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歷史的概念①

2014-02-12 03:10:46瓦爾特本雅明路坦
上海文化(新批評) 2014年5期
關鍵詞:歷史

瓦爾特·本雅明 路坦 譯

歷史的概念

瓦爾特·本雅明 路坦 譯

1

眾所周知,曾經(jīng)存在這樣一種自動裝置(Automaten),精妙的設計使它能夠根據(jù)對手在棋盤的每次調(diào)動做出針對性反應,確保贏下每一局棋。在這臺裝置上面,一只木偶身著土耳其盛裝,嘴里銜著水煙斗,端坐在棋盤的一邊。透過一組鏡子反射營造出來的幻像,使得這個桌子從任何角度來看都完全是通透的。然而實際上,一個駝背侏儒(ein buckliger Zwerg)正藏身其中,作為頂尖的博弈高手,這個侏儒正用線索操控著那只木偶的一舉一動。照著這樣一臺裝置,人們不難在哲學當中找到與之匹配的對應物,它叫做“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schen Materialismus)。得益于神學(Theologie)的鼎力相助,它所向披靡攻無不克。只不過當今的神學有目共睹,既矮小又丑陋(klein und h覿茁lich),無論如何是不得示人的。

那些我們珍惜的都被完完全全地浸染于時間之中

洛采(Rudolf Hermann Lotze,1817-1881)說:“人類天性之中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對眼前的、當下的事物保持高度自私自利、斤斤計較的立場,與此相反的卻是,人們對自己的未來則毫不關心,持一種無所謂的漠然態(tài)度(Neidlosigkeit)?!甭宀傻倪@段反思揭示出一幅關于幸福的圖景:那些我們珍惜的都被完完全全地浸染于時間之中,而這里的時間,則是由我們的自身參考了我們此在(Dasein)的整個歷程按圖索驥(verwiesen)得來的。在人們內(nèi)心喚起妒意的幸福,只存在于我們呼吸過的空氣之中,在我們曾與之交談的對象那里,在一度有望委身于我們的女人身上。僅此而言,換句話講,在“幸?!边@個表象里面,有一個不可剝離的“救贖(Erl觟sung)”與之共生。而作為表象的“過去”亦復如是,在它的里面是“歷史(Geschichte)”?!斑^去”設置了一份隱秘的索引,通過它指向的是“救贖”。難道此刻吹拂人們面龐的輕風不正像從前一樣?難道現(xiàn)在側(cè)耳傾聽的不正是早已沉寂的聲音的回響?難道我們迷戀過的女子不正孿生于如今形同陌路的姑娘?倘若一切都是如此,那么在此時的我們同彼時的我們之間,貫穿了一代又一代,必然存在某種密約。因此,我們是肩負著期待才來到人世間的。像祖祖輩輩的先民一樣,我們也被賦予了些許微弱的彌賽亞力量,這股力量的權(quán)利屬于“過去”。不過確認這份權(quán)利的歸屬并非易事,歷史唯物主義者對此心知肚明。

由于“過去”的意象是不可再生的,在每一個當下的片刻,它都處在消逝的險境,因此無論如何都無法還原一個“過去”的原樣

事無巨細一把抓的編年史家聲稱,凡是曾發(fā)生過的,都不能不被載入歷史。然而,唯有在得到救贖的人類(erl觟sten Men鄄schheit)那里,“過去”才會降臨(f覿llt)。也就是說,唯有在得到救贖的人類那里,由每一個瞬間與片段組成的“過去”才是可以被援引為據(jù)的(zitierbar)。這每一個鮮活的瞬間與片段,才能夠被用作“當日法庭之證言”(à l’ordre du jour)。所謂“當日”,即“最終審判日(der jüngste)”。

