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享譽全球,其泡茶之特點,被人津津樂道。光潤優(yōu)雅的色澤,讓人摩挲掌中,意蘊深遠。紫砂泥料,為宜興丁蜀鎮(zhèn)特產。朱泥,是紫砂紅泥類泥料中性能較為特殊的一類紅泥。
明清時期,朱泥屬于紅泥范疇,沒有單獨的名稱。民國時期,《陽羨砂壺圖考》始有“朱泥”的稱法,但與紅泥無明顯的區(qū)別。有時稱朱泥或朱砂,有時稱紅泥。自建國以來,隨著陶土開采機械化作業(yè)程度的提高,紫砂泥開采的數(shù)量和規(guī)模日趨擴大,為了將其區(qū)別,玩壺者們把紅泥中品質優(yōu)秀,色澤鮮艷的叫做朱泥壺,其余稱為紅泥壺。
朱泥和紅泥根本區(qū)別在于其礦源和泥性,并非表現(xiàn)為色澤的深淺。朱泥礦料,主要產于嫩泥礦中,原礦一般位于山表黏土層或架士和嫩泥礦層之間。它是由青白色的嫩泥風化而成的一種嫩泥礦料,礦料呈泥塊狀,收縮率遠高于一般的紅泥。朱泥,夾雜在嫩泥中,由于嫩泥礦表面黏土層或架士,質地疏松,雨水經過地表滲入泥層,與嫩泥直接接觸,加上嫩泥層多呈層狀、斷塊狀分布,地表水常易沿斷塊裂縫處滲入泥層深處,經久風化成朱泥,所以朱泥通常呈土黃色或鐵銹紅色夾帶青白色的泥塊狀,這是朱泥原礦最為顯著的特征。
朱泥依據(jù)風化的情況,大致可分為三種情形:一、嫩泥礦層表面,經風吹雨淋日曝,直接風化而成的,呈豆瓣狀的小片塊朱泥,此類朱泥風化時間雖不長,但風化較為充分,氧化鐵含量較高,泥質細膩,色澤較為鮮艷;二、嫩泥礦層中,風化程度不一,風化充分的,黃中略帶紅、紅中略帶黃,風化不夠充分的,大多呈土黃色或紅銹色夾帶青白色的泥塊狀;三、同樣是嫩泥礦層中,因風化時間過長而形成的”泥巖狀“或”泥核狀“的朱泥。
朱泥為泥質粉砂質結構,疏松而沉實,遇水則化。朱泥的礦物組成為石英、水云母、赤鐵礦、鐵質,少量的長石、方解石、膠結黏土。其氧化鐵、氧化鈣略高于一般紅泥,提高了朱泥壺的外觀色澤。氧化硅、氧化鋁含量略低,因燒成溫度低,氧化鈣等氧化物在燒成過程中助氧化鐵增色,故紅色越發(fā)鮮艷。
朱泥與其他紫砂泥料相比,其干燥和燒成的收縮率都較大,普通紅泥收縮率為13%,朱泥的整體收縮率高于17%,甚至高達25%。由于朱泥的收縮率大,舊時窯溫又難以控制,故朱泥壺在燒成后,壺體表面常會或多或少地產生褶皺,所以有“無皺不成朱”的說法?,F(xiàn)代工藝水平提高后,燒制的窯溫已易于掌控,不大會出現(xiàn)此種情況。朱泥燒成時,應有較長的預熱烘干時間,因為朱泥收縮率大、密度高、氣孔小,水分不易散發(fā),所以只能用時間來克服這個問題。即使在高溫帶,也只能緩慢升溫,冷卻過程也需十分緩慢,否則極易炸裂。
朱泥作品成陶后,燒結程度高,外觀光潔明亮,敲之有鏗鏘之金屬聲,打碎后的斷面接近瓷器,仍具有一定的透氣性。朱泥壺冷熱急變的色澤效果尤為明顯,壺身經沸水沖淋,壺色會瞬間加深,越發(fā)顯得紅潤,倒盡熱水,很快返回原色。精品朱泥壺,胎質細膩柔和,色澤鮮艷紅潤,表面光潔度好,且越用越漂亮,深受嗜茗者喜愛。
朱泥種種,品質不一,由于風化程度不同,朱泥的含鐵量有高低,色澤自有差別。朱泥未燒制前,泥料通常為土黃色,若是紅色,則大多添加了鐵紅粉,成陶后呈大紅色。經久使用后,肌理溫潤,如少女之肌膚,紅色會越來越漂亮。為了追求好的朱泥效果,故有的煉泥者,以次充好,用普通紅泥加鐵紅粉和玻璃水配制朱泥,用鐵紅粉加強其紅色,用玻璃水增加亮度和透明度。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足見紫砂礦土之珍貴。宜興紫砂土注茶“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色香味皆蘊”,“暑月越宿不餿”。銅腥鐵澀,瓷不透氣,“世間茶具砂為首”。開發(fā)和運用好朱泥原料,將
有力促進紫砂藝術的繁榮和進步。
[1]《陽羨茗砂土》江蘇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