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一個后殖民時代的“多余人”
——《浮生》主人公賞析

2014-01-28 19:01:47俞曦霞浙江湖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浙江湖州313000
名作欣賞 2014年6期
關(guān)鍵詞:威利安娜生活

⊙俞曦霞[浙江湖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一個后殖民時代的“多余人”
——《浮生》主人公賞析

⊙俞曦霞[浙江湖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奈保爾后期作品《浮生》呈現(xiàn)后殖民時代一個精神始終處于迷惘狀態(tài)的“多余人”形象威利,他的遭遇體現(xiàn)了社會歷史進程和復(fù)雜矛盾人性角逐中蘊含的悲劇意味和理想主義色彩,體現(xiàn)作家對“人”生存意義的終極思考,表達作家對全球化時代帝國殖民政治及其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霸權(quán)思想的激烈批判態(tài)度。

威利 “多余人” 迷惘 空虛

“多余人”形象曾經(jīng)是19世紀俄羅斯文學的獨有成就,這一稱謂最初是屠格涅夫1850年發(fā)表中篇小說《多余人日記》之后才廣為流傳的,但這類人物的基本特征最早在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主人公奧涅金身上就已確定下來,在后來的文學作品中相繼出現(xiàn)的“多余人”形象,諸如萊蒙托夫筆下的畢巧林、屠格涅夫筆下的羅亭、岡察洛夫筆下的奧勃洛莫夫等,他們身上都或多或少有著奧涅金的影子。他們聰明、正直、敏感、有個性,但在社會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愛情中遭到失敗,是一個正面人物系列,他們因社會的黑暗和個人方面的種種弱點無法實現(xiàn)其理想和抱負而成為社會的“多余”,但恰恰是他們在理想幻滅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積極或消極的奮爭和反抗精神,所體驗的苦悶、彷徨、欲進不能、欲罷不忍等種種思想情緒,對社會對后世是一份優(yōu)秀的遺產(chǎn)。①

無獨有偶,在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V·S·奈保爾發(fā)表的長篇小說《浮生》(2001)中,我們又看到了這類人物。主人公威利·薩默塞特·詹德蘭單純、敏感、正直、善良,有一定才華,為探求自我和理想始終進行深刻反思,但又虛榮、懦弱、苦悶甚至墮落,精神始終處在迷惘和思考中,是個典型的“多余人”形象。小說展現(xiàn)了“人”在社會歷史進程中所遭遇的生存困境,主人公看似平庸無為的一生實質(zhì)蘊含作家對“人”生存意義的終極思考。

一、印度生活:囿于不自由和屈辱的樊籬威利家族屬于印度最高種姓婆羅門,但威利爸爸天生叛逆,甘愿放棄優(yōu)越生活到寺廟過苦修生活,威利是在他爸爸開始寺廟苦修的時候來到人間的,威利中間的名字“薩默塞特”來源于曾親自到寺廟看望威利父親的英國作家毛姆的名字。因為毛姆的關(guān)系,威利父親聲名遠播,為了紀念毛姆,父親給威利取此名,但同學的經(jīng)常嘲諷使他有種深深的自卑感;而威利對父親靠香客施舍的隱修生活一直有強烈的排斥和抵觸情緒。最讓威利痛恨的是父親對出身低等種姓、長相丑陋的母親一直有著深深的厭惡和蔑視。對母親的愛是人的一種天生情感,威利一直深深愛著母親,他痛恨父親對她的鄙視和極端不尊重,痛恨父親的種姓優(yōu)越意識。在他的作文《犧牲者的生活》里,威利描繪一個貪心的婆羅門為了過上富貴生活,最后自己的兩個孩子也被魔鬼吃掉的故事,揭露婆羅門的偽善無恥。威利母親婚前在學校是種姓歧視的犧牲品。出身低等種姓的孩子只能進教會學校,威利母親由于來自最下等種姓,上學第一天被迫用銹鐵罐喝水,因為鋁缽是給穆斯林和基督徒,銅缽是給高級種姓的學生的。敏感的威利從小就痛恨這種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本能地想逃避。