必須首先確保食品和衣物,隨后神的天國便會自行降臨到你這里。黑格爾,1807

“階級斗爭”(der Klassenkampf),始終停留在那些經(jīng)馬克思一手調(diào)教(geschult)的歷史學家(Historiker)的視野當中,它是一種圍繞著粗糙的、物質(zhì)性的東西而開展的斗爭。然而倘若沒有這些,精致高雅的、精神性的東西便是空中樓閣。盡管如此,跟那些落入勝利者手中呈現(xiàn)為戰(zhàn)利品的東西不同,后者(高雅的、精神性的東西)在階級斗爭里面呈現(xiàn)為信念、勇敢、幽默、機智、堅韌,這些都可以溯源到古遠的時間盡頭(die Ferne der Zeit zurück)。但凡統(tǒng)治者收獲新的勝利,都無不招致它的置疑。就像花冠始終朝向太陽,仿佛在一種神秘的趨日性的作用下,“過去”也時刻保持著面向那個在歷史的天空冉冉升起的太陽。這滄海桑田的造化當中最不起眼的一角,恰恰是所有歷史唯物主義者必須察覺到的。

有關“過去”的真實意象稍縱即逝。而唯有作為一種意象,趁著它在能夠被辨識的片刻所迸發(fā)出轉(zhuǎn)瞬即逝(auf Nimmer鄄wiedersehen)的光芒,“過去”才有可能被人們捕獲?!罢嫦嗖粫与x我們而去”——這句話,來自戈特弗里德·凱勒(Gottfried Keller,1819-1890),它精確地標示出歷史主義的歷史觀被歷史唯物主義切中要害的所在。由于“過去”的意象是不可再生的,在每一個當下的片刻,它都處在消逝的險境,因此無論如何都無法還原一個“過去”的原樣。

準確地把握“歷史性的過去”(Vergan鄄genes historisch),并不意味著照“其原本所是的樣子”去認識它,而是趁它在緊要關頭的瞬間閃現(xiàn),將“記憶”(Erinnerung)捕獲并占有。對歷史唯物主義者而言,把握一幅關于“過去”的意象,就像是它在危急關頭突然把自己整個兒交給了歷史的主體。這種風險不會僅危及傳統(tǒng)(Tradition)的內(nèi)容,還將影響它的受眾(Empf覿nger)。對兩者而言,風險是等量齊觀的:把自己拱手相讓,淪為統(tǒng)治階級陣營的工具。每個時代的人們都必須不斷嘗試,把“傳承”(譈berliefer鄄ung)從壓倒性的“因襲盲從”(Konformis鄄mus)當中再一次爭取過來。彌賽亞并不僅僅是作為救贖主(Erl觟ser)降臨,更是作為敵基督(Antichrist)的征服者降臨。那唯一能在“過去”點亮希望之光的歷史記錄者(Geschichtsschreiber),必須對此確信不疑:只要敵人獲勝,哪怕連死人也將一樣不復存在,對手是不達目的不會罷休的。

想起無盡的黑暗與嚴寒

就在這兒,悲慘縈繞的山谷。

布萊希特《三格羅申歌劇》

(Die Dreigroschenoper)

福斯代爾·德·庫朗日(Numa-Denis Fustel de Coulanges,1830-1889)對歷史學家(Historiker)建議,假如打算重新體驗一個時代,那么他就應該把歷史當中發(fā)生在那個時代之后的一切從頭腦當中統(tǒng)統(tǒng)抹除。沒有比這更好的描述來形容歷史唯物主義者摒棄的方法了,那就是“移情(E鄄infhülung)”。它源于一種麻木遲緩的心態(tài)、一種懶惰,它稍縱即逝,使人對于“趁著閃現(xiàn)的瞬間把握真實的歷史意象”感到氣餒。中世紀的神學家認為它是導致憂郁和哀傷的根本原因。深諳個中三昧的福樓拜寫道:“很少有誰能揣度出一個指望著迦太基復興的人該有多么悲哀。”只有當人們進而追問歷史主義的歷史記錄者的移情對象,這種憂郁和哀傷的本質(zhì)才愈發(fā)清晰。答案是確鑿無疑的,他們的移情對象就是勝利者。所有現(xiàn)時的統(tǒng)治者都是之前的勝利者的繼承人。移情于勝利者,無不讓現(xiàn)時的統(tǒng)治者獲利頗豐。這些對于歷史唯物主義者而言已經(jīng)是老生常談了。直至今天,不論是誰,以一個勝利者的姿態(tài)行走在凱旋儀式當中,依照慣例,凱旋的隊伍攜帶著戰(zhàn)利品,今日之成王將橫躺的敗寇踏在腳下。這便是人們熟知的所謂“文化遺產(chǎn)”(die Kul鄄turgüter)。歷史唯物主義者需要從一個距離稍遠的立足點考量。因為舉目所及那些文化遺產(chǎn)全都如出一轍,如此思索一番不免令人心寒。它們的存在不僅歸功于天才偉人開辟的基業(yè),還有那同時代籍籍無名之輩的添磚加瓦。從來就沒有什么文明檔案(Dokument der Kultur),也不存在相應的野蠻紀實。文化遺產(chǎn)無法跟野蠻因素切割,那么同樣,手把手言傳身教的傳承(der Proze茁der譈berlieferung)亦不得幸免。因此歷史唯物主義者要盡可能地迂回至最遠的立足點,給歷史“捋倒毛”(gegen den Strich zu bürsten),并且把這當作自己的使命。

