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近53年山東省霾季節(jié)性特征的年代際變異

2014-02-09 07:58:34趙天良楊曉霞李長軍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xué)報 2014年9期
關(guān)鍵詞:季節(jié)性年際日數(shù)

李 恬,趙天良*,楊曉霞,王 宏,李長軍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xué)氣象災(zāi)害預(yù)報預(yù)警與評估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中國氣象局氣溶膠-云-降水重點開放實驗室,江蘇 南京 210044;2. 山東省氣象臺,山東 濟南 250031;3. 中國氣象科學(xué)研究院大氣成分研究所,北京 100081;4. 山東省氣象信息中心,山東 濟南 250031

近53年山東省霾季節(jié)性特征的年代際變異

李 恬1,趙天良1*,楊曉霞2,王 宏3,李長軍4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xué)氣象災(zāi)害預(yù)報預(yù)警與評估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中國氣象局氣溶膠-云-降水重點開放實驗室,江蘇 南京 210044;2. 山東省氣象臺,山東 濟南 250031;3. 中國氣象科學(xué)研究院大氣成分研究所,北京 100081;4. 山東省氣象信息中心,山東 濟南 250031

為了進一步認識山東省霾日長期變化特征,從而為政府決策和空氣質(zhì)量預(yù)報提供科學(xué)依據(jù),基于山東省80個氣象站53年(1961─2013)的觀測資料分析,利用多項式及線性回歸擬合、定義表示隨季節(jié)和年際變化程度的變量如季節(jié)變化率、年際變化率等多種統(tǒng)計方法分析了近53年來山東省霾日季節(jié)性的年際、年代際長期變化及空間分布規(guī)律,結(jié)果表明,山東上個世紀明顯的冬季霾高發(fā)的典型季節(jié)性特征演變?yōu)楸臼兰o模糊的季節(jié)差異,即霾多發(fā)時段隨年際增長逐漸由冬季蔓延至秋季,夏季和春季。全省平均霾日的季節(jié)變率從60年代的84.0%,70─80年代的72.4%~73.6%,到90年代跌至56.4%,而在本世紀的13年低達42.3%,體現(xiàn)了山東霾日變化季節(jié)性的年代際特征,即近53年季節(jié)差異在不斷減小,霾趨于常年化發(fā)生的大氣污染事件。霾日季節(jié)性的空間分布及年際變化特征還表明:近53年山東霾日呈持續(xù)上升趨勢,1990年之前呈顯著的增長趨勢,1990年之后上升緩慢,但維持霾高發(fā)的水平。霾日高發(fā)區(qū)域主要集中在濟南地區(qū),濟寧-泰安-萊蕪一帶,棗莊-臨沂一帶,青島地區(qū)和聊城西部地區(qū),其中,高中心依次為濟南的80.9 d·a-1,臨沂的78.2 d·a-1和青島的69.0 d·a-1。山東中東部的霾日年增長率整體高于西部地區(qū),魯中、魯南及半島南部地區(qū)是霾日年際增長高值區(qū)。山東省霾日年際變化趨勢以夏季增長率最高,大部分地區(qū)的年際增長率都在4.5%·a-1以上,其次是秋季、春季霾日年際變化趨勢,冬季霾日年際變化趨勢普遍增長率最低,且大部分地區(qū)的變化率值為1.5%·a-1以上,近53年來山東大部分地區(qū)出現(xiàn)了霾日模糊季節(jié)性變異。

