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初中修辭方面的知識,曾有多位學者進行過研究。有學者從內(nèi)容方面進行研究,如徐耀中(1986)認為,初高中語文教材對修辭知識的安排存在量少、內(nèi)容殘缺和安排較亂等問題。曹曉斌(2005)曾認為,初高中修辭教學內(nèi)容存在缺乏廣度、深度,也缺乏對運用因素的分析等問題。具體對策為形成正確的修辭觀,形成良好的修辭素質(zhì);教學內(nèi)容應(yīng)當系統(tǒng)、全面。也有學者從教學的角度來探討,如蔣孝茹《對中學修辭教學的幾點意見》、王麗玲、李昌華《中學修辭教學簡析》等。這些研究較為深入,也給我們以良好的啟發(fā)。在這里我們僅就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修辭知識內(nèi)容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作為探討對象加以討論,以便人們在進一步編寫初中語文教材時有所參考。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編著的初中《語文》教材(七、八和九年級上下冊,2007年3月第2版)安排了8種常用辭格的學習,這很有道理。但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修辭知識內(nèi)容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問題,諸如比喻辭格內(nèi)容的編排次序的問題、某些辭格定義的表述以及辭格內(nèi)容分配不均勻等;因此要適當加以糾正。論述如下:
一、比喻辭格內(nèi)容的編排的次序不當
在流沙河《理想》一文中“研討與練習”給出了這樣的練習(七年級上冊,第28頁):詩人給理想打了許多比方,異彩紛呈,含義深刻。試模仿第一段也寫幾句。
而在該冊第54頁朱自清《春》的《研討與練習三》才指出其定義,內(nèi)容為:
課文中多處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比喻,就是在描寫事物或說明道理時,用同它有相似點的別的事物或道理來打比方,使描寫生動形象,說理通俗易懂。比喻通常都有本體和喻體,本體是被比喻的事物,喻體是用來比喻的事物。本體和喻體之間常用比喻詞“像”、“像……一樣”“似的”等來連接。這種比喻叫明喻。
按常理來說,在說出打比方之后,就應(yīng)該給出比喻的定義;這樣才能讓學生和老師對比喻這種辭格有個明確的認識。本應(yīng)放在第28頁說明的卻放在第54頁來加以說明,教材如此安排,順序似乎不妥。因此,我們以為,應(yīng)當把比喻的定義提前到第28頁來講述。另外,在講比喻的定義時,還可以分開來作兩次表述。先講它用來描繪事物的定義;后講它用來說明道理的定義;這樣似乎更加合乎語文教材中的實際。我們先看流沙河《理想》一文中給理想打的比方: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
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理想”這個概念對初中生來說,難以理解。但是“石頭”、“火”、“燈”和“路”等這些事物我們是能夠具體感知的。這樣我們就能夠順著這些具體的事物來理解這抽象的概念“理想”。但是在這篇文章中并沒有談及比喻用來說明道理。所以這時候比喻的定義可以解釋為:
比喻可以用來描寫事物,即是用同它有相似點的別的事物來打比方,使描寫生動形象。比喻通常都有本體和喻體,本體是被比喻的事物,喻體是用來比喻的事物。本體和喻體之間常用比喻詞“像”、“像……一樣”“似的”等來連接,這種比喻叫明喻。本體和喻體之間如果用比喻詞“是”來連接,這種比喻叫暗喻。
初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的課文楊萬里《過松源晨炊漆公店》(第175頁):
莫言下嶺便無難,
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里,
一山放過一山攔。
詩人借助景物描寫“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來表達人們“下嶺便無難”的感受,說明一個讓讀者自己去感受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即是人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地估計,不要被一時的成功所陶醉。這時候我們可以來說明比喻的定義:比喻也可以用來說明道理,就是在說明道理時,用同它有相似點的別的道理來打比方,使說理通俗易懂。
我們以為,先講比喻可以用來給事物打比方,后講它也可以用來說明道理,并且根據(jù)教材中相關(guān)的用例來說明,這樣的安排更方便初中生的理解。
二、某些辭格定義的表述不盡一致
在初中八年級(上)杜甫詩三首中,在述說對偶辭格時就先闡明其定義(八年級上冊第183頁):
古詩中多用對偶句。對偶,又叫“對仗”,俗稱“對對子”,是把兩個結(jié)構(gòu)相同、字數(shù)相等、意義相關(guān)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辭方法。
語文教材九年級(上)第267頁附錄中指出,對偶俗稱“對對子”,是把結(jié)構(gòu)相同、字數(shù)相等、意思相關(guān)或相反的短語或句子成對地排列起來,給人以音節(jié)勻稱、音律和諧的美感。