假如打算重新體驗一個時代,那么他就應該把歷史當中發(fā)生在那個時代之后的一切從頭腦當中統(tǒng)統(tǒng)抹除

受壓迫傳統(tǒng)(Tradition)教導我們:我們所處的是一種“例外狀態(tài)”(Ausnahmezu鄄stand),這是一則定律(Regel)。必須就歷史觀(Vorstellung von Geschichte)達成一個符合上述定律的共識,那樣才能明確我們的使命,即闡明真正導致“例外狀態(tài)”的起因。藉此,在同法西斯主義的斗爭當中,我們才能改善自己的地位。法西斯主義的機會尚存,緣于它的敵人以進步之名義,把法西斯的出現(xiàn)當成了一次歷史性的常態(tài)遭遇(einer historischen Norm begegnen)——我們經(jīng)歷的一切到了20世紀“仍然”可能會發(fā)生,這種震驚絕不是哲學意義上的,因為它并非一門知識的開端。除非有一種歷史觀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即便是那樣的一門學問,仍舊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

我的羽翼已振作待飛

我的心意卻遲滯倒退

若我浪擲鮮活的時光

好運便不再與我相隨。

格哈德·肖勒姆(Gerhard Scholem,

1897-1982),來自天使的問候

有一幅克利(Paul Klee,1879-1940)的畫作,叫做《新天使》。畫面中的天使看起來仿佛正要從他凝視的對象那里抽身離開。他雙目圓睜,嘴巴張開,翅膀伸展。歷史的天使一定就是這副模樣。他把臉別過去,面對著往昔。從那里呈現(xiàn)到我們面前的只是一連串事件,從那里他看見的則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沒完沒了的殘片層疊在殘片之上,骸山向他立足之處滑涌而來。他大概想停留一下(verweilen),把死者喚醒,并將那些打碎了的殘片拼接復原起來。然而從天堂刮來一陣暴風,擊中了天使的翅膀,風力如此猛烈,以致他根本無法收攏兩翼。暴風勢不可擋地將天使吹往他背向的未來,與此同時,在他面前的那片廢墟則堆砌得直通天際。在這里,被我們稱為“進步”的,便是這場暴風。

10

修道院的條例教導著沉思的僧侶們,目的是要他們把厭惡俗世的浮華喧囂(Treiben)當成自己的使命。如今我們追求的思維方式同樣源于類似的教條,意圖在于,當那些被反法西斯人士寄予厚望的政客們背叛了自己的初衷、紛紛被撂倒在地、失敗已是板上釘釘之時,撕開那使政壇庸人(das politische Weltkind)受困的羅網(wǎng),把他們從圈套里解救出來。作為我們沉思的起點,包括三個方面:政客們冥頑不化的進步信念(sture Fortschrittsglaube);他們對“群眾基礎(Massenbasis)”的篤信;最后還有他們甘愿投身于自己無從駕馭的政治機制,卑躬屈膝地接受奴隸地位(servile Einordnung)。以上這些促使我們歸納出一個觀念性的總結(jié):為了避免淪為執(zhí)迷不悟的政客們的共謀從犯,對歷史觀的慣性思維將使我們付出多么昂貴的代價。