山東省;霾;能見度;季節(jié)變化;氣候趨勢

霾是大量細微顆粒物均勻地浮游在近地面大氣中,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0 km的空氣普遍混濁現(xiàn)象(張小曳等,2013)。隨著人為排放源的不斷增加,大氣中污染氣體及顆粒物的濃度加?。ú車嫉?,2011),當(dāng)今中國霾的發(fā)生已經(jīng)不完全是自然現(xiàn)象,而成為人為污染事件(Zhang等,2012)。中國北方城市CO和SO2等污染氣體明顯高于南方,大城市環(huán)境大氣中PM2.5及PM10的平均濃度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Chai等,2014)。氣象因素的變化提供了霾污染顆粒物形成和堆積的有利大氣環(huán)境,隨著氣候變暖,近幾十年來中國霾日數(shù)總體呈增長的趨勢(Ding和Liu,2014),中東部地區(qū)降水日數(shù)、平均風(fēng)速和大風(fēng)日數(shù)減小,導(dǎo)致污染物難以沉降、不易擴散,從而更易形成霾天氣(宋連春等,2013)。靜穩(wěn)的天氣形勢也為霾的維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張人禾等,2013)。中東部的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城市群是我國霾的主要高發(fā)區(qū),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中東部地區(qū)的霾污染事件呈現(xiàn)明顯的年際增加(趙普生等,2012;Cheng等,2013;張運英等,2009;Kang等,2013;Zhao等,2011)。我國中東部霾日具有顯著的季節(jié)變化和冬季霾高發(fā)的典型季節(jié)性特征,總體上秋冬季霾的分布范圍及日數(shù)大于春夏(孫彧等,2013;胡亞旦和周自江,2009)。目前對于我國霾污染年際變化趨勢的研究相對廣泛,對霾的季節(jié)性特征的長期演變?nèi)杂写J識。為此,本文以山東省為例,試圖分析近幾個年代霾污染季節(jié)性特征的變異特點,以更全面地認識我國中東部大氣環(huán)境變化及其可能成因。

本質(zhì)上,霾是大氣細顆粒物PM2.5尤其是PM1污染事件。由于我國大氣細顆粒物觀測記錄的年限,我國對霾事件的判定目前主要基于氣象觀測的大氣能見度、相對濕度和天氣現(xiàn)象等資料的綜合判斷(吳兌,2012)。目前對霾的判識常采用以下標(biāo)準(zhǔn)(吳兌等,2010;趙普生等,2011):(1)日均值法:定義當(dāng)日均能見度小于10 km,日均相對濕度小于90%,并排除降水、吹雪、雪暴、揚沙、沙塵暴、浮塵、煙幕等其它能導(dǎo)致低能見度事件的情況為一個霾日;(2)14時法:滿足14時能見度小于10 km,相對濕度小于90%,且排除吹雪、揚沙、沙塵暴和浮塵等其它導(dǎo)致低能見度事件的,記為一個霾日。另外,2010年新的國家行業(yè)標(biāo)準(zhǔn)(QX/T113-2010)將PM2.5,PM1,氣溶膠散射系數(shù)及消光系數(shù)等因子引入霾的判識(戴永立等,2013;鄭秋萍等,2013)。本文分析采用了判別霾的日均值方法,這一方法在霾的氣候分析中已被廣泛應(yīng)用(Ding和Liu,2014;趙普生等,2011)。

山東省位于華東沿海地區(qū),緊臨京津冀及其華北平原,是經(jīng)濟和人口大省,2002年以來,山東省GDP一直名列全國前三,自70年代末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jīng)濟政策的確立實施,山東省走上了快速發(fā)展的經(jīng)濟道路,至2008年,山東省城市化水平已達到47.6%。人口增加、城市化進程加快和能源消耗加速在帶來經(jīng)濟利益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對大氣環(huán)境也產(chǎn)生影響(王慶松,2010)。山東省同樣也存在霾污染的大氣環(huán)境問題。王業(yè)宏等(2009)分析了山東省1961─2005年霾日數(shù)時空變化的氣候特征及其年際變化,山東年總霾日數(shù)在2000年之后略下降,具有霾污染變化的區(qū)域特征。為了進一步認識霾污染及大氣環(huán)境長期變化特征,本文以將山東省霾日時間序列延長至2013年,側(cè)重從霾日季節(jié)特征的變異角度認識山東省霾的長期變化趨勢,以全面地認識我國中東部霾污染變化的復(fù)雜性,為政府決策和空氣質(zhì)量監(jiān)控等提供了科學(xué)依據(jù)。

