好心相扶;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據(jù)社會情理,在原告的家人到達后,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實經(jīng)過并讓原告的家人將原告送往醫(yī)院,然后自行離開……;如果真是見義勇為,在爭議期間不可能不首先作為抗辯理由”(參見南京市鼓樓區(qū)人民法院的(2007)鼓民一初字第212號民事判決書)。

② 眾多的質(zhì)疑可見2012年1月17日當天的各大媒體報道,如《法制日報》的《彭宇案真相浮出,誰能淡定?》;《山西晚報》的《彭宇案:沒有官方誤導,何來媒體誤讀》;《京華時報》的《彭宇案不需要指令性真相》等,均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2012-01-17.

③ 根據(jù)徐國棟先生的研究,我國法官尚無適用誠信原則而創(chuàng)立某種制度的痕跡,反而宣示性和向一般條款逃避式的適用誠信原則情形卻不少,這是我國法官將來應(yīng)當努力和避免的。參見:徐國棟.我國司法適用誠信原則考察.法學,2012(4):22-31.

[1]張悅,楊洋.彭宇案件喧囂未盡 惟有真相不可調(diào)解[N].南方周末,2008-4-14(1).

[2]張衛(wèi)平.司法公正的法律技術(shù)與政策——對“彭宇案”的程序法思考[J].法學,2008(8):138-152.

[3]傅郁林.當信仰危機遭遇和諧司法——由彭宇案透視司法與傳媒關(guān)系[J].法律適用,2012(12):2-6.

[4]水月琴聲.老人倒地無人敢扶 法官是罪魁禍首[EB/OL].http://www.xici.net/d152733579.htm,2013-12- 04.

[5]劉昌松.用法律視角審視“老外撞大媽”[N].新京報,2013-12-05(A12).

[6]曲昇霞.論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訴訟法中的發(fā)端與傳承[J].揚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79-83.

[7]徐國棟.誠信原則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0-11,50.

[8]Karl Llewellyn.A realistic jurisprudence—The next step [J].Columbia Law Review,1930(4):431-465.

[9]Jonathan Soeharno.The integrity of the judge:A philosophical inquiry [M].London: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9:1-21.

[10]Mathilde Cohen.Sincerity and Reason Giving:When May Legal Decision-MakersLie? [J].De Paul Law Review,2010(4):1091-1150

[11]薛波.元照英美法詞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748.

[12]Micah Schwartzman.Judicial sincerity [J].Virginia Law Review,2008(4):987-1027.

[13]趙秀舉.德國民事訴訟中的誠實信用原則[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3(3):63-72.

[14](日)谷口安平.民事訴訟中的誠實信義原則[C]// 王亞新,劉榮軍譯.程序的正義與訴訟.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141.

[15]何懷宏.良心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 7.

[16](美)約翰.亨利.梅利曼.大陸法系(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29.

[17](英)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胡企林校.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7:163.

[18]熊躍敏,吳澤勇.民事訴訟中的誠信原則探究[J].河北法學,2002(4):54-59.

[19]王次寶.質(zhì)疑“誠信”與“處分”條款的結(jié)合——以新修《民事訴訟法》第13條為中心[J]西部法學評論,2014(2):1-9.

[20]張衛(wèi)平.民事訴訟中的誠實信用原則[J].法律科學,2012(6):153-158.

[21]王福華.民事訴訟誠信原則的可適用性[J].中國法學,2013(5):150-161.

[22]楊海,胡亞球.裁判視野下之誠信原則——立足于法官裁判行為的研究[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2(2):57-67.

[23]邱聯(lián)恭.程序制度機能論[M].臺北:三民書局,1996:4-5.

[24]姜世明.民事程序法之發(fā)展與憲法原則[M].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03:97-154.

[25](日)高橋宏志.民事訴訟法制度與理論的深層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67-368.

[26]德國貝克出版社.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典[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70-128.

[27]王洪.法律邏輯:回顧與展望[J].政法論叢(濟南),2009(6):3-9.