11

“循規(guī)蹈矩”,自始至終都深深地烙在社會民主黨身上,不論他們的政治策略還是經(jīng)濟觀念,都是如此。正是這個原因才引發(fā)了此后社民黨的垮臺。大家統(tǒng)統(tǒng)隨波逐流——沒有什么能夠比這更深地腐蝕德國工人階級了。技術(shù)進步被當作大勢所趨,他們則自以為是順應潮流。這個念頭距離某種幻覺僅一步之遙,那便是:伴隨著技術(shù)進步的歷程,工廠勞動包含了某種政治成就。老掉牙的新教倫理以世俗化的形式在德國工人當中實現(xiàn)了復興。哥達綱領(Das Gothaer Programm)就帶有這種使人混淆的跡象。它把勞動定義為“一切財富和文化的源泉”。預感到這里面隱含的漏洞,馬克思予以反駁:人類當中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的人,“必然成為另外一些……已使自己成為主子的人的奴隸”。然而這種混淆卻毫發(fā)無傷地持續(xù)蔓延,此后不久,約瑟夫·狄慈根(Josef Dietzgen,1828-1888)宣稱:“勞動,便是如今這個新時代的救世主(Heilander)?!趧趧拥摹倪M之中……蘊含著財富,這筆財富如今完全可以做到任何救贖主(Erl觟ser)都未曾實現(xiàn)的成就?!庇嘘P“何為勞動”的庸俗馬克思主義,完全無意就這樣的一個問題展開置疑:當生產(chǎn)者毫無支配權(quán)的時候,所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如何能使工人獲益?這種論調(diào)僅僅考慮到了人類在掌控自然方面的進展,卻忽視了社會層面的倒退。它已經(jīng)帶有專家治國論(die technokratischen)的跡象,在此后的法西斯主義里面將再次出現(xiàn)。以上所有這些概念當中,有一個關于自然的概念,在當時已經(jīng)偏離了前三月時期(Vorm覿rz)的烏托邦社會主義,這種偏離令人憂心忡忡。勞動,開始被理解為等同于“對自然的剝削與掠奪”。與此對應的是,當掠奪的對象變成無產(chǎn)階級的時候,這種幼稚的自我滿足感居然令剝削者依舊心安理得。比起這種實證主義的觀點,盡管傅里葉(Joseph Fouri鄄er,1768-1830)的那些幻想荒誕無稽、招致嘲笑,卻令人驚訝地顯得更為健康而理性。在傅里葉看來,井井有條的社會勞動將會帶來這樣的結(jié)果:四輪明月照亮夜空;冰雪從極地消融;海水不再咸澀;猛獸馴化為人類的仆從。所有這一切都在展示一種不同于“剝削掠奪自然”的勞動觀,那是以一臂之力幫助孕育在自然子宮之中沉睡著的造物,使它順利分娩。作為一種對惡劣的勞動觀念的修補,大自然,正如狄慈根所言:“它是無償?shù)模╣ratis da ist)?!?/p>

12

我們的確需要歷史,但我們的需求完全不同于那些知識花園中的疲乏的閑人。尼采,《歷史的用途與濫用》

歷史知識的主體,是戰(zhàn)斗著的、被壓迫的階級自身。在馬克思筆下,作為最后的受奴役者、復仇階級,他們以一代又一代飽受蹂躪者的名義,從事解放事業(yè),以終結(jié)壓迫。這樣的覺悟,一度曾經(jīng)屬于“斯巴達克同盟”。而在社會民主黨眼里,這些從來都是離經(jīng)叛道,他們花了整整三個十年的時間,得償所愿地把布朗基(Louis Auguste Blanqui,1805-1881)的名字差不多抹了個一干二凈。這個名字震撼了上個世紀,如今只不過是一聲遠遠的回響。他們樂得替工人階級指派一個扮演未來世代救贖主的角色,如此便割掉了那塊最有力的肌肉。通過這番規(guī)訓,使整個階級把仇恨與犧牲精神一股腦地拋諸身后。因為這兩樣東西都是由“受奴役的祖先”的意象來滋養(yǎng),而并非“被解放的子孫”的理念。