1 資料與方法

本文選取了山東全省80個站點1961─2013年逐日的氣象觀測資料(圖2及圖6中的小點均表示站點的位置)。由于1980年前能見度以等級劃分,而1980年及以后能見度標(biāo)記為具體的距離數(shù)(單位為km),本文首先根據(jù)秦世廣等(2010)的方法對大氣能見度資料作了統(tǒng)一,即將1980年及以后所有站點的能見度按照標(biāo)準(zhǔn)劃為等級,在相應(yīng)的等級區(qū)間內(nèi)求得所有能見度值的平均值,再將得到的各等級的平均值分別帶入到1980年前的各個等級中,統(tǒng)一記“km”為單位。然后采用了判別霾的日均值方法整理了全省80個測站1961─2013年的霾日資料。最后分別對這53年的80個測站的霾日以及通過計算80個站點霾日的算術(shù)平均值得到的全省平均霾日資料作下列氣候分析:

(1)多項式及線性回歸擬合方法以估計全年及各個季節(jié)霾日變化趨勢并作顯著性檢驗。

(2)霾日季節(jié)變化率即定義霾日的月際變化的標(biāo)準(zhǔn)差值與全年月平均值的百分比。

(3)霾日的年際變化率Rate(單位:%·a-1)來表示霾日的年際變化趨勢相對于其年均值的幅度,其公式為:

其中,LR為53年霾日變化線性趨勢值(單位:d·a-1),AVE為53年年均霾日數(shù)(單位:d)。

應(yīng)該指出,討論霾的季節(jié)演變不同年代特征時,為量化霾日的季節(jié)變化,利用季節(jié)變率的概念表示霾日隨季節(jié)變化差異的大小,即定義霾日的季節(jié)變化率為各年代際中霾日月際變化的標(biāo)準(zhǔn)差值與12個月的平均值(d·month-1)的百分比,反映其單位均值上月際變化的離散程度。霾日季節(jié)變化率是衡量資料中觀測值季節(jié)性變異程度的一個統(tǒng)計量(劉建慧等,2013),其值越大說明季節(jié)性特征越明顯,反之亦然。

2 結(jié)果分析

2.1 山東平均年霾日數(shù)年際變化

圖1給出了1961─2013年山東省平均年霾日數(shù)的年際變化。山東霾日數(shù)具有顯著的年際變化,總體呈持續(xù)上升趨勢,1990年之前3個年代呈顯著的增長趨勢,盡管1990年之后上升緩慢,但維持多霾日的較高水平。全省多站年平均的霾日數(shù)最大值發(fā)生在2006年,約為55.8 d。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處于霾少發(fā)期,低于53年平均值32.1 d。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大于該平均值,整體霾日數(shù)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反映了改革開放后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的人為污染物排放對大氣環(huán)境影響。八十年代末以來,山東年霾日在較高的水平作年際波動,霾日數(shù)2000年之后有略下降的趨勢,而2005年之后又有明顯上升。

圖1 山東省1961—2013年平均霾日數(shù)年際變化Fig. 1 Variation of annual number of haze days averaged over Shandong Province from 1961 to 2013

