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語
近日讀《人民論壇》桑林峰的《“去哪兒了”是一種反思》一文,深有感觸。
去年以來,“去哪兒了”一詞很走紅,先是一檔《爸爸去哪兒》的電視節(jié)目,雖然內(nèi)容內(nèi)涵也不顯得如何好,但也吸引了數(shù)以萬計人的眼球;后來春晚一首《時間都去哪兒了》,雖然曲調(diào)不顯得如何妙,但也讓不少人感慨感想。
為什么《爸爸去哪兒》的節(jié)目會引起那么多人的追捧、“去哪兒了”成為一時熱詞?桑老師說“是因為它成為人們對自身、對家庭、對社會的一種反思,這種反思是對現(xiàn)代文明的呼喚,是對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對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警醒,更是對心靈能夠詩意棲息的企盼?!惫P者理解得直白些,“去哪兒”正所以走紅一時,是因為它道出了無數(shù)人共同的心聲:忙碌的人生,讓我們用點時間回顧一下過去:做了些什么、做對或做錯了什么、今后怎么樣才能做得更好——對家庭、對社會、對崗位、對利義、對夢想……。
人生多問問“去哪兒了”,不但需要,而且必須。它至少讓我們少做錯事、少走彎路。使漫長的人生歷程前行更有方向,道路更加闊坦,追憶起來更加欣慰。
多問問“上班去哪兒了”,讓自己的作用變得更明顯。該是你的崗位是否隨意離開了,該是你去干的活兒是否躲開了,該是你去處理的矛盾是否繞開了,該干完的事情是否已經(jīng)完成了,該有的效率是否已經(jīng)達到了,該解決的問題是否已經(jīng)解決了,對群眾的訴求是否傾盡心力,對同事的請求,是否給予配合,對領(lǐng)導的要求是否得到實現(xiàn)……。多問問履職的點點滴滴,問出責任、問出貢獻。
多問問“休息時間去哪兒了”,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溫馨更有意義。是在舉杯推盞的酒場,還是在給妻兒夾菜添食的飯桌;是在燈紅酒綠的歌廳,還是在墨香盈繞的書房;是在勾心斗角的賭場,還是在給爸敲背、聽媽嘮叨的老家;是在股市里博斗、游戲中撕殺,還是在凝望天空中思想……。多問問業(yè)余時間自己做了些什么,問出親情、問出淡定。
多問問“承諾去哪兒了”,讓自己的諾言變得可信。對父母妻兒的親近承諾、對朋友同事的托付承諾、對應(yīng)聘上崗前的履職承諾、對加入組織時的誓言承諾、對鄰居對社會日常生活中的公德承諾……多問問自己,都承諾過什么,這些承諾都兌現(xiàn)了否,問出誠信、問出放心。
多問問“感恩去哪兒了”,讓自己的為人變得更可敬。父母養(yǎng)育了我,我應(yīng)怎樣盡好孝道;朋友、同事幫助了我,我應(yīng)怎樣做好回報;單位組織培養(yǎng)了我,我應(yīng)該怎樣努力盡責作貢獻;人民群眾給了我衣食,我應(yīng)該怎樣當好公仆……。多問問自己對別人和組織給予自己后的態(tài)度,問出知恩、問出圖報。
多問問“才智去哪兒了”,讓自己的腦子變得更聰明。事處對否、活干成否、話講錯否、矛盾排解否、問題解決否、困難克服否……,事事問,天天問,個個階段問,問出智慧、問出才能。
多問問“原則去哪兒了”、“底線去哪兒了”、“激情去哪兒了”......。多問問“去哪兒了”,實際上是一種不斷的總結(jié)、一種不斷的反思。個人在不斷的總結(jié)和反思中進步,單位在不斷總結(jié)和反思中前行,國土資源管理在不斷的總結(jié)和反思中發(fā)展,社會在不斷的反思和總結(jié)中完善,國家在不斷的總結(jié)和反思中富強。
問清了問題,問清了原因,問清了辦法,緊接下來的就是行動。從自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從正在做的事情做起,用自己的一片光、一份熱去溫暖自己、溫暖他人、溫暖集體、溫暖社會,使自己的人生變得陽光燦爛,使自己的人生變得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