威利剛開始想去加拿大,和他的老師一樣當傳教士,但有一天在校長辦公室看到一本雜志,封面上是自己國家人人敬奉的佛陀居然被一個傳教士用斧頭砍倒,并得意地微笑著站在這尊佛陀上,威利再次深深地感到了恥辱,念這么多年的書,原來神父們都在愚弄他!他不去上學了,不想當傳教士了,不知道該干什么,思想陷入深深的迷惘中。他對媽媽說:“我就是覺得這個世界上什么都是悲哀的。我們有的只是悲哀。我不曉得我能做什么。”②他求爸爸想辦法讓他出國。父親最后通過倫敦朋友的幫助讓威利到倫敦一所半慈善性質(zhì)的學院上學。

名字永遠承載著殖民者壓迫的陰影,人的良知讓威利意識到種姓制度的愚昧丑惡,老師對佛教的侮辱是祖國的恥辱。在母國威利感受到生存的扭曲和變異,他將永遠被迫在不自由和屈辱中茍活。

二、英國見聞:在自由中走向空虛在英國威利徹底自由了,他享受著自由帶給他作為人的一切權(quán)利。為了贏得周圍人的尊敬,為了滿足自己日益增長的虛榮心,更為了忘卻母國的難堪和恥辱,威利需要在這個新的環(huán)境中努力構(gòu)建屬于自己的新身份,哪怕是編造改寫自己的家庭出身和背景。威利把媽媽那個狂熱分子的叔叔說成是“工會領(lǐng)袖”。媽媽是個基督徒,隸屬于印度次大陸的一個古老基督教社團。父親的婆羅門身份繼續(xù)維持,而爺爺則是“朝臣”。在別人肅然起敬的反映中威利開始覺得自己不同凡響,在自欺欺人的編造中威利感受到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樂趣:“自我在和其他人的不斷的關(guān)系中被創(chuàng)造出來,這個主題永遠是主體性的。我的身份在為了得到認可而進行的不間斷的對話和斗爭中被構(gòu)建,在這一過程中,其他人(同時包括人和機構(gòu))承認某些特性、屬性和特征是屬于我的,幫助產(chǎn)生我自己的自我感覺?!雹?/p>

然而良知提醒威利這一切都是虛偽的,自己的編造是卑鄙的,他沒有泯滅求真向善找到自己存在價值的初衷,但接下來的移民生活還是讓他處于迷惘無助的狀態(tài)。通過結(jié)識牙買加混血兒伽圖,威利得以順利進入倫敦的移民社區(qū),并成為1950年末倫敦波西米亞式移民生活的一部分。移民們大都沒有正式工作,也無安穩(wěn)住處,在諾丁山的出租房人種交雜的場合,酗酒、做愛,尋歡作樂,精神頹廢。伽圖非常務(wù)實勢利,他剛到倫敦就找到了一份俱樂部看門的工作,并在那里老練地勾引到了倫敦土生土長的姑娘瓊,結(jié)識倫敦的房地產(chǎn)開發(fā)人,并一直為他做事賺錢;伽圖講究穿著和生活質(zhì)量。在威利眼里,伽圖是個城市人,懂得西方的生活方式,是個完全融入西方社會的典型,威利以他為楷模,也想完全融入移民社會。

伽圖的放縱生活讓威利生平第一次想要有個女朋友,但他從未有這方面的灌輸,而眼前最容易得手的女人也就是離他最近的伽圖的女友瓊。他們瞞著伽圖做愛,威利生平第一次的做愛沒有體會到他想象的快樂,他找來企鵝版的平裝本《性生理學》,上面寫的讓他對自己的性無能感到失望。威利開始感到這種頹廢生活與自己的本性并不適合,它并不能使自己獲得最終的滿足。