丁一匯和柳艷菊(Ding和Liu,2014)分析了我國近50年霾的長期變化特征,全國平均霾日在總體上升過程中,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20世紀60─70年代是緩慢上升階段,平均上升率為2.3 d·10a-1;80─90年代是平穩(wěn)階段,維持在每年平均5.2天的霾日;從2001年開始到2011年,是快速上升階段,上升率平均為8.8 d·10a-1。山東霾日的年際變化既受大氣環(huán)境中污染源高排放的影響,也受山東區(qū)域氣候變化背景下區(qū)域氣象條件的影響(王業(yè)宏等,2009)。本文山東霾日數(shù)的氣候分析表明,山東霾的長期氣候變化具有明顯的區(qū)域特征,大氣環(huán)境容量(嚴李錕,2010)和區(qū)域氣候變化亦有可能對污染物的聚積產(chǎn)生一定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圖2a和2b分別為山東省53年平均的年霾日和年際變化趨勢值的空間分布,其中87.5%的站點通過了置信度為95%的顯著性檢驗(即標(biāo)識符為小圓圈的站點,標(biāo)識符為小方形的未通過顯著性檢驗,下同)。53年平均霾日大值區(qū)集中分布在:濟南地區(qū),濟寧-泰安-萊蕪一帶,棗莊-臨沂一帶,青島地區(qū)和聊城西部地區(qū)。其中,高值中心依次為濟南的80.9 d,臨沂的78.2 d和青島的69.0 d。山東大部分地區(qū)53年來的霾日變化呈顯著增長趨勢(圖2b)。霾日數(shù)增長趨勢值最大區(qū)位于魯南地區(qū)以臨沂為中心的臨沂-棗莊一帶,中心的霾日增長值可達3.01 d·a-1;其次是濟寧-萊蕪-泰安一帶,中心區(qū)增長值達2.34 d·a-1;另外,以青島為中心的半島南部一帶也屬于霾日增長大值區(qū),霾日增長值達1.91 d·a-1。只有淄博-濰坊一帶為霾日弱負增長地區(qū),圖2a中這些地區(qū)年平均霾日數(shù)也較低。另外,雖然濟南地區(qū)的增長趨勢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但濟南地區(qū)屬于多年平均霾日高值區(qū)。

2.2 霾日季節(jié)性的變異

依照傳統(tǒng)四季的氣候劃分,選擇春季為3─5月,夏季為6─8月,秋季為9─11月,冬季為12月至次年2月。由于2013年的冬季只有12月,因此忽略2013年冬季的霾日(算法下同)。就全省平均值而言,冬季霾日占全年霾的比重最高,平均值為14.5 d,其次為秋季的8.1 d、夏季的4.9 d和春季的4.6 d。山東霾日的季節(jié)性表現(xiàn)為冬季為霾日的主要高發(fā)時段,秋、夏、春季均為霾日數(shù)相對低發(fā)時段。

圖2 山東省1961—2013年(a)平均年霾日(單位:d)及其(b)年際變化趨勢分布(單位:d·a-1,實心圓表示通過了置信度為95%的顯著性檢驗的站點)Fig. 2 Distribution of (a) annual haze days(Unit: d) and (b)their trends in the inter-annual changes over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1961─2013(Unit: d·a-1, solid dots present the linear trend passed 95% significance test)

圖3 山東省1961─2013年四季霾日年際變化Fig. 3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seasonal haze days averaged over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1961─2013

近53年來山東省平均的四季霾日的年際變化趨勢分析(圖3)揭示了山東地區(qū)冬季霾高發(fā)的季節(jié)性特征由上個世紀的明顯變異為本世紀的模糊,即霾多發(fā)時段由冬季蔓延至秋季,夏季和春季,尤其是本世紀前10年山東秋夏季的霾發(fā)生頻數(shù)幾乎與冬季相當(dāng),霾的發(fā)生趨于常年化,這是一個值得關(guān)注的大氣環(huán)境變化事實。為了進一步分析山東霾日季節(jié)性的年代際變異,圖4和表1給出近5個不同年代段山東省平均霾日的月際變化以及季節(jié)變率。全省平均各月霾日數(shù)總體上是隨著年代的增加逐漸升高的,但是近2個年代以來,冬季和春季(1月,3─4月和12月)月份霾日數(shù)甚至有減小、晚春及夏秋兩季(5月─11月份)有不斷增加的趨勢,夏秋季霾日數(shù)增加尤為明顯(圖4)。山東霾日夏秋季增高和冬春季降低的趨勢使得其季節(jié)差異變小。表1表示了5個年代以來霾日數(shù)的季節(jié)變率值。從表1中看到,隨著年代的推進,伴隨山東霾日的增加,其季節(jié)變率從60年代的84.0%,70─80年代的72.4%~73.6%,到90年代跌至56.4%,而在本世紀的13年低達42.3%。這表明山東省上個世紀明顯的霾日季節(jié)性特征經(jīng)過60─80年代逐漸變?nèi)鹾?0年代后突變,演變?yōu)楸臼兰o模糊的霾日季節(jié)性特征。霾的出現(xiàn)已趨向于常態(tài)而不只是冬季的天氣現(xiàn)象。

