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語境下的愛國主義
2014年9月,@共青團中央微博與身在澳大利亞的中國留學生@雷希穎推出#我和國旗合個影#微博話題和主題活動,向全球華人發(fā)出倡議:“拍張與五星紅旗的合影,寫下對祖國的祝福,以#我和國旗合個影#為主題,用我們的微博傳遞一個聲音:我愛你,中國!”活動推出后,吸引了大量海內外青年網友的踴躍參與。短短10天時間,話題點閱量超過3000萬,并仍在持續(xù)升溫。
為何越出國,反而越愛國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博士研究生 雷希穎:發(fā)起這個活動的目的,除了紀念抗戰(zhàn)勝利69周年和迎接65周年國慶外,更重要的,是對當前網絡上的嘲諷、辱罵和抑制“愛國”情感的行為說“不”。讓那些見不得“愛國”的人難受了,我們也就開心了。“越出國,越愛國”是因為個體在出國前后對國家的認同度的對比和反差;是因為破除了許多幻想,看到了更多的現實;是因為感受到了更多的“未來”;是因為開始對中國的現狀進行相對冷靜、客觀思考;是因為割舍不斷的中國情。
用青年的方式、講青年的語言、樹青年的榜樣
團福建省委宣傳部干部 余運煒:傳統(tǒng)的引導模式早已不能滿足青年的全部需求。團組織近年大力探索運用新媒體平臺開展工作,正是用青年的方式吸引青年。同時,引導工作的本質是人做人的工作。人與人之間是需要溝通的,無論科技如何發(fā)展,共同的話語體系都是溝通的前提,就是講青年的語言,引導青年。我們還要看到最能影響青年的恰恰也正是青年,因為他們有著相似的成長背景并面對同樣的時代課題,容易產生共鳴,因此要樹青年榜樣,影響青年。團組織近來開展的“我為核心價值觀代言”、“身邊好青年”、“我和國旗合個影”等活動,正是通過用青年的方式、講青年的語言、樹青年的榜樣,發(fā)動青年,從而影響青年。
引導青年人理性表達愛國情感
1. 有血性,還要有理性。愛國無非就是希望國家好。為表達愛國熱情而采取集體行動時,要充分考量是否有利于國家的根本利益。要防止愛國情感和行動被人利用,給國家、政府和社會“添亂”。
2. 有行動,還要有秩序。哪怕是出發(fā)點再好的行動,當它自發(fā)聚集為大規(guī)模的群體行動時,就有可能帶來偏離每個個體本意的、不可控的后果,導致“好心辦壞事”。
3. 有民族氣節(jié),還要有世界眼光。我們要更好地維護和實現本民族的利益,就必須善于與其他國家及其人民和諧共處、合作共贏。
4. 有觀察,還要有思考。在參與社會行動時,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進,而要有自己的理性判斷。要防止陷入“集體無意識”的思維方式之中。
5. 有愛國心,更要有報國行。愛國歸根結底要體現為對國家發(fā)展和進步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