對比兩者不難看出,教材在八年級上冊第183頁的表述是“意義相關(guān)”,但在九年級上冊第267頁的表述卻是“意思相關(guān)或相反”,顯然,第267頁的表述中顯然多出了一個“意思相反”;“相關(guān)”自然包含“相反”,多出來的“意思相反”是有意強調(diào)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在八年級上冊第183頁為什么不標明呢?我們以為,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的解釋還是完善一些,妥當一些。
又如夸張的定義。八年級下年級《語文》一書中作者對托爾斯泰外貌的描寫,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夸張是在描寫人或事物時,故意言過其實,盡量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第36頁)。九年級《語文(上)》第266頁附錄中則指出,夸張是運用遠遠超過客觀事實的說法,故意對人或事物做擴大或縮小的描寫,以表達作者鮮明的感情態(tài)度,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對比上述兩者的定義,顯然九年級的論述中包含了夸張的功用。這兩種不一致的表述會讓教師和學生感到無所適從,到底夸張的定義哪一種表述更好呢?附錄中的夸張還提到了夸張的表達功能,而八年級下年級中卻沒有如此定義。這樣前后不完全一致的定義會讓學生感到疑惑,進而懷疑教材的權(quán)威性。我們以為,附錄中的解釋更加準確一些。
再如反復的定義?!墩Z文》七年級下冊第127頁指出,反復,是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diào)某種感情,特意重復某個詞語或句子。而《語文》九年級上冊第267頁附錄中指出,反復是有意重復使用某個詞語、句子或某種結(jié)構(gòu),以強調(diào)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感情。endprint
對比兩者,不難發(fā)現(xiàn),九年級上冊中對反復的論述比七年級下冊的多了一個術(shù)語,就是“某種結(jié)構(gòu)”。可見,《語文》教材不同之處對反復的論述并不完全一致。我們以為,附錄中的解釋更加全面一些,也更加完善一些,可取。
三、某些辭格知識內(nèi)容分配不平衡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修辭在談到擬人、比喻等修辭時并不均勻,也就是它們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并不相等。如初中語文教材談到了8種常用的修辭手法,即為比喻、擬人、排比、反復、對偶、夸張、反問和設(shè)問。它們在課本后研討與練習出現(xiàn)的頻率分別為:
比喻9次,擬人1次,排比2次,對偶1次,夸張2次,反復1次,反問1次,設(shè)問1次。
就整個初中語文教材研討與練習中的內(nèi)容來看,夸張、設(shè)問、反問等常用辭格并沒有受到充分重視。
在眾多的修辭手法中,比喻就像軟柿子一樣,經(jīng)常被“捏”;而且“捏”的地方大同小異。大都是比喻的效果是什么等問題,如:
七年級《語文》下冊第57頁指出,本文用一系列比喻來說理,既生動形象又有說服力。試指出文中用了哪些比喻,表現(xiàn)作者什么情懷?
七年級《語文》下冊第70頁指出,詩中說黃河“向南北兩岸/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鐵的臂膀”指什么?這個比喻有什么深刻含義?
七年級《語文》下冊第139頁指出,聯(lián)系上下文……討論括號里的問題:
但是在這白雪皚皚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樓,它召來那些由于愛情、忠誠和友誼曾經(jīng)同他有過聯(lián)系的各種人的形象,他給所有這些人留下了話。(聯(lián)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唇樓”是指什么?作者為什么要這樣比喻?)
盡管表達效果是比喻最重要的功能。但是每次都如此安排,會讓教師覺得膩,學生也覺得煩。若大的修辭知識海洋,難道只有“比喻”值得大量地思考和練習?而且練習的內(nèi)容也差不多?,F(xiàn)今學生語言能力素質(zhì)堪憂,這樣不成系統(tǒng)性的內(nèi)容編排值得我們反思,也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因此我們以為,每個辭格都可以安排兩三次的練習,以便讓學生掌握相關(guān)知識。
(本文系2013年貴州省教育廳課題《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漢語知識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課題號為:13ZC061]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蔣孝茹.對中學修辭教學的幾點意見[J].青海師專學報,1998,(06).
[2]王麗玲,李昌華.中學修辭教學簡析[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9,(04).
[3]曹曉斌.中學修辭教學的問題與對策[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畢業(yè)論文,2005.
[4]徐耀中.中學修辭教學必須加強[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1986,(07).
(蔣華 貴州凱里學院人文學院 副教授 556011)endprint