我國中東部霾日頻發(fā)的主要成因在于近幾十年大氣污染排放物的急劇增加,同時也與全球氣候變化大背景下影響我國的天氣氣候變化特征有關(guān)(張人禾等,2014)。大氣環(huán)境中的高排放污染源與區(qū)域氣象條件的變化會影響山東地區(qū)霾日的年際變化(王業(yè)宏等,2009)。在人為污染物排放不斷增加的條件下,氣候因子如風(fēng)場、水汽場等對霾的季節(jié)變化亦會產(chǎn)生影響效應(yīng)。山東霾日的季節(jié)特點的變異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2.3 不同季節(jié)霾日的年際變化

圖5給出了近53年山東省區(qū)域平均的4個季節(jié)霾日數(shù)的年際變化趨勢。在春夏秋冬4個季節(jié),山東的霾日均呈現(xiàn)顯著的年與年之間差異,但年際變化趨勢則有不同季節(jié)特征。通過多項式擬合趨勢可以清楚地看到,春和冬季的霾日變化具有相似特征,而夏秋季的霾日變化具有相似特征。冬季和春季霾日數(shù)先后在90年代達到峰值,隨后有略下降的趨勢,以冬季尤為突出,但90年代以后依然維持霾多發(fā)的高水平;而夏秋季近53年來以接近線性的趨勢持續(xù)增加,其中,夏季的年際增長趨勢(擬合度的r2=0.823)尤為顯著。山東省平均霾日四季各異的年際變化趨勢既減弱了其季節(jié)差異,也改變了山東霾日變化的氣候特征。

圖4 近5個多不同年代山東省平均霾日數(shù)月際變化Fig. 4 Monthly changes of haze days averaged over Shandong Province in recent 5 decades

表1 1961─2013年山東省霾日年代際的季節(jié)變率Table 1 Rates of seasonal changes of haze days over Shandong Province in 5 decades (1961─2013)

圖5 1961─2013年山東省春季(a),夏季(b),秋季(c),冬季(d)霾日年際變化趨勢及年平均(單位:d)Fig. 5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the number of the seasonal haze days averaged over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1961─2013 and the averaged values(unit: d) in spring(a), summer(b), autumn(c) and winter(d)

近53年山東省春夏秋冬4個季節(jié)的霾日年際變化率分布如圖6所示,其中在計算線性趨勢時,春季66.3%,夏季93.8%,秋季87.5%和冬季75%的站點通過了置信度為90%的顯著性檢驗。山東春夏秋冬4個季節(jié)的霾日年際變化率的空間分布(圖6a-d)均呈現(xiàn)為全省絕大部分地區(qū)為正的年際變化率,即霾日增加;中東部的霾日年變化率整體高于西部地區(qū),變化率高值區(qū)呈片狀地分散分布在魯中、魯南及半島南部地區(qū)。僅有極少負增長率區(qū)與圖2b中年霾日數(shù)的負線性趨勢地區(qū)分布相似。從圖6填充色的深淺可以直觀看出,山東霾日長期增長趨勢地理分布的季節(jié)差異,以冬季最低,其次是春季,秋季,夏季最高。夏季全省普遍處于霾日年變化率高值區(qū),大部分地區(qū)的增長率都在4.5%·a-1以上,霾日的高增長率區(qū)呈大片的帶狀分布,其中魯北和魯西南地區(qū)新出現(xiàn)了霾日增長率中心值達7.5%·a-1以上的高值區(qū),而霾日的負增長率區(qū)面積最小,強度最弱。秋季部分地區(qū)維持在4.5%·a-1以上,魯中、魯南及魯北的增長率高值帶相比夏季而言有所減小。春季霾日年際變化率中東部整體高于西部地區(qū),變化率高值區(qū)呈分散的片狀分布在魯中、魯南及半島南部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的年變化率多在3.0%·a-1以上。冬季中東部地區(qū)仍是變化率相對較高的地區(qū),但大部分地區(qū)的變化率的值相對秋季而言有所降低,為1.5%·a-1以上。圖6的山東霾日增長趨勢地理分布的季節(jié)差異意味著山東大部分地區(qū)出現(xiàn)了霾日季節(jié)性的模糊變化特征。

