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凱 鄭國軍 王文莉
【摘 要】高層建筑抗震工作一直建筑設計和施工的重點,本文從建筑抗震的理論分析、高層建筑的設計理念、抗震措施等方面論述高層抗震設計。
【關鍵詞】高層建筑;抗震設計
隨著高層建筑的普及,高層建筑的抗震工作也成為我們必須關注的重點。那么如何更好地實現高層建筑抗震的理想?我從以下幾方面論述:
1.建筑抗震的理論分析
1.1建筑結構抗震規(guī)范
建筑結構抗震規(guī)范實際上是各國建筑抗震經驗帶有權威性的總結,是指導建筑抗震設計的法定性文件它既反映了各個國家經濟與建設的時代水平,又反映了各個國家的具體抗震實踐經驗。它雖然受抗震有關科學理論的引導,向技術經濟合理性的方向發(fā)展,但它更要有堅定的工程實踐基礎,把建筑工程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容不得半點冒險和不實。正是基于這種認識,現代規(guī)范中的條文有的被列為強制性條文,有的條文中用了“嚴禁,不得,不許,不宜”等體現不同程度限制性和“必須,應該,宜于,可以”等體現不同程度靈活性的用詞。
1.2抗震設計理論發(fā)展歷程
(1)擬靜力理論。擬靜力理論是20世紀40年代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理論,它在估計地震對結構的作用時,僅假定結構為剛性,地震力水平作用在結構或構件的質量中心上。地震力的大小當于結構的重量乘以一個比例常數(地震系數)。
(2)反應譜理論。反應譜理論是在加世紀40~60年代發(fā)展起來的,它以強地震動加速度觀測記錄的增多和對地震地面運動特性的進一步了解,以及結構動力反應特性的研究為基礎,是加理工學院的一些研究學者對地震動加速度記錄的特性進行分析后取得的一個重要成果。
(3)動力理論。動力理論是20世紀70-80年廣為應用的地震動力理論。它的發(fā)展除了基于60年代以來電子計算機技術和試驗技術的發(fā)展外,人們對各類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線性與非線性反應過程有了較多的了解,同時隨著強震觀測臺站的不斷增多,各種受損結構的地震反應記錄也不斷增多。進一步動力理論也稱地震時程分析理論,它把地震作為一個時間過程,選擇有代表性的地震動加速度時程作為地震動輸入,建筑物簡化為多自由度體系,計算得到每一時刻建筑物的地震反應,從而完成抗震設計工作。
2.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要求
2.1高層建筑的抗震設計理念
我國《建筑抗震規(guī)范》對建筑的抗震設防提出“三水準、兩階段”的要求,“三水準”即“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當遭遇第一設防烈度地震即低于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時,結構處于彈性變形階段,建筑物處于正常使用狀態(tài)。建筑物一般不受損壞或不需修理仍可繼續(xù)使用。因此,要求建筑結構滿足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承載力極限狀態(tài)驗算,要求建筑的彈性變形不超過規(guī)定的彈性變形限值。當遭遇第二設防烈度地震即相當于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的基本烈度地震時,結構屈服進入非彈性變形階段,建筑物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破壞。但經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繼續(xù)使用。因此,要求結構具有相當的延性能力(變形能力)不發(fā)生不可修復的脆性破壞。因此,要求建筑具有足夠的變形能力,其彈塑性變形不超過規(guī)定的彈塑性變形限值。
2.2抗震措施
在對結構的抗震設計中,除要考慮概念設計、結構抗震驗算外,歷次地震后人們在限制建筑高度,提高結構延性(限制結構類型和結構材料使用)等方面總結的抗震經驗一直是各國規(guī)范重視的問題。當前,在抗震設計中,從概念設計,抗震驗算及構造措施等三方面入手,在將抗震與消震(結構延性)結合的基礎上,建立設計地震力與結構延性要求相互影響的雙重設計指標和方法,直至進一步通過一些結構措施(隔震措施,消能減震措施)來減震,即減小結構上的地震作用使得建筑在地震中有良好而經濟的抗震性能是當代抗震設計規(guī)范發(fā)展的方向。
2.3抗震等級的確定
(1)抗震等級:是設計部門依據國家有關規(guī)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類與設防標準”,根據烈度、結構類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級進行的具體設計。以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為例,抗震等級劃分為四級,以表示其很嚴重、嚴重、較嚴重及一般的四個級別。