在一次晚會上,威利經(jīng)人介紹認識了他一生的朋友羅杰。羅杰是個有思想的年輕律師,與他的友誼讓威利徹底感到以前的波西米亞生活是多么無聊荒唐,他開始用另外一種目光來看這種生活、這段歷史。羅杰認為他有寫作才華,同時指出他以前的創(chuàng)作不是真實的東西,這使威利深刻反思,他買來海明威的小說仔細研讀,嘗試把中學時寫的《犧牲者的生活》進行重寫。他學會了欣賞電影,知道如何處理情節(jié)。他把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生活都寫進了小說。羅杰看后認為很富有原創(chuàng)性,鼓勵他再寫下去,可以出版兜售了。在羅杰把他的編輯介紹給威利后,威利又根據(jù)這位編輯的頹廢主義傾向創(chuàng)作了一篇小說,在小說里把他遠在印度過隱修生活的父親也寫了進去。這部共二十二篇故事大約180頁的小說集在朋友的大力幫助下終于出版了,但是評論界反映冷淡,偶爾在小說評介中會讀到這樣的評論:“這些零星晦暗的恐怖、不安與焦慮的故事,似乎出自一種未定的人生觀;顯示年輕人的迷失方向,在新的處境中舉步維艱。”這個評論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威利那時的精神狀態(tài)處于迷惘彷徨之中。

威利再次陷入了精神危機。這時羅杰舉辦了一個晚宴,在這個晚宴上,威利認識了兩位中產(chǎn)階級冒險家,都畢業(yè)于牛津大學,生活僅僅圍繞金錢,都以追求有錢女人為生活目標,并都借此成功躋身于上層社交圈子。在另一個宴會上,衣著講究的上流社會男女在作秀地談?wù)撊绾斡酶收嵩旒堎嵈箦X,威利不禁想到:“……在這個宴會上,人人都在表演?!?/p>

就這樣,威利接觸到的倫敦知識界和上層人士充漫了虛偽、頹廢、浮夸和淺薄,一種世界末日的情緒彌漫在他周圍。威利不知道什么才是他真正想要的,他感到一種在母國沒有體驗過的擁有自由后的深深的空虛。

就在這時,諾丁山發(fā)生了種族暴動,威利不敢出門,他開始越來越擔心自己的未來。妹妹薩洛金妮到倫敦來看他,問起他拿了文憑后怎么辦?他告訴妹妹自己想等寫的書出版后再定,妹妹說:“然后呢,又有別的事情需要等,然后,又還有另外的事情需要等?!蓖烂妹玫脑挷恢新牐瑓s說得很對。拿了教師文憑,留在英國教書,這是躲藏,不是他要的生活,剛發(fā)生的種族暴動又提醒他這個地方的危險性超過了在家鄉(xiāng)所面臨的。而選擇回去,他又感到無法過那種日子了,因為這兩年半過得像個自由人。威利陷入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而這時的威利:“他現(xiàn)在唯一的念頭——一個像是相信魔法的念頭——就是,有一天,會發(fā)生某種事情,有一縷光會照到他,一連串的事情會發(fā)生,把他帶到他應(yīng)該去的地方。”他就在這種宿命論的支配下得過且過,聽憑命運之神的擺布。

機會終于來了。就在這時,由于他那本書的出版,吸引了他未來的妻子安娜。安娜看了書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威利很感動,年輕、單純、富有又漂亮的安娜有非洲混血背景,在非洲葡萄牙屬地有外祖父留給她的地產(chǎn)莊園。兩人一見鐘情,他想跟安娜到非洲去,這是他逃避困境的唯一和最好選擇。安娜猶豫一陣后答應(yīng)了。威利就這樣結(jié)束了倫敦三年的大學生活,開始了他在非洲十八年的生活。

三、非洲感受:在空虛中走向墮落非洲殖民地莊園生活開始于1920年代,安娜和威利在1950年代到達時正處于崩潰前期。作為莊園主的安娜他們大部分因為祖父母有一位是非洲人,被認為是二等葡萄牙人,在非洲享有種種特權(quán),但在葡萄牙本土要擠入上流社會不太容易。