13

我們的事業(yè)日漸明朗

廣大群眾亦趨于開化

約瑟夫·狄慈根,社會民主黨哲學

社會民主黨的理論乃至其實踐,都是由“進步”的觀念發(fā)展而來的,盡管這個概念本身已經(jīng)脫離了現(xiàn)實,他們還是據(jù)此提出了一番教條的主張。這個進步觀,正如它在社會民主黨人腦海中描繪的那樣,一度指的是人類自身的(而不僅僅專指人類的技能與知識)發(fā)展與前進。其次,它是一種持續(xù)不斷的進程(與人類無限的可臻完善性(unendlichen Perfektibilit覿t)一致)。第三,它符合一種不可阻擋的必然性(就像是一種自動體,循著直線或是螺旋的軌跡自行運動的東西)。以上這些斷言,每一條都充滿爭議,并且每一條都可以招致批判。不過在硬碰硬動真格的時候,批判就必須將所有這些斷言統(tǒng)統(tǒng)擊穿,把火力集中到它們共有的普遍性內(nèi)容上來。一個處在歷史當中的人類的進步觀,跟一個貫穿于同質(zhì)而空洞的(homogene und leere)時間的“發(fā)展”觀念是不能分開的。而針對后者的批判,必須建立在對總體進步觀的批判之上。

14

起源即目的。

卡爾·克勞斯(Karl Kraus,

1874-1936),詩語I

歷史是一個結(jié)構(gòu)的客體(Gegenstand),這個結(jié)構(gòu)的位置并不在“同質(zhì)而空洞的”時間當中,而是位于“充斥著此時此刻(Jet鄄ztzeit)的”時間里面。對羅伯斯庇爾而言,古羅馬就是一個被“此時此刻”充斥的過去,它在歷史的綿延當中驟然凸顯。法國大革命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再現(xiàn)了的羅馬。它援引羅馬的方式恰如時尚界復刻一種過去的服裝。時尚界對“入時”有著敏銳的嗅覺,不論它在被稱作“過去”的灌木叢中藏在什么位置,都能虎躍而下一擒即中。這一切發(fā)生只會在被統(tǒng)治階級掌控的競技場,在無拘無束的歷史天空之下,正如馬克思理解的革命那樣,如此的一番騰躍才是辯證的。

15

覺醒,恰恰就在革命階級行動的瞬間,在歷史的綿延中爆炸。大革命設定了全新的歷法。根據(jù)這個歷法所定的頭一天,其功能就像是一幅歷史的延時攝影(Zeitraf鄄fer),以節(jié)假日或紀念日的形式,循環(huán)往復。這個年歷并不像鐘表那樣計量時間。它是一種歷史意識的紀念碑,這種意識在歐洲幾百年間一點兒也不顯山露水。然而在七月革命(Juli-Revolution)當中的一個突發(fā)事件,則證實了這種意識的存在。戰(zhàn)斗打響的第一天夜晚,幾乎在同時,巴黎有好幾座鐘樓分別遭到射擊。一位目擊者由此激發(fā)了詩興,寫下這樣的句子描繪那個時刻:

誰能相信!據(jù)說是被時間惹惱,

當代約書亞們,立于每座鐘樓的塔腳,

拽住表盤,就能不讓這一天脫逃。

16

“當下”可不是一種時間緩緩剎車(zum Stillstand gekommen)的過渡,對此歷史唯物主義者絕不能忽視。正是這個定義精確地界定了“當下”的概念,只有在這樣的當下,才能夠進行個人歷史的書寫。歷史主義描繪的過去是一幅“永恒的”意象,而歷史唯物主義則傾注了經(jīng)驗,是獨一無二的。任由他人走進那歷史主義的窯子,在喚作“曾有一次”(Es war einmal)的娼妓身上耗個精盡人亡吧,歷史唯物主義者積蓄著力量:雄性十足地對準歷史的綿延進行爆破。