本文利用日均值判定法對霾日的季節(jié)特征進行了分析,針對不同霾日判定方法對山東地區(qū)霾日長期變化的比較分析,不同典型區(qū)域(城市及農(nóng)村)霾日特征演變規(guī)律及山東地區(qū)霾區(qū)域氣候特征形成的機理需要進一步工作的深入研究。

圖6 1961─2013年山東省春季(a),夏季(b),秋季(c),和冬季(d)霾日年際變化率的空間分布(單位:%·a-1,實心圓表示通過了置信度為90%的顯著性檢驗的站點)Fig. 6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end rate of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haze days in spring(a), summer(b), autumn(c), winter(d) over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1961─2013(Unit: %·a-1, solid dots present the linear trend passed 90% significance test)

3 結(jié)論

本文利用山東省80個氣象站1961─2013年的觀測資料,并將1980年前后能見度資料進行統(tǒng)一化處理之后,選擇日均能見度小于10.0 km,日均相對濕度小于90%,排除降水、沙塵、揚沙等天氣現(xiàn)象的霾日判定方法分析了近53年山東省霾季節(jié)性特征的年代際變異特征。

近53年間山東省年均霾日數(shù)整體呈上升趨勢,90年代之前增長明顯,90年代之后,增長緩慢并維持在高值區(qū)波動。53年來霾日數(shù)高值區(qū)主要分布在以濟南(80.9 d·a-1)、臨沂(78.2 d·a-1)和青島(69.0 d·a-1)為首的魯中西部、魯中南部和半島南部地區(qū),霾日高發(fā)區(qū)也基本對應(yīng)著霾日增長趨勢的高值區(qū)。隨著年代的增長,霾日的季節(jié)差異呈減小趨勢,近13年低達42.3%,霾多發(fā)時段由冬季蔓延至秋季,夏季和春季,尤其是本世紀前10年夏秋季霾發(fā)生的頻數(shù)幾乎與冬季相當(dāng),其中夏季霾日的增長趨勢最為顯著,霾的發(fā)生趨于常年化。全省大部地區(qū)霾日的增長率以冬季最低,其次是春季,秋季,夏季最高。近5個多年代來,山東省霾季節(jié)性特征具有年代際模糊的變異特征。

CHAI F H, GAO J, CHEN Z X, et al. 2014.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 and gaseous pollutants in 26 cities in Chin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6(1): 75-82.

CHENG Z, WANG S X, JIANG J K, et al. 2013. Long-term trend of haze pollution and impact of particulate matter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hina[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82(2013): 101-110.

DING Y H, LIU Y J. 2014. Analysis of long-term variations of fog and haze in China in recent 50 years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atmospheric humidity[J].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57(1): 36-46.

KANG H Q, ZHU B, SU J F, et al. 2013. Analysis of a long-lasting haze episode in Nanjing, China[J]. Atmospheric Research, 120-121: 78-87.

ZHANG X Y, WANG Y Q, NIU T, et al. 2012. Atmospheric aerosolcompositions in China: Spatial/temporal variability, chemical signature, regional haze distribution and comparisons with global aerosols[J].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12(2): 779-799.

ZHAO P S, ZHANG X L, XU X F, et al. 2011. Long-term visibility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egion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China[J]. Atmospheric Research, 101(3):711-718.

QX/T113─2010. 2010. 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行業(yè)標(biāo)準(zhǔn), 霾的觀測和預(yù)報等級[S]. 北京: 氣象出版社.

曹國良, 張小曳, 龔山陵, 等. 2011. 中國區(qū)域主要顆粒物及污染氣體的排放源清單[J]. 科學(xué)通報, 56(3): 261-268.