威利一開始覺得這種莊園主生活富裕又刺激,周末赴宴,或去海邊餐廳,但很快他就感到了空虛和無聊,莊園主們流露出及時行樂和消極頹廢的傾向。在當?shù)厝说难劾?,他僅僅是安娜的倫敦男人而已。莊園主們的每周聚會,都是為了大吃一頓,并不是為了交流感情,彼此之間都漠不關(guān)心?!拔覀儗@些隨土地而來的莊園朋友和鄰居所知非常之少。我們看到的是他們選擇給我們看的,我們每次看的都是那個人同一個側(cè)面。他們變得像我們在學校學習的劇本中的人,每個人都是一個‘角色’,而每個角色都化簡為某幾個點?!雹啾热缈吕镆纴喎驄D驕傲自己的貴族姓氏,口不離錢,制造恐慌,老是認為大災(zāi)難要來臨,在倫敦、紐約和瑞士的銀行都存了錢。而純正葡萄牙人(即一等葡萄牙人)諾倫哈夫婦非常傲慢,他們帶著最細致的屈尊俯就的神情進入這半白半黑的世界,諾倫哈太太能預(yù)卜未來,來參加宴會有助于抬高她的價碼,因為這些二等葡萄牙人都多疑不安。

威利在非洲還看到了種族歧視政策給最底層人民帶來永遠的傷痛。周末到海邊餐廳吃飯,威利經(jīng)常碰到年輕健壯漂亮的混血兒瓷磚工,任由店主叫罵,從未回嘴,因為那瓷磚工是私生子。像他這樣的私生子在非洲很多,媽媽是非洲人,爸爸大都是葡萄牙大地主,長大后讓他學種種手藝:電工、機械工、金工、木工、瓷磚工。威利每想起這一幕,不禁會想:“誰來救這個人?誰來為他復(fù)仇?”蘊含著他對貧苦非洲人的深深同情和愛莫能助。

在精神極度空虛和惶恐不安中威利聽憑自己滑向墮落的深淵。威利認識了柯里依亞夫婦莊園的管理員阿爾瓦洛,一個低俗、卑鄙、生活放蕩、毫無責任感的肉欲主義者。他介紹威利來到非洲本土富有特色的性交易場所。在開始幾年的時間里威利沉湎其中,但漸漸開始感到無聊、空虛:“歡樂場所帶給我的快樂愈來愈少?!饕脑?,是那起先讓我感到興奮的性行為——那種直接與野蠻——變得機械化了。第一年,我在腦子里記了一本賬……漸漸地,我外出不再是為了需要,而是為了增加數(shù)字。更到后來,則只是為了測驗我的能力了?!背泽@于自己的墮落,威利開始感到自己有多么的無恥,居然天天面對妻子安娜而不覺得羞恥,他知道他必須離開了。在一個雨天在莊園前院臺階摔傷被送進醫(yī)院后,威利向安娜提出離婚,說這不是他的生活,他要離開非洲。小說至此結(jié)束。

威利的精神始終處于一種迷惘狀態(tài)。在母國印度度過的青少年時代并沒有在他的前半生里留下珍貴的回憶,有的只是讓他在以后生活,無論是在倫敦還是非洲,形成的一個不自由和屈辱的鮮明對照。在倫敦求學期間的波西米亞式生活和創(chuàng)作實踐是一種沉重的回憶:自由但空虛,仍舊找不到屬于自己的路。隨妻子安娜在非洲的十八年生活,享受到的是作為殖民者后裔、非洲莊園 主的豪華生活,留下的是空虛﹑ 無聊和世紀末的幻滅情緒,而接觸非洲雌妓最終留給他的是羞恥、道德的淪喪和最終的墮落,他的遭遇典型地表現(xiàn)了后殖民時代移民社會中小知識分子苦悶、迷惘的精神狀況,是一個典型的“多余人”形象。