17

歷史主義通過普遍歷史(Univer鄄salgeschichte)的途徑達到登峰造極的地位。而唯物主義的歷史書寫比起任何其它學派,在方法論上都更加清晰地有別于這樣一種觀點。前者在理論上毫無防備措施,其方法無非是東拼西湊:堆砌大量的實例,以填充“同質(zhì)而空洞的”時間。在這方面,唯物主義的歷史書寫則以一種建構(gòu)性的原則為基礎。思考并不僅僅是暢通的思緒流動,不時也會由于梗阻戛然而止。當思路在星座結(jié)構(gòu)(Konstellation)當中的一個壓力飽和位突然中斷,一次“震驚”(Chock)便發(fā)生了,由此思考便凝結(jié)為一個單子(Monade)。就在這獨一無二的位置,歷史唯物主義者與同樣獨一無二的“歷史客體”(geschichtli螄chen Gegenstand)遭遇,歷史客體便是這個單子。他在結(jié)構(gòu)中辨識出了一個跡象,一次彌賽亞式的戛然而止。換言之,在為受壓迫的過去而進行的斗爭當中所發(fā)生的一次革命性機遇。他審視著這個機遇,謀劃著在同質(zhì)的歷史進程當中實施一次爆破,炸出一個特殊的紀元(Epoche);隨后在這個新紀元中炸出一段特殊的生命(Leben);從一生的事業(yè)(Lebenswerk)中炸出一番特殊的成就(Werk)。整個過程的結(jié)果便是:在成就之中包含著一生的事業(yè);在一生的事業(yè)之中包含著特定的紀元;在紀元之中保存的是整個歷史的進程,最終上述一切被統(tǒng)統(tǒng)一筆勾銷。歷史的概念化結(jié)出豐碩的果實,在果實之中的果核是時間,在果核之中的是至臻無價卻又平淡寡味的種子。

18

“人類五萬年來的苦難”,一位生物學家最近指出,“比起地球上的有機生命的歷史,就仿佛一天二十四個鐘頭里的最后兩秒鐘。整部人類文明史,依據(jù)同樣的比例,只占這最后一個小時的最后一秒鐘的五分之一”。此時此刻(Jetztzeit),作為彌賽亞的雛形(modell),以小見大地(ungeheueren Abbreviatur)概述了整個人類歷史,就像一根發(fā)絲對比一個人形,這恰與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相符。

歷史的概念化結(jié)出豐碩的果實,在果實之中的果核是時間,在果核之中的是至臻無價卻又平淡寡味的種子

(附錄)

歷史主義者滿足于在歷史的不同時段之間輕易地設置某種關聯(lián)。然而沒有什么是由于在那種關聯(lián)當中作為起因,從而獲得了某種歷史性。它之所以變得具有歷史性,是因為在那之后,被千百年光陰所阻隔的、不相干的事件發(fā)揮了作用。歷史學家從這一點出發(fā),就絕不會像指尖擺弄一串玫瑰珠那樣,在一系列事件之間展開推理。他需要把握一整個星座結(jié)構(gòu),在這里,他自己所處的時代跟一個個過去的往昔分別建立聯(lián)系,籍此得出一個“此時此刻”的概念,彌賽亞的碎片貫穿其間。

預言家探索在未來的時間縫隙中可能藏匿的東西,理所當然的,他體驗的時間既非同質(zhì)又不空洞。不論是誰,只要能夠?qū)⒋算懹浻谛?,都有可能對于“如何像回憶往事一樣體驗過去的時間”略知一二:即二者完全相同。大家都知道猶太人是嚴禁預測未來的。《摩西五經(jīng)/托拉(Thora)》和祈禱文以一種同“預測未來”南轅北轍的路徑,即“回憶”來教導他們。這個方法可以教那些向預言家尋求指點、為自己的前程祈福的人們醍醐灌頂般頓悟清醒過來。正是出于這樣的原因,對猶太人而言,未來并沒有轉(zhuǎn)化為同質(zhì)而空洞的時間,恰恰相反,未來的每一秒都將是彌賽亞得以側(cè)身而入的窄門。