戴永立, 陶俊, 林澤健, 等. 2013. 2006─2009年我國超大城市霾天氣特征及影響因子分析[J]. 環(huán)境科學(xué), 34(8): 2925-2932.

胡亞旦, 周自江. 2009. 中國霾天氣的氣候特征分析[J]. 氣象, 35(7): 73-78.

劉建慧, 趙天良, 韓永翔, 等. 2013. 全球沙塵氣溶膠源匯分布及其變化特征的模擬分析[J]. 中國環(huán)境科學(xué), 33(10): 1741-1750.

秦世廣, 石廣玉, 陳林, 等. 2010. 利用地面水平能見度估算并分析中國地區(qū)氣溶膠光學(xué)厚度長期變化特征[J]. 大氣科學(xué), 34(2): 449-456.

宋連春, 高榮, 李瑩, 等. 2013. 1961—2012年中國冬半年霾日數(shù)的變化特征及氣候成因分析[J].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9(5): 313-318.

孫彧, 馬振峰, 牛濤, 等. 2013. 最近40年中國霧日數(shù)和霾日數(shù)的氣候變化特征[J]. 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 18(3): 397-406.

王慶松. 2010. 山東城市化發(fā)展戰(zhàn)略對大氣環(huán)境影響研究[D]. 山東濟南:山東大學(xué), 20-34.

王業(yè)宏, 盛春巖, 楊曉霞, 等. 2009. 山東省霾日時空變化特征及其與氣候要素的關(guān)系[J].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5(1): 24-28.

吳兌, 吳曉京, 李菲, 等. 2010. 1951─2005年中國大陸霾的時空變化[J].氣象學(xué)報, 68(5): 680-688.

吳兌. 2012. 近十年中國灰霾天氣研究綜述[J]. 環(huán)境科學(xué)學(xué)報, 32(2): 257-269.

嚴李錕. 2010. 揚州市大氣環(huán)境容量研究[D]. 江蘇揚州: 揚州大學(xué), 1-63.

張人禾, 李強, 張若楠. 2014. 2013年1月中國東部持續(xù)性強霧霾天氣產(chǎn)生的氣象條件分析[J]. 中國科學(xué): 地球科學(xué), 44(1): 27-36.

張小曳, 孫俊英, 王亞強, 等. 2013. 我國霧-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J].科學(xué)通報, 58(13): 1178-1187.

張運英, 黃菲, 杜鵑, 等. 2009. 廣東霧霾天氣能見度時空特征分析——年際年代際變化[J]. 熱帶地理, 29(4): 324-328.

趙普生, 徐曉峰, 孟偉, 等. 2012. 京津冀區(qū)域霾天氣特征[J]. 中國環(huán)境科學(xué), 32(1): 31-36.

趙普生, 張小玲, 徐曉峰. 2011. 利用日均及14 時氣象數(shù)據(jù)進行霾日判定的比較分析[J]. 環(huán)境科學(xué)學(xué)報, 31(4): 704-708.

鄭秋萍, 劉紅年, 唐麗娟, 等. 2013. 蘇州灰霾特征分析[J]. 氣象科學(xué), 33(1): 83-88.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in the Seasonality of Haze over Shandong Province in Recent 53 Years

LI Tian1, ZHAO Tianliang1*, YANG Xiaoxia2, WANG Hong3, LI Changjun4
1.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n Forecast and Evalua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Key Laboratory for Aerosol-Cloud-Precipitation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2. Shando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Jinan 250031, China; 3.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Composition/Key Laboratory of Atmospheric Chemistry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CMA),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CAMS), Beijing 100081, China; 4. Shandong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er, Jinan 250031, China