(2)地震烈度:是國家主管部門根據地理、地質和歷史資料,經科學勘查和驗證,對我國主要城市和地區(qū)進行的抗震設防與地震分組的經驗數值,是地域概念??拐鹪O防類別分為甲、乙、丁類建筑,全國大部分地區(qū)的房屋抗震設防烈度一般為8度。
2.4抗震措施的要求
(1)甲類、乙類建筑:當本地區(qū)的抗震設防烈度為6~8度時,應符合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當本地區(qū)的設防烈度為9度時,應符合比9度抗震設防更高的要求。當建筑場地為Ⅰ類時,應允許仍按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
(2)丙類建筑:應符合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當建筑場地為I類時,除6度外,應允許按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按建筑類別及場地調整后用于確定抗震等級烈度,按調整后的抗震等級烈度。
(3)抗震設計時,多高層建筑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應根據設防烈度、結構類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級,并應符合相應的計算和構造措施要求。
(4)建筑場地為Ⅲ、Ⅳ類時,對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 15G和O.30G的地區(qū),宜分別按抗震設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時各類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
(5)抗震設計時、與主樓連為整體的裙樓的抗震等級不應低于主樓的抗震等級;主樓結構在裙房頂部上、下各一層應適當加強抗震構造措施。
(6)房屋高度大、柱距較大而柱中軸力較大時,宜采用型鋼混凝土柱、鋼管混凝土柱,或采用高強度混凝土柱。
(7)高層建筑結構中,抗震等級為特一級的鋼筋混凝土構件,除應符合一級抗震等級的基本要求外,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框架柱應符合下列要求:
①宜采用型鋼混凝土柱或鋼管混凝土柱。
②柱端彎矩增大系數`Η_C`、柱端剪力增大系數`Η_VC`.應增大20%。
③鋼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區(qū)最小配箍特征值`Λ_V`,應按表5-13的數值增大0.02采用;全部縱向鋼筋最小構造配筋百分率,中、邊柱取1.4%,角柱取1.6%。
2)框架梁應符合下列要求:
①梁端剪力增大系數應增大20%。
②梁端加密區(qū)箍筋構造最小配箍率應增大10%。
3)框支柱應符合下列要求:
①宜采用型鋼混凝士柱或鋼管混凝土柱。
②底層柱下端及與轉換層相連的柱上端的彎矩增大系數取1.8,其余層柱端彎矩增大系數`Η_R`應增大20%;柱端剪力增大系數`Η_VR`應增大2U%;地震作用產生的柱剪力增大系數取1.8,但計算柱軸壓比時可不計該項增大。
③鋼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區(qū)最小配箍特征值`Λ_R`應按原來的數值增大0.03采用,且箍筋體積配箍率不應小于1.6%;全部縱向鋼筋最小構造配筋百分率取1.6%。
4)筒體、剪力墻應符合下列要求:
①底部加強部位及其上一層的彎矩設計值應按墻底截面組合彎矩計算值的1.1倍采用,其他部位可按墻肢組合彎矩計算值的1.3倍采用;底部加強部位的剪力設計值,應按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剪力計算值的1.9倍采用,其他部位的剪力設計值,應按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剪力計算值的1.2倍采用。
②一般部位的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最小配筋率應取為0.35%,底部加強部位的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的最小配筋率應取為0.4%。
③約束邊緣構件縱向鋼筋最小構造配筋率應取為1.4%.配箍特征值宜增大20%;構造邊緣構件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不應小于1.2%;框支剪力墻結構的落地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邊緣構件宜配置型鋼,型鋼宜向上、下各延伸一層。
總之,高層建筑越來越普及,我們的國家又是地震多發(fā)地帶,所以我們應該高度重視高層建筑的抗震工作。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