①譯按:本文譯自德語版的本雅明作品集《言說:敘事理論與散文文集》(Erz覿hlen:Schriften zur Theorie der Narration und zur literarischen Prosa,SuhrkampVerlagFrankfurtamMain,2007),129-139頁。作者本人為這篇文章所擬標題為“有關歷史的概念”(譈ber den Begriff der Geschichte),它是本雅明的最后一篇作品。作者在流亡法國期間將文章交給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1906-1975),囑咐她不必發(fā)表。本雅明離世后,它被收入由阿倫特編選的本雅明文集《啟迪》(Illuminations,1968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得以出版面世。經(jīng)阿倫特修訂過的版本,其標題被英譯者哈利·佐漢(Harry Zohn,1923-2001)譯作“歷史哲學論綱”(Thes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②這種裝置被稱為“土耳其行棋傀儡”(Schachtürke),由奧地利人沃爾夫?qū)ゑT·肯佩倫(Wolfgang von Kempelen,1734-1804)設計,早先在維也納宮廷展示以取悅哈布斯堡王室的貴族,引起轟動以后又在歐洲各國巡回展出,直至1857年才被《國際象棋月刊》(The Chess Monthly)披露其實是一場設計精妙的騙局。

③魯?shù)婪颉ず諣柭ぢ宀桑聡軐W家,邏輯學家。

④Neidlosigkeit意為“毫無妒忌之心,沒有妒意”,此處可引申為“無所謂,不放在心上”。

⑤Verweisen意為“給予指點、忠告、訓誡”,此處引申為“參照、參考”。

⑥Geschichte意為“作為過去所發(fā)生的事件的歷史”,有別于Historik,后者為“歷史學,意指歷史研究或作為文本的歷史”,Historiker由此衍生為“歷史學家”,下同。

⑦原文此處為法語。

⑧此處摘自黑格爾與克尼貝爾(Karl Ludwig von Knebel,1744-1834)在1807年8月30日的通信,《黑格爾作品集-第七卷》(Georg Wilhelm FriedrichHegel’sWerk,Vol.7,Berlin:Verlag von Duncker und Humblot,1835),630頁。

不久后的美國軍事報告是這樣形容他們的對手的:“他們師從中國軍人,紀律嚴明,英勇無比,視死如歸,頑強得幾近瘋狂,進攻時,北越軍士兵像潮水一樣涌來,自從朝鮮戰(zhàn)爭以來,美軍沒有見過這種情景……”[2]

⑨戈特弗里德·凱勒,瑞士籍德語作家、詩人。

⑩在《歷史哲學論綱》的版本中,此處補充一句:“新的喜悅教那埋頭于過往舊事的歷史記錄者唏噓不已,然而正當他開口的瞬間,一切可能早就已經(jīng)消散在虛無縹緲之中?!眳⒁姷つ釥枴け舅_義德(Daniel Bensa觙d)的法譯本(Walter Benjamin,sentinelle messianique:A la gauche du possible,Les Prairies Ordinaires,2010):La joyeuse nouvelle qu’apporte en haletant l’historiographe du passé sort d’une bouche qui,à l’instant peutêtre où elle s’ouvre,déjà parle dans le vide.

(11)Tradition意為“傳統(tǒng)”,其拉丁詞源為trāditiō(放棄、交付、轉(zhuǎn)交)。在基督教中特指由使徒與教會承接自上帝的神圣傳統(tǒng),又稱“圣傳”。在德語中偏指一種源于歷史并且具有實質(zhì)內(nèi)容的“傳統(tǒng)”。

(12)譈berlieferung意為“傳統(tǒng)”,其日耳曼詞源為Liefern(提供、傳遞、流轉(zhuǎn)),故此處作“傳承”。

(13)Erl觟ser,救贖主,特指耶穌基督。

(14)Geschichtsschreiber一詞由“Geschichts”(歷史)與“schreiber”(作者)構(gòu)成,偏重“歷史記錄者、書寫歷史的人、史官”的意項,故在此處作“歷史記錄者”,以區(qū)別“Historiker”(歷史學家、歷史研究者)。