To further explore the character of long-term change of haze over Shandong Province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government decision making and air quality forecasts, in this study by using the surface observation data(1961─2013) collected from 80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f Shandong Province, giving the definitions of seasonal change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rates to measure the extent of the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haze, combined with several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polynomial and linear fitting, the seasonal characteristic of haze over Shandong Province in a recent 53 year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istinct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ccurrence of haze in the last century have become indistinct going in the 21th century, the frequent periods of haze days have been spreading from winter to autumn, summer and even spring. The seasonal change rate of haze days in 1960s was up to 84.0%, 1970s─1980s years ranged over 72.4%~73.6%, dropped to 56.4% in 1990s, while in recent 13 years of this century was as low as 42.3%,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seasonal differences of haze days have steady declined. Haze pollution, previously happened in winter in Shandong Province, has tended to be a frequently occurring phenomenon in all over the year. The analysis on the inter-annu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haze over Shandong Province in different seasons also indicated that haze days averaged over Shandong Province exhibited an increasing trend during 1961─1990, and then grew slowly after 1990 with fluctuating at high pollution levels. The regions with high frequent haze are centered over Jinan, Jining-Taian-Laiwu area, Zaozhuang-Linyi area, Qingdao and the west area of Liaocheng city. The highest numbers of haze days in the 53-year average reached to 80.9, 78.2, 69.0 days per year for Jinan, Linyi, Qingdao respectively. In terms of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s of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rate of haze, central-eastern Shandong experienced the higher inter-annual variation rates than western Shandong. The larg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haze days concentrated over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regions as well as the southern Shandong peninsula. Seasonally, the inter-annual increase rates peaked in summer with the values of higher than 4.5%·a-1, and then followed by autumn and spring, and dived in winter with the increase rate of lower than 1.5%·a-1. The indistinct seasonality of haze is exhibited in most areas of Shandong over the recent 53 years.

Shandong Province; haze; visibility; seasonal variation; climate trend

X 16

A

1674-5906(2014)09-1432-06

李恬,趙天良,楊曉霞,王宏,李長軍. 近53年山東省霾季節(jié)性特征的年代際變異[J].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xué)報, 2014, 23(9): 1432-1437.

LI Tian, ZHAO Tianliang, YANG Xiaoxia, WANG Hong, LI Changjun.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in the Seasonality of Haze over Shandong Province in Recent 53 Years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4, 23(9): 1432-1437.

江蘇省科技支撐計劃-社會發(fā)展重大研究項目(BE2012771);南京信息工程大學(xué)人才啟動基金(20110304);PAPD;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41275007)

李恬(1990年生),女,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大氣環(huán)境。E-mail: njlitian@126.com *責(zé)任作者:趙天良,教授,josef_zhao@126.com

2014-08-06

猜你喜歡
季節(jié)性年際日數(shù)
漢江上游漢中區(qū)域不同等級降水日數(shù)的氣候變化特征分析
綠色科技(2022年16期)2022-09-15 03:04:46
粕類季節(jié)性規(guī)律:豆粕篇
湖南飼料(2021年3期)2021-07-28 07:05:58
北緯30°中層頂區(qū)域鈉與鐵原子層的結(jié)構(gòu)和年際變化
天津市濱海新區(qū)塘沽地域雷暴日數(shù)變化規(guī)律及特征分析
天津科技(2020年2期)2020-03-03 05:09:48
季節(jié)性需求放緩 鉀肥價格下行
蔬菜價格呈季節(jié)性回落
遠離季節(jié)性過敏
Coco薇(2017年12期)2018-01-03 21:34:42
海南省雷暴日數(shù)年代際變化特征
亞洲夏季風(fēng)的年際和年代際變化及其未來預(yù)測
與北大西洋接壤的北極海冰和年際氣候變化
崇仁县| 新巴尔虎左旗| 辽宁省| 射阳县| 类乌齐县| 梁河县| 本溪市| 怀化市| 乐亭县| 拜泉县| 龙门县| 阿合奇县| 霞浦县| 岳阳县| 筠连县| 长宁县| 盐津县| 永川市| 麻阳| 渝中区| 德格县| 红河县| 安陆市| 彩票| 桂阳县| 临西县| 连平县| 霸州市| 隆回县| 洛川县| 阆中市| 娄烦县| 黑河市| 江安县| 牡丹江市| 三都| 巴彦淖尔市| 名山县| 宝鸡市| 南木林县| 延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