威利的遭遇體現(xiàn)了社會歷史進程和復(fù)雜矛盾人性之間力量角逐中所蘊含的悲劇意味和理想主義色彩。他單純、敏感、正直、善良,有才華,但也愛慕虛榮、意志薄弱、善于自我沉溺,面對失敗善于自我解嘲,在他尋覓、自責和墮落交織在一起的思想里,始終沒有認同于任何一個國家、一種文化或者一種生活方式,他始終關(guān)注的不是自己生活的舒適富裕(這正是當代大多數(shù)移民所夢寐以求的),他關(guān)注的是自己存在的意義、生命的價值。他墮落而又清醒,沉淪而又自責,精神始終處在焦、迷惘和痛苦中,始終在思考自己應(yīng)該怎樣在這個世界上表現(xiàn)真正的自我,實現(xiàn)自我價值,他是當代的格利弗,一生所尋覓的朦朧的精神烏托邦蘊含奈保爾本人對“人”生存意義的終極思考,表達作家對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和人類命運的思考探索。

奈保爾通過對一個后殖民時代普通移民小知識分子豐富精神世界和流離坎坷命運的刻畫,表達他對全球化時代帝國殖民政治及其意識領(lǐng)域霸權(quán)形態(tài)的激烈批判。當我們回首威利的前半生時,感受到的是一個不想沉淪于世、努力尋找真我、幻想實現(xiàn)自我人生價值的正直小人物,他對生活的迷惘和執(zhí)著都真實反映了20世紀下半葉小人物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真實境遇,他對社會和人生的彷徨和思考典型地反映了這些移民社會小知識分子的共同和普遍的精神狀態(tài),那么,對于威利這樣一個人物的結(jié)局:他最后依舊無法認同于任何一種生活方式,最后還是感到迷惘和無所適從,我們會情不自禁地問:到底該由誰來對威利的迷惘負責呢?無疑,奈保爾將矛頭指向帝國殖民政治和它的意識領(lǐng)域霸權(quán)形態(tài),威利的求索和最終的迷惘是一種后殖民時代全球化背景下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這是幾百年來西方殖民主義政策所造成的嚴重歷史遺留問題:是財富資本和文化資本的極端不平衡帶給前殖民地人民的精神創(chuàng)傷,威利身上體現(xiàn)的正是這份創(chuàng)傷,這份精神痼疾的最終起因以及帶來的這份不平衡值得我們深思。

① 鄭克魯:《外國文學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第二版,第339頁。

② [英]V.S.奈保爾:《浮生》,孟祥森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41頁。(文中有關(guān)該小說引文均出自此書,不再另注)

③ [英]科斯塔斯·杜茲納:《人權(quán)與帝國》,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2頁。

作 者:俞曦霞,文學博士,浙江湖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2012年浙江省哲社科規(guī)劃課題《奈保爾后期創(chuàng)作思想研究》(編號:12JCWW04YBM)的成果之一

猜你喜歡
威利安娜生活
WILLY THE DREAMER夢想家威利
威 威利 溫基
夢想家威利
學生天地(2020年24期)2020-06-09 03:08:44
安娜的生日(上)
安娜的生日(下)
威力和他的自行車
什么能讓你快樂
漫生活?閱快樂
生活感悟
特別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無厘頭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华阴市| 宝应县| 旬邑县| 林芝县| 道真| 石阡县| 博爱县| 辉南县| 北川| 如皋市| 富源县| 双鸭山市| 江口县| 麻阳| 穆棱市| 铜川市| 白河县| 梨树县| 满洲里市| 长兴县| 普兰店市| 梁山县| 南召县| 赣榆县| 镇坪县| 同仁县| 温宿县| 上犹县| 石楼县| 金塔县| 苍山县| 太白县| 东光县| 建始县| 镇原县| 抚松县| 平邑县| 措美县| 同仁县| 九寨沟县| 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