(15)此處譯者按德語原文譯,格羅申(groschen)是中古時期流通于德意志地區(qū)的一種銀質(zhì)輔幣。其它中文譯本可參考:《三毛錢歌劇》,張黎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版。

(16)努瑪-德尼斯·福斯代爾·德·庫朗日,法國歷史學家。

(17)此句原文為法文:Peu de gens devineront combien il a fallu être triste pour ressusciter Carthage.摘自福樓拜與歐內(nèi)斯特·費鐸(Ernest-Aimé Feydeau,1821-1873)在1859年11月29-30日的通信,《古斯塔夫·福樓拜,通信集:新增版》,940頁,(Gustave Flaubert,Correspondance:Nouvelle édition augmentée,Arvensa Editions,2014)。

(18)gegen den Strich zu bürsten意為“逆著某物的紋理梳刷”,引申為“唱反調(diào)”,近漢語“捋倒毛”。

(19)格哈德·肖勒姆,出生在德國的猶太神秘主義學者,本雅明的摯友。移居以色列后更名為格肖姆·肖勒姆(Gershom Scholem)。

(20)保羅·克利,德國籍瑞士裔畫家。

(21)“停留一下”(verweilen),典出《浮士德》:“你真美啊,請停留一下!”(Verweile doch!du bist so sch觟n!)

(22)1875年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成立的綱領。

(23)約瑟夫·狄慈根,德國工人、哲學家和作家,社會主義者,以社民黨身份從政。

(24)Heilander意為“救世主、救星”,與“救贖主”(Erl觟ser)一樣,在基督教特指耶穌基督。

(25)此句原文直譯為:工人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怎樣才能影響自己(wie ihr Produkt den Arbeitern selber Anschl覿gt)。

(26)Vorm覿rz意為“在三月之前”,“三月”指1848年3月德意志各邦國的革命,即“三月革命”。在此之前的一個階段被稱為“前三月時期”。

(27)約瑟夫·傅里葉,法國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空想社會主義者。

(28)尼采,《歷史的用途與濫用》,陳濤、周輝榮譯,劉北成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9)斯巴達克同盟,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激進左派,又稱“國際派”,德國共產(chǎn)黨的前身。

(30)激進社會主義者,巴黎公社領導人。

(31)原文作于20世紀,故此處指的是19世紀。

(32)卡爾·克勞斯,奧地利作家。

(33)指1830年在巴黎爆發(fā)的“七月革命”(La Révolution de Juillet/Trois Glorieuses),法國大眾推翻波旁王朝查理十世的統(tǒng)治,廢除“法國國王”(Roi de France)的稱號,結(jié)束王權(quán)專制。推選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Louis-Philippe)為“法國人民的國王”(Roi des Fran觭ais),建立七月王朝(Monarchie de Juillet),施行君主立憲制。

(34)原文此處三句短詩為法語:Qui le croirait!on dit qu’irrités contre l’heure,/De nouveaux Jo鄄sués,au pied de chaque tour,/Tiraient sur les cadrans pour arrêter le jour。

(35)Universalgeschichte意為“普遍歷史、大歷史”,指一種無所不包的、宏大的歷史觀念。有別于作為“世界歷史”的Weltgeschichte。

(36)單子,又稱單體。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在著作《單子論》(Monadologie)中將它定義為“一種組成復合物的單純實體;單純,就是沒有部分的意思”。

編輯/黃德海

猜你喜歡
歷史
元旦的歷史演變
歷史重現(xiàn)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篡改歷史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7月
歷史上的5月
大同市| 于田县| 山东省| 泌阳县| 大丰市| 航空| 云安县| 宜昌市| 抚松县| 盐津县| 都匀市| 航空| 焦作市| 岳普湖县| 广汉市| 玉龙| 永修县| 玉林市| 华池县| 安国市| 玉田县| 和顺县| 高清| 马边| 碌曲县| 大姚县| 神农架林区| 小金县| 东平县| 辉南县| 扶余县| 开阳县| 含山县| 高台县| 随州市| 大安市| 吉木乃县| 慈利县| 信阳市| 鲁山县| 广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