[28]田平安,劉春梅.論協(xié)同論民事訴訟模式[J].現(xiàn)代法學,2003(1):83-88.

[29]湯維建.誠信原則入民訴法彰顯時代色彩[N].法制日報,2012-9-4(1)

[30]徐國棟.民法基本原則解釋:誠信原則的歷史、實務(wù)、法理研究(再造版)[M].北京:北京法學出版社,2013:429-430.

[31]徐昕.司法過程的性質(zhì)[J].清華法學,2010(2):99-113.

[32]劉治斌.論法律原則的可訴性[J].法商研究,2003(4):105-113.

[33](美)貝勒斯.法律的原則:一個規(guī)范的分析[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13.

[34]何孝元.誠實信用原則與衡平法[M].臺北:三民書局,1992:3.

[35]梁慧星.從法律的性質(zhì)看裁判的方法[J].人大復(fù)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5(12):2-10,24.

[36]江必新.論司法自由裁量權(quán)[J].法律適用,2006(11):17-22.

[37]鮑雷,劉玉民,孫瑩.對內(nèi)以誠正身 對外以誠立信 北京東城法院以訴訟誠信推進社會誠信[N].人民法院報,2012-09-04(001).

[38]唐東楚.訴訟主體誠信論—— 以民事訴訟誠信原則立法為中心[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148.

[39](美)波斯納.法理學問題[M].蘇力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242.

The judicial integrity and judge according to the conscience——on the “applicability” of paragraph 1 of article 13 of“Civil Procedure Law” to the court and judge

TANG Dongchu,LI Yi

(School of Law,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3,China)

The “Peng Yu case” reflects the social good faith crisis 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judicial integrity.The“applicability” of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on the conduct of the court and judge of Article 13,paragraph 1 of our“Civil Procedure Law” includes the indirect applicability in the sense of law declaration and the direct applicability in the sense of referee quotation:the former is sure but should not be abused,which the latter appears to be very beautiful but with limited functions.The judicial integrity requires due diligence trial according to law,the prohibition of raid trail and the abuse to discretion.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of civil procedure has the functions of the orientation of judicial integrity,the integrity resolution of the trial conduct of Civil Procedure “system violates”,the integrity of the interests balance of the parties and the second discipline of dishonest conduct of the trial.By their very nature,judicial integrity is conscientious trail in compliance with due process and the method of applicability of good faith principle.

judicial integrity;“Peng Yu case”;good faith principle article in civil procedure law;applicability;indirect applicability;direct applicability

D915.2

:A

:1672-3104(2014)05-0119-07

[編輯:蘇慧]

2014-05-06;

:2014-08-07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沉默權(quán)、真實陳述義務(wù)和誠信原則立法的倫理基礎(chǔ)研究”(12BZX067);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權(quán)威維護研究”(08YBB024)

唐東楚(1968-),男,湖南武岡人,法學博士、倫理學博士后,中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司法制度;李毅(1987-),男,苗族,湖南花垣人,中南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

猜你喜歡
彭宇裁判法官
視覺搜索中風味引發(fā)對關(guān)聯(lián)顏色的注意偏向*
牙醫(yī)跨界冬奧會裁判
裁判中存在“唯一正解”嗎*——對《司法裁判中的道德判斷》的批判性研讀
大象法官分銀幣
法官如此裁判
法官如此裁判
猴子當法官
戀愛婚姻家庭(2019年8期)2019-08-30
現(xiàn)實與法律
康定县| 德钦县| 宜兰市| 中阳县| 宣化县| 井研县| 松原市| 嘉黎县| 盘锦市| 巴塘县| 新泰市| 龙里县| 塘沽区| 邵武市| 揭阳市| 淳化县| 黔东| 台南县| 鄂托克前旗| 上饶县| 常熟市| 永吉县| 丰宁| 禄丰县| 瓮安县| 神农架林区| 郴州市| 邹平县| 正镶白旗| 潞西市| 宁德市| 治多县| 平潭县| 武鸣县| 宽城| 西丰县| 雅安市| 门源| 华阴市| 得荣县| 来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